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勢第二十一

【題解】

“勢”是中國古代兵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孫子兵法》中的第五篇即為《勢篇》。孫子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描述“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他又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簡言之,“勢”就是基于某種實力或者通過戰術行動創造出的態勢,借由這種態勢,軍事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強可以勝弱,力敵者能戰勝,甚至弱也能勝強。可以說,“造勢”和“任勢”是戰爭指導最核心也最精妙的部分。

許洞此篇專論“任勢”之法。他說:“兵之勝敗,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勝,怯者不可必敗,率由勢焉耳。”也就是說,戰爭的勝負,不取決于人的勇怯,而取決于“勢”。他將“勢”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任之勢”,有五種:“一曰乘勢,二曰氣勢,三曰假勢,四曰隨勢,五曰地勢。”另一類是“勢之敗者”,有三種:“一曰挫勢,二曰支勢,三曰輕勢。”

對“勢”加以分類,古已有之。《淮南子·兵略訓》中即有“三勢”之說:“有氣勢、有地勢、有因勢。將充勇而輕敵,卒果敢而樂戰,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志厲青云,氣如飄風,聲如雷霆,誠積逾而威加敵人,此謂氣勢;硤路津關,大山名塞,龍蛇蟠卻,笠居羊腸,道發笱門,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此謂地勢;因其勞倦怠亂,饑渴凍暍,推其摿摿,擠其揭揭,此謂因勢。”對于本篇內容,許洞的分類顯然借鑒了《淮南子》并有所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對 “勢”的認識,豐富了作戰指導理論。


兵之勝敗,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勝,怯者不可必敗,率由勢焉耳〔1〕。勢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勢,二曰氣勢,三曰假勢,四曰隨勢,五曰地勢。勢之敗者有三焉:一曰挫勢〔2〕,二曰支勢,三曰輕勢。


【注釋】

〔1〕率:一概,一律。

〔2〕挫:底本作“剉”,據下文及《四庫全書》本改。

【譯文】

作戰的勝敗,并非取決于將士的勇怯。勇敢者未必勝,怯懦者也未必敗,勝敗主要取決于勢。可以利用的勢有五種:一是乘勢,二是氣勢,三是假勢,四是隨勢,五是地勢。導致失敗的勢有三種:一是挫勢,二是支勢,三是輕勢。


凡新破大敵,將士樂戰,威名隆震,聞者駭懼,回其勢而擊人者,此之謂乘勢者也。將有威德,部伍嚴整,士有余勇,名譽所加,懾如雷霆〔1〕,此之謂氣勢者也。士卒寡少,盛其鼓、張其旗為疑兵,使敵人震懼,此之謂假勢者也。因敵疲倦懈怠襲擊之,此之謂隨勢者也。合戰之地〔2〕,便其干戈,利其步騎,左右前后無有陷隱,此之謂地勢者也。用兵者乘此五勢,未有不能追亡逐敗,以建大功也。又若累戰累敗,吏士畏于戰敵,此之謂挫勢者也。將無威德謀慮,賞罰不當,吏士之心率多離散,此之謂支勢者也。吏士喧嘩,不循禁令,部伍不肅,此之謂輕勢者也。凡用兵有此三者,未有不敗軍殺將者焉。


【注釋】

〔1〕懾如雷霆:像遭遇雷霆那樣恐懼。

〔2〕合戰:交戰。

【譯文】

凡是剛剛打了大勝仗,將士樂戰,威名大振,敵人聞風喪膽,乘勢回擊敵人,這就是所謂“乘勢”。將領兼有聲威與德行,部伍嚴整,士兵勇敢,名聲傳播之處,如雷霆一般震懾人心,這就是所謂“氣勢”。兵力不多,多設旗鼓,制造虛張聲勢的疑兵,使敵人恐懼,這就是所謂“假勢”。乘敵人疲倦懈怠之時進擊,這就是所謂“隨勢”。兩軍交戰之地,便于發揮干戈的作用,利于步兵、騎兵行動,前后左右都沒有陷阱和隱患,這就是所謂“地勢”。用兵能乘此五勢,一定能追擊敗逃之敵,建立大功。至于屢戰屢敗,官兵畏戰,這是所謂“挫勢”。將領無威無德,又無謀略,賞罰不當,官兵離心離德,這是所謂“支勢”。官兵喧嘩,不遵禁令,部伍不整肅,這是所謂“輕勢”。凡是用兵有這三種情況,沒有不損兵折將的。


是故五勢在我,可以指揮進攻矣。五勢在敵,我當有道,反能擊之。若夫敵有乘勢而到者,未可與戰,堅壁固守,待之曠日持久,敵心必緩于始到矣。俟其攻無所拔,掠無所得,敵之眾心益以慢矣。當于中夜潛令驍勇襲其營壘,攻其無備,乘其亂,出精兵兩道擊之,壁中鼓噪應之。如此,則可以破其敵者矣。敵有恃氣勢而到者,可以后潛精兵,偽示以老弱。敵進攻則發伏擊之,必勝矣。何謂也?許洞曰:“以氣勢加人者〔1〕,止用勇敢疾速為務,鮮能精謀慮。彼見老弱,必輕進轢陵之〔2〕,堅陣以俟,一鼓不勝〔3〕,鋒必挫,反為我乘矣。”敵有以假勢而到,旗鼓之盛,埃塧之多矣。預料敵國兵:如國有十萬之眾,侵伐之地不及五萬之師矣,降之不溢三萬矣;國有百萬之眾,侵伐之地不及五十萬之師矣,降之不溢三十萬。以此料之,百萬之國,其眾來者有百萬、六十、七十、八十、九十萬之旗鼓與號令者,必不溢四十萬矣,余皆疑兵也;十萬之國,其眾來者有四萬、五萬之旗鼓與號令者,此必不溢三萬矣,余皆疑兵也。是以知旗鼓多者,其兵少矣,不可怖。但以精兵出其不意,必敗矣。或敵探我動靜者,為我所知,即詐示以疲倦懈怠,使知之,敵必隨勢而來。預于諸間道及通衢陰伏銳兵俟之,過半則邀擊之〔4〕。敵得地勢以薄我,未可與戰,堅壁觀之,持久則眾心怠。夫得敵有挫勢者,可以自外擊之;敵有支勢者,可以自內擊之;敵有輕勢者,可以突之。此隨敵三敗勢攻之也。以此言之,是故多勝者非強也,多敗者非弱也,率由勢爾。夫水之柔弱,方圓任性而能蹶堤漂石者〔5〕,水之勢也。火之剛炎亙天而起者,火之勢也,薪木既灰而滅影者,勢之去也〔6〕。故用兵之道,既知水火之旺敗,則盡于勢之用矣。


【注釋】

〔1〕以氣勢加人者:底本作“精勢在人者”,據明抄本改。

〔2〕轢(lì)陵:欺凌。轢,車輪碾壓。引申為欺凌。

〔3〕一鼓:擊鼓一次,指一次沖鋒或交戰。

〔4〕邀擊:攔擊,截擊。

〔5〕蹶:動。

〔6〕勢之去也:底本作“木之勢也”,據明抄本、周叔弢校本改。

【譯文】

因此,五勢在我,可以指揮進攻。五勢在敵,我用兵有道,反而能擊敗敵人。如果敵人乘勝勢而來,不可與之交戰,應堅壁固守,待曠日持久,敵人的意志就會懈怠下來。等到攻不下城池,掠奪又無所得,敵人的士氣就更低落了。這時候,應該乘半夜以一支驍勇的部隊偷襲敵人營壘,攻其無備,乘其混亂之時,派兩路精兵夾擊,同時在壁壘中擊鼓吶喊響應。如此這般,就可以擊敗敵人了。敵人憑借氣勢而來,可以將精兵埋伏在后面,將老弱之兵布置在正面。敵人進攻就發伏兵襲擊,一定能取勝。為什么這樣說呢?許洞說:“以氣勢加人的軍隊,只是憑借勇敢迅猛,很少能精于謀慮。他們見到老弱殘兵,必定輕進欺凌,我方堅陣以待,敵人一次進攻不勝,鋒芒必然受挫,反而會被我戰勝。”敵人以假勢到,大張旗鼓,塵土飛揚。判斷敵國兵力的辦法:如果敵國有十萬兵力,用于進攻的不足五萬,少者不過三萬;如果敵國有百萬兵力,用于進攻的不足五十萬,少者不過三十萬。以此估算,敵國有百萬兵力,號稱有百萬、六十、七十、八十或九十萬旗鼓番號,實際一定不會超過四十萬,其余的都是疑兵;敵國有十萬兵力,號稱有四萬、五萬的旗鼓番號,實際一定不會超過三萬,其余的都是疑兵。因此可知,旗鼓雖多,兵力卻很少,不足為懼。只要以精兵出其不意地進攻,一定能打敗它。或者敵人派人刺探我方動靜,被我發現,我就假裝疲倦懈怠,讓間諜獲知,敵人一定會隨勢而來。我要事先在大小道路上埋伏精銳部隊,待到敵軍通過一大半時予以截擊。如果敵人占據有利地勢進攻我,不可與之交戰,應該堅壁觀察,時間久了敵人就會懈怠。如果敵人處于挫勢,可以發兵自外進攻;如果敵人處于支勢,可以利用間諜自內攻擊;如果敵人處于輕勢,可以突襲。這是針對敵人三種敗勢的進攻之法。由此說來,勝利多的一方并非因為強大,失敗多的一方也并非因為弱小,勝敗都是由勢決定的。水是柔弱的,可以隨方就圓,但能沖破堤壩、沖走巨石,這就是水之勢。火焰猛烈,沖天而起,是火勢興起,木柴燒成灰,影蹤全無,是火勢逝去。因此,用兵之道,明白了水火之勢的盛衰,就能知道用兵如何任勢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宁武县| 石林| 五大连池市| 东平县| 沙田区| 罗甸县| 新宾| 桦南县| 扶绥县| 巴马| 海晏县| 旬阳县| 女性| 台湾省| 临西县| 安丘市| 汉阴县| 清涧县| 逊克县| 寻乌县| 姚安县| 蒙阴县| 都江堰市| 屯昌县| 余干县| 开原市| 承德县| 拉孜县| 水富县| 会泽县| 延吉市| 辽宁省| 西峡县| 眉山市| 彭泽县| 东乡族自治县| 监利县| 沂南县| 湾仔区|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