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
甲乙兩個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在死里逃生后,仍經常保持聯系。
有一天,兩人在閑聊時,某甲又談起當年集中營里的悲慘歲月,臉上露出痛苦與憤怒的神情。
某乙只是靜靜地聽著。某甲問:“難道你已經原諒那群殘暴的畜生了嗎?”
“是的。我早就原諒他們了。”某乙回答。
“我可是一點都沒有辦法原諒他們!”某甲憤恨說:“我恨透他們了,那些畜生害我家破人亡,如今一想起來,依然讓我咬牙切齒,恨不得將他們千剮萬剁!”
“如果是這樣,那你依然在受他們的監禁呀!”某乙安詳地說。
枷鎖無所不在,但很多都是自找的。有形的監牢并不可怕,它只關得住身體,卻關不住心靈。可怕的是無形的監牢,它讓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依然像個“心靈的囚犯”,無法從過去的不幸中掙脫。
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某甲的心靈依然受到納粹份子的監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他在自己心中另設了一個監牢,監禁永遠受他詛咒的納粹份子。
將自己恨之入骨的人囚禁起來,不時抓出來“拷打”,似乎能大快人心。但這樣一來,我們就成了必須隨時保持警覺,察看犯人是否“脫逃”的“獄卒”,結果,還是很“憂郁”,不得自在。
只有打開心中的兩個監牢,釋放被監禁的自己,還有被自己監禁的人,才能真正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