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古代防洪工程

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掀開中華文明的第一頁。相傳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聚居于黃河中游的部落只好登高躲避,后來在大禹的率領下用疏導的方式戰勝了洪水。大禹因治水有功得以傳位于其子啟,中國第一個專制王朝——夏由此誕生。

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任由黃河在廣袤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擺動,筑堤防洪應運而生。然而,筑堤后,大量泥沙堆積在下游河床,導致河床不斷抬高,防洪條件惡化。自漢武帝開始,黃河下游頻繁決溢。至西漢末年,在朝廷倡導下展開關于治河理論的辯論。其中,賈讓治河三策最為著名。他認為完全靠堤防約束洪水的做法是下策;給洪水留足空間,有計劃地避開洪泛區生產生活才是上策。此后直至隋唐時期,黃河安流800多年。

北宋時,黃河又開始頻繁決口,危及北宋都城開封和交通命脈汴渠,埽工、堵口、護岸、河道裁彎取直、水準測量等水利技術隨著朝廷對治河的重視迅速提高。這一時期,長江中游的宜昌、沙市、漢口等商業和交通重鎮開始筑堤,是為荊江大堤之端緒。

1128年黃河南徙奪淮至1855年自河南銅瓦廂改道由大清河入海的700多年間,黃河、淮河和京杭運河交匯處的清口一帶(今江蘇淮安碼頭鎮)成為重要的治理地區。洪澤湖大堤的建成使清口樞紐工程日趨完善,并促使黃淮分流,淮河主流越過洪澤湖高家堰,下經高郵、寶應諸湖歸入長江,部分穿過淮南運河大堤經里下河地區入海。盡管里下河地區由此洪澇漬災害頻發,但確定了后代淮河下游治理和防洪工程的基礎。束水攻沙,以堤治水的黃河大堤和蓄清刷黃的高家堰,以及持續400多年的引清刷黃、導淮歸海、導淮入江工程體系和防洪調度,標志著古代防洪治河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雅安市| 旬邑县| 卢龙县| 信阳市| 汉源县| 开江县| 遵义县| 白银市| 蒙自县| 五河县| 太仆寺旗| 黄浦区| 高州市| 陆河县| 浦江县| 汕尾市| 荔浦县| 灵丘县| 屏边| 甘泉县| 化州市| 河津市| 台北市| 祁东县| 延吉市| 南通市| 读书| 石渠县| 时尚| 呼和浩特市| 库尔勒市| 南乐县| 友谊县| 名山县| 雅安市| 三江| 永康市| 天长市| 镇江市|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