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可以重新選擇解釋
- 開心
- 王溢嘉 洪蘭
- 1193字
- 2018-11-28 18:10:18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小說家,活在一個自己所創造的世界里,然后被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框住。
與一個年輕作家閑聊,談起小說創作和人生經驗的問題,對方忽然意味深長地說:“不知道是不是海明威說的,不幸的童年是一個作家最好的磨練。”
是誰說的并不重要,的確有這樣的看法。不是也有人說:“創作是苦悶的象征”嗎?在小說家中,一臉不幸的似乎比一臉幸福的要來得多。
但眼前的他似乎一臉幸福,最少我知道,他有相當優渥的童年。他的意思好像在說:“那我不是錯過自我磨練的最好時機了嗎?”看來他是希望擁抱不幸了。
我打趣地說:“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水遠不會嫌太遲。”
因為童年到底是快樂還是悲慘,有一大部分跟小說一樣,主要來自當事者的“創作”。
弗蘭克是知名的意義治療學家,很喜歡爬山。他說有一次邀一位教授去爬山,那位教授一聽到“爬山”,立刻露出痛苦的臉色,隨即不好意思地解釋“這都是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因為童年時,他父親老是拉著他去爬山,而使他對爬山心生怨恨,覺得那是他童年時代最不幸的經驗。
但弗蘭克卻告訴那位教授說,小時候他父親也老是拉著他去爬山,結果卻使他喜歡了山,和父親去爬山是他童年時最幸福的經驗。他現在之所以喜歡爬山,也是“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
這就是“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永遠不會嫌太遲”的意思,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對同樣的童年經驗做出不同的解釋,別人認為很幸福的經驗,你也可以將它解釋成很不幸。
有人一再提醒我們:“童年塑造了你”。弗蘭克和那位教授雖然有著類似的童年經驗,但因為兩個人的感受和解釋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童年回憶,而且還對他們往后的人生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和影響。所以,其實是“你塑造了自己的童年”。
有人說:“上帝創造了人類”,但有人卻說:“人類創造了上帝。”因為上帝是否存在?是何模樣?端賴你怎么想。
同樣的,對“父母創造了你”、“環境決定了你”、“老師塑造了你”等等說法,將它們翻轉過來,說成“你創造了父母”、“你決定了環境”、“你塑造了老師”也都能成立,而且可能更適合個人的情況。因為父母是否慈愛、環境是好是壞、老師是讓人懷念或令人感冒,端視你這個人對他們有什么感受,做了什么樣的解釋。
這也正是詩人惠特曼所說的:“整個宇宙的理論受到單獨一個人的控制,那個人就是你”,它其實是佛家“萬象唯心現,萬法唯心造”的另一種說法。沒錯,宇宙中有太多太多外在的客觀真實,但你要怎么感受、如何解釋它們,卻完全來自你內心的創造。內心的創造是活的、源源不絕的,宇宙和塵世的一切,你個人所有的既往,其實都“尚未過去”,依然“有待完成”,因為它們隨時在等待你為它們添加新的感受和解釋,產生新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小說家,活在一個自己所創造的世界里,然后被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框住。既然如此,那何不創造一個讓自己更滿意的框框呢?也許你無法改變世界,改變童年,改變他人,但你可以改變自己對他們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