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記
- (英)達爾文
- 2551字
- 2019-06-24 15:12:30
非洲南部的證據
近期,安德魯·史密斯博士剛剛率領探險隊,穿越南回歸線。他跟我說,整個非洲南部都是荒涼貧瘠的土地。南部和東南部的海岸有一些茂盛的森林,除此之外,旅行者經常連續幾天都會走在裸露的荒原上。那里草木罕見,土壤的肥沃程度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說明,不過可以這么說,英國在任何季節的植被都要比非洲南部同樣面積的植被多10倍以上。在非洲南部,坐牛車向任何方向行駛,除了海岸邊,都暢通無阻,最多停下來,花上半小時來砍伐攔路的草叢。這種說法也許更能說明當地植被情況。
達爾文說
這里的比較是排除了非洲南部先后生存過、已消失的植物種類數量。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荒原上的動物,就會發現其數量之多、體形之大,著實讓人驚訝。那里有非洲象、三種犀?!绻勒帐访芩共┦康恼f法,還得再加兩種犀?!玉R、長頸鹿、和成年公牛一般大的非洲水牛、體形稍小的伊蘭羚羊、兩種斑馬、小個子的斑驢、兩種角馬和幾種個頭較大的羚羊。有人也許會說,雖然那里物種豐富,但是數量不會太多。在史密斯博士的幫助下,我可以確定,事實遠非如此。史密斯博士說,他在南緯24°的地方,坐牛車走了一天,觀察到周圍有100多頭犀牛,分別屬于3個種。那一天,他也看到好幾群長頸鹿,大約有100匹。雖然他當天沒能看見大象,但是發現了大象的蹤跡。在離他前一晚的宿營地有1小時路程的地方,他的同伴捕殺了8頭河馬,看見的就更多了。在同一條河里,他還看到了鱷魚。也許這么多大型動物聚在一起,不太常見,但這也證明大型動物陣容龐大。史密斯博士說,那天經過的平原是“草木荒蕪,只有一些不到一米的灌木叢,以及幾棵合歡樹”,駕著牛車向哪個方向行駛都不會遇到障礙。

斑驢
對好望角的自然環境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除了這些大型動物外,那里數量最多的就是羚羊。其規模只有遷徙中的候鳥群能與之媲美。獅子、豹、鬣狗以及一些猛禽,數量眾多,足以說明小型四足動物在該地區非常活躍。有一天晚上,史密斯博士發現自己宿營的地方,有7只獅子在徘徊。這位優秀的博物學家對我說,在非洲南部,每天都發生著無數的殺戮。我承認,如此貧瘠的地區生存著這么多動物,確實不可思議。那些大型四足動物,以低矮灌木叢為食,一小叢就能夠滿足其養分需求,因而它們常在荒原上尋找食物。史密斯博士還說,那里的植物生長迅速,被吃過之后,很快就能長出新的。不過,我們可能夸大了大型四足動物的食量。別忘了,像駱駝這種體形較大的動物,正是典型的沙漠動物。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大型四足動物生存的地方,必須具備茂密的植被,這種看法更加值得注意,因為它與現實完全違背。根據布切爾先生的說法,他去巴西時,印象最深的是南美洲的植被如此繁茂,但與非洲南部相反的是,巴西沒有大型四足動物。他在自己的游記中說,如果條件許可,比較一下這兩個地區同樣數量的大型四足動物的體重,結論會非常有趣。非洲南部是大象、河馬、長頸鹿、非洲水牛、伊蘭羚羊和三五種犀牛,而巴西是兩種貘、原駝、三種鹿、小羊駝、西貒和水豚(現在還少一個,所以我從猿類中找一個種類來充數)。把這兩組動物排列好后,我們很容易看出,兩者在體形上相差甚多。從以上事實可得出與之前的觀點完全相反的結論,即哺乳動物的體形大小與居住地的植被數量并沒有直接聯系。
達爾文說
在埃克賽特交易所,大象被宰殺后,分割成數塊,稱重的結果是5.5噸。據我所知,在馬戲團進行表演的母象有4.5噸。從這里我姑且認為成年象的平均重量為5噸。我在薩里花園聽說,一頭運送到英國的河馬被宰殺分割后,稱重的結果是3.5噸,這里按3噸來計算。據此,我估計五種犀牛每種的重量都在3.5噸,長頸鹿為1噸,非洲野牛和伊蘭羚羊為0.5噸(一頭成年公牛重540千克~680千克)。再按照以上估算,我推測非洲南部體重最重的前10種動物的平均體重是2.7噸。而南美洲,兩種貘一共重500多千克,原駝和小羊駝一共重250千克,三種鹿一共重230千克,西貒、水豚和一種猿類共重140千克。這些動物的平均體重是110千克,而且該數值還是我取最高值計算得來的。由此可見,這兩個大陸最大的10種動物的體重比大約是24∶1。
說起大型四足動物的數量,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比不過非洲南部。從上述說明中,我們也能了解非洲南部的荒涼程度。在歐洲,我們必須回溯到第三紀,才能在哺乳動物中找到和當今好望角地區類似的情形。人們通常認為,第三紀中的大型動物數量龐大,不過我們在某些地方發現的不同年代的化石,還不能說明當時的大型四足動物比現在的非洲南部多。要是據此來推測那個年代的植被情況,應該以當地目前的狀況來類比,因為據我觀察,好望角地區的現實情況顯示,大型四足動物并不需要依靠茂盛的植被存活。
在北美洲的極北地區,地面以下一米多都是終年不化的凍土,但歐洲的北部地區卻布滿高大茂密的森林。同樣,在西伯利亞北緯64°的地方,平均氣溫比冰點還低,土壤都是凍土,埋在里面的動物尸體保存完好,但卻生長著樺樹、冷杉、白楊和落葉松。鑒于這些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假如只考慮植物的數量,那么在第三紀晚期時,歐亞大陸北部的多數地區,大型四足動物是可以生活在如今發現它們化石的地方的。這里先不說它們進食的植物種類,因為有證據表明,這些地區的環境曾發生過變化,而且這些動物都已經滅絕,所以我們只能假設,植物的種類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達爾文說
如果我們發現了一具鯨魚的骨骼化石,鑒定出是與現今種類都不同的格陵蘭鯨,博物學家是不可能推斷出其是以海洋中微小的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的。
達爾文說
里查德森博士在其著作《貝克船長探險中的動物學評述》中寫道:“北緯56°的底層土地已永久凍結,位于海岸邊的融化層的厚度僅為1米。北緯64°的熊湖附近,融化層的厚度不到0.5米。底層凍土沒有完全摧毀植被的生長,遠離海岸的一些地方,生長著繁茂的植物?!?/p>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上面的說法與在西伯利亞凍土里埋藏的動物有直接關系。人們相信,大型動物必須生活在像熱帶雨林那樣繁茂的密林中,這又與西伯利亞極度嚴寒的情況相矛盾,所以產生了一些理論,認為氣候驟變以及曾有過滅頂之災,才導致這些動物被埋在凍土中。當然,我并不認為,從那些動物生存的年代至今,氣候沒有變化。我只是想說,要是僅考慮食物的數量,即便當時的氣候和現在的一樣,古代的犀牛也完全可以生活在西伯利亞中北部(北部當時很可能在海面以下)的荒原中,就像現在的犀牛生活在非洲南部的紅土荒原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