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秦始皇:治水之功 統一六國

img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統一六國,帶來貴族王侯專政時代,開創新局面

乘船從洞庭湖向西行,不久便進入湘江;再向西南折去,我們便由湖南進入了廣西。這段尋常的水路,其實一點也不尋常。這是秦國吞并珠江流域的糧草補給線。在廣西興安縣,秦王曾命人修了座運河,讓湘江和珠江得以溝通,使秦軍突破嶺南,將自己的國土擴大了幾乎一半。這條運河,就是赫赫神功的靈渠,現在的長度不過35公里,微波粼粼的一股小水而已。

當逼近這個偉大秦帝國的幽秘歷史時,其實,我們努力想使用一種盡量溫婉的筆調,來引出我們的主人公——嬴政。這個在公元前221年就把中國版圖拓展到異常浩大,“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的少年天子,這個以黑色為最高貴色、以6為吉祥數字、以水德為國家概念的神秘君主,這個“蜂準長目、胸似鷹鷲、聲如豺狼”、每日批閱奏折以百石計數的傳言中的呂氏私子。這個九年而滅六國的終結者,他怎樣被歷史挑中,成為天下的主宰?而這,除去他自身的個性和作為之外,也與水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在黃河沿線筑堤,惡意將災害加諸鄰國,彼此妨礙對方的安全。如此混亂的局面,亟待一個統一的政權來統籌治理。始皇帝嬴政的勃勃雄心順應了歷史的需求。始皇帝碣石頌德,自稱“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其后,他又改“黃河”為“德水”,更稱秦為“水德之始”。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等著名的工程,都是秦帝國治下的水利杰作,共同體現著嬴政的最高意志和政治邏輯。

戰國七雄:壅防百川,各自為利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坐上了盟主的位子,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訂立的盟約,其中便有“無曲防”的條款。所謂“無曲防”,就是諸侯國不得隨意修壩阻斷水源的意思。當年的會盟臺,就坐落在民權縣城東37.5公里的黃河故道邊。

可是,到了戰國,“曲防”的事情就發生了,出現了“壅防百川,各自為利”的局面。那時候,最怕發生水災。水災一旦發生,大家都把鄰國當成分洪區,來轉嫁危機。比如當時的治水能手白圭就是使用這樣的辦法轉移了魏國的災難。孟子為此很憂心,他譏誚白圭道:“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為鄰國之壑。”此外,在本國水量不足的情況下,上游國家還截流,不讓水流到下游國家去,出現了“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的事情。更有甚者,交戰國雙方還以水作為戰爭工具。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晉,智伯瑤就曾掘壩水淹晉陽;公元前358年,楚國伐魏,決黃河水淹長垣;公元前332年,趙國與齊、魏作戰,將黃河河堤掘潰,來侵淹對方;公元前281年,趙國攻魏,也使用了這個辦法。甚至,在公元前225年,秦嬴政也曾引黃河及梁溝的水,淹魏都大梁。

誠如史學家黃仁宇所言,單治水一項,中國完成中央集權,實現政治統一,已經是無法回避了。秦國,一步步從西部小國而問鼎中原,結束長期的混戰分裂,建立一體化的政治。事實上,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都為秦國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靈渠的建成,更使得秦戎五嶺的大軍糧草供給得以保障。

都江堰:昭王手中承襲的最好遺產

秦昭王是贏政的曾祖。當時,昭王的勢力就已經超越陜西、甘肅的范疇,突進了蜀地。蜀地有一條不安分的江,叫岷江。它作為當地最重要的一條河流,讓官員和黎民傷透了腦筋。岷江發源于岷山,河窄坡陡,水流湍急,至灌縣,地勢又突然平坦起來,大量泥沙淤積,抬高了河床。而灌縣外的玉壘山,則擋住了岷江的向東去路。每每汛期,西岸水量暴漲,經常發生洪災;而東岸卻因為缺水,而時時遭遇干旱。

于是,昭王便派李冰任蜀守,來治理岷江的水患。李冰到任后,便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進行勘察,制定出防洪、灌溉和航運效益兼顧的治江規劃。

img

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自上而下,由百丈堤、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寶瓶口和人字堤等部分組成,其中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是主體工程。

所謂魚嘴,因其形似一個逆流而進的魚嘴,故而得名。它建筑在岷江江心,把江水分成東西兩股。這被分開的江水,西股叫做外江,是岷江的整流,承擔排洪的任務;東股則叫內江,流向寶瓶口,發揮灌溉的作用。在最初修建魚嘴的時候,幾次拋石筑堤都失敗了,于是李冰編制了一種“圓徑三尺、長十丈”的巨型竹籃,裝滿卵石后,投入江心,終于戰勝了湍流。魚嘴兩側又筑有內外金剛堤,以防沖護底。

由于地形原因,岷江水進入內江的并不多。李冰就在魚嘴上游的江心筑了一條堤堰,來解決這個進水量的問題。春耕時節,岷江主流直沖內江,進水量達六成,解決了灌溉的問題;汛期來臨,岷江主流則直沖外江,比例自動顛倒,即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是也。

寶瓶口是鑿穿玉壘山的引水口,控制內江水量的咽喉,因形似寶瓶,故而得名。內江水經寶瓶口后,再分成許多大小水渠,形成一條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用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沃野。為了掌握寶瓶口的進水量,李冰還做一石人,立于魚嘴分水處,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以“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為準繩。

飛沙堰位于金剛堤尾部和離堆之間。當內江水超過寶瓶口所能吞入流量的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堰頂自行溢出流入外江,如遇特大洪水,飛沙堰還會自動潰決,使洪水直泄外江,使灌區免于水患。此外,它還將上游帶人內江的泥沙和卵石排出外江,以確保寶瓶口和灌區免于淤塞。

都江堰選址位于岷江由山谷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它的三項主體工程有機配合,缺一不可。“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略,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都江堰的修建,并不是在贏政的時代,但卻是嬴政承襲下來的最好遺產。自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大大地增強了秦的國力,并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鄭國渠:延韓數歲之命,建秦萬世之功

呂不韋自殺、秦贏政親政的這一年,秦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人說,正在修建水渠的水工鄭國是奸細。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都江堰的修建的確增強了秦的國力,但這還不夠。天府固然出產豐厚,但嬴政要得更多,他要天下。然而蜀道艱難,以蜀來供給前方,物流是大問題,而戰爭還不知要持續多久。關中必須有自己的糧食基地。贏政想把渭水北岸的大片荒野變成良田,但秦國卻沒有這樣的能人。于是,他們從韓國請來一位叫做鄭國的人,請他修建一條300里的灌溉水渠。

img

鄭國渠渠首

傳聞并非空穴來風。鄭國的確是韓國派來的奸細,在這里實施所謂的“疲秦之計”。他們想引誘秦大舉修建水利設施,消耗資財,從而削減秦在軍事上的投入,并最終放棄吞并六國的企圖。秦王震怒了,他要殺了鄭國,他還頒布了“逐客令”,要驅逐在秦國任職的所有外國人。

幸好身為楚人的丞相李斯及時上奏,“逐客令”才被取消。而鄭國的一番話也打動了秦王,他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說實話,韓國未免太小覷了秦國的實力,區區一個水渠,怎么可能牽制得了秦的東征,改變兵鋒的指向呢?于是,作為“逐客令”導火線的水利工程又重新開工了。

引涇灌溉工程仍由鄭國主持。鄭國渠總干渠西起涇水,東注洛水,沿途經過涇陽、三原、高陵、富平和蒲城等縣。隨著這項大型灌溉渠道和相應配套設施的完工,干旱多堿的渭北平原,終于有了河流的灌溉。

鄭國渠運行幾年后,其經濟效益就凸顯出來,出現了“溉澤鹵之地四萬余傾,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的場面,改變了大面積鹽堿地的情形。灌水對土壤的鹽分有溶解和洗滌的作用;而涇水所含的大量泥沙流入農田后,沉積在地表,又發揮了淤地壓堿的作用;泥沙中的有機質,也增強了土地的肥力。民謠唱道:“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在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靈渠:粵嶺限南天設險,秦通舟楫鑿嵯峨

秦始皇的野心并沒有在吞并六國后止步,百越成了下一個目標。當年,秦軍的進軍路線大概就是南嶺山脈的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桂走廊一帶。那里山高林密,運輸線過長,援兵和糧草都供給不上,幾次攻伐都無功而返。于是,秦王下令在這里開鑿一條專門的運河。這便是文章開頭處,我們提到的那條日后被叫做靈渠的運河。

承擔開鑿任務的人叫史祿,也叫監祿。南嶺山脈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但水勢散亂,高低懸殊,廣西興安縣便坐落在山脈的最低處。這里可以被看作是開鑿水渠的最優之選。其東,湘江東北流,注入長江;其西,漓江西南流,匯入珠江。湘江上源與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處只有1.7公里,中間僅隔著一座小小的太史廟山。

始安水比湘江水要高出五六米,但水量卻不及湘江得多。如果鑿開太史廟山,同時在湘江上修建一座攔水壩,把水位壅高,湘江水就可以自流于始安水中了。只要再把上下游河道加深拓寬到足夠的尺寸,就可以通航。

于是,史祿在江心橫向筑起一座石堤,將湘水隔斷。石堤中央做成一個前尖后寬的分水鏵嘴,伸向河心。上游來水被鏵嘴分成南北兩股。同時,鏵嘴旁邊另鑿南北兩條水渠。北渠向北延伸兩公里有余,仍與湘水接通。南渠向西北,流經興安縣城,蜿蜒33公里,與漓水相連。靈渠的長度,并非連接湘漓之間的最短距離。其選線很重要的一點是考慮了如何減少兩端的落差,有效避免了修建過高的攔河壩。漓水又名靈河,所以南渠就稱靈渠。從鏵嘴至北渠,重入湘水之交界點,則留下了湘江故道置于一旁。

img

靈渠今景

分水鏵嘴兩側,以大青石為堤堰,伸向北渠的為“大太平”,伸向南渠的為“小太平”,全長近480工尺有余,寬16.8工尺。近水低,遠水高,成斜坡狀。

鏵嘴和大小天平除分水作用外,由于截流,還將湘水上游的水位提高,把引水入漓變得容易了許多。同時南渠故意選擇了迂曲的水道,既減少了穿山越嶺的工程量,又減小了水位差給航運帶來的困難。大小天平還能調節水量,維持南北渠水位的平衡。如果上游的來水量過大,多余的水就會漫過小天平,流入湘水故道。

公元前214年,靈渠開鑿成功。秦軍長驅直入,拿下了百越之地,把秦的郡縣制推行過去。這段歷史,在《過秦論》中被描述為:“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在京廣鐵路通車前,靈渠一直是南北交通的要道。現在,它以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來接受世人的憑吊。

詩人們這樣描寫靈渠,他們說:“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腳揮波易,篷窗買酒便”,“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這優美輕靈的湖光山色,已經讓人徹底忘記了它曾是推行鐵血政治的通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和浩特市| 琼中| 田林县| 安福县| 九寨沟县| 新和县| 肥乡县| 沭阳县| 义马市| 府谷县| 应用必备| 田林县| 临邑县| 张家界市| 武宣县| 永安市| 太原市| 曲周县| 吉首市| 临汾市| 金昌市| 长阳| 林芝县| 金平| 会同县| 乐业县| 菏泽市| 仁化县| 扶余县| 台东市| 嘉鱼县| 南皮县| 保靖县| 青铜峡市| 德兴市| 丁青县| 镇赉县| 湖口县| 麻江县| 红河县|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