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孫叔敖:興修水利第一相

“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睂O叔敖用三年時間治理楚國,積極輔佐楚王推行改革,整頓吏治,布政于道,施教于民,使得楚國國力迅速增強。楚莊王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治國先治水,治水以興邦。楚國由蠻夷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關鍵在于孫叔敖的治國方略——將施政的重點放在治水。孫叔敖為相期間,主持修筑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一期思雩婁灌區,興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云夢通渠,開鑿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得楚國倉廩充實,武備完善,國勢興盛??梢哉f是這三大水利工程成就了楚國的輝煌。歷史事實昭示了孫叔敖治水興邦、終成霸業的雄才大略,以及澤被民生、利及千秋的治水功績。

孫叔敖:循吏第一人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子熊繹立,他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作為小方國的君主楚莊王,在盟會上受到冷遇和輕慢。楚莊王回來后立志發奮圖強,擴大疆土。楚莊王雖懷鴻鵠之志,由于初為人君,深知自己年輕力薄,一時難以執掌大權,還需要一個洞察、識別忠臣的過程。于是他佯作荒淫,沉湎于酒色,“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伍舉、蘇從等冒殺身之禍,直諫楚莊王罷淫樂,理朝政,并以“一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勵之。是冒死直諫,還是誘溺酒色,從中楚莊王認清了清濁賢佞。于是以“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大志,整頓吏治,重賢臣,遠小人,在賢相孫叔敖等一批忠臣的輔佐下,著力發展經濟,提倡勤儉,改革兵制,使國勢日益強大,具備了爭霸中原的條件。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領大軍,攻打陸渾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中原。后楚莊王又兩次興兵伐宋,晉國不敢出兵,宋遂臣服于楚。魯、鄭、陳相繼俯首。楚國就這樣,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成為春秋時期的江南霸主,創造了先秦發展史上的奇跡。史載,當時楚國都城“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曰朝衣鮮而暮衣敝”,一派繁華景象。

楚莊王的立威定霸,與孫叔敖的奉職循理、忠心輔佐是分不開的。《呂氏春秋·情欲》說:“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瓕O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后世?!背f王、孫叔敖“主明臣賢”,(《韓詩外傳》)其霸業政績,永垂史冊,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梢妼O叔敖在楚莊王建立霸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據《荀子·非相》所記:“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禿長左,軒較之下……”,身材短小,又是個禿頂,且左手長右手短,可謂其貌不揚。不想,這丑陋之人卻是絕世奇才。

據《淮南子·道應訓》載,他出任令尹時,吏民皆來祝賀,有一狐邱丈人告孫叔敖說,人有“三怨”:“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孫叔敖答以“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孫叔敖一生謹守這三點,終于助主完成雄楚之霸業。

孫叔敖當上令尹后,積極輔佐楚王推行改革,整頓吏治,布政于道,施教于民。他“奉國法而不黨,執刑祿而不骫”。他改革軍隊,整頓軍制,起到“不戒而備”的作用。他改制馬車,方便駕駛,利于運輸。他改革幣制,方便百姓……據《史記》和《孫叔敖碑》記載,孫叔敖為相之初,“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他關心民眾,注重從生產入手,“考天象之度,敬授民時”。做到不違農時,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的潛力,使楚國的生產得到發展。同時還注意社會福利事業,做到“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列女傳》更稱其時“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食”。

孫叔敖治國功績卓著,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抓住了治國的根本。在農耕時代,農業的發展是國家振興的根本之道。在諸侯爭雄、浴血拼爭的年代,一個小小方國要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只有發展農業。倉廩實,才能治武庫;武庫備,才能國勢盛。孫叔敖抓住農業的命脈——治水。

在孫叔敖為相期間,發動人民“于楚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繹史·孫叔敖碑》說:“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睂O叔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治國理念與實踐,楚人艱苦奮斗開疆拓土的精神,為楚莊王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唐人樊詢說:“昔叔敖芍陂,能張楚國?!敝苯又该魉麑Τ鴱娦郏哂忻芮嘘P系。

在后人感念孫叔敖治水的千秋功業之時,也為其為官清正廉潔贊嘆不已。孫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不衣帛,馬不食粟”。楚莊王二十年前后(約公元前594年),孫叔敖患疽病去世。死后,家里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無錢購置,妻與子過著“披褐負薪”的貧困生活。相傳,楚莊王對孫叔敖的去世異常悲痛,日夜思念。后有楚國藝人模仿孫叔敖,才讓楚王稍有寬慰?!秴问洗呵铩贰盾髯印し窍唷分袑⑵浞Q為圣人。孫叔敖生不寵權,死無積財,堪稱念國憂民、“奉法守職”的“廉吏”。他的清正廉潔也成為今日為官者的楷模。

期思雩婁灌區: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img

思雩委灌區圖

公元前605年,孫叔敖主持興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一期思雩婁灌區。灌區位于今河南固始,是河流、陂塘的綜合治理工程。孫叔敖總結前人的經驗,利用源泉湖浦的地理條件,截引河水,灌溉農田。他組織鄉民在史河東岸鑿開石嘴頭,引水向北,稱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東岸開渠,向東引水,稱為堪河。利用這兩條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間干旱的土地。因清河長90里,堪河長40里,共100里范圍內的農田灌溉有了保障,后世稱其為“百里不求天灌區”。

經過后世不斷續建、擴建,灌區內有開鑿的渠道、有人工陂塘。引水入渠,由渠入陂,開陂灌田,形成了一個“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系。這一灌區的興建,為大面積發展水田作物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水稻的大量種植成為可能。

楚莊王在期思陂建成后不久,即破格重用了孫叔敖為令尹。自此以后,楚人推廣了截引河水的工程技術,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了楚莊王開拓疆土對軍糧的需求。

因此,《淮南子》稱:“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背f王知人善任,深知水利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任命治水專家孫叔敖擔任令尹(相當于宰相)的職務。

《中國水利史稿》稱,我國“堤防之設,始于楚相孫叔敖”。他主持修建的期思雩婁灌區比魏國的西門渠、秦國的都江堰,還早二三百年。期思雩婁灌區的修筑不僅促進了當時楚國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而且為后來的水利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云夢通渠: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

楚地地勢低洼,河道縱橫,水患頻仍。楊水作為漢水的支流,穿行于云夢澤的湖沼之中,汛時“縈連江沔”,冬時細流涓涓,冬竭夏盈造成的夏澇春旱,影響了農業生產;而動蕩不定的河道也不能保證四季通航的條件。

楚國東有云夢湖泊之饒,南有長江舟楫之利,大規模的水運船隊能夠航行于長江中下游的廣闊水域。然而,自楚國國都荊州向北卻無天然水道,北上運輸困難重重。荊州北上運輸,往往需順長江而下至漢江口,再溯漢江而上至潛江、沙洋,這一水道里程約740公里左右,而由荊州至沙洋、潛江一帶直線距離不到70公里,二者相差670公里,這在很大程度上滯阻了楚國水上交通運輸的發展,也妨礙了楚國霸業向北的擴張。

img

孫叔敖墓

為了疏通河道,防洪排澇,為了彌補通江達漢的楊水天然航道的不足,公元前6世紀初,由丞相孫叔敖主持,楚人在自然水系的基礎上,對部分楊水河道進行了開鑿和疏通,形成了一條外接長江、上通沮漳、下達漢水的楊水人工運河。既解決了農田夏澇春旱的矛盾,又解決了北上交通難題?!妒酚洝ず忧份d:“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邗溝江淮之間,……渠皆此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魏王象《皇覽》說:“孫叔敖激沮水作云夢大澤之池也?!弊T其驤在《黃河與運河的變遷》中據此考證:“西方一渠當為楊水,是溝通長江與漢水的一條人工運河。工程的關鍵是在郢都附近,攔截沮水與漳水作大澤,澤水南通大江,東北循楊水達漢水,所經過的地方正是當時所謂云夢,約當在長江沙市一帶到漢水沙洋一帶?!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史稱“云夢通渠”,昭示了孫叔敖以水興邦的雄才大略,體現了楚人非凡的創造能力。

云夢通渠,要比吳國公元前486年開挖溝通江淮的邗溝(后人認為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早100多年,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運河。

楊水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三條不同時期的人工運河。除春秋時期孫叔敖主持開鑿的人工運河——“云夢通渠”外,在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第二次系統開鑿了楊水人工運河——“楊夏水道”?!皸钕乃馈庇山耆霔钏竭_今沙洋一帶入漢江,然后逆漢江經襄陽至洛陽、開封、長安等地。楊夏水道在隋朝南北大運河開鑿前,是歷代統治者南北漕運的重要樞紐。楊水運河的第三次系統開鑿是在北宋時期,史稱“荊襄漕河”。這是我國江河間第二條南北大運河,溝通長江中上游地區與京師的漕路,成為北宋一項具有重要政治經濟意義的大事。

孫叔敖開人工運河之先河,是當之無愧的人工運河之鼻祖。雖然孫叔敖興修的“云夢通渠”,從規模和效益上不如楊水后兩個時期的人工運河,更無法與隋朝的南北大運河相提并論,但其意義卻非尋常。南北大運河遵循的是“云夢通渠”的基本構思和流向。可以說是“云夢通渠”為其設計與構想,勾畫出了最基本的運河藍本,開拓出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后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的開鑿,也無不受“云夢通渠”的啟迪與影響。

芍陂: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在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孫叔敖又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明嘉靖《壽州志》稱:安豐塘“舊有白芍亭,汩而為湖,因名芍陂”。南北朝時梁曾在壽春縣南部設置安豐縣,因芍陂在安豐縣境內,所以又稱安豐塘至今。

陂塘一般是在原來自然湖澤的基礎上經過人工圍筑而成的蓄水工程,其作用主要是蓄水灌溉,兼有防洪、排澇以及養殖等方面之利。陂塘多建于丘陵地區,主要是利用丘陵起伏的地形,在蓄區周圍筑堤,形成一定蓄水量的人工湖,引水灌溉。被譽為“淮河水利之冠”的芍陂就是這樣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芍陂位于安徽壽縣南,當時這里是楚國的東北疆。芍陂位于大別山的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堤堰,將東面的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和西面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匯集于堤堰圍成的低洼的芍陂之中。堤堰上還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后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孫叔敖之后,芍陂歷代為利,惠澤人民。

img

芍陂今景

據《水經·肥水注》載:“陂周百二十里許,在壽春南八十里?!橛形彘T,吐納川流?!壁槌芍?,改變了當地無雨則旱、多雨則澇的局面,使這帶成為著名的產糧區。并很快成為楚國的經濟要地。楚國更加強大起來,打敗了當時實力雄厚的晉國軍隊,楚莊王也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300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國被秦國打敗,考烈王便把都城遷到這里,并把壽春改名為郢。楚國之所以東徙壽春,并以此與秦對抗,芍陂的修筑帶來的灌田無垠、倉廩充實的豐饒景況,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戰國后期壽春一帶的繁榮與芍陂的效益也有直接的關系。

img

《芍陂紀事》

芍陂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塘,塘堤周長約25公里,水面達5萬多畝,是壽縣古城墻內面積的近10倍,蓄水最多時能達到近1億立方米,灌溉著約70萬畝農田。鑒于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千百年來,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對它的修治和利用。如東漢章年間,廬江太守王景主持整修芍陂,可灌田萬頃,“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后漢書·王景傳》)。東晉稱芍陂為“龍泉之陂,良疇萬頃”,(《晉書·伏滔傳》)唐代稱芍陂“陂徑百里,灌田萬頃”。(《舊唐書·地理志》)因其良好的灌溉條件,東漢、三國、唐肅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廣為屯田,大獲其利。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多次對安豐塘進行了維修和加固,又溝通淠河總干渠,引來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三大水庫之水,使其成為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一座重要的反調節水庫,至今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1988年1月國務院確定安豐塘(芍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豐塘:無字的豐碑

img

安豐塘,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中部地區,為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地

時光流逝,斯人遠去,但孫叔敖的治水工程仍在造福人民。為了追思先賢的圣德,感戴孫叔敖的恩情,后人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孫公廟。

滄海桑田,孫叔敖修建的期思雩婁灌區、云夢通渠在歷史的云煙中已失去了蹤跡,只有安豐塘仍舊波光瀲滟,滋潤著廣袤的大地,成為俯臥在大地上的一座無字的豐碑。當你漫步在安豐塘,古塘的風采盡收眼底。塘西北的孫公祠,松柏掩映,古風猶存。碑石上,記載著楚國令尹孫叔敖的豐功偉業。塘東北端立著的石碑上,鐫刻的“芍陂”二字,龍飛鳳舞,韻味不凡。祠內存有宋代著名詩人、改革家王安石的詩——《安豐張令修芍陂》,詩中云:“桐鄉賑廩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傳。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為政自當年。魴魚鲅鲅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保靖县| 阳城县| 婺源县| 新竹市| 星子县| 中江县| 和田县| 屯门区| 柳林县| 屏山县| 玉溪市| 乃东县| 巫溪县| 白水县| 阿拉善右旗| 莲花县| 嵊泗县| 禹城市| 崇文区| 长沙县| 潞城市| 黔江区| 英超| 汉阴县| 淮阳县| 沁源县| 松潘县| 周宁县| 前郭尔| 安陆市| 广宗县| 开远市| 沧州市| 明水县| 剑阁县| 陈巴尔虎旗| 万宁市| 庆云县| 古浪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