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鈐經(中華兵書經典叢書)
- 魏鴻譯注
- 2569字
- 2019-01-03 14:37:08
天功第一
【題解】
本篇從《易經》天地相交、化育萬物的理論出發,提出了“天貴而地賤”“天必藉地力,然后運四氣,正生殺也”的觀點。在天地二者的關系之中,天居于主導地位,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和性質,同時,天又必須借助地的力量才能有所成就。天地尊卑有別,而又相輔相成。許洞由此推及君與將、將與士卒、我與敵之間的關系。在這三對關系中,“君”“將”“我”相當于天,處于主導地位,是戰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與之相應的“將”“士卒”“敵”相當于地,雖然表面上體現著軍隊的治亂、勇怯、勝負,實乃決定戰局的次要因素。因此,許洞提出,運籌戰爭,必須辨析“天”“地”“君”“將”“士卒”“我”“敵”等戰爭要素的對立統一關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抓住制勝的關鍵。在后面各篇中,許洞圍繞“天”“地”“人”“將”等論題展開了具體論述。
天道變化〔1〕,消長萬匯〔2〕,契地之力〔3〕,乃有成爾。天貴而地賤,天動而地靜,貴者運機而賤者效力〔4〕。上有其動,而下行其化矣〔5〕。是以知天之施地匪專也〔6〕,知地之應天有常也。生機動則應之以生,殺機動則應之以殺〔7〕。機正則泰〔8〕,機亂則否〔9〕。萬物列形而否泰交著〔10〕,見之于地焉,豈止地之為乎?蓋天道內而地道外者也。
【注釋】
〔1〕天道: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一指主宰人事的天帝的意志,一指自然之天存在和運行的規律。此處兼具兩層含義。
〔2〕消長:盛衰、增減的變化。萬匯:萬物,萬類。
〔3〕契:相合,符合。
〔4〕機:原指弓弩上發射箭的機關。引申為事物的關鍵、樞紐。
〔5〕化:底本作“地”,據《四庫全書》本改。
〔6〕施:給予。匪:非。
〔7〕殺:此句兩“殺”字,底本皆作“氣”,明抄本作“煞”,周叔弢校本作“殺”。“殺”與“生”對,據周叔弢校本改。
〔8〕泰:《易》卦名之一,上下交通之象。引申為通暢、安寧。
〔9〕否(pǐ):《易》卦名之一,與“泰”卦相對,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否泰”常連用,指命運的好壞、事情的順逆等。
〔10〕交著:交互作用。
【譯文】
天道變化,使萬物消長,必須與地力相結合,才能有所成就。天高貴而地卑賤,天運動而地靜止,高貴者運動機謀,卑賤者承宣效力。在上者有所運動,在下者隨之變化。因而可知,天對地的控制并非專一不變,地對天的回應則有一定之規。天發動生機,地就以生相應;天發動殺機,地就以殺相應。天機正,則萬物安寧;天機亂,則萬物不順。萬物生成而否泰交互作用,都表現在地上,難道只是地的作用嗎?其實是天道作用于內,地道顯現于外。
王者,天也;將,地也。將者,天也;士卒,地也。我,天也;敵,地也。由此觀其所動,故負勝可知矣。王之于將也,閫外之寄〔1〕,擇賢授柄〔2〕,舉無所疑〔3〕,將必內應其正,外務其順。應以正則師律嚴〔4〕,務以順則臣節貞。舉而御敵,詎有輿尸之患乎〔5〕?君恃智以自用,倨禮而傲下〔6〕,授柄匪人,任人不信,將不正應,內包猶豫之惑,外喪馭眾之威矣。舉而御敵,寧免失律之兇乎〔7〕?師之成敗見之于將焉,豈將之為乎?
【注釋】
〔1〕閫(kǔn)外之寄:對駐外將領的委任。閫外,京城或朝廷以外,指外任將領駐守的地域。閫,郭門,國門。寄,委任。
〔2〕授柄:授權。柄,權柄。
〔3〕舉無所疑:一點兒也沒有懷疑。舉,全,都。
〔4〕師律:軍隊的紀律。
〔5〕詎(jù):豈,難道。輿尸:以車運尸,意為損兵折將。
〔6〕倨(jù)禮:傲慢無理。倨,傲慢。
〔7〕寧:豈,難道。失律:行軍無紀律。后指作戰失利。
【譯文】
在君王和將領二者之中,君王是天,將領是地。在將領和士卒二者之中,將領是天,士卒是地。在敵我二者之中,我是天,敵是地。從這個角度觀察他們的運動變化,就可以預知勝負。君王在委任將領時,如果能選擇賢能,授以權柄,毫不懷疑,將領一定會在思想上端正,在行動上順從。思想端正就會嚴格要求部隊,行動順從就會保持臣節的忠貞。這樣的將領率軍御敵,怎么會有損兵折將的禍患呢?如果君王剛愎自用,對下屬傲慢無禮,委任非人,對將領不信任,將領也不會做正向的回應,他們會在思想上猶豫困惑,在行動上喪失統馭部下的威嚴。這樣的將領率兵打仗,怎么能避免失敗的厄運呢?軍隊作戰的勝負直接表現在將領的指揮上,難道只是將領的作用嗎?
將之為任也,智敵萬人〔1〕,茍無萬人之用,與愚者同矣;勇冠三軍,茍無三軍之用,與懦者同矣。善為將者,正而能變,剛而能恤,仁而能斷,勇而能謀〔2〕,以策馭吏士〔3〕,未有不振拔勛業以戡禍亂者也〔4〕。反是,則吏士外無攻,內多離散之勢。勇怯見之吏士焉,豈吏士之為乎?
【注釋】
〔1〕敵:相當,匹敵。
〔2〕謀:底本作“詳”,據《四庫全書》本改。
〔3〕策馭:駕馭。策,馬鞭。
〔4〕戡(kān):平定。
【譯文】
任命將領,如果智力可敵萬人,卻不讓他統帥萬人的軍隊,他就和一個愚人一樣;勇冠三軍,卻不讓他統帥三軍,他就與一個懦夫相同。一名優秀的將領,既能遵循規范又善于應變,既性格剛強又愛恤士卒,既有仁德又很果斷,既有勇力又有謀略,這樣的人統御部隊,一定能樹立功業、平定禍亂。如果情況與此相反,官兵就會對外缺乏斗志,對內離心離德。部隊的勇敢和怯懦表現在官兵身上,難道只是這些官兵造成的嗎?
我之于敵也,夫攻拔戰勝,使敵不敢抗衡者,豈敵怯乎?由我威令整,進退肅,賞罰明也。覆兵殺將〔1〕,弱國削地者,豈敵強乎?由我不嚴師律故也。
【注釋】
〔1〕覆兵殺將:全軍覆沒,將領被殺。
【譯文】
我與敵之間的關系,我軍攻必克,戰必勝,使敵人不敢抗衡,難道只是因為敵人怯懦嗎?主要是因為我軍威令嚴整、進退有節、賞罰嚴明。我軍全軍覆沒,將領喪命,國家被削弱,土地被侵奪,難道只是因為敵人強大嗎?主要還是因為我軍不能嚴格紀律。
夫如是,亦自上而及下,自內而迨外〔1〕,其猶天地之用乎。故天必藉地力,然后運四氣〔2〕,正生殺也〔3〕。貴必藉賤力,然后能立元功而建王業也〔4〕。
【注釋】
〔1〕迨(dài):到。
〔2〕運四氣:運轉四季節氣。四氣,四季陰陽變化之氣。
〔3〕正生殺:端正生氣和殺氣。生氣,使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殺氣,陰冷肅殺之氣。
〔4〕元功:大功。
【譯文】
上述這些情況,都和天地之間的關系一樣,是從上及下,由內到外的。因此,天必須借助地力,然后才能運轉四季節氣,端正生氣和殺氣。尊貴者必須憑借卑賤者之力,然后才能興立大功,創建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