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增長階段的跨越與體制轉型

1978年中國人均收入此處的人均收入為依據圖集法測算的不變價美元衡量的人均GNI水平,主要是為了與世界銀行給出的增長階段劃分標準的衡量指標一致,保持口徑一致。僅為200美元,依據世界銀行2015年最新給出的增長階段劃分標準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組[GNI per capita, Atlas method (current US$)]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于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412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4125~1273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273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1978年中國屬于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1045美元),而至2016年中國人均收入已達到8260美元,成功實現了向中等偏高收入階段(4125美元<人均收入<12735美元)的跨越,以現在經濟增長推算,預計2023~2025年就能成功突破12735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中國經濟將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

回顧40年中國的經濟超高速增長的核心是制度變革,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將一個計劃經濟制度轉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為自身開辟發展道路的改革,這一制度變革將中國經濟從改革前經濟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目前總量居世界第二。

中國的經濟改革采取了一條漸進式的改革道路。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開始“撥亂反正”,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改革從農村開始,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允許農民自愿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到兩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普及了,農業經濟氣象萬新。在此基礎上,農村集體所有制為主的鄉鎮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國有和集體以外的鄉鎮企業發展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農村改革開始不久,大多數學者和經濟工作的領導人都認同把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和提高企業活力放在改革和發展的中心地位,并且當時受到南斯拉夫的“自治企業”制度的影響,有的學者提出更為理論化的微觀改革方式,四川開始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這一放權讓利的改革,首鋼成為承包的典型,企業積極性空前。但很快這種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現出來,出現了宏觀經濟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體制增量改革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全面推開。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若干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的步伐”“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強調“要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價格體系的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提出“增強企業活力,特別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指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體制外市場化”階段。

1992年至今,中國進入了一個整體協調改革時期。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整體改革和重點突破相結合”,要求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財政體制上將原來的“行政包干”改革為合理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包括省級和縣級政府)事權基礎上的“分稅制”;金融銀行體系方面建立了在中央政府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體制;實現現有銀行的商業化經營,并組建政策性銀行承擔原國有銀行的政策性任務,1995年全國人大通過了《銀行法》。

在國有企業改革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據此全國人大通過了《公司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并納入法律管理的框架中。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有了歷史性的突破,依據“三個有利于”的原則,提出了三項內容:(1)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國有資本要逐步從非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退出;(2)尋找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公有制;(3)鼓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從所有制結構調整開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而后推進“雙軌制”的經濟運行體系的調整,再到財稅聯動的宏觀管理框架改革,最后用更大的精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后,則著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保護環境等。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未來五年經濟建設仍舊是中國政治經濟改革的重點,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基調的延續。其中,十九大報告比以前更加重視再分配的作用,在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時,提出確保到202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將成為解決“不平衡”矛盾的重大勝利。漸進式改革道路可以說是理論和實踐互動的產物,其中增量改革、試點推廣、改革和開放互相推進都具有開拓性,這一過程的理論歸納在國內和國際理論界引起了很多的討論,如國內和國際上關于“大爆炸”與“漸進式改革”的比較研究等。

迄今為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可劃分為五個階段國家體改委綜合司編《中國改革大思路》,沈陽出版社,1988。。(1)第一階段是從農村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起步階段(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主要改革舉措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第二階段是以城市為重點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階段(1984年10月—1992年十四大),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進企業活力,改革的關鍵是價格體系的改革。(3)第三階段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十四大—2001年十六大),1994年宏觀五項整體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1997~1999年進行基本制度改革,調整所有制結構,全面對外開放,2001年加入WTO。(4)第四階段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2—2012年),此階段有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的舉措:2005年7月國家進行了匯率制度的改革,從固定匯率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轉型;2006年1月1日,取消農業四稅(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在中國延續了千年的農業稅消失,并積極推進農村的社保建設,建立新農合社會保障體系,全面開展節能減排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從2009年起進入到了一個反全球金融危機期,國家啟動了四萬億元的積極財政政策,并配合金融創新,積極為城市化的基礎設施和城市化建設進行投資,這期間出現的各類金融創新與城市化融資有關,房地產價格快速攀升凸顯出城市化階段的新問題。(5)第五階段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2013年至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五大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這一發展階段的統領,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同時對外開放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在逆全球化中高舉全球化大旗,推進全球化的平衡發展,在宏觀管理框架下提出了“穩中求進”,這些都是新階段、新起點的系列總結和開創,也是這一階段發展的客觀性表述。

中國經濟增長的主線可以更清晰地總結為農業國向現代化國家的轉變,即體現出來的是農業—工業化—城市化,圍繞的是農業人口的生產率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工業化—城市化率提高進入現代化的過程。這一發展的主線表現在:第一階段是農村經濟帶動階段(1978~1991年);第二階段是國際化階段,即工業化和農村勞動力大轉移階段(1992~2002年)王德文、蔡昉:《人口紅利的獲得與喪失》,載蔡昉主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7(2006)——人口轉變的社會經濟后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第147~169頁。;第三階段是城市化的提高階段(2003年至今),即城市人口比率提高,預計2018年中國城市人口達到59%,服務業成為城市經濟的主導性產業,服務業占GDP比重2017年超過了50%,中國經濟結構服務化趨勢特征表明,中國從典型的農業國(1978年農村人口占82.1%)經過工業化,進入了以城市經濟為推動的現代社會國家。

對落后國家來講,“工業化道路”可能是宿命的選擇錢納里等:《工業化與各國經濟增長比較》,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從被列強打開國門的那一天起,中國的仁人志士就開始提出工業立國思想。工業化顯然是時代的抱負,也是中國增長的認知傳統。對于任何后發國家而言,工業化(最高形式是重化工)都是追求的目標。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集中資源進行重工業化的實踐,這種增長模式的偏差必然會導致消極后果,這方面的研究反思很多,可以觀察的典型事實是重工業自我推動導致巨大的周期波動性,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經濟結構嚴重畸形,經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過快速增長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陷入嚴重停滯,經濟接近崩潰邊緣。傳統的計劃經濟配置資源模式桎梏了經濟增長,改革啟動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中國在改革的探索階段也是從微觀的實踐起步的。改革能激活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不論企業還是農民,都可以通過“物質刺激”“承包制”等激勵性工具進行改革。同時,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的方針,把改革與調整相協調,經過改革的起步階段,農村改革的成功將改革引向深化,所有制結構調整,整體要素配置體系改革觀念也逐步引入。從1988年“巴山輪”開始,中國的學者又將東歐的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反思理論引入,如科爾奈的“短缺經濟”概念,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了改革的目標模式,即所謂IIB模式,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協調,改革戰略和資源配置模式因市場經濟的概念引入而得到了大步向前。

一切經濟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而合理地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迄今為止的經濟實踐和經濟資料都表明,市場依然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在范圍廣泛的競爭性部門,市場機制自動引導資源從效益低的部門流向效益高的部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就是那些自然壟斷部門和提供重要公共產品的部門,一旦在適用范圍內引入市場機制,其效率也能明顯提高。市場經濟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和根源正在于此。

中國經濟理論的發展離不開政治智慧的貢獻。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當時的決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從而為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市場經濟起決定性作用”,與市場經濟配套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但這一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有很強的政府干預進行趕超的性質,要素投入規模效應遞減明顯,全要素生產率貢獻不足,經濟增長模式效率重塑仍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戰略問題:一方面延長趕超期,另一方面如何按新發展理念進行平穩轉型,推進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江县| 治县。| 上饶市| 内丘县| 铅山县| 长寿区| 桦川县| 鹿邑县| 麦盖提县| 平潭县| 繁昌县| 武陟县| 贞丰县| 库车县| 周口市| 望奎县| 彩票| 富蕴县| 红桥区| 区。| 遵化市| 宁强县| 华安县| 会昌县| 宁河县| 南川市| 蚌埠市| 垫江县| 阿拉善左旗| 昭平县| 嫩江县| 赤水市| 孙吴县| 新津县| 西吉县| 巨野县| 江口县| 东莞市| 三都| 凌源市|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