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治水與中華文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賈兵強 朱曉鴻
- 813字
- 2021-04-30 12:15:01
第一章 治水與中華文的明肇始
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中華大地,河流遍布,主要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多流入太平洋。在我國被稱為雅魯藏布江、怒江的兩條河流,分別經由印度、孟加拉、緬甸,最終流入印度洋。在我國被稱為瀾滄江、元江的兩條河流,分別經由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最終流入太平洋。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內陸河有塔里木河、柴達木河、疏勒河等。這些河流,首尾完整,體現了中華文明系統的完整性。另外,這些河流流入不同的大洋,并且流經其他國家和地區,則體現了中華大河文明地理上的開放性。其中許多河流生出支流、湖泊,流經氣候、地形、物產、風俗各不相同的許多地區,這則體現了中華大河文明的豐富性。總之,大河是人類文明發源的搖籃,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就是屬于“大河文明”。
大河在孕育文明的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與水抗爭的歷史。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有關大洪水的記載很多。因此,防洪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治水活動之一。與洪水作斗爭,成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洪水就沒有治水,就不能產生中華特色文明——治水文化。史前人類治水活動構成中華文明之源,其內容不僅包括筑堤建壩、修筑城池、疏浚河道、堆筑高臺等防御水患的實踐,而且還包括鑿井、挖池、修渠以利取水、蓄水、排灌等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活動。其中,水井對于人類社會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水井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生活的進程,人們由漁獵為生到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紡織與制陶,從而出現人類農業文明的曙光。與此同時,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出現以及國家的產生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另外,治水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也反映在科學技術方面,治水的實踐推動與之相關的天文、數學、地理、建筑、冶金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如黃河是一個含沙量高、災害頻仍的河流,對黃河的治理有力地促進了數學、力學、地理學、建筑技術、金屬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