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史論衡:一部評論版的中國通史(套裝共2冊)
- 鄺士元
- 2860字
- 2019-06-26 19:12:35
第三節 周代推行二次封建的原因及經過
周行封建的原因
周代推行封建制度之始,如前所述,實是形勢所迫成,我們可引柳宗元之一段《封建論》:“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然而,以上只是周初由部落民族轉為家族之最雛形封建的趨勢。周武滅商后,他為著穩固自己的王位及擴大軍事占領而推行封建;到了后期,其推行封建之目的便轉為更主觀。
周本來是一個偏處西方的小國,幾十年工夫,居然把一個強大的、文化較高的商國滅掉。商代之滅亡,是由于暴虐無道與貴族的腐化奢侈。而周代之仁政,亦即周初所行之領主制度,實在比商代之腐化制度好得多,所以周能滅商。周滅商后產生的問題,是怎樣去治理這偌大國家。加上當時生產技術低下,交通事業不發達,在人口眾多及廣闊的殷國土地上,去統治殷貴族在政治經濟上的潛勢力,及那些一向依附殷國的小邦,足使周人產生統治疑難。于是,周朝便采取懷柔、監視的辦法:對其他小邦、小國,歸附自己的便封它做諸侯,不歸附自己的便使用武力壓迫他們臣服,而另封自己的宗室和功臣做諸侯,就近管理和監視它們。這便是周代建國后推行封建的原因,如封同姓宗室蔡叔、管叔、霍叔于其地之附近。
周在未滅商之前,是商朝諸侯之一(我們可從卜辭中有“令周侯”的記錄上看出),所以周之勢力并不十分強大。而當周滅商時,由于當時商之王室腐化,無形中對于以后之天子的地位有所影響。所以當周武王滅商國后,便首先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原則,然后實行封建,以土地分封諸侯,借以加強天子對諸侯的統屬關系,建立國家統一的體系,穩固天子的地位,加強統治。
周初之封建,實是將領土擴大,作為周室版圖之擴充,所以每次封建都把封建范圍不斷擴展。進行封建,一方面可以統治舊地原有諸侯,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同姓諸侯分封往新擴占的領土,所以周初推行封建之原因正如賓四師謂:“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占領。”“蓋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要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擴大與充實。”
周武王滅商后,周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部落,但當時歸附商的諸侯卻不少,若實行一專制之統治,未必會得到當時邦國及人民擁戴。故周立國后,便以“興滅國,繼絕世”為口號來收買人心,封古代帝王之后裔(如封黃帝之后于薊、堯之后于祝、舜之后于陳、禹之后于杞);其他舊有國家或部族,也照原地分封,借以加強王權統治。
周武滅商之前,所謂諸侯或群侯,皆按各部落之原狀,共主不過出而統轄維系而已,非謂于原有部落之外共主得輕易增損也。自武王克商,鑒于當時諸侯之眾,而又各據要津,后世必為共主之患,乃分封土地于當時有功的諸侯;加上當時周之所以能克商亦曾借他們的力量,故推行封建制對周是相當有利的——一方面可宜于后來之統治,另一方面又可屏藩周室。因此,周代便實行封建(如武王封召公奭于燕,為北面屏藩;封太公望于齊及周公旦于魯,為東面屏藩等)。
周武王滅殷以后,未及下車,即封黃帝之后于薊,又封舜之后于陳;下車后,復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商之后于宋,皆借“興滅國,繼絕世”之美名,以示群侯須由王室冊封之意。及國基穩固,群侯帖服,乃乘機封兄弟之國十有五,同姓之國四十,異姓功臣之國十有余,使錯居于各舊有諸侯之間,成互相牽掣之勢,無形中穩固了周室的統治權。故周行封建是頗具深遠周到之目的的。
周室推行二次封建的經過
周的封建是經過前后兩次的,原因如下。
自武王滅商,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只是周人東向發展的初步成功,商朝舊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為周人所有,而且許多舊諸侯并不因此而承認武王為新的宗主。此后歷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斷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的諸侯而代之,也許有的是開辟未開墾的土地,每一個封國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和周人封建勢力的擴張。但當初周武王攻陷殷都以后,并沒有占據殷王畿,而是把紂子武庚、祿父封在那里統治商遺民,派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去協助并監視他們。這并不是武王仁慈寬大,實際上,這一區域是民族意識特別深的“殷頑民”的植根地,而且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形下,離周人“本部”豐岐一帶很遠,是周人所不易統治的。故此樂得做個人情。
但這卻為后來種下了一場大變。武王克殷后兩年而死,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的資格攝政。管、蔡二叔心懷不平,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于孺子”,并鼓動武庚、祿父聯結舊諸侯國奄(今山東曲阜一帶)和淮水下游的淮夷背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后,才把這場大亂平定。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舊都及畿輔之地封給文王的少子康叔,國號衛;把商丘一帶及一部分殷遺民封給紂的庶兄微子啟,以存殷祀,國號宋;把奄國舊地封給周公子伯禽,國號魯;又封功臣太公望(姜姓)的兒子于魯之北,國號齊;封功臣召公奭(周同姓)的兒子于燕。如此,周人的勢力才達到他們的“遠東”。
就周人封建向外發展的步驟而論,周公的東征比武王克殷更重要。武王克殷后,曾在豐邑以東不遠另造新都,曰鎬京,遷居之,是為宗周。“遠東”戡定后,在周人的新版圖里,豐、鎬未免太偏處于西,為加強周人在東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陽地方建筑了一個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成周既成,周公把大部分“殷頑民”遠遷到那里,以為周人在東方之勢力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料未來的大患卻在西方。統計武王、成王兩世,共封立了七十多個新國,其中與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國;但這七十余國而外,在當時的黃河下游和大江以南,舊有國族之歸附周朝或為周朝勢力所不能達的,大大小小,還不知凡幾。在這區域內,周朝新建的和舊有的國家,可考的約一百三十多個。
茲于現在可考的周初新建國中,除上述已提到的宋、衛、魯、齊、燕外,擇其可以表示周人封建勢力分布的十八國列表如下:

綜合周人推行封建之路線來說,大概周人勢力是逐步東侵、分為兩線的:第一,由豐、鎬向東南,經營漢水上游,漸及淮域,此文王已開其基;第二,由豐、鎬向東北,經營河洛,及于殷商,則為武王之新猷。
周初封建,即為以上兩線展擴之初步成績。此外,周代封建國力之移動,大勢亦分兩道:第一,由陜西出潼關向河洛而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此武王伐殷、周公東征之一線;第二,由陜西出武關,向江漢,經營南陽、南郡一帶,以及淮域,此文化行南國之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