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治水與中華文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賈兵強 朱曉鴻
- 2154字
- 2021-04-30 12:15:02
農耕的出現
農耕文明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文明是隨著農耕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神話傳說中的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就是教給人民結網打魚和馴養禽畜,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是農耕文明的曙光。而水,作為自然資源,生命的依托,與人類的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結下了不解之緣。“緣水而居,不耕不稼”,不僅形象地展示了原始社會人類與水的關系,而且也說明水與農耕的淵源。
裴李崗文化的農耕

裴李崗石農具
據考古發現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距今七八千年的黃河中下游的裴李崗文化遺址。究其原因黃河流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是原始農業生產的適宜土壤。因而,處于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時期成為我國古代農業的重要起源地。在裴李崗文化中,不僅出現了粟類和稻類的農作物,還出土了與之相對應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諸如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盤和石磨棒等。據對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裴李崗、沙窩李、莪溝、鐵生溝、馬良溝5處遺址的初步統計,發現有石鐮37件,石刀4件,石磨盤80件,石磨棒42件。裴李崗文化中出土數量眾多的石磨盤和磨棒是谷物加工工具,證明當時已有豐富的谷物加工。在裴李崗文化中,發現的這些收割和加工工具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精細,并占有較大分量,說明這些農業工具是在長期采集狩獵經濟的制造、使用中優先發展而來。正是由于采集和谷物加工工具的進步和使用,人們從事采集活動收獲量的不斷增大,對谷物加工技術的進步使植物籽粒更適于人們的口感,才使得先民們越發看重栽培這些植物對自己謀生的重要性。
裴李崗文化出土的農業工具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制作之精,也反映出當時的農業生產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工具種類之完備,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尤其是鏟和鋤的出現,說明當時的農業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而且是粟作與稻作兼有的原始農業生產。
裴李崗時期,在新鄭沙窩李遺址、許昌丁莊等遺址里都有發現粟類作物,說明粟是裴李崗文化時期河南地區種植最普遍、最早的農作物之一。據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在新鄭沙窩李遺址中,發現有分布面積約0.8~1.5平方米的炭化粟粒。在許昌丁莊遺址中,在一方形半地穴房子中發現炭化粟粒。
通過對裴李崗文化的研究,我們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的分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遺址坐落在靠近河床的階地上,或在兩河的交匯處,一般高出河床10~20米,這類遺址具有較好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第二,遺址坐落在靠近河流附近的丘陵地帶,遺址的位置本身較高,距河床較遠。這類遺址既臨河,又有大片可供農耕的土地,也是人類生息活動的好場所;第三,遺址坐落在海拔較低并且鄰近河流的平原地帶,這類遺址一般距河床較低,所以,周圍環境多為平坦的沃田。如許昌丁村遺址為平原地帶,位于老潩河南岸,比河床高出3米,距裴李崗50公里;新鄭裴李崗遺址位于裴李崗村西北的一塊高出河床25米的崗地上,雙洎河河水自遺址西邊流過,然后緊靠遺址的南部折向東流,遺址就在這一河彎上。
然而,裴李崗時期雖然已經產生農耕文明,但還處在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這時的采集漁獵經濟,在全部裴李崗人的生產活動中,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賈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中,農具僅占25.4%,而狩獵工具則占49.5%,捕撈工具占25.1%。同時,裴李崗的農業聚落遺址發現還不多,面積也較小,文化內涵亦不甚豐富。這也更加說明裴李崗時期的農業耕作發展規模有限,農業文化并不很發達,表明當時社會處于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比較落后的狀態。而原始農業的發展為裴李崗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裴李崗文化應是厚重的中原文明、乃至博大精深的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值得我們加以深入的研究。
河姆渡文化的骨耜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流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7000年。此處河湖泥沙沉積土壤肥沃,為原始農業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遺址附近水源豐富,適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長,普遍發現稻谷、稻殼、稻稈、稻葉的遺存,是中國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證,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記錄。當地降水多,氣溫高,應屬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落葉闊葉林,森林有水鹿、野豬、牛等動物。因此,河姆渡文化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采集和漁獵。在河姆渡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谷、谷殼、稻稈、稻葉等遺存。此外,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大量使用的“骨耜”,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狀,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寬。骨面正中有一道豎向淺槽,下端呈圓舌形,其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孔,上端有一橫穿方銎。是為綁扎豎向木柄而設計的。這種制作方法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特有。骨耜通體光滑,有的刃部因長久與土壤摩擦而殘缺或形成雙叉、三叉式??脊胚€發現了安裝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內,橫銎里穿繞多圈藤條以縛緊,頂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這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中出土的骨耜有170件之多,與數量巨大的稻谷堆積物相對應,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采集階段進入到耜耕生產階段。此外,還出土了數量不多的木耜、穿孔石斧、雙孔石刀和長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農業生產和谷物加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