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毓老師說老子
  • 愛新覺羅·毓鋆
  • 2912字
  • 2018-11-27 18:35:31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王弼注】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一個時代因為什么尚賢?就因為愚民政策,必得尚賢,使民去爭,爭這個所以什么都不想。如清朝取幾個進士,把大家都累近視了。“尚”的就剩幾個進士,三更燈火五更雞,考上進士的,又是近視中的幾個“近視”(指沒遠見者)。

“不尚賢”,大家都是賢,那還爭什么?看王弼注:“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我們不是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嗎?既然“選賢舉能”,“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同學懂得注的深意嗎?王弼注的本子,也不白買,可惜我們沒工夫細講,同學必要自己細看。

同學看看高中時代為成績的爭,得不到還自殺。花那大工夫,讀了些什么?舊時代,十五六歲將《四書》《五經》……都讀完了;今天人才開始認字,二十幾歲才懂一點皮毛。這不是批評誰,是可憐同學。

看看這一個政策,叫你爭名、爭利、爭地位,永遠爭不完,爭一輩子未必到手。要是不尚賢,不就使民不爭了嗎?說你考上進士可以做縣長,不是做完縣長就完,叫你繼續爭,爭道臺、爭府……一個尚賢,叫你爭一輩子,一直爭到死。到死了,就說程度夠了,就給一個勛章,一個紅羅傘,叫你到死還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再給你們一個啟示。孔子教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還爭什么?專制時代使人爭,所以孔子“有教無類”,叫大家“皆有士君子之行”,不必爭。“有教無類”,那不是教育平等嗎?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誰貴難得之貨?沒有“貴族”,誰“貴難得之貨”。沒有貴族,難得之貨也變成沒有用的東西。像老師的古玩,給鄉下老太太,鄉下老太太要面錢,不要古玩。“不貴難得之貨”,老百姓會為盜嗎?所以,第一個,教育公平就不爭;第二個,人的一切都要是平的,“不貴難得之貨”,老百姓就不爭。因為你“貴難得之貨”,老百姓得不到,不偷你的做什么?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不教你看見可欲的東西,你能心亂嗎?看我們滿街小孩子殺人搶銀行,就是可欲的東西太多,心都亂了,能不為非作歹嗎?

看看這個教育平等、經濟平等,都要平等了,那不是啥事都沒有嗎?制造可欲,這都是政策。像大家都直跑,他故意放一槍,引開大家的注意,叫你望旁跑,你忽略了自己該走的路子,也忽略了他走哪條路。懂沒懂?沒懂!再舉個例子:狗本來是看家的,偷東西的,拿一塊肉,往那一扔,狗去爭肉,忘了偷東西的。皇帝專制時代,他大盜盜國,他就用一塊肉支配你,叫你去爭肉,你光像狗似的去搶那塊肉,然后你不知道他已經盜國。想想,一開始,他下面就盜國了。他扔塊肉——“尚賢”,大家便爭這個“賢”,賢到手了,地位不同了,就可以買古玩玩。有錢有地位了,你有可欲,他便以可欲的東西滿足你。

明白了這,看看這個政策的結果,就明白王弼何以發“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這個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王弼注】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干,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守其真也(注“常使民無知無欲”)。智者,謂知為也。

“圣人之治”與前面正相反。“圣人之治”得這樣,參考嚴復先生批:

【嚴復批】虛其心所以受道,實其腹所以為我,弱其志所以從理而無所攖,強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

“虛其心所以受道”,越虛心,才越能接受外面之力量,充實我們。“實其腹所以為我”,把肚子吃飽,身體健康,銅墻鐵壁,為我自己。“弱其志所以從理”,弱其志才能從理。同學就是強其志,故不從理。就自己對,誰也不對。“而無所攖”,“攖”,加也。就從理而無所加。道理以外的事都不接受。“強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強其骨之目的,就是要“自立而干事”。

“圣人之治”與前面正相反。前面是“弱其骨”要你尚賢而爭,貴難得之貨而為盜,見可欲而心亂——這是弱民政策。

再看強民政策:“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完了以后,“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到這時候,老百姓無知、無欲、不知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不知美之為美、不知惡之為惡,也沒有欲。因為什么能這樣?因“守其真也”。守住自己的真。

同學多以為老子是空的,此處可見老子的“實”。老子指出社會的病態,批評得多么一針見血。在亂制之下,他要你尚賢而爭、貴難得之貨而盜、見可欲而心亂。他叫你爭、叫你盜、叫你心亂。老子說“圣人之治”不能和老百姓斗法,亂治就是斗法,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經過這幾個步驟修養之后,“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么一弄,“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聰明人不敢要老百姓亂來。因為人人都有知識了,那些想要做壞事的也不敢做了,不敢再出花道道(指花招)和百姓斗法。那怎么做呢?圣人“為無為,則無不治”,他“無為”而做,沒有不治的事,那哪能干不好?這就是“養生主”。怎么養生?就這么養生。

同學以為老子虛無。有人還說“智慧的老子”。說這話是糊涂,不智慧能寫《老子》嗎?

懂了吧!一般人那樣為政。圣人養其本然之善,存其心,養其性。這才是為道,這才是為治。

什么是帛書本《老子》?

帛書本《老子》,是指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制作年代不同、形制不同的帛上,用不同字體的朱絲欄墨形式,分別抄有《德》和《道》這兩篇文章。由于這兩篇文章的內容與傳世的《道德經》貌似形同,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后,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考古和文本研究都已證明,下葬在漢文帝時期的《帛書老子》,下葬時就已是舊物或古董。《帛書老子甲本》,字體介于篆、隸之間,不避漢高祖劉邦名諱。乙本字體為隸書,避劉邦名諱,但不避漢文帝劉恒名諱。說明乙本成書于劉邦在位時期,即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間。而甲本應完成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前,至于前到什么時候,目前難以定論。

甲乙本均是《德篇》在《道篇》之前。甲本中《德篇》與《道篇》雖謄抄于一人之手,但謄抄者保留了母本中用字的規范,使今人能夠從“圣”“其”和“百姓”等字詞的不同書寫形式中,得到這兩篇文章的母本分別產生于不同地區或不同時代的資訊,為《道》和《德》曾是兩篇獨立流傳過的文章提供了證據。

1974年9月,文物出版社首次影印出版馬王堆帛書本《老子》原文。1974年第11期《文物》雜志登載了《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1976年3月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和注釋》,書后附有帛書本《老子》甲乙本和傅奕本對照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侯县| 新泰市| 合江县| 英吉沙县| 孟连| 衡东县| 潢川县| 玉门市| 安国市| 密云县| 临潭县| 眉山市| 临湘市| 霸州市| 惠州市| 社旗县| 南陵县| 临夏市| 红安县| 铁力市| 和硕县| 平武县| 宜兴市| 巴东县| 威海市| 台中市| 鄂州市| 神池县| 台州市| 崇州市| 巢湖市| 和政县| 清河县| 东海县| 忻城县| 科尔| 霍林郭勒市| 水富县| 嘉义县| 金塔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