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序
- 習慣領域的力量
- 游伯龍
- 1362字
- 2018-11-29 16:32:16
依據腦科學家的觀察,人們的大腦有千億個腦細胞,但只有10%在真正活潑地工作。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人們用不到他天賦潛能的十分之一。”也許詹姆斯高估了我們對潛能的運用。但不管怎樣,一個鐵的事實是,假如別人考80分,而我考82分,我就勝利了。若我們能讓11%的腦細胞活潑地工作,我們將產生無比的威力,無往不利,處處勝利。那時,不但自己可以更有智慧、更有效率地處理問題,或解除別人的困難和痛苦,同時也可以保留更多寧靜的時間讓自己增加智慧和喜悅。有人會問:為什么我們的潛能很難更有效地開發出來呢?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從小一面學習經驗,一面便不知不覺地養成了習慣。我們的想法、做法、判斷,無形中被習慣束縛住。我們的想法、做法、判斷雖是動態的,卻被限制在一個相當固定的領域里,那個領域我們稱為“習慣領域”。一旦習慣成自然,我們就不需也不去想,當然腦細胞也樂得不需努力工作。“蘋果落地”是一種習慣、也是理所當然的,千萬人見過,但只有牛頓第一次去想:為什么蘋果不往天上飛?結果他發現了萬有引力,造福自己,也造福社會。“品質好的價格一定高”,千萬人習慣性地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福特卻問為什么不可以物美又價廉?結果他發明了“大量生產”與“標準化”的制造程序,帶動汽車革命,不但自己成為汽車大王,也造福了社會。
證嚴法師提出“為什么醫院要病人先付保證金才可以住院”、“為什么佛教不能像基督教那樣建醫院、辦學校”的疑問,終于以她的愛心,感化百萬人,建醫院、辦學校,造福眾人,也使她的人生更充實。
從以上的例證,我們可看出一般人被習慣領域束縛,而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但有少數人能夠對這習慣想法不斷地挑戰、突破,因而能更充分地發揮他們天賦的潛能,創造智慧、奇跡和喜悅。
習慣領域的應用極廣,從日常生活、交友、應對、處事到重大問題如決策、沖突、危機的處理,以及生涯的管理、有效的領導等,皆可由習慣的突破、創新來創造新的奇跡。
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篇是“行為的基礎與應用”,旨在介紹我們的大腦、心意如何運作,行為、思維如何產生,進而討論如何讓腦、心意和行為為我們工作。由控制或更有效地使用我們的腦和心意,讓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情緒,使我們有更威力和豐富的生活,它是我們豐富、創造新習慣的基礎。
第二部分是“習慣領域的解剖與應用”,詳細解說習慣形成領域的特性,以及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和原理,使習慣領域不但不是我們的束縛,反而為我們工作。
本書與《行為的新境界》一書可以互補對映,除了基本理論一致,本書增添許多新資料,而且偏重在應用與智慧的開發。當你精通書內的道理,并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它可成為生活智慧;用于企業,它可成為企業智慧;用于人際溝通,它可成為溝通智慧;用于領導,它可成為領導智慧;用于宗教,它可幫我們了解宗教智慧。
要精通本書之道理不外重復地溫習、不斷地應用它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將你的心得與別人分享,并傳授給他人。人人皆可為師,當你要做老師時,你會更有系統地整理所學、所驗的道理,你的道理因此會更成熟。因此,當你在教別人或與人分享時,你是在造福別人,也在造福自己。這不是很好嗎?當然,也請不要忘了與我分享你的心得,因為我也要向你學習。
請好好地享用這本書吧,你將會很高興的!當然,我更感謝你,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結了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