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至大無外——曲成萬物而不遺

  • 詳解易經系辭傳
  • 劉君祖
  • 10197字
  • 2018-11-28 17:50:31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鬼變機神

此章盛稱易道之大,包羅萬象,近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系傳成書可能已至漢初,文辭優美動人,信道之篤、持守之堅,真是令人側目。

準是平齊之意,無過與不及。易為自然的生生之象,故與天地平齊,天地之間所有的現象均為易理所涵括。彌有覆蓋、周徧、充滿之意,綸為治絲縱橫交織、縫合緊密。彌綸正所謂天衣無縫,包涵盡盡又條理分明。天地之道也有批注為天下之道的,意思相去不遠。《詩經.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易經》講的就是天則,就是自然律,人也是自然的產物,不可能違反天則。天地之道偏重自然,天下之道凸顯人文,人文有其特色,但仍屬自然。

《易經》既包括天地間一切的規律,我們用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就能知道一切隱微不顯和清楚呈現事物間的關系。幽明之故的故字,說文解為“使為之”,即一般所稱的原故。《墨辯》為墨子所創的思維術,文辭古奧,向稱難治,而“經上篇”首字即為故,還分為小故、大故,依其解釋,故為“所得而后成”。凡事總有其發生的原因,盡可能追究清楚,當然會增長我們對這世界的認識。明是臺面上看得見的,幽是臺面下看不見的,就像冰山一樣,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僅占全體十分之一為明,沉在水下的部分占十分之九屬幽。幽跟明有絕對密切的關連,而知幽顯然更重要。《易經》強調知機,機即隠微難明,由變易悟不易,由明知幽。

原始反終的反字,據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考證,應為及字,形似而誤。原始及終,即追本溯源,探究事變的開始和結束,了悟因果關系后,便能知道死和生的奧秘。人活著只是精與氣的聚合,精氣一散,靈魂離體便告死亡,由此又可知道鬼和神的作用和情狀。

儒家的主流思想一向理性務實,罕言死生鬼神之事,所謂“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祭神如神在。”清楚而明確地表達了重視現實人生的態度。然而系傳此章卻大談幽明之故、死生之說及鬼神之情狀,不免令人側目。這些永恒難解的問題,難道說《系辭傳》作者已有篤定的答案嗎?偏偏這幾句又語焉不詳,未見嚴密推理的過程,即道出結論。雖然這是中華古籍說理的通病,但死生事大、鬼神無憑,如此寥寥幾句的表述,還是欠缺說服力。

話說回來,易傳中卻也并非諱言鬼神,而是似乎另有新義,與一般世俗的鬼神觀不同。例如:系上傳第九章論大衍之術占法,有云:“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鬼神應指天地造化之妙用,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屈伸往來,陽息陰消,據此可推衍天地萬象的變化。豐卦和謙卦的彖傳皆言鬼神:“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鬼神害盈而福謙。”滿招損,謙受益,物極必反,這是天地人鬼神的共通規律。乾卦《文言傳》云:“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是藉題發揮九五爻辭中“利見大人”之義。看來,只要參透了宇宙間不易的法則,鬼神的功用和現象,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理解并不困難。

《中庸》上有一段,記載孔子對鬼神的看法,值得玩味:“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鬼神似乎代表冥冥中陰陽二氣的作用,雖隱微難見,只要用心體會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卻不可忽略其存在。

道家以精、氣、神為人之三寶,內丹功修練亦講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黃帝內經》屢言精氣,看來“精氣為物”的說法,頗為各家認同。“游魂為變”要如何理解,可就見仁見智,比較麻煩了。京房八宮卦序中,將每宮從屬的第七卦稱為游魂,第八卦稱歸魂,并合稱為鬼易,可能源此而來。鄭玄注易,徑以大衍占法的七八釋精氣,表示暫時穩定的萬物存在形態;九六釋游魂,象征物極生變,陰極轉陽,陽極轉陰。如此則與前述筮法“成變化而行鬼神”之意相近。鬼神云云,只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的盈虛變化而已。

物、精、氣、神四字,均未見于卦爻辭,易傳中始言之。精為形之祖,一切形體由精而生。乾卦《文言傳》:“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此系針對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解釋,往下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若與系下傳第五章所稱:“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合看,即可知精字的意涵。而天地絪缊,又顯然帶有氣的意味。氣凝成精,精擴成形,而神應是主宰其生化妙用的最高原理。

易傳談氣,見于上經之首的乾卦,文言釋初爻為“陽氣潛藏”,五爻則稱“同氣相求”;亦見于下經之首的咸卦,彖傳稱“二氣感應以相與”,正承《說卦傳》之“山澤通氣”而來。天道人道之始俱言氣,可見氣的重要。

氣與虛有關。咸卦《大象傳》云:“君子以虛受人。”山上有澤,是自然界常見的天池之象,遠離塵囂,靜謚已極,池水清澈如鏡,天光云影反映無遺。咸卦六爻全以人身取象,人必須致虛守靜,方可與周遭環境和諧感通。老子云“專氣致柔”,莊子則稱:“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又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是修心所至的一種理想境界。

《易經》經文未言物,多言心。上經唯一言心者,為坎卦卦辭的“維心亨”。下經則依序有:益卦九五的“有孚惠心”,上九的“立心勿恒”。井卦九三“為我心惻”,艮卦六二“其心不快”,九三“厲熏心”,以及旅卦九四“我心不快”。

易傳言心最值得重視的,為復卦彖傳的:“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七日來復是高級生命運化的基本律則。醫經上所說少女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的月事現象,以及現代遺傳學對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探究,均提醒我們:卦序由剝而復,也在敘述自然演化過程中,低等生物大滅絕之后,高等生物繼續衍生的事實。生生之謂易,乾坤開天辟地之后,屯是海洋下有生命起源,物之始生;豫是生命繁衍至陸地上,故以巨象取義;剝是地上生命滅絕,復是地下生命再起,物之新生。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高等生命的特征,即在精神心靈的作用漸盛,故而復卦再往下,終能發展出離卦所代表的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下經專論人間世,首卦咸表述人類極敏銳的感情和思維能力。彖傳云:“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咸卦經傳中同時揭露人、心、氣、虛、情等重要觀念,將人身小宇宙和自然天地的大宇宙比類貫通。咸卦之后,下經討論心、情作用的卦爻更多。基于以上的理解,游魂之變,鬼神之情狀,未嘗不可以精神心靈的作用視之;而精氣為物,又牽涉到極復雜的心物關系的辯證。系傳作者于此全無交代,只是提出了極具爭議性的命題而已。

格物致知

“與天地相似”的主詞,和“與天地準”一樣,顯然都是易。在前文近乎夸張地強調易的全知后,往下又換了一種推崇的方式,不違、不過、不流、不憂、不遺,以凸顯易理的圓融無礙。易與天地準,是層次上齊平,與天地相似,則涉及易象摹擬自然的問題。

既云相似,即非完全相同,但已抓住彼此結構及內在機制的共通性,故而以此象彼,不會發生違背自然的情形。又由于易為人所構思的產物,并非自然本身,遂又有了創造性。乾卦《文言傳》所釋大人之義,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就是這種相似關系的極好說明。謙卦六四小象:“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撝即發揮的揮,謙為天地人鬼神所共循的規律,據此發揚光大,當然無往不利。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無法違反的天道。損卦六五及益卦六二為最佳受益之位,爻辭俱云:“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以名貴的大龜占卜,所顯示的天意均不能違背,益六二小象所稱:“自上佑也。”自上佑即自天佑之,依大有上九爻辭,后接“吉無不利”四字,又與無不利撝謙相合。

天與水違行,成訟;天與火,同人。換言之,同人之所以能通天下之志,即在不違天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確保世界和平,實現大同之治。依八卦方位的說法,乾、離分居先后天卦位的南方,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同人為先后天同位,體用合一,人類文明的發展應依天理行事。

知周萬物的知字,一般念作智慧的智,表明非知識之知。周是周徧、徹底研究通透之意。我們的智慧透徹研究萬事萬物之后,所了悟的真理,必須用來解決天下眾生的問題,不可流于空想或玄談,這才是先圣創作《易經》,以及我們研究《易經》的目的。不過即恰到好處,不會犯《中庸》所謂“知者過之”的毛病。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完全合乎《中庸》所稱:“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儒者精神。濟是涉河渡彼岸,是引導眾生拔苦得樂的波羅蜜。《易經》最后兩卦為既濟、未濟,道濟天下正是易的終極目標。

然而,以智慧來解釋知周萬物之知,恐怕仍非的解。這個知字應是系傳首章“乾知大始”、“乾以易知”的知,以人來說,就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知先天涵備覺識明照的能力,當人進行后天學習時,不斷感測量度外物,以開發智能,形成知識,《大學》所說的格物致知正是此意。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即致良知的效果呈現。

以卦序而論,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之后是屯,清新的生命未受習染,元亨利貞四德俱全。進入蒙卦,嗜欲漸深,天機漸淺,良知的開創性有了問題,故而元德不顯,須大力啟蒙,就有道而正焉。啟蒙實即滌除習染,復元復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由蒙的互卦為復亦可看出。

明明德直探人性本源,并非僅有德行上的意義,同時也為吸收知識作好基礎準備。《中庸》云:“尊德性而道問學。”而是同時能夠之意,二者不相沖突。質言之,《易經》蒙卦所揭橥的教育理念,一為尊德性,通于老子所稱的“為道日損”;一為道問學,即“為學日益”。若以復卦象征良知顯現,則緊接著的無妄、大畜兩卦,正是內外兼修的致良知的工夫。良知愈格物愈明,故而大畜彖傳言:“日新其德。”

旁行而不流,頗有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氣概。道術之行就像長江大河,壯闊奔流,因機順勢,無所不至,卻自有軌范,不至泛濫無歸。旁行即自由自在,百無禁忌,充分體現易理變動不居的創造性。不流,于變易見不易,發而皆中節,又隱然有常法在焉。《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卦變、爻變,至少數千種類型的變化,已經曲盡人生各種情境的描繪;而卦爻辭中所提出的對策,也確能切中肯綮,值得信受奉行。

天人性命

《易經》本為憂患之書,為解脫眾生悲苦而作。然而此憂為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不為物喜,不為己悲。《論語.子罕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孔子自述四十而不惑,已擺脫個人私欲的糾纏;五十而知天命,嗜欲淺天機深。不惑于欲,不憂己私,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此為樂天愛人的仁者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飯疏時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簞食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貧而樂,富而好禮;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上所載這些樂的境界,皆可歸結為樂天知命故不憂。《中庸》稱君子“居易以俟命”,俟命由知命而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典出于此。

天命的觀念很困惑人,過去對中國人的影響也很大。孔子五十以學易,和五十而知天命時正相合,《易經》對天命的看法究竟如何?經文中言及命的不多,集中在幾組卦:訟九四的“復即命”、師九二的“王三錫命”,以及上六的“大君有命”,仍偏重君命。泰上六的“自邑告命”、否九四的“有命無咎”,已有大環境形勢比人強的天命之意。革九四的“改命吉”,小象傳點出“信志也”,以人志和天命對論,凸顯人能若盛,天命尚可變革的偉大觀念。旅六五的“終以譽命”,小象傳稱“上逮也”,則有下學而上達,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人天合一的圓融體悟。

易傳談命更精微而深入:《說卦傳》述圣人作易的目的為:“將以順性命之理。”乾卦彖傳稱:“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命與人性本無二理,得參透本源,并就自然和人世的各種變化去調順、撥正天人間的關系。大有《大象傳》云:“順天休命。”前提是:“君子以遏惡揚善。”萃卦彖傳稱:“順天命也。”鼎卦《大象傳》云:“正位凝命。”人文薈萃、革故鼎新,一切的人文建設是為了實踐天命。《中庸》云:“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是具體成就之意。人行至德,才能成就至道;正位行權,才能成就天命。

天命究竟是什么?無妄卦彖傳有規范性的定義:“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元亨利貞,自然界終而復始的創造循環,乾卦卦辭所顯示的生化規律即天命。人若不依天命而行,違反自然,必生咎悔,故而無妄彖傳作結云:“天命不佑,行矣哉?”

知天命,行天命,并非屈從于形勢,接受宿命安排,而是知機順勢,將資源作最有效的投注和運用;倘若大形勢實在太壞,也不排除深入研發、另起爐灶的可能。卦序由困、井到革、鼎,已經充分說明此義。人志和天命之間,或合或分、或同或異,其實充滿了辯證的張力。我們不妨再看看以下諸例:

臨卦標榜開放自由,鼓勵個體的參與和創意,其九二爻辭云:“咸臨。吉無不利。”和大有上九同一結果,但《小象傳》卻稱:“未順命也。”這和大有的“自天佑之”有無矛盾呢?臨卦全卦的重心為初九、九二兩陽爻,皆以“咸臨”為稱,咸即下經人文精神的開端,初九又為九二的基礎,其小象云:“志行正也。”人志只要行正,未順天命,一樣吉無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臨卦彖傳中顯以九二為主爻,稱“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這與前述無妄彖傳所云:“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極類似,但一稱天之道,一稱天之命,二者又有何不同呢?

道是終極真理,命指大用流行。天道、天命皆以乾卦的元亨利貞為指標,而道的存在層級更高。乾卦彖傳稱:“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人性、天命欲得其正,還得依據更基本的乾道變化而來。無妄強調天命的不可違,而天命中本就含有正,人心一旦失正,即易誤判形勢,闖禍犯錯,而不利有所往。臨九二志行俱正,直接上通天道,從心所欲不踰矩,不必斤斤計較順命與否。

當然,未順命并非故意違反天命,而是乾卦《文言傳》所稱的“先天而天弗違”。如果執意不順命,自由過度,恣意妄為,又可能啟動天命的反撲,這就是臨卦卦辭所提醒的“至于八月有兇”。八月在十二消息卦中為觀卦,其彖傳云:“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四時運轉,天命流行,彰顯了天道的自然法則;一旦天時失序,災變頻仍,天命的錯亂即表示人事的乖謬。

俗云:“人在做,天在看。”臨、觀兩卦一體相綜,這種天人相應的奧妙關系,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頗為強調,天災人禍常常作為政治績效的負面指標。除了藉此制衡君權,或遂行斗爭之實的考慮外,究竟有無合理性呢?

其實,現代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就是天人關系的失衡。臭氧層的破洞或未來核戰的威脅,足以改變正常的氣候,看似天災,實乃人禍。所以復卦見天地之心,本是贊嘆人能人智的發揚,但逞智過度,又成上六的“迷復,兇,有災眚。”天災人禍并至。緊接著的無妄卦,六三出現無妄之災,尚非人事之咎;上九行有眚,小象釋云“窮之災”,則已視人禍為天災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臨卦的八月之兇,警世意味濃厚。

姤卦不期而遇,天命的發展有其隨機偶然性,物種演化往往出現突變的機制,人生在世每見旦夕禍福,面對這種難料的情境,又當如何呢?九五小象說的好:“志不舍命也。”位處中正,人事準備已臻最佳狀態,卻還得含容不發,等時機成熟才下手。人志決不可舍離天命,否則功業難成。姤卦之后為萃,因緣聚合,稱“順天命”;萃之后為升,稱“南征吉,志行也。”升而不已必困,高倍率成長泡沫化以后,又得面臨研發轉型的問題。

困卦《大象傳》云:“君子以致命遂志。”澤中無水,代表資源耗盡,命勢已至窮途。這時若還想達成自己的志向,就得豁出全付心力,以求脫困。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再壞的形勢,也存有一線生機,一旦找到了突破口,便應竭力鉆研擴大。致命的致,除了毫無保留的投入之外,還有積極擴充之意,與致良知、經世致用之致類同。

卦序發展至巽卦,對人志與天命的探討,有了更深入的心得。彖傳稱:“重巽以申命。”天命幽微難測,必須深入再深入,才能悟其精奧。《大象傳》云:“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天命無常,時勢的風向總是變來變去,有智慧的人應低調靈活,隨機應變,才能委屈婉轉而終獲成功。初六爻辭云:“進退,利武人之貞。”小象先稱志疑,后稱志治,可見猶豫彷徨。九三爻辭云:“頻巽,吝。”小象稱志窮也,貫徹也極不易。九五化被動為主動,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才應了彖傳所稱:“剛巽乎中正而志行。”

《論語》中孔子自述為學歷程,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開始,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正是由立志到知命,由知命再深造至志命合一的大人境界的顯例。

斯土斯民

樂天知命為仁者不憂的修養,安土敦仁則更進一步發揮對眾生的愛心,能愛的能字特別提醒人:愛是一種能力,犧牲奉獻,包容忍耐,非空言可致。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樂天知命通乾道,安土敦仁屬坤道。從不憂到能愛,知行合一,一切自然而然。

敦字有厚、后、終之意。艮卦上九“敦艮,吉”,小象釋云:“以厚終也。”最能闡發其義。坤卦厚德載物、先迷后得主、乃終有慶,敦字明確有坤象。《中庸》稱:“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敦為大德境界,非朝夕可至。除敦艮外,復卦六五“敦復,無悔。”臨卦上六“敦臨,吉,無咎。”爻位非上即五,人生歷練已至爐火純青,對四爻以下的年輕后進,往往呈現仁厚長者的風范。

仁者待人處世會如何表現呢?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推廣至仁者無不愛,都為本章的能愛墊下根基。孟子又說仁者無敵,仁者沒有敵人,更不會無端制造假想敵。雖然不樹敵,可決不鄉愿,能以公心正是非。《論語.里仁篇》有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般人好惡失正,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仁者確能超越此障。《大學》發揮斯旨,對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以至禍國殃民之人,決不寬貸,主張放逐至四夷,不與同中國,而稱此為真正仁者的行為:“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仁者之愛,依儒家主流觀點,為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而非泛言高論的兼愛,換言之,亦屬一“致”的過程。《易經》中有兩個關鍵詞,能幫助我們了解這種主張,一是孚,一是育。

孚字經文常見,爪下有子,正是鳥類孵卵之象。母鳥孵育小鳥,須靜止不動,耐心守候。親子之間透過體熱傳遞,逐漸去化堅硬的蛋殼,終至時機成熟,新生命破殼而出。孚字一般解作誠信,但恐怕以基督教講的信、望、愛三字合釋更貼切。“有孚”往往代表現況雖不好,只要堅持信念,以愛心化解僵局險境,便可有美好的未來。需、訟二卦首重有孚,只要孚信未失,終有滿足需求、解決爭端的一日。小畜以小搏大,六四、九五最善相處之道,亦為有孚。換言之,訴諸親子之情、同胞之愛,以建立互信,便能化解強凌弱、眾暴寡的斗爭。坎卦險象環生,卦辭稱:“有孚,維心亨,行有尚。”有孚又是一切心理建設的根源,據此以往,終能脫險。

育字經文僅見一處,漸卦九三云:“婦孕不育。”傳文較多,蒙卦大象:“果行育德。”蠱卦大象:“振民育德。”育字下為女人身上的一塊肉,上為倒子之象,正似女子生產時,胎兒頭下腳上,蠕動而出的情景。女子懷胎十月,歷盡艱辛,還得熬過生產的陣痛,才得孕育新生命。沒有愛心和對下一代的盼望,是很難做到的。

孚和育二字,分別從卵生和胎生的誕生歷程取象,闡述最自然的生命情懷,有血源關系的親子情、同胞愛,一定和其它關系不同。但人類文明發展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孚和育的精神可以發揚擴充,從獨親其親、獨子其子,推廣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孚的本義僅限親子之情,甚至是單向的母愛,連反饋的孝順都未涉及,也可能流于偏私護短,對群體生活未必合宜。所以又有中孚一卦,闡揚孚須合乎中道。育的本義一經推廣,養育、教育、化育,甚至如無妄卦的《大象傳》所稱:“茂對時,育萬物”。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即成就《中庸》所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愛既有由近及遠的等差,安土之說實乃邏輯上的必然。博愛世人,先得從親人、鄰人的鄉土之愛開始,否則不是流于空泛,就是根本虛偽。同人卦以同人于野為號召,爻位的發展順序仍是同人于門、于宗,還得經過伏戎于莽、乘其墉、大師克相遇的勾心斗角歷程,才以有限量的同人于郊結束,可見博愛之難。人生真要學習愛的能力,先從安土做起。

綜合以上的論述,我們不妨對臺灣社會十余年來的本土化運動作一檢驗,即會發現,離安土敦乎仁的境界差得太遠。始作俑者的政客們,口口聲聲愛臺灣,以本土為名,鼓動省籍情結,激化族群矛盾,行政治斗爭之實。為了遂行個人權欲之私,翻云覆雨,過河拆橋,今日同志,明日仇讎,全無仁厚長者風范。兩岸關系亦因此互信喪盡,空前緊張。孚、育二字的真諦不得顯發,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也日益消蝕。如此孽因惡果,不能安土敦仁,遑言能愛!

以剝極而復的義理觀之:臺灣今日政經資源大量流失,局勢岌岌可危,正合剝象。剝卦《大象傳》云:“上以厚下安宅。”明確昭示一陽來復才是止剝之道。復為德之本,見仁心仁德,扎根入土,是真正清新的本土訴求。依復道修行,至六五敦復無悔,必可解除危機。前此惡質扭曲的本土化,其實走的是上六迷復的路子,走火入魔的后果是什么呢?且看爻辭的斷語:“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功參造化

易與天地準,易與天地相似,易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本章行文依此分為三大段,立意各有層次,并非混同。準及相似前已談過,范圍有形塑、控制之意,更凸顯人智人能的優越性。天地自然的造化有生有殺,有平易、有險阻,未必盡合眾生所居。人為萬物之靈,在不違背基本法則下,大可創造發明,改造自然中不盡理想的部分。“不過”,是指一切作為恰到好處,不會因文明的發展,而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泰卦《大象傳》云:“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道理與此相同,裁成輔相就是本章所謂的“范圍”。

自然環境處理好了,進一步即可實行種種周到細致的方式,以育成萬物,一個也不放棄或遺漏,這便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成二字,道盡成事之艱難,也顯露無盡的愛心。曲相對直而言,固然“人之生也直”,但直得直在內心,無私無染,動機純正。至于外面行事,則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因物而制宜,委屈婉轉,才易成功。坤卦六二順勢用柔,爻辭云:“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文言傳》解釋的好:“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義即宜,往外行事須設想周到,講求方法策略。

根據八卦先后天同位的說法,坤卦為體,其用為坎,坎為水。自然界中水的流動,也是曲成最好的范例。黃河九曲,終向東流,只要終極目標不變,設定水位落差,中間不管怎么靈活變通,一定達到目的。水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入方則方,入圓則圓,水滴石穿,水落石出,似柔而實剛。兵法有“以迂為直”之計,有“兵形象水”之思。老子觀水,有“曲則全,洼則盈”,及“大直若曲”的解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之性各殊,成就之路不一,只有以無限的耐心包容,曲盡變化之理,才不致以私意獨斷,而斲喪其生機。老子稱:“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無棄人,無棄物,才能涵藏萬有,以成就其大。蒙卦九二包蒙、泰卦九二包荒,又云“不遐遺”,充分體現厚德載物的精神。屯、蒙相綜,屯為物之始生,字形像初生草穿地,草根委曲婉轉,破土而出,正合曲成之理。

又,《易經》經傳中常見的“之”字,依《說文》解釋,為草木出土,往上生長之象,字形亦呈現曲進之狀。漸卦彖傳云:“漸之進也。”循序漸進,多半迂回順勢,而非一步到位。革卦九三小象稱:“革言三就,又何之矣?”鼎卦九三小象:“鼎有實,慎所之也。”革故鼎新,乃非常時期的大事,采取行動前,必須慎之又慎,一旦行動,亦非一蹴可幾,須有百折不撓的準備。

易占變卦稱之卦,由本卦單爻或多爻變造成,但究竟能否變得成,還涉及諸多考慮,并非簡單可致。前章云:“辭也者,各指其所之。”一卦六爻的爻辭,只是指出各自變動的意向,爻變不必然造成卦變。一個之字,道盡成事之不易,尤其改造大環境更是如此。

再如復卦所顯示的生命演化的律則:“七日來復。”亦為螺旋形上升的曲線,循一升進的主軸,周轉不息。“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卦九三已明示此理。天地萬物皆由曲成,沒有任何例外。《中庸》由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談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緊接著又稱:“其次致曲”。所謂“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皆在暢發范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不遺之理。

曲成變化,必得深通萬事萬物動變之理,故而傳文接著又稱:“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之道,即剛柔變化之道,其義已見于系傳第二章。晝可變夜,夜可變晝,陽極轉陰,陰盡還陽,窮則變,變則通,這是靈活應世的絕高智慧,也是前述良知的全體發用。

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情狀,知周乎萬物,樂天知命,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能彌綸天地之道,能愛。本章對易的推崇,真是毫無保留。既然易理全知全能,不限于一方一隅之用,往下便終結全章所有論述,而下了結論:“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說卦傳》云:“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自然造化之妙,沒有一定的方式,變動莫測,匪夷所思。取法自然而悟出的易理,圓融應變,也沒有固定的形體。一言以蔽之,皆是無定在,而無所不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平县| 嘉定区| 呼和浩特市| 武安市| 巨鹿县| 肇东市| 上高县| 赣州市| 闸北区| 商洛市| 屏山县| 抚州市| 新晃| 广灵县| 长泰县| 佳木斯市| 云林县| 惠水县| 迭部县| 海阳市| 太谷县| 灵山县| 乌拉特后旗| 中超| 那曲县| 玉环县| 海原县| 瑞昌市| 绵阳市| 巴林右旗| 岳阳市| 天峻县| 黑山县| 依兰县| 渝中区| 元氏县| 朝阳县| 浮山县| 应用必备| 巴马|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