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后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里的鵝卵石。教授把石塊放完后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回答。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后又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回他的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后,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里。倒完后,他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嗎?”
“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又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進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
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問他班上的同學:“你們從上面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么重要的道理?”
一位學生回答說:“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擠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這門課講的是時間管理。”
教授聽到這樣的回答后,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并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信息。”
說到這里,這位教授故意停頓了一下,用眼睛向全班同學掃了一遍說:“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里去,你也許以后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
讀故事,悟道理:
做事不分輕重緩急的人,終難有所作為。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并且要首先把它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