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增值稅制度效應的經濟學分析作者名: 樊勇等本章字數: 3236字更新時間: 2019-10-16 10:21:05
4.1 增值稅收入效應的一般原則
4.1.1 充分性原則
1.充分性的理論解釋
稅收的充分性是指稅收應當為政府活動提供充實的資金,保證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但考慮到稅收對經濟活動的干擾,也不能認為稅收提供的收入越多越好,而應以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為標準,從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的整體角度做出抉擇。也就是說,政府課稅的充分性應取決于是否有助于改進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配置效率。
在圖4-1中,AB為生產可能性曲線,它表示在資源和技術給定的條件下,一個社會所能生產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各種組合。u為社會無差異曲線,表示社會從公私新產品的不同組合中所能得到的效用水平。生產可能性曲線AB與社會無差異曲線u3相切于點E,它代表了社會在現有生產條件下所能實現的最高效用水平。在無稅條件下,由于市場無法提供或者只能提供少量的公共產品,因此公私產品的組合可能在B點附近,如C點。C點位于社會無差異曲線上,表明它所實現的社會效用低于E點的水平。假定征收DB1數量的稅收,使公私產品的組合達到D點,則社會實現的效用水平為u2,優于C點,但不如E點的效用水平。可見,DB1數量的稅收不足以實現公私產品的最優組合,因而是不充分的。只有征收EF數量的稅收,才能使公私產品的組合位于E點,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此時稅收就滿足了充分原則。

圖4-1 稅收的充分原則
2.稅收充分性的判斷標準(或稱為衡量指標)
上述分析是從理論解釋稅收充分性的機理,在實際政策分析中,還應有一個標準或者說是指標能衡量稅收的充分性。依據上述分析,充分性就是指籌集的稅收收入能滿足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需要,我們假定政府的財政支出剛好反映全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要(因為從現實情況來看,政府財政支出不一定都用于公共產品的提供上,也存在提供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的情況,為分析問題方便,這里作此假定),即公共產品的提供是充分有效的,我們可以用稅收收入與政府財政支出的對比關系來衡量稅收的充分性,如以稅收增幅與財政支出增幅的相對比;如稅收的增幅要大致等于財政支出的增幅,或者兩者增幅比較協調,這時說明稅收具有充分性,實現社會福利的優化;如稅收的增幅遠小于或遠高于財政支出的增幅,或者說兩者增幅極不協調,說明稅收收入過度或不足,此時存在社會福利損失,稅收不具有充分性。
稅收充分性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出來:

式中,Rt為稅收充分性系數;E為財政支出;ΔE為財政支出增量;T為稅收收入;ΔT為稅收收入增量。
當Rt=1時,表明稅收收入與財政支出增長同步,稅收具有充分性;Rt<1時,表明稅收收入的增長快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可能出現稅收收入過度的情況;Rt>1時,表明稅收收入的增長落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稅收缺乏充分性。具體到各個稅種的分析中,這一標準應根據不同稅種的功能作用有所變化,對一些政府在設計稅制時就是以籌集收入為主要目的的稅種,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它們的稅收增幅應高于財政支出的增幅,而對一些以調節為目的的稅種,如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其增幅應是低于財政支出的增幅,這樣從總體上能夠使稅收與財政支出保持同比增長,從而體現稅收的充分性。
3.影響稅收充分性的因素
有學者認為,影響稅收充分性的基本因素有兩個:一是稅基的充裕程度,稅基充裕的稅種實現稅收充分性的可能性大;二是征稅范圍是否廣泛。
4.1.2 彈性原則
1.稅收彈性的理論解釋
稅收有彈性是指稅收收入應當能夠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增長,以滿足長期的公私產品組合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總有一個適當的比例能夠滿足產品組合的效率。在短期中,對應于給定的資源和技術水平,只有唯一的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而在長期中,可供使用的資源和技術水平將發生變化,從而使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擴展,此時,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規模也隨之變化。
圖4-2中,曲線t1、t2、t3分別為第一、第二時期和第三時期的生產可能性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期可使用的資源和技術水平都較前一時期有所增加,因此下一時期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總處于前一時期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右上方。假如有三條社會無差異曲線u1、u2、u3分別與上述三條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于E1、E2、E3,那么將這些切點用光滑曲線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急劇上升的曲線OM.該曲線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所需的公共產品將逐步增加,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稅收就是有彈性的稅收。而如果社會所提供的公私產品組合沿著圖中曲線ON變化,就表明稅收收入難以支持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數量。這種稅收無法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滿足相應的公私產品之間的有效配置要求。

圖4-2 稅收彈性原則
2.稅收彈性的判斷標準(或稱為衡量指標)
衡量稅收彈性也可以用公式表示:

式中,Et為稅收彈性系數;T為稅收收入;ΔT為稅收收入增量;Y為國民收入(或是指GDP、GNP等);ΔY為國民收入增量。
當Et=1時,表明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同步的;Et>1時,表明稅收收入的增長快于經濟的增長,稅收有彈性,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Et<1時,表明稅收收入的增長落后于經濟的增長,稅收缺乏彈性。這時稅收的絕對量有可能是增加的,但稅收參與收入分配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
3.影響稅收彈性的因素
影響稅收彈性的內在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采用稅率的形式,在相同條件下,累進稅率較比例稅率的彈性高;二是經濟結構,在一定的稅制條件和相同的經濟總量下,不同的經濟結構,產生稅收收入是不同的,含稅高的經濟結構稅收彈性大,含稅低的經濟結構稅收彈性小;三是企業經濟效益,在一定經濟總量下,效益高的經濟總量對應的稅收彈性高,效益低的經濟總量對應的稅收彈性低。
4.1.3 及時性和穩定性
國內現有的研究認為:及時性是指納稅行為發生和政府實際課稅間的滯納時間較短,即形成應稅收入,政府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稅收收入;穩定性是指課稅不受成本變化的影響,稅收額比較穩定(解學智,1992)。有研究把及時性都歸納為穩定性,即一個是時間和入庫進度上的穩定,另一個是稅收額上的穩定,二者都是稅收財政收入功能上不可缺少的因素(鄧遠軍,2003)。本書認為,及時性和穩定性是對稅收財政效應的短期要求,而充分性和彈性可以看作是對稅收財政效應的長期目標。在一個時期內(如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即使稅收充分性和彈性要求都能達到,也不一定能滿足政府財政支出的需要,因為財政支出是按照年初預算分時間發生的,如果不能保證稅收收入的及時性和穩定性,政府的支與收就不能平衡,財政收支賬戶可能出現“短期赤字”,政府的預算計劃就不能或要推遲實現。在實際工作中,稅務部門要求稅收均衡入庫就是為了保證稅收收入的及時性和穩定性。
稅收的及時性和穩定性與稅制要素中的納稅期限、繳庫期限、申報期限及征管條件密切相關。①納稅期限。它一般是指稅法規定的納稅人申報納稅的間隔時間,是納稅人向國家繳納稅款的法定期限。國家開征的每一稅種都有納稅期限的規定,合理確定和嚴格執行納稅期限對于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性和及時性有重要作用。不同性質的稅種其納稅期限也不同。如流轉稅,據以征稅的是經常發生的銷貨收入或營業收入,故納稅期限比較短;企業所得課稅,是按年征收,分期預繳,納稅期限較長。②繳庫期限和申報期限。繳庫期限也稱“入庫期限”,是指納稅人每期應納稅款繳入國庫的間隔時間,它是納稅期限的一個延伸期限。申報期限是指納稅人每期申報應納稅款的間隔時間,通常是繳庫期限的一個內含期限。③征管條件。如果稅務征收部門與銀行、國庫實現了電子聯網,在正常情況下,稅款在繳庫日期內就能到達國庫,否則,稅款的入庫時間可能延長。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收入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經濟的發展和穩定。但具體到各個稅種,稅收的穩定性因不同稅種而異,例如流轉稅是以商品的流轉額為稅基,受生產成本波動的影響較小,而企業所得稅以企業利潤為稅基,受生產成本波動的影響較大。還有就是對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會影響稅收的穩定性,因為在不同時期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在某些稅種上實行稅收優惠,在短期內會引起稅收收入的波動,頻繁而又缺乏科學論證地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甚至會長期影響稅收收入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