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
- 李笑來
- 1379字
- 2019-01-03 15:36:06
3.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翼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大不列顛語料庫的統計數據表明,最常與“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這個詞一并出現的詞是“脆弱的”(vulnerable)。這不是偶然,這是人們在記錄現實時自然使用的搭配。為什么完美主義者總是脆弱?因為他們總會被現實打擊,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種非常不現實又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他們不現實,是因為他們不懂。
做咨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體驗:客戶的常識越少,要求越高——因為不懂,所以會隨便提要求。同樣,常把事情搞砸的人,對所謂的“做好”全憑想象,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因為從未“做好”過。于是,各式各樣的癥狀就出現了:好高騖遠、異想天開、白日做夢、紙上談兵……因為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不現實;因為他們不現實,所以他們脆弱。他們很容易受傷,因為他們的要求太高,也因此總是做不到。有時候,有些人會故意這樣做,盡管他們自己不愿意承認。把自己標榜成完美主義者,是他們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們不去做一些事情的借口。他們把這個借口說出來的時候真個擲地有聲:“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然而,這可能是裝出來的。人就是這樣,裝得久了,就裝得像了;裝得太像、太久,不管事實怎樣,自己倒是先信了。而這當然會影響之后的決定和行為。
這些人所說的“做不好”,其實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問題在于,沒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們這個也不做,那個也不做,到最后,已經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沒做”、“什么都不做”,結果“一事無成”。好笑的是,即便到了這樣的境地,還有不少人打腫臉充胖子,聲稱“我沒什么可后悔的”。
一些真正優秀的人,也會被別人稱作“完美主義者”。事實上,這種描述并不準確。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們一直在努力”。
例如,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就總被稱作“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斷追求完美是事實,但前提是他不僅有能力,而且堅持不懈。為了拍出《阿凡達》
,他在拍完《泰坦尼克號》
之后準備了10多年,其間經歷非常坎坷。《終結者》
系列的巨大成功使他成為好萊塢的當紅導演,但當他執導《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嚴重超支的費用磨光了投資方的耐心,以致他只能采取放棄片酬、只拿版稅的方式完成拍攝。《泰坦尼克號》的成功,使他擁有了拍攝《阿凡達》的資本。但是,他并沒有倉促上馬,而是做足了準備:為了創造完美的3D效果,他耗資1400萬美元與日本索尼公司的研發總部合作開發出了他理想中的拍攝設備;為了能完整地把握3D電影,他參與了另外一部3D電影《地心歷險記》
的制作……這一切,最終成就了一部震撼人心的《阿凡達》。

好萊塢的另外一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也總被稱為“完美主義者”。為了追求《盜夢空間》
的完美效果,他準備了10年。為了使自己真正擁有駕馭宏大場面的能力,他在《盜夢空間》之前連續接拍了《蝙蝠俠》
系列的《開戰時刻》
和《黑暗騎士》
。然而,即便是諾蘭這樣的大導演,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影片沒有遺憾。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我們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最終完成的事情,結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再往大一點說,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誰的生活不是磕磕絆絆?誰在死去的時候沒有一絲遺憾?現實如此,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