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論語》的框架

大家讀《論語》的時候,一定不要存什么功利心,要有點耐性,學會慢慢品味,輕松閱讀,不要人云亦云,或者看一些嘩眾取寵的現代人對《論語》的心得,那樣會把原典的品位搞掉,而且會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氣。大家記住,凡是經典,至少有七八成以上是在很長時期內形成的,是比較穩定的且站得住腳的。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整部《論語》全是因機問答、自然流露。我們看到的這部《論語》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們編輯整理的,當時他的那些徒子徒孫可能也開了好多次編輯討論會。參與編輯的每個人大概都親自聽過或者聽人轉述過孔子的課。就像佛門的阿難尊者一樣,“如是我聞”,大家在討論會上互相溝通,印證自己聽到的東西,然后將這些內容匯總,再排一個序,最后記下來。如此,《論語》就這樣誕生了,兩千多年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語》二十篇的格局。

有人把前十篇叫上論,后十篇叫下論,上論從第一篇《學而》到第十篇《鄉黨》?!多l黨篇》是孔子的生活記錄,其中有些內容我們現代人讀起來會有點吃力,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當時完全不同,當時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的情形與現在很不一樣。下論從《先進篇》開始至《堯曰篇》結束。除了《鄉黨篇》比較特殊之外,第二十篇《堯曰篇》也比較特殊,應該算是孔子的遺囑吧。

《論語》從教我們要終身學習——“學而時習之”開始,然后慢慢展開,就開始講道統,講堯舜,最后提出一個殷殷的期盼,希望大家能將道統發揚光大、傳承下去?!秷蛟黄肥恰墩撜Z》的最后一篇,很像佛經中的“付囑品”——最后的囑咐。從倡導“學而時習之”開始,到提出一個期望或交待結束。很顯然《論語》的編撰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統一的編輯思想和整體架構的。

另外,過去有個說法是《論語》分成二十篇,到底把什么內容放什么位置,多多少少該有一個編輯邏輯。可是長期以來,讀《論語》的人發現,其中的邏輯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當然,一章之中,有一些關聯性非常強的內容會放在一起,但有一些不相干的內容也放在其中,所以,說起《論語》編輯成書的過程,大家就會覺得比較隨機、散漫,這就更不容易讓人們把握《論語》的思想體系了。還有,既然是定了篇,就要有篇章的名字,依次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接下來是《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最后我們會發現,它的篇名其實是后取的,常常跟每一篇的第一章的前兩個字或者前三個字有關,也就是說篇名取得比較隨機,并不意味著這一篇里一定有一個系統的主題。這樣講大致是對的,但是也不完全準確,因為若仔細研讀,你會發現《論語》的二十篇并不是完全隨機的。

尤其是前幾篇,它的編輯思想很明確,第一篇就教導我們要學習,所以叫《學而篇》,第二篇是教你所有學的東西要有所用,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第二篇就叫《為政篇》。換句話說,《學而篇》有點像古代講的“內圣”功夫,講人的內心修為,要好好學習,打好做人的基礎。第二篇就是“外王”事業,由“內圣”而“外王”,要人學會做事,以前是從政,現在則包括從政、經商等各種事務。由內而外,內圣外王,這是必然的趨勢。如果你所學的東西沒有一個平臺、道場去印證、歷練,那就沒辦法活學活用。所以,《論語》先談內在的充實;接著就講事業上的發揮,故曰“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學而篇》因為開篇有“學而時習之”,所以就叫《學而篇》;而第二篇開篇“為政以德”,所以就叫《為政篇》?!盀檎缘隆逼鋵嵕褪歉嬖V你,“為政”是要靠“德”的,也就是說,如果要想外王,必須先要有內圣的修為,你的事業要做好、做大、做成功,內在的學養儲備很重要。

另外,《為政篇》除了談政治以外,很多地方依然在談學習、談學問,《學而篇》中也有很多內容是談政治的,是教你怎么做事的,所以雖然篇名為“學而第一”、“為政第二”,但實際上《論語》的各篇內容是交織融合在一起的。就像《大學》一樣,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推衍出去,一個很圓滿的人生就成型了,樣樣不落空。《學而篇》里有十六章,《為政篇》里有二十四章是交叉談的,《為政篇》中也談學習,《學而篇》中也談為政,這樣它的思維邏輯我們就比較清楚了,前兩篇主要是在教我們怎么學、怎么做。

《論語》的第三篇叫《八佾篇》,八佾為古代的一種樂舞,因舞時八行八列而得名。根據禮法規定,八佾之舞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享用。后世祭孔的樂舞中就有八佾舞,這是一種禮?!岸Y”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制度,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規范,《八佾篇》里絕大多數在談禮,這就開始涉及制度了。《學而篇》、《為政篇》還沒有對實際的制度層面進行探討。如何為政?學而優則仕,所學的東西要用在做事情上,那就要建構、發展組織,建立制度,所謂的“為政”要落到實處,一定要有典章制度來保證。而《八佾篇》在《學而篇》、《為政篇》之后,主要談的就是當時的一些重要制度,還有對那些制度的反省、批判和描述,因為那些制度中包括了太多的禮。

另外,《八佾篇》講得比較多的是人與天地鬼神之間溝通的祭禮。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中有大量的經文是記錄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溝通,所謂的“制禮作樂”中的“禮”很重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講,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遵守規范之外,人與自然生態之間也要實現平衡互動。人類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還要處理與天地鬼神、文化的關系。在《八佾篇》里所談的宗廟中的很多禮,那是重心所在。有了禮,《學而篇》、《為政篇》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內圣外王。只有在制度層面有所體現,人的行為才有規范、分寸。就像《易經》中的節卦《彖傳》所說的“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就是第三篇《八佾篇》的意思,制度很重要,是社會的規范。

第四篇《里仁篇》,根源于一旦制度定了、實行的時間久了,人們就會慢慢忘掉制定某個制度的依據是什么,有時候會覺得很繁瑣,然后就開始敷衍,慢慢地,這些制度就開始流于形式,所以這一篇提醒人們,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仁”,也就是仁心、仁德來定的?!岸Y”的核心是愛,是仁,而不是約束人。儒家的核心創造力就是“仁”,仁為禮本,所有的制度都不能偏離“仁”。一旦有了“仁”這個核心,你就會覺得那些禮很美,很愿意去遵守。也就是說,當你能欣賞到禮制中最高明的東西時,就不會覺得那是約束了??墒?,如果你偏離了仁心、仁德,只講究外在形式,那些繁瑣的儀節就沒有生命力了。所以,《論語》在談完“禮”之后,自然要告訴大家禮的核心是什么,為什么要制定禮,并且指出,我們不必因循守舊,完全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制訂新的禮。但是,古禮或者新禮,都不能偏離儒家核心的創造力——仁。在《易經》中就是復卦的概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断缔o傳》更是稱許:“復,德之本也?!?

就這樣,《論語》的前四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息息相關的思想體系,先從學習到政事,再到講究制度規范,讓你明白制度規范的核心創造力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仁。這樣一來,一個培養人的模式就大致成型,變得很完整了。

接下來,就需要驗收成果了。因此,《論語》在第五篇《公冶長篇》和第六篇《雍也篇》,以及后面的一些篇章里,開始發表對各種人物的評論。換句話說,《論語》前面的四篇是一個標準,指出人要怎樣做才能趨向完美,活得自在。事實上,很多人是達不到這些標準的,現實中有很多負面的、失敗的例子。知人論世很重要,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活生生的標本。成功的也好,失敗的也好,作為典型出現在《公冶長篇》和《雍也篇》這些人,包括后面的其他篇的出場人物,或者由孔老夫子來談,或者由學生來問,對這些人進行評論的,目的就是讓弟子知人,用前面四篇的理想制度規范來反省自察,看他們究竟能做到多少。

孔子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陬邑,其父叔梁紇為鄒邑大夫,以武力著稱于各國。其母顏征在,知書達理,善良賢淑。

可見,《論語》的篇章結構并不是完全不成體系、任意而為的。但很奇怪的是,古人、今人對于《論語》的理解和解讀,好像在這一點上都很少下功夫琢磨,大多數人是直接接受了以往的解釋。這有點像什么呢?像我們學《易經》六十四卦,其卦名是先定的還是后定的?我想,很有可能是先有文字,后有編輯架構,比如先有“學而時習之”,才有《學而篇》。

《論語》成書的篇章順序,并不是按孔子及孔門弟子講的時間來排的,大概當時這些孔門弟子編輯的時候,把得票最高的放在了最前面,之所以這樣編排一定有它的意義。我們讀過去的書,什么擺在最前面,什么擺在最后,中間如何鋪陳,都很重要。即便像這樣的語錄體,怎么開始,怎么結束,用《易經》的話來講就是“始(開始)、壯(發展)、究(結束)”,這就是作品的結構。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指導,我們寫文章要講究起承轉合,怎么開始,怎么結束,中間怎么發展?!墩撜Z》在這方面太有代表性了,它教我們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上面這些敘述先讓大家對《論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我所講述的《論語》不是按篇章的順序來的,是打亂順序的,是根據蔣伯潛先生的《論語》讀本順序而行。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靜下心來一章一章地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宜宾市| 广安市| 南昌县| 类乌齐县| 绥中县| 荣昌县| 南漳县| 长子县| 云霄县| 宁远县| 旺苍县| 渝北区| 洪湖市| 宜良县| 长宁县| 慈利县| 廊坊市| 龙海市| 托克托县| 新巴尔虎右旗| 田林县| 邵阳县| 余干县| 翼城县| 涿鹿县| 独山县| 葫芦岛市| 邯郸市| 曲阳县| 普格县| 巴彦县| 新民市| 咸宁市| 孝义市| 蕉岭县| 辛集市| 新津县| 民乐县| 闻喜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