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世說新語
  • (南朝宋)劉義慶
  • 10293字
  • 2019-01-03 16:24:03

雅量第六

1.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注釋】①嵇中散:嵇康。見德行11注②。東市:指刑場。漢代在長安東市處決被判死刑的犯人,后來用“東市”指代刑場。②《廣陵散》:琴曲,嵇康精通音律,善于彈奏此曲。③袁孝尼:袁準。見文學33注⑤。④靳(jìn)固:吝惜。⑤文王:指司馬昭,后追封晉文王。見德行10注①。尋:不久,很快。

【今譯】嵇康在刑場即將被處死時,神情面色沒什么改變,向人要了一把琴,彈奏了《廣陵散》。曲子結束后,他說:“袁孝尼曾經向我請求學這支曲子,我吝惜,不肯傳授給他,《廣陵散》從今以后要失傳了!”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讓嵇康當他們的老師,免他一死,朝廷不允許。嵇康被殺后不久,司馬昭也后悔了。

【點評】嵇康的死,是當政者司馬昭所為,因為嵇康才學出眾,深得人望,卻不能為司馬氏集團所收服。嵇康臨死前,從容坦蕩,絲毫沒有怨憤、懊喪的神情,讓一曲《廣陵散》成為他生命的絕響,也成為那些能夠保持獨立人格,不與政治妥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的典范。

 

2.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

 

【注釋】①夏侯太初:夏侯玄。見方正2注①。作書:寫字。②霹靂:響雷,震雷。③焦然:燒焦。然,同“燃”。④跌蕩:立足不穩,搖搖晃晃。

【今譯】夏侯玄曾經靠著柱子寫字,當時正下大雨,響雷劈裂了他所倚的柱子,衣服都燒焦了,但他神色不變,照樣寫他的字。賓客和左右侍從都被嚇得搖搖晃晃,站立不穩。

【點評】賓客以及左右侍從的驚惶失態,更襯托出夏侯玄用心專注,處變不驚。

 

3.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釋】①王戎:見德行11注①。②折枝:使樹枝向下彎曲。③競:爭相。走:跑。④信然:確實是這樣。

【今譯】王戎七歲時,曾經與許多小孩子一起游玩。看到路邊李樹結了很多果實,把樹枝都壓得彎下了。許多孩子爭著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他回答:“李樹長在路邊,卻有那么多果實,這一定是苦李。”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點評】小孩子天真直率,往往憑一時興趣做事,不會考慮因果。但王戎雖然年幼,卻沉得住氣,能以常理推想:李子之所以長在路邊而沒有被人摘光,那一定是苦李。

 

4.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注釋】①魏明帝:曹叡(ruì),字元仲,曹操之孫,魏文帝曹丕之子。宣武場:魏晉時操場名,在洛陽玄武觀北面。斷虎爪牙:據記載,魏明帝筑起柵欄,包住老虎的爪牙,不讓它傷人。②縱:任憑。③王戎:見德行11注①。④承間:趁機會。⑤辟易:退避,退后。顛仆:跌倒。⑥湛然:安然,安定的樣子。⑦了:完全。

【今譯】魏明帝在宣武場上筑起柵欄,圍住老虎,包住爪牙,任由百姓觀看。王戎當時七歲,也過去看了。老虎此時抓住欄桿大吼,聲音震地,觀看的人沒有不退避跌倒的,只有王戎安然不動,完全沒有驚恐的神色。

【點評】這一則寫幼年時的王戎勇敢鎮定,膽識過人。

 

5.裴叔則被收,神氣無變,舉止自若。求紙筆作書,書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儀同三司

 

【注釋】①裴叔則:裴楷,字叔則,精通《老子》《周易》,曾任尚書郎、中書令、侍中,時稱“裴令公”。收:收捕下獄。這里指裴楷由于受兒女親家楊駿的連累而被捕。②自若:鎮靜自如。③免:幸免,指免去災禍。④儀同三司:散官名,指并非三公而禮儀待遇與三公相同,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三司,指三公,司徒、司空、太尉。

【今譯】裴楷被收捕下獄,神色不變,舉動鎮定如常。索要紙筆寫信,信寫完后,營救他的人很多,于是得以免罪。后來他做官做到儀同三司。

【點評】裴楷臨危不亂,順利地渡過危機。他的一生,處于西晉由盛到衰、由安穩到動亂的轉折點,其間經歷了數次政變,甚至幾度遭遇生命危險,但最終都平安渡過,并得以善終,這與他恬淡沉穩的個性和處變不驚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6.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于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舉樏擲其面。夷甫都無言,盥洗畢,牽王丞相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注釋】①王夷甫:王衍。見言語9注②。屬:同“囑”,囑托。②經時:過了多時,過了很久。③飲燕:飲宴,設宴喝酒。燕,通“宴”。④樏(léi):一種食盒。⑤牽:拉。王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⑥共載:指同坐一輛車。

【今譯】王衍曾經囑托族人辦事,過了很久也沒辦。在一次宴會上遇到那位族人,王衍就對他說:“近來托付您辦的事,為什么還不辦?”族人大怒,舉起食盤向王衍臉上扔去。王衍一聲不吭,盥洗之后,就拉著王導的手臂,和他同坐一輛車離開了。在車中,他照著鏡子對王導說:“你看我的眼光,竟然超出牛背之上。”

【點評】牛背上是挨鞭子的地方,王衍說自己的眼光超出牛背之上,是自以為風采神韻優美動人,眼光自然也是向上的,因此不屑計較族人的無禮與莽撞。這則故事,一方面體現了王衍的修養,另一方面也表現他高自標持,有意識地標榜個人風度。

 

7.裴遐在周馥所,馥設主人。遐與人圍棋。馥司馬行酒。遐正戲,不時為飲,司馬恚,因曳遐墜地。遐還坐,舉止如常,顏色不變,復戲如故。王夷甫問遐:“當時何得顏色不異?”答曰:“直是暗當故耳。”

 

【注釋】①裴遐:見文學14注①。周馥:字祖宜,曾任御史中丞、徐州刺史。所:處,處所。②設主人:指作為主人設宴招待。③馥司馬:周馥的司馬,也就是周馥的屬下。司馬,軍府官名。行酒:向在座的人依次斟酒、勸酒。④不時:不及時,來不及。⑤恚:惱怒。⑥曳:拉。⑦王夷甫:王衍。見言語9注②。⑧暗當:默默承受。

【今譯】裴遐在周馥那里,周馥設宴招待客人。裴遐與人下圍棋。周馥的司馬依次向在座的客人勸酒。裴遐正在下棋,沒有及時喝,司馬十分惱火,于是將他從座位上拖下來,拽倒在地上。裴遐回到座位上,舉止和平常一樣,面色不變,照樣下棋。王衍問他:“當時你怎么能夠做到神色不變的?”裴遐回答:“只是默默承受罷了。”

【點評】雅量,是指氣度恢宏,遇事冷靜,舉止不異于常,這是魏晉風度的一種,也是考量或品評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因此深受士人重視。裴遐遭到周馥司馬的當眾冒犯,能夠做到面不改色,默默承受,也是出于對這種名士道德標準的遵守和維護。

 

8.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詣王,肆言極罵,要王答己,欲以分謗。王不為動色,徐曰:“白眼兒遂作。”

 

【注釋】①王夷甫:王衍。見言語9注②。裴景聲:裴邈,字景聲,曾任太傅從事中郎、左司馬等。志好:志趣愛好。②惡(wù):憎惡。取:指王衍打算任用裴邈做自己的屬官。③卒:最終。回:改變。④故:特意。⑤肆言:放肆而無所顧忌地說話,言語放縱。⑥要:迫使。⑦分謗:分擔別人受到的非議。⑧白眼兒:翻白眼的人。作:發作。

【今譯】王衍和裴邈的志趣愛好都不相同,裴邈厭惡王衍打算任用自己,但最終不能改變。于是故意去拜訪王衍,肆意痛罵他,迫使王衍回罵自己,打算用這種方法使王衍和他一起分擔謗議。王衍面不改色,慢慢地說:“白眼兒終于發作了。”

【點評】裴邈無禮謾罵,如果王衍有所回應,那么兩人將共同受到當時輿論的非議。王衍很明智,懂得裴邈的用意,因此無論他怎么痛罵,都面不改色。可見,在當時的道德標準下,作為名士,還必須具備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忍耐力。

 

9.有往來者云:“庾公有東下意。”或謂王公:“可潛稍嚴,以備不虞。”王公曰:“我與元規雖俱王臣,本懷布衣之好。若其欲來,吾角巾徑還烏衣,何所稍嚴。”

 

【注釋】①往來者:指往返于京師和武昌的行人或使者。庾公:庾亮。見德行19注①。東下:指從武昌向東,沿長江而下,到京城建康廢黜王導。②或:有人。王公:王導。見德行16注③。③潛:暗中。嚴:防備。④不虞:意料不到,不測,這里指庾亮東下一事。⑤布衣之好:平常人的友誼。布衣,指平民。⑥角巾:有棱角的頭巾,在古代是平民或隱士的頭飾。這里用作動詞,戴角巾,也就是辭官退隱的意思。徑:直接,立即。烏衣:烏衣巷,在建康城南,秦淮河南岸,靠近朱雀橋,是王氏家族的聚居地。

【今譯】有往來京城的人說:“庾亮有東下奪權的意圖。”有人對王導說:“應該暗中稍加防備,以防不測。”王導說:“我和元規雖然都是朝廷的大臣,但原本就有平常人的友誼。如果他想來,我立刻辭官,戴著角巾直接回烏衣巷,有什么可防備的。”

【點評】東晉建立之初的政治局面是“王與馬,共天下”,也就是說王家與皇族司馬氏,幾乎平起平坐。晉元帝因為力圖削弱王氏家族的勢力,引來王敦(王導之堂兄)的謀亂。王敦之亂被平定后,晉明帝(晉元帝之子)轉而依靠外戚庾氏,由此抑制王家。庾亮(晉明帝皇后之兄)當時是征西將軍,手握重兵,鎮守長江上游的武昌;而王導擔任丞相,在長江下游的京城,輔佐朝廷。兩人形成對峙局面。當時,庾亮確實有過東下奪權、廢黜王導的意圖。而事實上,庾家掌權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王導很清楚形勢變化,并懂得順應時勢。他這番話,既體現了他的胸襟氣度,也維護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尊嚴。

 

10.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 ”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

 

【注釋】①祖士少:祖約,字士少,曾任平西將軍、豫州刺史,討伐王敦有功,后與蘇峻起兵作亂,一度攻破京城建康,后被殺。②阮遙集:阮孚。見文學37注③。屐:木屐,底部有齒。③恒:常常。經營:料理。④累:牽累,負擔。⑤料視:清點查看。⑥屏當:收拾整理。⑦簏:竹箱子。⑧意未能平:指神情不能平靜、坦然,有些慌亂、緊張。⑨蠟屐:為木屐上蠟,使其光滑。⑩量:同“”,量詞,相當于“雙”。

【今譯】祖約愛錢財,阮孚愛木屐,兩人常常親自料理。這兩種愛好,都同樣是一種負累,但當時還判斷不出這兩人的高下。有人去拜訪祖約,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物。客人到了,他還沒收拾完,剩下兩只竹箱,藏在身后,傾斜著身子將它們擋住,神色慌亂。有人去拜訪阮孚,見他自己吹著火給木屐上蠟,一邊嘆息:“不知一生之中能穿幾雙木屐?”神色閑散而暢達。于是,祖約和阮孚的高下才判別出來。

【點評】祖約愛錢財,阮孚愛木屐,在這里,人們僅僅從他們愛好某物時所具有的態度去判斷高下,而不是根據他們愛好的對象去判斷雅俗。祖約被人看見自己正在收拾錢財,神情很不自然,阮孚卻能大大方方,所以認為阮孚心胸開闊,更勝一籌。

 

11.庾太尉風儀偉長,不輕舉止,時人皆以為假。亮有大兒數歲,雅重之質,便自如此,人知是天性。溫太真嘗隱幔怛之,此兒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為此? ”論者謂不減亮。蘇峻時遇害。或云:“見阿恭,知元規非假。”

 

【注釋】①庾亮:字元規。見德行19注①。風儀偉長:風度儀表奇偉超群。②亮有大兒:指庾亮之子,庾會,字會宗,小字阿恭。③溫太真:溫嶠,字太真,先后參與平定王敦、蘇峻之亂,曾任中書令、江州刺史、驃騎將軍,封始安郡公。隱:藏,躲。幔:帷幔,帳幕。怛(dá):使驚嚇。④君侯:對達官貴人的敬稱,這里尊稱溫嶠。⑤蘇峻時遇害:見方正11注③。

【今譯】庾亮風度儀表奇偉超群,舉止穩重,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他裝出來的。庾亮的大兒子庾會才幾歲,氣質高雅穩重,從小就這樣,人們才知道這是天性。溫嶠曾經躲在帷幔后面嚇他,這孩子神色恬靜,只是徐徐跪下來說:“君侯為什么要這么做?”評論者認為他不比庾亮差。他在蘇峻之亂中遇害。有人說:“看到阿恭,就知道元規不是裝出來的。”

【點評】庾亮風度奇偉,舉止穩重,人們認為是裝的,因為成人有沽名釣譽、偽裝矯飾之心。但庾亮的兒子從小就是如此,人們認為小孩子天真自然,是裝不出來的,于是相信這是出于遺傳和家庭熏陶。可見,孩子的表現,體現著父親(父母)的風度與教養,也體現著整個家庭的氛圍。

王羲之

 

12.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注釋】①郗太傅:郗鑒。見德行14注①。京口:在今江蘇鎮江。②門生:門下供役使之人。王丞相:王導。見德行16注③。③郗信:郗鑒派來的信使。④可嘉:值得贊許。⑤坦:敞開,袒露。⑥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導的侄子。見言語29注①。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

【今譯】郗鑒在京口時,派遣門生送信給丞相王導,說想在王家挑一個女婿。王導對郗鑒派來的信使說:“你去東廂,任意挑選吧。”門生回去以后,稟報郗鑒:“王家的眾多郎君都值得贊許,聽說來挑女婿,都很莊重謹慎,只有一位郎君躺在東邊床上,袒露著肚皮,好像沒聽說有這回事。”郗鑒說:“就這一位好!”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點評】眾位王家子弟聽說郗家來挑女婿,難免有些嚴肅和拘謹,反而失去了平時的風度。唯有王羲之,胸襟豁達,雖然不拘禮節,卻自然真實,所以郗鑒選擇了他。由此衍生出一個成語——“東床快婿”。

 

13.庾太尉與蘇峻戰,敗,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亂兵相剝掠,射,誤中舵工,應弦而倒,舉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動容,徐曰:“此手那可使著賊! ”眾乃安。

 

【注釋】①庾太尉:庾亮。見德行19注①。蘇峻:見方正11注③。②剝掠:搶奪,搶掠。③射:這里指庾亮的手下向亂兵射箭。④舵工:掌舵的人,指船工。⑤舉船:全船。咸:都。失色:指因驚懼而變了臉色。⑥那:怎么,表示反問。著:接觸,碰觸。

【今譯】庾亮與蘇峻作戰,失敗了,率領十來個左右侍從,乘小船向西逃奔。亂兵追上來搶掠,庾亮的手下向他們射箭,誤中船工,船工隨著弓弦聲倒下,整條船上的人都驚懼失色,想要逃散。庾亮神色不變,慢慢地說:“這雙手怎么能夠射中賊兵呢!”眾人這才安心。

【點評】船工在船后掌舵,而庾亮的手下向船后的追兵射箭,所以會誤中船工。在危急時刻,船上人人驚惶,庾亮卻不緊不慢地說了那樣一句話,不僅沒有責怪、憤怒的意思,反而為射箭之人解嘲,顯示了他的沉著冷靜,從而使身邊人安下心來,一起度過危難。

 

14.庾小征西嘗出未還,婦母阮,是劉萬安妻,與女上安陵城樓上。俄頃,翼歸,策良馬,盛輿衛。阮語女:“聞庾郎能騎,我何由得見?”婦告翼,翼便為于道開鹵簿盤馬,始兩轉,墜馬墮地,意色自若。

 

【注釋】①庾小征西:庾翼,曾任征西將軍。見言語25注①。②婦母:指岳母。劉萬安:劉綏(suí),字萬安,曾任驃騎長史。③安陵:地名,庾翼屯駐之地。④俄頃:不久。⑤策良馬:騎著駿馬。策,駕馭。⑥輿衛:車馬以及護衛的侍從。⑦鹵簿(lǔ bù):儀仗隊。盤馬:騎馬盤旋。

【今譯】庾翼曾經外出未歸,他的岳母阮氏,是劉綏的妻子,與女兒一起登上安陵城樓。不久,庾翼回來了,騎著駿馬,帶著浩大的車馬、侍從。阮氏對女兒說:“聽說庾郎善于騎術,我怎樣才能見識一下?”庾翼的妻子告訴了他,庾翼便為岳母在大道上擺開儀仗隊,自己上馬盤旋,才轉了兩圈,就從馬上跌落在地,但他神情意態都很自然。

【點評】庾翼外出歸來時,騎駿馬,盛輿衛,顯得意氣揚揚,風光無限。然而在眾人面前為岳母表演騎術時,卻不慎從馬背上跌落。前后對比,原本是十分滑稽尷尬的事,但庾翼神情自然,似乎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這種豁達的態度反而使這次失誤成為一樁美談。

 

15.宣武與簡文、太宰共載,密令人在輿前后鳴鼓大叫,鹵簿中驚擾。太宰惶怖,求下輿,顧看簡文,穆然清恬。宣武語人曰:“朝廷間故復有此賢。”

 

【注釋】①宣武:桓溫。見言語26注①。簡文:簡文帝司馬昱。見德行24注①。這一則故事是寫司馬昱還沒即位前的事。太宰:指司馬晞,晉元帝第四子,司馬昱的哥哥,封武陵王,曾任太宰。共載:同乘一輛車。②密:暗中。輿:車。鳴鼓:擊鼓。③驚擾:驚慌騷亂。④惶怖:驚惶恐怖。⑤穆然:安靜的樣子。清恬:清靜恬適。⑥故復:仍然,還。賢:賢者,指有德行、有見識的人。

【今譯】桓溫與司馬昱、司馬晞同乘一輛車,他暗中派人在車后擊鼓大叫,儀仗隊中驚慌騷亂。司馬晞感到恐懼,要求下車,桓溫回頭看司馬昱,他還是安靜恬適的樣子。桓溫對人說:“朝廷中還有這樣有才德有見識的人。”

【點評】桓溫故意讓人在車后擊鼓,引起騷亂,來觀察司馬昱、司馬晞兄弟倆的反應。司馬昱鎮定自如,與司馬晞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體現他氣度恢宏。

 

16.桓宣武與郗超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謝安、王坦之入,擲疏示之。郗猶在帳內。謝都無言,王直擲還,云:“多。”宣武取筆欲除,郗不覺竊從帳中與宣武言。謝含笑曰:“郗生可謂入幕賓也。”

 

【注釋】①桓宣武:桓溫。見言語26注①。郗超:字嘉賓。見言語34注⑤。芟(shān)夷:原指除草,這里指刪除、削減。②條牒:條例,文書。③謝安:見德行21注②。王坦之:見方正14注①。④擲:丟。疏:奏章,文書。示:給……看。⑤都:完全。⑥直:徑直,直接。⑦多:太多了。意思是削減的人員太多了。⑧除:去掉。⑨不覺:忍不住。竊:偷偷地,暗地里。⑩入幕賓:軍隊里使用帳幕,因此稱將軍府為幕府,稱將軍的屬下為幕僚或幕賓。

【今譯】桓溫與郗超商量削減一些朝廷大臣,條例文書都已擬定,當夜兩人就睡在一起。第二天早晨,桓溫叫謝安和王坦之過來,把文書扔給他們看。郗超當時仍在帳中。謝安完全不說一句話,王坦之則直接將文書丟回,說:“太多了。”桓溫拿過筆,打算去掉一些,郗超忍不住偷偷地在帳中與桓溫說話。謝安含笑說道:“郗生可以說是入幕賓了。”

【點評】郗超本身就是桓溫的屬下,可以稱為幕賓;此刻又躲在床帳中,與桓溫共同謀劃,也就是幕后策劃。所以謝安稱他為“入幕賓”,這是一語雙關。當時,桓溫掌握大權,肆意生殺,任意處置百官,謝安在這種時刻還能調侃郗超,可見其從容冷靜。

 

17.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并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 ”眾人即承響而回。于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注釋】①謝太傅:謝安。見德行21注②。盤桓:徘徊逗留。東山:在今浙江上虞西南,當時有不少名士在此隱居。②孫興公:孫綽。見文學19注④。泛海:出海。戲:游玩,游樂。③孫、王諸人:指孫綽、王羲之等人。據記載,當時謝安在東山隱居,常與孫綽、王羲之等人暢游山水。遽:惶恐,懼怕。④唱:叫喊,高呼。⑤王(wàng):同“旺”,指情緒高昂,興致很好。⑥吟:吟詠。嘯:撮口吹出聲音,是當時名士常見的一種習慣,被認為瀟灑而優雅。⑦以:因為。貌閑意說:容色閑雅,神態喜悅。說,同“悅”,喜悅。⑧將無:莫非,還是,表示推測的語氣詞,傾向于肯定。⑨承響:應聲。⑩審:察知,知道。量:器量。鎮安:安定。

【今譯】謝安在東山逗留時,與孫綽等人乘船出海游玩。風起浪涌,孫綽和王羲之等人的神色都惶恐起來,高喊著要回去。謝安興致正好,又是吟詠,又是長嘯,一言不發。船工因為謝安容色閑雅,神情喜悅,仍然不停地向前駛去。不久,風勢越來越急,浪頭更加猛烈,眾人都喧鬧騷動,坐不下來。謝安緩緩地說:“這樣,還是回去吧。”眾人立即應聲回到座位上。從這件事,可以知道謝安的器量足以安定朝野。

【點評】眾人泛海出游時,只有謝安不懼風浪,沉著冷靜,從中可以看出他具有鎮定朝野、安撫民心的政治才干。后來,在淝水之戰前,謝安出山主持大局,面對前秦苻堅的六十余萬士卒、二十七萬騎兵,他鎮定自若,從容安排,從而穩住了形勢。

 

18.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于色。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于此始判優劣。

 

【注釋】①桓公:桓溫。見言語26注①。伏甲:埋伏好甲士,指設下埋伏。甲,穿戴鎧甲的士兵。饌:食物,菜肴。②延:邀請。③因此:趁此,趁這個機會。誅:殺。謝安:見德行21注②。王坦之:見方正14注①。④遽:惶恐,害怕。⑤祚:國祚,國運,國統。⑥轉:漸漸,更加。見(xiàn):表現,顯露。⑦洛生詠:指當時洛陽一帶讀書人吟詠詩文時的聲調,音色重濁。東晉士大夫中,有不少出身于北方士族,由中原遷往江南,因此推崇“洛生詠”。謝安有鼻疾,鼻音較重,音色接近“洛生詠”,后來有人刻意模仿,甚至故意捏著鼻子念書。⑧諷:誦讀,朗誦。“浩浩洪流”:出自嵇康詩。⑨憚:敬畏。曠遠:指曠達深遠的氣度。⑩趣(cù):趕快。

【今譯】桓溫埋伏好士兵,設下菜肴,廣泛邀請朝中大臣,打算趁此機會殺掉謝安和王坦之。王坦之十分惶恐,問謝安:“應該采取什么對策?”謝安神情不變,對王坦之說:“晉朝國運的存亡,就取決于我們此行了。”于是一起前往。王坦之驚恐的模樣,越來越顯露在臉上。謝安的鎮定從容,也越來越表現在臉上。他望著臺階,走向席位,口中模仿洛陽書生的聲調,朗誦“浩浩洪流”。桓溫敬畏他曠達深遠的氣度,于是趕快解除了伏兵。王坦之和謝安原本齊名,在這件事情上才分辨出他們的優劣高下。

【點評】王坦之和謝安都是當朝重臣,并享有聲望,桓溫想要篡奪帝位,就不得不先除去這兩人。王、謝兩人事先都知道桓溫已設下埋伏,王坦之驚慌失措,這是人之常情,因為面對已知的危險,誰能淡然處之?然而,謝安卻能泰然自若,甚至以洛陽聲調吟詠詩歌,體現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所具有的過人膽識和寬宏氣勢。桓溫最終被他的器量所震懾,撤下了伏兵。

 

19.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注釋】①謝公:謝安。見德行21注②。②俄而:不久,不一會兒。謝玄:見言語36注③。淮上:當時東晉與前秦在淮河流域交戰,史稱“淝水之戰”,淝水是淮河上游的支流,在今安徽西北部。淮上,就是淮河一帶,也就是戰爭的前線。信:信使。③書:信。竟:完畢。④徐:慢慢地,從容地。向局:轉向棋局。⑤利害:指戰爭勝負。⑥小兒輩:晚輩們,孩子們。

【今譯】謝安與人下圍棋,不久,謝玄從淮河前線派來的信使到了,謝安看完信,默默無語,從容地轉向棋局。客人問起淮河戰事的勝負,謝安回答:“孩子們已經大敗賊兵。”他的神情舉動,與平常沒什么不同。

【點評】淝水之戰前夕,前秦苻堅率領士卒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大舉南下,謝安臨危受命,被東晉朝廷任命為征討大都督,全權指揮戰爭。他派弟弟謝石、侄兒謝玄等人,率兵迎敵。這場戰爭不僅關系到謝家子侄的性命和家族的榮辱,更關系到東晉的存亡。而謝安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政治人物,必須時刻保持沉著冷靜的氣度和泰然自若的神態,即使接到這樣重要的捷報,也不可輕易流露出狂喜之態。但實際上,據史書記載,謝安走入房間,經過門檻時,連木屐底部的木齒被碰斷了都沒有察覺,可見他內心激動。史書上形容他“矯情鎮物”。

明·尤求《圍棋報捷圖》此圖以淝水之戰為背景,通過主帥謝安對弈的場面,表現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沉著和自信。

 

20.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注釋】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王獻之之兄,官至黃門侍郎。子敬:王獻之,字子敬。見德行26注①。②發火:起火。③遽:慌忙。走:跑。④不惶:來不及。惶,通“遑”。⑤恬然:安靜的樣子。⑥扶憑:扶持,攙扶。這是當時貴族子弟的一種作風,走路時要左右侍從扶持。⑦神宇:胸襟氣度。

【今譯】王徽之、王獻之曾經同坐在一間屋內,屋上忽然起火,王徽之慌忙逃跑避開,來不及穿上木屐;王獻之神情安定,不慌不忙地讓左右侍從攙著他走出來,和平時沒什么不同。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王氏兄弟倆的胸襟氣度。

【點評】王獻之在危急時刻能夠保持鎮定從容,自然是值得贊賞的,但仍然追求平日的作風和排場,就不免有些做作了。

 

21.太元末,長星見,孝武心甚惡之。夜,華林園中飲酒,舉杯屬星云:“長星!勸爾一杯酒,自古何時有萬歲天子!”

 

【注釋】①太元末:東晉孝武帝太元末年。太元,孝武帝年號,公元376年至396年。②長星:彗星。古人迷信,認為彗星出現,預示著將有兵災或帝王駕崩。見(xiàn):出現。③孝武帝:司馬曜。見言語41注②。惡:厭惡,憎惡。④華林園:宮苑名,在今江蘇南京雞鳴山南古臺城內。⑤屬(zhǔ):勸請,勸酒。

【今譯】太元末年,彗星出現,孝武帝心中十分厭惡。夜晚,在華林園中飲酒,他舉杯對著星星說:“彗星!敬你一杯酒,自古以來,什么時候有過萬歲天子!”

【點評】彗星出現,古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可能預示帝王駕崩。因此,厭惡或畏懼的態度是最為常見的。但孝武帝舉杯向彗星敬酒,承認自古沒有萬歲天子,并加以調侃,這體現了他豁達灑脫的心態,以及縱情不羈的個性。不久,孝武帝醉酒后,被寵妃張貴人所殺,享年三十一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巧家县| 奉贤区| 霍州市| 西丰县| 双城市| 会昌县| 利川市| 鸡东县| 舞阳县| 威海市| 两当县| 寻甸| 盐源县| 昭觉县| 蒲江县| 太原市| 呼图壁县| 普安县| 临泉县| 双江| 双峰县| 巴林左旗| 沙雅县| 洪泽县| 伽师县| 吉木乃县| 阳西县| 穆棱市| 大悟县| 靖边县| 新昌县| 航空| 肥西县| 内黄县| 梁平县| 久治县| 博客| 土默特右旗| 浠水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