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毓老師說老子
- 愛新覺羅·毓鋆
- 2595字
- 2018-11-27 18:35:31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此二句為總綱。這章不難,但要從空的里頭,體會它。
“沖”,虛也。虛者,空也。道要從“空”而發其用,就因為它空的關系而發其用。“或不盈”,永遠不滿。
“淵兮似萬物之宗”,既然永遠不滿,它淵到什么程度呢?深到像“萬物之宗”那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層出不窮。
毓老師筆記
“萬物之宗即應萬物之用,或不盈者以此。”
為什么它不盈?因為它是萬物之宗。既是萬物之宗,得應萬物之用。既應萬物之用,它就層出不窮。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在人事上不外乎銳、紛、光、塵。每個人都要出頭,都要冒尖。冒尖,可不是好事。這不是敵人來挫你的銳,是要挫自己之銳。因“出頭的椽子先爛”。自己有鋒芒,千萬不能外露。挫銳,把自己的銳都挫掉。挫到什么時候為準?一直挫到銳挫了。銳挫,才能“后”,才能“后人”“不先”。挫銳,這最重要。愛出風頭的,那是幼稚園。
同學做事,老遭老油條整。一教書,叫你導師兼組長,事事要你負責。一開始,還自以為人家器重你。人家器重你?人家是耍猴。等明白了,晚了。你不兼這么多,還不露餡;等兼多了,幾天就“漏”了。再像同學到哪都喜歡先發言。你不發言,人家不知你是空的。一發言,人家就知你是空的。老的人,不要看不起他,他是油條了,所以不說了。不論什么時候,最后做結論的才是聰明人。沒有高人一招不必說,不說別人不知道底細;真有高招必得說。一個人有智慧,要竟其全功,不是打先鋒。打先鋒,到時候犧牲都是你。雖然是先烈,什么好東西都吃不到。
“解其紛”,“紛”,即前面說的心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要先挫自己的銳,解自己的紛。我們先從自己本身說:為什么我們有紛?因為有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天天見可欲,心就亂了。一個人心中之紛都沒解決,還想成為中流砥柱?一個做中流砥柱的人,那是何等人物?一個人不能為中流砥柱,那不是一朝洪水過去,就都沒了嗎?打開歷史看看,那些助賊為虐的,一朝洪水至,隨波逐浪,沒了!那些剩下的,傳到后世的,都是中流砥柱的人物,絕對都是錚錚響的人。所以,必得先解自己之紛。不能解己之紛,如何解天下之紛?“不見可欲”,不是沒有可欲,街里滿街都是“可欲”。有“可欲”,我“不見可欲”,那種定力才能解天下之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因為自己滿肚子的“紛”,怎能不自擾?自擾,怎么解天下之紛?打開一部廿六史,歷史寫的不少,有幾人存下來?有“可欲”,而“不見可欲”,對欲視而不見,那種定力,才能解天下之紛,才能成中流砥柱,才能留下來。
“和其光,同其塵”,有自己的光不要自己保存,“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有好東西,有蘋果,打碎了,扔在太平洋里,大家吃。自己有光,要和天下同其光,有好處也要天下同其好處。“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建設國家的力量,就怕不是我自己拿出來的,我拿出力量來,那不是為了我自己。
和光同塵,可參閱宋龍淵注。
【宋龍淵注】不有和光之妙,又難施解紛之能。和光者,和其心德之光也。一切有情無情,種種形色,雖名象不一,皆有此光也。我能和之,則我心德之光,可以通徹天地,可以交感萬物。和光之妙,譬如以水投水,其水無二;以火投火,其火皆明。有如以百千萬燈共一室,其光無欠無余,不分彼此,和光之妙處如此。
塵是光的反面,人有光也有塵,有美點也有污點,有光點也有塵點。塵、光自外表說,天下人都有毛病,但我們要和他同,因“和而不流,強哉矯”。有光與人同,有塵也與人同,這就是不自別,沒有感到我特別,這時才能發揮作用。
【宋龍淵注】既能“和其光”,必能“同其塵”也。同塵之妙,在物我兩忘。心清意定,所以不棄于人,不棄于物。能化惡而取善,不自愛而愛人。觀三界,猶如琉璃凈界,一體同然。視萬物,猶如燈燈相照,無有異色,心無起滅,意無憎愛,則同塵之妙入矣。
湛兮似或存。
“湛兮似或存”,“湛”,有三個解法。音zhàn,清靜的意思,又清、又凈、又潔。音chén,深也。音dàn,當快樂講。這里念zhàn。“湛兮似或存”,經過這些,我們清清楚楚地存在我們本身之本能,保存自己本然之善。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注】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于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于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毓老師筆記
“德同乎道,故象在帝先。”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誰之子”,我不知像這種圣德之人是誰所生;“象帝之先”,“帝”,上帝,好像在上帝之前。因為“德同乎道,故象在帝先”。道生天、地、物、神……《易經?乾?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道在帝先。
這說自己必要保存自己本然之善,不受社會感染。因為,保持本然之善,又做得如此圣潔,一般人都不知我們從哪來的,這就超乎常人。所以,大家看我們的行為,像在上帝之前,超過了上帝——“德”超過了上帝。為什么“德”超過了上帝?因“德與道同”,道在帝先,所以好像超過了上帝。像這種人,都超乎常人。達到這超乎常人的境界,沒什么妙訣,就是存本然之善。以儒家言之,我們不棄稟于天者——性,不棄本性,才能保持這樣。
挫銳解紛 內圣之功夫。先挫我們之銳,先解我們之紛。
和光同塵 外王之功夫。和光,把光和別人和了,到忘我、無我的境界,然后同塵,和而不流,絕不說你骯臟,我們不同你在一起。那一說,就糟了。那就成了你我,一分彼、此、你、我,就不發揮作用,要不分你我才發揮作用。好人見壞人也躲,壞人見好人也躲,因為這是主觀的。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好,壞人還認為我們是王八蛋。勝者王侯敗者賊,反過來,亦如此。永遠這樣,那誰是王侯?誰是賊?等有自我存在,真理就少了。
毓老師金句
學由不遷怒,不貳過,臻圣王至德,
菀育仁者相,帝者師,履一平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