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
- 李笑來
- 1215字
- 2019-01-03 15:36:06
2.交換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該怎么辦?答案只有一個字:換。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本質上看也是這一個字——換。
不成熟的人有什么樣的特征?他們的特征很多,但一個通病就是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顧自己其實一無所有。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點就是起點,盡管不同,可每個人都要從起點出發。從某種角度看,在起點上就是在起點上,都相當于從零開始。最初每個人都一無所有,而后通過各種手段,或努力、或投機、或勤奮、或取巧,換取能夠擁有的東西——無論手段如何。當然,很多人連投機取巧都不會,更談不上努力和勤奮,致使長期以來得到的東西少之又少,積累聊勝于無。
然而“我要”的欲望從來不會消減,只會不斷增加。大多數人之所以會浮躁,是因為他們一無積累(或者積累太少,幾乎無法換取任何東西),二無方法和經驗(所以求而不得)。與此同時,“我要”的欲望恰恰因為無法獲得而熊熊燃燒。情況更惡劣的時候,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燒掉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機)的時間,陷入死循環,無法掙脫。
積累多的人之所以穩健,是因為對他來說,“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東西來滿足。即便“我有”的暫時不夠,他也能借助已經擁有的足夠的努力和勤奮(抑或投機取巧的方法和經驗),只需假以時日,定能如愿以償。一旦得償所愿,不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獲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要不斷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和惡性循環,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要想跳出去倒也簡單。拿出一張紙,將其劃分為左右兩半,然后做兩個列表,左邊是“我有的”,右邊是“我要的”,逐一羅列。完成后要盡量客觀地判斷:先劃掉“我要的”當中那些無法用“我有的”換取的;再仔細判斷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換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須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點標記。偶爾會有一些“我要的”無法用現在“我有的”換得,卻又是必須、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這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用什么樣的手段再積累一些“我有的”,從而有足夠的資本換取那些“暫時換不到但極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奮,或投機取巧。投機的方式并非不能用,盡管它的成功概率實際上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高,而它的失敗概率甚至和它看起來的成功概率一樣高。
還有一個輔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接下來要花一些時間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會在轉瞬間讓你“腳踏實地”。
最壞的情況是,拿出紙和筆認真面對自己,結果發現“我什么都沒有”。這也許令人氣餒,但其實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還有時間、還有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經足夠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奮,機會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相信這一點,最好相信到毫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