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演義
- 劉君祖
- 1070字
- 2019-01-10 16:29:10
大易兵法
把《易經》跟兵法做結合研究,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呢?還是湊熱鬧?抑或確實有一些關聯?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曾就此用《易經》的占卦來解決之。也就是說,建構大易兵法,可以更深層次探索《易經》豐富的內涵和運用的彈性,其卦象是復卦()第四爻,把《易經》活用于兵法就是復卦第四爻爻辭所代表的觀念。第四爻爻辭稱“中行獨復”,爻辭說得很透徹,等于是背書保證。《四庫全書》中講《易經》影響到諸子百家,其中也提到兵法,甚至影響到佛道,都是言之有據的。換句話說,《易》為中國文化之源是有道理的,把《易》運用于兵法就是復卦第四爻的概念,第四爻爻辭說按照時中之道而行事,最好的策略是呼應復卦初爻核心的原創力。“獨復”的獨說穿了就是復卦初爻的天地之心、核心的創造力。核心的創造力在中國來說就是《易經》的思想,它就是一切創造力的核心,也就是復卦初爻。現在要把它運用到兵法上,兵法就從其中吸取營養成分。我相信當時的孫武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不管他是自覺或不自覺,都受到《易經》思維的影響,加上其天資又高,而且有家學淵源。
說其有家學淵源是有道理的,他是山東齊人,后來南下蘇州到吳國成就事功,也完成了他的傳世之作——《孫子兵法》十三篇。齊魯大地出文圣人,也出武圣人,文化思想底蘊非常強的。《武經七書》以《孫子兵法》為首,其中的《司馬法》的代表人物司馬穰苴在《史記》上也是有名的,《司馬法》這部兵書在當時的齊國的貴族中傳了好多代,也是跟孫家的脈絡有關的。所以家學通常蘊養了好幾代之后,就會出這種奇葩,《孫子兵法》的出現一定有長久醞釀的文化背景,包括兵學的背景、兵學的教育,以及實戰的訓練。到孫武的時候集大成,《易經》里面活的資源就是復卦的初爻,下卦震,為一切的主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在兵法的運用上就是外卦坤的廣土眾民、順勢用柔,在坤的平臺上,把復卦初爻,也就是易道,《易經》核心的思維創造力,在第四爻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大易兵法”。這個爻一動就很有活力了,復卦第四爻發揮作用,爻一變就是震卦(),復卦的第四爻跟復卦的初爻完全相應與的,絕對契合,把內震發揮到外坤上,建立事功,運用到兵法就是大易兵法,而且是獨一無二的。跟西方的克勞塞維茨以降的近現代兵法都不同。第四爻“中行獨復”,《小象傳》講得就更透了——“以從道也”,“道”就是《易經》,《易經》為主,兵法為從,有主從關系。兵法所有的精湛思想的發揮或者發揚光大,如希望締造世界和平,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可以從復卦初爻所代表《易經》的博大精深的核心原創資源中提煉出來。兵法的運用完全依循易道,爻變是震卦,特別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