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篇》(1.14)
白話試譯
孔子說:“一個君子,飲食上不求飽足華美,居住不求安逸舒適,對待事物敏銳知機而能說話謹慎,永遠主動地向大德高手請教指正自己。這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講評
這一章是《學而篇》第十四章,夾在“有子曰”與“子貢曰”中間,是孔子的另一段話。
“無求”,不假外求,人到無求品自高,就像打麻將完全靠自摸。佛教八苦之“求不得苦”,求,太苦也!孔子說,作為一個君子應該“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并且要“敏于事而慎于言”。“慎于言”比較好理解,講話要審慎,尤其是公眾人物,有些臺面上的人物,常常是多言賈禍,講話不恰當,容易造成壞的影響。
真心為“慎”,所謂的審慎不是過分小心,也不是保守,只要你真心想愛護一個人,自然就會審慎,不會隨意亂講話,以至于讓被愛的對象受到傷害。如果真的了解人生,那就需要審慎,絕不能大而化之。
“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遷就,移樽就教。佛教講要親近“善知識”(梵語,意思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就是“就有道”,如果他是有道之士,我們就可以以他為榜樣來糾正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即“就有道而正焉”。這與《易經》蒙卦中的“童蒙求我”一樣,一定要找真正的有道之士,只有他們才能“正”我們。
“可謂好學也已”,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認為的“好學”。這個“學”不一定是去學很多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儒家確實很重視知行合一,“好學”所講的都是實際行為,都是做事,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對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朱熹注云:“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學習的“學”,覺悟的“覺”,效法的“效”,是朱熹所注重的。朱熹認為要學那些過來人的經驗,要從好老師那里學,即“效”。“覺”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要開導出來,那才是透徹的學習。但孔子主張的這種“學”的精神,沒有講什么空洞理論,也沒說你必須得去讀盡天下書,而是學習怎么做人,掌握生活的智慧。
本則前面講的是一般生活中的食與住,基本上滿足就可以了,不要太刻意講究。如果刻意講究衣食住行,哪還有時間去認真地學習求道呢?對于“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要注意的是,不要誤解,人的一日三餐還是要吃的,如果要挨餓才能顯示學習精神,大家都去學顏回,很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飽”不是我們通常說的吃夠、吃飽,而是“飽足”,是指人刻意要求吃的品質。如什么地方有特別好吃的,盡量求其華美,以飽口腹之欲,那才叫“求飽”。孔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刻意追求吃得好,如果哪一餐很不錯,有人請客,你也可以盡量吃,不是說故意不吃飽,或者故意不吃好的。有好吃的也吃,有美味也盡可以品嘗,但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因為我的用心不在這里,我是要謀道而不是謀食。謀食沒有止境,如果組織一個饕餮團,專門找好吃的,把人生的很多心思浪費在這上面會很可惜。有什么吃什么,最好。“居無求安”,是指不一定要求住豪宅,有什么住什么即可。如果“食求飽,居求安”,人一輩子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物質逸樂。所以孔子提示我們對物質的要求完全可以看得很淡,即不要刻意排斥,也不用故意去追求,因為求一定有求而不得之苦,需要花太多的心力。的確如此,人一旦在飲食起居上做到了“無求”,就會省下很多心,主動去“就有道而正焉”,這就能稱得上是“好學”了。
然后是“慎于言”。慎言,這個很簡單,很多人都有這種習氣,口很順溜,一下子就會說錯話,一下子就得罪人,所以這一點值得一提再提,因為這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們講《易經》中的兌卦則不同,一個有修養的人,養生有素、養心有素,就如《大象傳》所說:“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什么叫“敏于事”呢?我們看很多的解釋說是,做事很快,很敏捷,這就錯了。這里說的不是敏捷,而是敏感,是指對事情的感覺要敏銳,要深入分析,而不是手腳敏捷,那種敏捷很可能會出錯。“敏”就是《易經》中所說的“知機應變”,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力能像坤卦第一爻所說的“履霜”就“堅冰至”,也就是所謂的見微知著,不輕舉妄動,那才是“敏”。比較遲鈍的人眼看事情就要爆發了,他才意識到:“哦,原來是這樣!”這就很不“敏”。“敏”追求的是掌握先機,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征兆,但很多時候征兆并不明顯,大部分人是遲鈍的、麻木的,不愛惜、不關心別人,不關心周遭的一切,看到也跟沒看到一樣,就是沒有用心,不具備“仁”所昭示的核心創造力。一定要等到事情敗壞到不可收拾的時候,才后知后覺。這不是“好學”,而是沒學好、沒學通。我們做事情一定要防微杜漸,預測、判斷都很準確,當機立斷,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才稱得上“敏于事”。遇事知機應變,眼光敏銳、犀利,用《易經·系辭傳》中的話講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個人如果掌握了這種功夫,做事情就能掌握先機,及早趨吉避兇。“介石知機”也是一樣,是指平常不動聲色,細心觀察,時機一來,他抓得比誰都快。
“好學”的人,會越來越敏銳,感應力越來越強。如果你一天到晚把心思都用在吃好、住好等享樂上,對事物本質的感覺很可能會遲鈍。“君子食無求飽”,那個“無”其實就是“潛龍勿用”的“勿”,指的是不要刻意去求。“敏于事而慎于言”,盡量把功夫和心思都用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上。另外,“敏于事”的同時還要能“慎于言”,“而”不是“能”的意思嗎?既然已經看準機會了,嘴巴怎么可以亂講呢?那不是制造競爭者嗎?所以一定要謹言慎行,盡管你已經開始布局,還是要保密,沒成功以前,有些話不能亂講。
“就有道而正焉”也是精益求精,永遠要向那些前輩、善知識、佛菩薩、圣賢請教,讓他們來“正”我們。《易經》中蒙卦中的“正”字特別重要,“以正法”、“以養正”,這才叫“好學”。不負責任的翻譯,常常把“敏”字解釋成字面的意思,認為是敏捷,做事勤快,完全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