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古代水利工程(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王英華 杜龍江 鄧俊
- 1340字
- 2021-04-30 12:14:24
圖解古代水利工程感悟水利科技成就——前言
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決定了水利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掀開中華文明的第一頁,此后歷朝各代都非常重視水利建設,所謂“善治國者必善治水”。可以說,水利與中華文明同時起源,并貫穿于其整個發展進程中。五千年的水利建設歷程,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價值的古代水利工程。這些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充分展現了中國水利建設的歷程及其成就,還系統地體現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水利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態等方面的關系。
中國特定的自然條件、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形式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水利科學與工程技術體系。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科學技術一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的至今仍具有歷史借鑒意義。如那些持續運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且至今仍在發揮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其所在區域環境與生態往往也是最好的,這一事實表明,它們中蘊含著值得總結的規劃設計理念、工程科學技術和運行管理方式等內容;古代水工建筑與水工構建中,往往也蘊含著豐富的環境和生態價值,可為今天的水利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養分。
近代以來,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相對滯后。許多仁人志士抱著“科學救國”的理念,跨出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水利科學技術來振興中華水利。然而,在具體的治河實踐過程中,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對于西方先進的水利科技,中國的水利工作者不能簡單地照搬,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曾提出“用古人之經驗,本科學之新識”的治河思想,在大力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又倡導總結挖掘中國豐富的傳統治水經驗和教訓。
新中國成立后,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曾有過失誤。60多年的治水實踐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水利建設面對的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水利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水利建設不單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因素密切關聯的具有復雜性的系統科學問題。水利規劃與建設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在我國的水利建設過程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是必要的,但必須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這種特點蘊含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治水歷史過程中。中國是世界唯—一個歷史不曾斷裂、文明具有持續性的古國,歷朝各代,無論是官方政書,還是私人著述,都有關于水利和災害的記錄,水利資料序列長達幾千年,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豐富而又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我國所特有的、被其他國家羨慕不已的一筆莫大的財富。其中包括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的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科學技術的記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這些古代水利工程進行介紹,可讓我們在直觀了解它們的同時,深切感悟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科技水平與成就。
本書首先依據工程的功能將古代水利工程分為6類,各類工程中選取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的,通過簡要介紹其自然與社會歷史背景、工程演變歷程、工程概況、工程功能和效益、科技價值和歷史地位等內容,展現中國水利建設歷程及其主要成就,揭示水利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關系。本書第二章由杜龍江撰寫,第五章由鄧俊撰寫,其余各章均由王英華撰寫。
作者
201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