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慶郡王綿慜

歷史上,有過慶親王王爵的僅有三位。

第一位慶僖親王永璘,前文已經述及。他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兒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貝勒。永璘與嘉慶皇帝同為孝儀純皇后所生,兄弟兩人感情深厚。所以,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嘉慶皇帝親政后,便恩封永璘為慶郡王,之后又將和珅府宅的大部及和珅名下的最大當鋪“慶余當”一并賞給了永璘,另外和珅在熱河的一處豪宅也成了永璘的產業。

關于慶郡王永璘,我們能看到的歷史資料太少,無法還原、豐滿和呈現這個歷史人物的全貌。從《清史稿》的記載來看,只知道他是慶親王奕劻的祖父。另外,他還是一個不太懂官場規則、不熱衷權力角逐的親貴王爺。有下列兩件事可以佐證:

第一件事,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他“以祝穎貴太妃七十壽未奏明,命退出乾清門,留內廷行走”。

第二件事,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正月,乾清宮筵宴,其子輔國公綿慜“就席遲,奕紹推令入座,拂墮食碗”,這本是一件可以忽略過去的小事情,但永璘還是將此事告訴了內奏事太監。不料,這倒犯了諸王不得交接宮內太監的規矩,讓嘉慶皇帝感到不悅。嘉慶皇帝為此下旨罰永璘俸并警告:“諸王奏事不得徑交內奏事太監。”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9096頁。

從以上兩個事例可以看出,永璘本人確實對官場上的事情沒有興趣,也不太懂得官場的規矩,他為人雖然小心謹慎,卻不料還是處處觸動忌諱。他不因自己兒子犯錯而留情,反而因自己不懂規矩更觸動了皇帝的忌諱。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只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惶恐中度日如年了。

至于慶郡王綿慜,歷史上留下的資料就更少了。只知道他如乃父永璘一樣,處事小心謹慎,唯恐引來不測大禍。《清史稿》中說:

子綿慜,襲郡王。綿慜奏府中有毗盧帽門口四座、太平缸五十四件、銅路鐙三十六對。上諭曰:“慶親王府第本為和珅舊宅,凡此違制之物,皆和珅私置。嗣后王、貝勒、貝子當依《會典》,服物寧失之不及,不可僭逾,庶幾永保令名。”府置諳達二,亦命裁汰。道光三年正月,賜綿慜三眼孔雀翎,管雍和宮、中正殿。十六年十月,薨,賜銀四千治喪,謚曰良。上命再襲郡王一次。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9096—9097頁。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到,慶郡王綿慜處處小心,唯恐得咎。由綿慜死后道光皇帝給他的謚號“良”以及命該支再襲郡王一次的恩典來看,綿慜在世時的表現應該不錯,因而才會得到道光皇帝這樣的嘉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肇庆市| 郧西县| 无极县| 垦利县| 光山县| 吉首市| 兰考县| 滕州市| 石城县| 砚山县| 吉木乃县| 广河县| 垣曲县| 浦城县| 岢岚县| 深圳市| 大庆市| 二手房| 达尔| 页游| 上蔡县| 体育| 韶山市| 泊头市| 兴义市| 进贤县| 泰顺县| 新晃| 济源市| 吉木萨尔县| 五大连池市| 龙陵县| 宿州市| 玛多县| 双峰县| 革吉县| 建德市| 防城港市| 碌曲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