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利名人(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任紅 陳陸 劉春田等
- 5384字
- 2021-04-30 12:18:31
西門豹:興建引漳十二渠
翻開卷帙浩繁的史書,人們不難發現我國古代最早的多首制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是西門豹主持開鑿的“引漳十二渠”。這是以漳水為水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內設攔河低壩溢流堰12道,各堰均在上游南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渠道灌溉農田約10萬畝,使鹽鹵之地盡為良田,鄴地因此富庶起來。

西門豹畫像,「西門豹治鄴,民不能欺」
天下之腰脊 河北之襟喉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展開激烈的兼并戰爭,都力圖一統天下。戰國初期,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一是選賢任能,嚴明賞罰,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度。二是推行“重地力”等興農、重農之策,發展農業。三是重法紀,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由于魏文侯勵精圖治大膽任用人才,大力發展農業,鞏固邊防,魏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初期七強中最強大的國家。
其中,大膽任用人才西門豹,興利除弊發展水利,促進了鄴地的發展,對于魏國的迅速崛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豹擔任鄴令,實施的“寓兵于農,藏糧于民”的政策,使鄴地民富兵強,鄴成為戰國時期的東北重鎮。鄴地的發展也促進了魏國的強盛和繁榮。
西門豹的起用,正逢李悝變法的機遇,魏文侯為了鞏固、發展東北邊陲,正急切地延攬人才。魏國東北邊陲——鄴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與趙國、韓國毗鄰,時常受到趙、韓兩國的軍事威脅。鄴又位于今河北臨漳縣和河南安陽縣交接處,是中原地區進出華北平原的重要之地,有“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為了鞏固東北邊防,必須選派杰出人才去治理鄴。選派什么人合適,成了魏文侯頗費思量的事。這時候,魏國的重臣核璜力薦西門豹,他說西門豹精明能干,為官清廉,體恤百姓,又懂得水利,是難得的人才。賢明的魏文侯思賢若渴,立即將西門豹召到宮廷,特委以重任,任為鄴令,讓他擔任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希望他能將鄴治理好。
西門豹,復姓西門,名豹,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魏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
悲天災頻仍 嘆人禍相逼
鄴地處于漳河出山后形成的沖積扇平原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本是一片富饒之地,但因漳河時常泛濫成災,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漳河發源于太行山脈,自西向東流淌,與衛河匯流,折向東北,注入渤海。它源遠流長,銜接東西,溝通山海。現代詩人阮章競有詩句“漳河水九十九道灣,層層樹,重重山,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云斷路”,寫的就是漳河在崇山峻嶺間曲折穿行的情況。有高山阻擋,漳河水不得不蜿蜒前行,但當它沖出高山,進入鄴地平原地帶,水流就分散開來,沉淀的泥沙日積月累形成扇形沖積平原。泥沙富含有機物質,特別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但這里時常受到洪水的威脅。每當洪水暴發,萬壑奔騰,洪水如脫韁的野馬沖出高山,向平原一帶橫沖直撞,摧毀房屋,吞沒土地,鄴地的百姓呼號奔突,四處逃荒。
這里除了天災外,更可怕的是人禍。當地的“三老”“廷掾”等地方官吏、土豪劣紳和一些裝神弄鬼的巫婆們勾結起來,趁機造謠惑眾,巧立名目榨取錢財坑害百姓。他們說漳河發洪水是“河伯顯靈”,只要每年選送一位漂亮的女子給河伯送去做媳婦,就能使水災不興,百姓平安。
每年春天,他們就開始張羅給河伯娶媳婦的事。巫婆挨家挨戶地挑選漂亮姑娘。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紳們則忙著搜刮為河伯娶媳婦的錢物。他們每年搜刮的錢財多達數百萬錢,除去給河伯娶親所用的二三萬錢外,所余皆落入他們的口袋。
天災人禍逼得百姓無法生存,特別是那些有女兒的人家,每到給河伯娶親的日子,更是惶恐不安。于是百姓們紛紛背井離鄉,去尋求生存之路。
以其人之道還致其人之身
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門豹來到鄴地。眼前是一片荒涼景象,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西門豹深入民間,詢問百姓疾苦。當地長老們一致說:除了洪災的威脅,最怕的是給河伯娶親。年年的河伯娶親鬧得百姓一貧如洗,雞犬不寧。西門豹究其緣由。百姓說:“巫婆只要看上誰家的姑娘長得漂亮,便強行為河伯訂婚聘娶”。他們為姑娘縫制新衣,并在漳河水邊修建一所干凈的新房,張掛起華麗的帷帳,讓姑娘住在里面沐浴齋戒三日。等到給河伯娶親那天,巫婆將挑選來的新娘梳洗打扮一番,抬放在一張鋪墊新席的木床上,然后將木床和新娘放在水中,隨水漂流而下。木床漂浮數十里,便連同新娘一起沉了下去。所以有女孩子的人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被巫婆選中,紛紛逃往外地,所以鄴地的人家越來越少,田地也就慢慢荒蕪了。
西門豹知道這是巧立名目搜括民財的勾當,他沉思半晌,想出了一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計。他不動聲色地對長老們說:等到下次給河伯娶親的時候,請你們告知我一下,我也來給河伯送親。
到了給河伯娶親的日子,西門豹和當地的父老鄉親都來到河邊給河伯送親。“三老”“廷掾”等地方官吏、土豪劣紳也一早趕到這里。圍觀的人群多達兩三千人。巫婆是一個70多歲的老婦,后面站立著10多個弟子,都穿著華美的服飾。娶親儀式開始,西門豹說:“把新娘領過來讓我看看。”巫婆連忙將打扮一新的新娘領到西門豹面前。西門豹看了看新娘,便說:“這個新娘不漂亮,河伯一定不會滿意的。麻煩巫婆去給河伯說一下,本官要親自給河伯選一個漂亮的新娘,過兩天再給河伯送去。”說罷便不由分說地命令衛士抱起巫婆,將她“撲通”一聲丟下河去。只見那個巫婆在水中撲騰了幾下便沉入水中。眾人在河邊肅立了片刻,不見河中有什么動靜。西門豹又說:“老巫婆怎么這么久還不見回來?派個弟子去催她一下。”話剛說完,只見衛士又抱起巫婆的一個弟子投進河中。人們在河邊又等了一會兒,也不見動靜。西門豹說:“這個弟子怎么辦事也如此磨蹭,再派個弟子去催催!”就這樣一連投了三個弟子仍不見動靜。于是西門豹說:“看來巫婆和她的弟子都是女的,不能將事情講清楚,還是麻煩‘三老’去跟河伯說說。”于是又將“三老”投入漳河之中。周圍的人看到這個情況全都嚇壞了,只見西門豹神色不動,依然面向漳河水嚴肅恭敬地立著。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又要派“廷掾”和一個豪紳去給河伯送口信。他們都早已嚇得面如土色,連忙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求饒,頭都磕破了鮮血直流。西門豹沉靜地說:“看來河伯要長久地留客了。你們回去吧!”鄴地的官吏豪紳們驚恐萬狀,再也不敢提給河伯娶親的事了。

西門豹治鄴,將巫婆投入漳河,揭穿巫術迷信
發民鑿渠 引漳灌田
西門豹揭穿了巫婆及鄉紳用河伯娶親詐騙百姓的勾當后,就請來治水的能工巧匠,察看鄴地的地形和水情,設計規劃治理漳水的水利工程。工程建在漳河出山口,即沖積扇的上端,修建12道低堰,呈梯級層層攔截流水。再在每個低堰的上游的南岸修建一條水渠。枯水時12道低堰能攔蓄水流,供給渠道足夠的水量。洪水時水流從低堰滾過,經12道低堰層層攔截,水流自然變緩,分殺了洪水的水勢,保證了渠道的安全。
工程設計完畢,接著西門豹便“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具體的作法是“二十里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就是在20里的漳河河段上,修建12道低溢流堰,每道堰的上游均開一個引水口,設閘門控制。每口開鑿一條水渠,共開鑿水渠12條,使鄴地的農田都得到灌溉。
據歷史記載和新中國成立后對工程遺址的考察,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多首制大型引水渠系。因漳河多泥沙,泥沙淤積常使河道主流擺動遷移,多首引水可避免主流因淤塞與渠口不能對接而無法引水。多首引水也易于清淤修護。引水口均開在河流的南岸,這里地勢很高,便于控制整個沖積扇灌區,形成自流灌溉。再者,這里土質堅硬,河床穩定,引水方便。每個引水口又設了閘門,可根據需要調節水量。可見整個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洪水時可以分殺洪水,調節并蓄積水量,枯水時可以利用蓄水灌溉十萬畝土地。“漳河十二渠”除了可以解決灌溉用水外,漳水多泥沙,泥沙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可淤沙肥田,排鹽鹵,于是鄴地兩岸廣大的鹽堿地得到改良,使昔日的鹽堿荒灘成為膏腴之地,糧食畝產較修渠前提高了8倍以上。“引漳十二渠”的修建,使生靈免受水害,百姓樂業安居,當地人民將西門豹敬奉為“神”。西門豹又實施了“寓兵于農,藏糧于民”的政策,使鄴地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的東北重鎮,后來魏文侯將鄴作為魏國的“陪都”。鄴地的發展也促進了魏國的強盛和繁榮。
千秋功罪 自有評說
西門豹在興修“引漳十二渠”時征集了大量的民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引起了一些怨言。特別是他剛正不阿,疾惡如仇,得罪了不少權貴。如開鑿溝渠占用一些本地富豪、官宦們的土地、房產等,西門豹興利除弊時,又斷了那些土豪劣紳的財路。他們對西門豹恨之入骨,于是乘機向魏文侯大進讒言,羅織了無數罪名,千方百計陷害西門豹。
水利工程本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開鑿渠道時要付出長期艱辛而繁重的勞動,甚至付出血的代價,又要花費大量的錢物,但它的效果要“假以時日”才能體現。魏文侯見西門豹治鄴未有立竿見影之效,又聽信了讒言,于是決定收繳西門豹的官印。西門豹真是百口莫辯,他為治鄴終日勤勉,興利除弊,為民除害,特別是“引漳十二渠”的修建,可謂千秋大業,沒有論功行賞,反倒罷官問罪,真是天理何在?但西門豹不想為自己辯白,他相信,天長日久天下自有公論。他只是要求魏文侯再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在鄴地繼續執政。魏文侯答應了他的請求。
西門豹回到鄴地一年里,不再問政,閉門休養生息。不再過問百姓疾苦,富豪鄉紳、官宦貴族們為非作歹,他也充耳不聞。滿一年后,他去見魏文侯,沒想到,卻得到魏文侯的贊揚和獎賞。魏文侯將官印授予他,讓他繼續擔任鄴令。沒料想,西門豹卻將官印交還給魏文侯說:“不為國家和人民辦事的官,不如不做!”魏文侯得知了事情的原委,感到十分慚愧,也為西門豹的浩然正氣所感動。他請求西門豹繼續留任,西門豹答應了魏文侯的要求,繼續造福于鄴地的百姓。但魏文侯去世后,他兒子魏武侯繼位,剛正不阿的西門豹仍然慘遭殺害,含冤而死。

西門豹祠
西門豹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事跡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傳頌。司馬遷在《史記》中贊頌他:“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留后世,無絕已時,幾可為非賢大夫哉!”
西門豹在世時,鄴地的人民就曾為他建造了祠堂,將他敬奉為神。漢代起,在漳河流域的河北臨漳縣和河南安陽兩地先后建有八座西門豹大夫廟,并建造了投巫池。2008年,臨漳縣文物部門發現了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后趙石虎時期的西門豹祠的奠基石,上面字跡清晰地記錄“趙建武六年(340年),歲在庚子,秋八日庚寅造西門豹祠殿……”
前幾年,被吵得沸沸揚揚的曹操大墓的發掘,也讓河南安陽的西門豹祠火了一把。曹操的墓地一直是個謎,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確認,其位置在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一帶。依據是《三國志》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日令(指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高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曹操的大墓位置正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與文獻記載一致。

西門豹治鄴石刻
在南陽漢畫館時還保存有一塊罕見的漢畫石刻——西門豹治鄴。這幅漢畫石刻中,西門豹著廣袖長衣,頭戴冠帽,右手持劍高舉,中間有兩吏抬一女巫正準備將其投入河中。女巫長發垂散,作驚懼、哀號、掙扎狀。
世代人民用各種方式記載2400多年前這位治鄴者的豐功偉績,表達對他的崇敬和感念。
千年鄴城 六朝風云
日月流轉,時空變換,“引漳十二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東漢末年(公元25—220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將“引漳十二渠”依照原形進行整修,將它改名為“天平堰”。東魏天平二年(535年)“天平堰”改建為“天平渠”,并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后世稱為“萬金渠”。渠首在今安陽市北40里,漳河南岸。隋代(581—618年)、唐代(618—907年)以后這一帶形成漳河、洹水(今安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重修天平渠,并開分支,灌田10萬畝以上。清代(1644—1911年)、民國還有時修復使用。

魏鄴城周邊圖
“引漳十二渠”世代哺育著中原東北方一帶的人民,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特別是緊鄰漳河的鄴城,臨水而建,依水而興,發展成為了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華的大都市之一。遠在戰國時,魏文侯就以鄴為陪都。東漢末年,鄴為東漢冀州治所,為河北平原的統治中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踞鄴城的袁氏殘余勢力,領冀州牧,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為丞相,封魏王。此后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昌,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曹操除了整修“引漳十二渠”外,還先后修鑿了一系列運輸渠道,把許多自然河流連接起來,形成以鄴城為中心,北達幽燕,南通黃河的水運交通網。當時的王粲在《從軍行》一詩中描述道:“朝發鄴城橋,暮濟白馬津。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連天舫逾萬艘,帶甲千萬人。”北魏時期的崔光等人也說:“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曹魏之后,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也先后在此建都,鄴城成為我國著名的六朝古都。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魏都賦》里,用華美辭藻極力鋪陳魏都鄴城的繁華和富麗,其中寫到引漳十二渠:“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后。磴流十二,同源異口。蓄為屯云,泄為行雨。水澍粳稌,陸蒔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苧。均田畫疇,蕃廬錯列……”真實地描繪了引漳十二渠的形勝以及在它的澆灌下流域一片豐饒、美麗的景象。
“引漳十二渠”無愧是利及千秋的豐功偉業,“飲水不忘掘井人”,西門豹的故事世代傳揚,西門豹在人們心中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