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格蘭長弓,法蘭西的血淚
1314年法王菲利普四世去世,接下來的14年里,他的四個兒孫路易十世、約翰一世、菲利普五世、查理四世先后走馬燈似地更替,都在位沒多久即駕崩。
1328年2月查理四世辭世,法蘭西卡佩王族主支絕嗣,英王愛德華三世是法王菲利普四世的外孫,查理四世的外甥,是與卡佩王族主支關系最近的男性繼承人,因為母親伊莎貝拉為菲利普四世僅存子女,愛德華三世有權利根據母系血統對法蘭西王位提出訴求。
法蘭西貴族則搬出《薩利克繼承法》,拒絕承認女性及其后裔繼承王位的權利,其實他們的真正考量是不想要一個來自英格蘭的君主。貴族們擁戴王族的旁支瓦盧瓦的菲利普繼承王位,稱為菲利普六世,法蘭西進入瓦盧瓦王朝時代。

英王愛德華三世與法王菲利普四世關系圖
1337年愛德華三世以“討回公道”為名,正式對法宣戰,提出法蘭西王位訴求,全面挑起英法戰爭,從這以后英王對法蘭西王位的主張權一直持續到1801年才終止。表面上愛德華三世為爭取王位而戰,其實是托辭,追逐經濟利益和轉移英格蘭內部矛盾才是真實原因。
法王一向羨慕英格蘭的統一和王權強勢,歷代國王無不投入大量精力用于控制那些具有獨立性的公國、伯國,這樣的努力間斷性取得成效,到路易八世(1187—1226年)時,通過聯姻、購買、戰爭等手段兼并,法王的領地擴大了三倍。
英格蘭金雀花國王在法蘭西擁有太多領地,始終為歷代法王的心頭之患,他們不斷施展手段削弱英王在法影響,逐步收回領地。愛德華一世即位之初,英王在法蘭西的重要領地只剩加斯科涅和阿基坦。13世紀末英法兩國的爭奪,不再像以前體現出濃厚的封建政治特點,利益爭搶主導著博弈,焦點在于佛蘭德斯、加斯科涅,這是與英格蘭有著密切經貿聯系的工商業地區,另外就是英王最大的一塊領地阿基坦。
佛蘭德斯在英法之間具有半獨立性,盛產呢絨,它最優質的羊毛原料來自英格蘭,當時流行這么一個說法:“佛蘭德斯人用英格蘭的羊毛織成呢絨溫暖著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加斯科涅始終為英王領地,牧馬業和捕鯨業繁盛,所生產的葡萄酒與武器遠近聞名,首府波爾多有“美酒之都”的美譽。羊毛和葡萄酒貿易關稅是英王的重要財政收入,14世紀初,加斯科涅公爵領給英王帶來1.7萬英鎊的歲入。
只要英王在法蘭西有領地,那么根據封建慣例他就是法王的封臣,每個法王即位,英王要向其宣誓效忠才能名正言順領有封土,但英王對此不勝其煩,貴為一國之君,每次前去宣誓多少都有點受屈。強化中央集權和王權離不開堅實的財政基礎,法王總想直接控制收入豐厚的領地。伊莎貝拉的父王菲利普四世就試圖“去封建化”,提倡中央王廷的主權大過封建領主權,他在位時驅逐猶太人,取締圣殿騎士團,沒收他們的財產,皆有明顯的經濟動機。菲力普四世尋求一切機會把勢力滲透到佛蘭德斯與加斯科涅,英法暗中角力由來已久。
加斯科涅與佛蘭德斯存在貴族派與平民派的爭斗,加斯科涅的貴族傾向英王,平民偏向法王,佛蘭德斯的貴族倒向法王,平民依附英王,當然實際博弈中也沒有明確界線,哪一邊都是“務實主義”,一方處于弱勢時都會向英王或法王求援。從1328年起雙方在加斯科涅的爭斗日趨白熱化,佛蘭德斯兩派對抗,法王派兵干涉,另一方不斷向英王求救;菲利普六世登基后還決定收回英王的阿基坦公爵領,令愛德華三世惱羞成怒。
長期以來為牽制英王,法王與蘇格蘭結盟,只要蘇格蘭國王愿意南侵英格蘭,法王總是樂意掏腰包,幾個因素疊加最終促使愛德華三世決心發動一場對法大戰,這場英法之戰斷斷續續拉鋸百余年,后世稱為“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
14世紀教廷從羅馬遷到法蘭西阿維尼翁,接連幾任教宗都是法蘭西人,教廷被視為法蘭西人傀儡,在英格蘭人心目中的威望大不如前;同一時期神圣羅馬帝國陷入內戰與無政府狀態,皇帝權威急劇下降,失去對國家的有力控制。歐洲的世俗與精神事務領域的兩大權威衰落,英法之間缺少平衡與調解力量,導致戰爭久拖不決。
自愛德華一世頻繁用兵以來,封建騎士軍役制度日趨瓦解,隨著戰線拉長,戰斗規模變大,出征時間長,40天騎士役根本不足以應付戰事;有些貴族和騎士醉心于經營活動,早就不愛舞刀弄槍,寧愿繳納“盾牌錢”代替服役,這使得國王經常無法把應服騎士役的人召集齊全。按照威廉一世時期冊封的騎士領統計,最多可以組織5000~6000騎兵,動員力已經跟不上戰爭形勢的需要。
“契約軍役制”應時而生,君主與貴族們簽署合同,由封臣們提供騎士、弓箭兵、步兵,國王按照級別和兵種差異給每個人發放薪資,這些部隊有充足時間訓練和作戰;騎士的馬匹和裝備損失由國王負責賠付,人們參與戰斗的熱忱相應提升;同時軍隊也開始統一著裝,初步具備近代國家職業軍隊雛形。
契約軍役是對封建軍役的改進,不等同于歐洲早就流行的“雇傭軍役”。軍事市場上的“雇傭軍”純為金錢服務,喜歡討價還價,誰給錢為誰效命,付多少錢出多少力,合約到期停止服務,缺乏忠誠度,常使雇主因手頭拮據功敗垂成。契約軍役下封臣仍需忠誠于封建騎士精神,君主無非用金錢延長封臣服務期限,激發他們的戰爭熱忱,提升軍隊質量,君主暫時遇到財政困難可以“欠薪”,封臣有時也會為封君墊資,軍隊不會因此而嘩變。
新軍役制度使軍隊規模不受限制,部隊擺脫作戰時間、空間束縛,后勤與動員能力大為增強,愛德華一世已經適度采用契約軍役以彌補舊制度缺陷,至愛德華三世時代已在英法戰爭中廣泛采納,但新軍役制度對國王的財政要求水漲船高。戰爭是最消耗資財的活動,軍費開支占據王室財政支出大頭,相較之下國王的常態收入——王領歲入簡直杯水車薪,而且由于國王封賞功臣或管理不善,王領會逐漸萎縮,導致收入下降;和平時期君主的財政都捉襟見肘,戰時則完全入不敷出,背上巨額債務,國王皆殫思極慮籌措金錢。
國王畢竟為一國之君,還有諸多途徑獲取非常態收入:一是大量出售官職、圣職和王室封建特權,如向城市售賣自治權;二是向貴族、教會、富商借錢或勸說他們“捐款”;三是敲詐勒索猶太人;四是行使王室采買權和軍事強買權,以免費或低于市價方式獲得物資,等于變相索費;五是向意大利銀行家借款;六是變賣或抵押私人財產。這些籌錢方式,多數不宜也不便經常使用。
背景貼士:
英格蘭貨幣體系
英格蘭的貨幣體系源于法蘭西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在歐洲擴張時將這套體系傳布四方,但這套體系也只在英格蘭躲過大幅貶值而保留下來,在其他地方都消亡了,只留下貨幣術語。1971年之前,1英鎊等于20先令,每先令等于12便士,即1英鎊等于240便士。中世紀中后期,英鎊與其他貨幣單位的兌換比率為:1英鎊約等于1.52馬克,等于0.69弗洛林金幣,等于4克朗,等于5里弗爾。
軍費的最主要來源當屬另一種非常態收入——稅收,通常由關稅、任意稅、教士稅、動產稅、人頭稅等構成,其中關稅和羊毛補助金占大頭,羊毛補助金是指“緊急情況”下國王可任意提升羊毛出口稅的附加稅。經過多年博弈,國王發現除關稅和羊毛補助金外,其他稅種不但收入不多,而且容易招致抱怨,甚至釀成動亂,多被廢止。自愛德華一世開始,關稅成為國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占據國王總收入的57%,愛德華三世時期關稅占總歲入的比例創下80%的紀錄。
中世紀中后期,英王的年收入平均3萬~10萬英鎊,超過5萬英鎊時則往往是因為征收了關稅。財政收入與軍費開支之間的落差是個什么樣的情況,通過簡單對比可得到比較直觀的理解。一個五口家庭年入8~10英鎊可以糊口,年入15~20英鎊溫飽有余,年入30英鎊屬衣食無憂的小康,年入40~100英鎊能過富裕的中上流生活;伯爵這一級的貴族通常有500~1000英鎊年收入,可算巨富。
動員5000~8000人出國作戰一兩個月左右,薪水、裝備、后勤等開支能達到5萬~7萬英鎊,這還屬正常情況,如果要修筑一座大型要塞,耗資約1萬英鎊,中型要塞耗資3000~5000英鎊,小型要塞耗資1000~2000英鎊;若增大騎兵比例,開支還要暴漲,騎兵的日薪和后勤消耗比步兵高出數倍。
愛德華一世時期軍費支出已經創下紀錄,英法百年戰爭規模之大、戰事之頻繁、持續之久為當時英格蘭史上僅有,軍費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僅1369—1375年,愛德華三世對法戰爭開支約為67萬英鎊。議會成形之后,征稅需要獲得議會批準的理念在博弈中不斷強化,不免使議會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表面上看英法實力不對等,英格蘭有370萬人口,法蘭西是它的4~5倍,英格蘭工商業規模亦不能與法蘭西同日而語。但英格蘭有它的優勢,它是統一的王國,貴族們普遍支持國王,議會積極配合批撥軍費,而法蘭西境內割據勢力眾多,利益分化嚴重,中央王廷權威有限,使英王有縫隙可鉆;英格蘭軍役制度先進,作戰技術靈活,軍隊紀律嚴明。
英格蘭還擁有統帥方面的優勢,愛德華三世的長子與父同名,綽號“黑太子”,父子倆都是杰出的軍事帥才,在英法戰爭中名震西歐,令敵人聞風喪膽。
英軍當時裝備了一種致命武器——英格蘭長弓,這是英軍在征戰中從南威爾士學來的軍事技術,用榆木或紫杉木制成1.8米長弓,箭身長0.9米,熟練射手每分鐘可發出6箭,比歐陸的短弓威力強大,可以穿透兩層鎖子甲,射程更遠,又比十字弩輕便,但對士兵的訓練和體力要求較高。
愛德華三世父子巧妙運用地形和戰術優勢彌補數量劣勢,先以防御為主,布置好陣形,將“沖力”與“火力”相結合,用長弓射殺敵人有生力量,等占據優勢后掩殺過去結束戰斗。法軍癡迷于陳舊的封建騎兵沖鋒戰術,多次被英軍繳殺,英格蘭長弓威震法蘭西,令敵人聞風喪膽,在中世紀軍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終結騎兵稱霸戰場的神話。
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大會戰”,愛德華三世與黑太子率英軍對陣法軍,英軍只有2700多名步戰騎兵,1100多名重騎兵,5000多名弓箭手,1000多名長矛兵,法軍光是重騎兵就有8000,總兵力可能近3萬,一個戰場上投入這么多騎士,在中世紀戰爭中實屬罕見。
英軍處于法軍弓弩手射程之外,法軍每次沖鋒都被英格蘭長弓的箭雨痛殺,不是騎士中箭落馬,就是戰馬中箭后胡亂跳躍沖散本軍陣形,法軍十五六次野蠻沖鋒均慘敗。第二天上午,英軍清掃戰場時的場景令人毛骨悚然,遍地是死亡的戰馬,法軍方面的波希米亞國王、洛林公爵以及10位伯爵陣亡,男爵和騎士遺尸1500多具,這讓愛德華三世心疼不已,抓獲貴族可以換取高額贖金。法軍傷亡與被俘總數估計從2000到上萬不等,英軍可能最多陣亡300余人。
背景貼士:
嘉德勛章和嘉德騎士團
嘉德騎士勛章與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喬治十字勛章是英國功勛體系中最尊崇的三種榮譽勛章。嘉德勛章按字面翻譯其實是“襪帶勛章”之意,它由愛德華三世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創造,具體起源時間有1344年和1348年兩種說法。頗具傳奇性的版本是,在一次舞會上,索爾茲伯里伯爵夫人(可能是肯特的瓊,也可能是她的岳母)的襪帶從腿上滑落,眾人捂嘴竊笑,愛德華三世打破尷尬,撿起襪帶送還給伯爵夫人,說道:“心懷惡念者蒙羞”。所以嘉德勛章的主體圖案就是一副襪帶,上面用法語寫著這句話,它后來成為英國國徽的圈飾。
肯特的瓊的三任丈夫威廉·蒙塔古、托馬斯·霍蘭德、黑太子都是第一代嘉德騎士團成員。能夠參加嘉德騎士團的人不是皇親貴戚就是立下特殊功勛者,嘉德騎士團的成員不超過24名,如果某人具備入團資格,但騎士團已滿員,他只有等待出缺時才能正式加入。發展至近代,又產生了“VIP團員”,其實叫額外團員,可不受24個名額的限制,通常發放給外國王族,日本大正天皇是首個入團的非歐洲君主和非基督徒成員,當代明仁天皇也是嘉德騎士團的額外團員。
1356年9月19日的“普瓦捷大會戰”,黑太子再度以少勝多復制克雷西奇跡,震驚西歐,法蘭西騎士幾乎全軍覆沒,法王“好心人”約翰二世、兩位王子路易和菲利普、30余位領主都當了俘虜。尊貴的高盧雄雞一敗再敗,不得不低下驕傲的頭顱,與愛德華三世簽署《布雷提尼條約》:英王保留已經用武力擴大了的阿基坦公爵領,同時獲得法蘭西北部的加萊、吉內斯、蓬蒂歐,法方用50萬英鎊贖金換回約翰二世,愛德華三世也退讓一步,放棄對法蘭西王位的訴求。
50萬英鎊相當于英王5年多的歲入總和,約翰二世把次子安茹公爵路易留下當人質,回國籌集贖金,奈何山河破碎,財政破產,實在無法支付這筆巨款。雖然路易已設法從英格蘭逃跑,但約翰二世遵守騎士精神,主動回到英格蘭繼續當俘虜,1364年死在異鄉,不愧“好心人”這個別號,他在國內攝政的長子查理繼位,稱為查理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