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無遠弗屆
- 詳解易經系辭傳
- 劉君祖
- 2818字
- 2018-11-28 17:50:31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致虛守靜
本章延續前兩章的基調,對易象易理的神妙功能推崇備至,從乾坤二卦的基本特性入手,闡發天人變化的奧秘,最后歸結于系傳首章所稱的易簡。
按傳統的說法,當年伏羲畫卦系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累積了長期自然觀察的經驗,才創造了《易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在一切人文建設未興的上古之時,遠眺星空及山河大地,的確會讓人興起廣大無邊、悠悠無盡之感。李白詩:“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杜甫詩:“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人此情此境,遙想羲皇當年,應復如是。
科技大興之后,現代人的宇宙觀和天地觀有了修正:天是什么?地是什么?空間和時間的意義又是什么?如果天是指星系星云,那真大的可觀,遠超過古人的想象。地若僅指人類所居的地球,其實小的可憐,稱不上廣大二字。若將地的意義擴充到一切凝成固態的星球,那么天又是指什么?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密切相關,時空轉換與光速有關。人透過高倍率的太空望遠鏡往外看、往遠看,其實看到的是宇宙的過去,哈伯望遠鏡近年來已錄到一百幾十億年前的星塵舊事,已很接近開天辟地時的情景。不過,宇宙的未來還是看不到。
易象易理摹擬天地,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天地廣大無邊,易也廣大無邊。用易理去討論再遠的事象,也不會有任何障礙。有占卦經驗的人亦深知:易占無遠弗屆。可占近,可占遠,可占古,可占今,不受時空距離的影響。占古欲解讀歷史真相,占今重預測未來。但這是如何而可能的呢?答案或許就在本章:以言乎遠則不御,可以理解;以言乎邇則靜而正,指的是什么?又為什么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孟子有云:“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亦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為人心,同時亦見天地之心。依據本書前兩章有關仁德的分析,可知孔孟此言,皆與復卦之旨相通。復的螺旋線曲進方式,既見于宇宙星云、星系的運轉,亦見于生命體內基因的組成。人只要虛心體察,便可了悟天人同構、萬化若一的真諦。
以言乎邇,用易理探究人的內心世界;靜而正,虛靜無擾才能達到止于一的意境。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能復即能明,明已明物,故而言乎遠不御,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以易占而言,運思專誠、心無雜念,也是獲致精確結果的要件。蒙卦卦辭:“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虛靜自守,正心誠意,才能突破蒙昧與迷執,而契入事理的真相。
復卦卦辭云:“反復其道。”初九小象:“不遠之復,以修身也。”無妄卦起心動念,真實不虛,卦序緊接于復之后,正是孟子所稱“反身而誠”之意。無妄之后為大畜,《大象傳》稱:“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不就是萬物皆備于我嗎?《易經》卦序排比之精,義蘊之深,真是令人驚嘆。
生生之門
乾坤為易之門,乾坤交合才有易之流行,往下即以動、靜二相描述之。靜專動直、靜翕動辟,是以大生廣生之理,若由男女兩性交合時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去想,瞬間即可了解。易象近取諸身,以明生生之義,自伏羲畫卦以來,就是相當明確的傳統。
其靜也專的專,有專一、專精、謹守之意;亦有解釋為摶的,如此則有環繞、盤旋、緊聚之意。孟子有云:“不專心致志則不得。”老子則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其動也直的直,有勇往直前、理直氣壯之意;也代表不矯飾、不迂曲的自然態。孔子有云:“人之生也直。”靜專動直,有屈有伸,有盤整有岀擊,極富節奏之美。
其靜也翕,其動也辟,代表勢的開闔。形勢不利時,全然閉合以自保;形勢通暢后,積極開拓以利他。坤卦六三含章可貞、六四括囊無咎,即其靜也翕;六五黃裳元吉,暢于四支,發于事業,即其動也辟。
本章闡明乾坤皆有靜有動,就像占法中有少陽7、老陽9,以及少陰8、老陰6一樣,非常合理,一般陽動陰靜之說太粗泛。乾其靜也專,專氣致柔又有坤之象,陽中藏陰;其動也直,坤卦六二又云“直方大”,陰中蘊陽。由于陰陽互涵,動靜相依,所以乾坤交合能生生不息。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配字值得研究。《說文解字》釋配為:“酒色也。”配酒、調酒至酒的顏色恰到好處。配字更早是用妃字,取女與己合之意,所謂“嘉偶曰配,怨偶為仇”。凡兩物相對,密切互動,進而結合成一體即稱配。豐卦初九爻辭云:“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小象稱:“過旬災也。”旬有均意,資源豐沛不宜壟斷,必須注重平均分配,否則必啟爭端,而釀后災。欲建豐功偉業,也得找人搭配合作,福同享,難同當,維持彼此關系的均衡。鼎卦九二有云:“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小象稱:“終無尤也。”國家建設本宜朝野協力,卻因中央與地方爭權,難以和衷共濟,同志反目成仇。
既稱配,即非一物,除了期望和合生新外,仍得尊重彼此的獨立性。豫卦《大象傳》:“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無形無相,祖考有靈有貌。二者當然不同,但在隆重的祭天大典上,卻可以二者同祀,以崇德報功。同樣,廣大、變通、陰陽之義、易簡之善,均屬抽象的功能特性,與具象的天地、四時、日月、至德并不相同,但后者可以體現前者的意涵,故而稱配。
科技進步,使現代人眼界大開,不再拘囿于傳統的天地觀,但廣大之義其實不受影響。系傳原文是以乾坤談廣大,乾坤以天地取象,并非等同于天地,這點《說卦傳》已解釋得很清楚:“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并非是,"as"不同于"is"。至于乾坤究竟是什么?《說卦傳》的回答為:“乾,健也;坤,順也。”健、順只是兩種功能或勢用,配合得宜,可以開出三千大千世界,細若微塵,廣如星海,皆乾坤拓延之功。
若依熊十力先生見解,乾為生命、心靈,坤為物質、能力之總名,則乾坤合德,實有心物合一之義。廣大配天地,天地屬宇宙論(cosmology),廣大由乾坤互動而生,則具存有論(ontology)的色彩。
變通配四時,《易經》尚變,變的目的是為了通。古代農業社會最重視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變易中又呈現不易的規律。革卦彖傳稱:“天地革而四時成。”節卦彖傳云:“天地節而四時成。”恒卦彖傳稱:“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豫卦、觀卦之彖傳皆言“四時不忒”。乾卦《文言傳》推崇大人為“與四時合其序”。
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本身發光,月借日光,日似陽之義,月似陰之義。《文言傳》稱大人“與日月合其明”;離卦彖傳稱“日月麗乎天”。恒卦彖傳則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易簡之善配至德,《系辭傳》首章專論易簡,結尾云:“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至德即中庸之德,見《論語?雍也篇》:“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易簡之善是指什么呢?為什么說配至德?
《中庸》有云:“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即具體實現,結合為一,正與配之義相當。至德凝至道,易簡之善即為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