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全譯羅馬帝國衰亡史(全12冊)
- (英)愛德華·吉本
- 15782字
- 2018-10-19 10:34:09
一、概述君主政體的優劣
世界有很多種政府形式,其中以君主世襲政體最令人發噱。試想老王死后把國家當成私產,像對待一群牲口那樣傳給對人類以及對他自己還渾然無知的嬰兒。英勇的武將和賢明的大臣,放棄對帝國的天賦權利,來到皇子的搖籃前屈膝宣誓效忠,像這樣怎能不使人氣憤填膺?對于此一題目所發表的諷刺和議論,只會讓人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但是我們再稍為深思,仍會贊同此種成效顯著的權宜之道,從而建立不受情緒影響的繼承大法。人民應有選舉君主的權利,這種論點雖然理想,但是極為危險,任何能夠削弱此等主張的因應措施,我們欣然表示默許。
我們要是休憩田園不問世事,很容易設計出理想的政府形式,王位要經由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公平的投票,權杖交給最賢能的人。但是過往的經驗卻推翻了這種空中樓閣的想法,同時告訴我們,在一個龐大的社會中,君王的選舉永遠不可能找出最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讓選出的人合于大多數人的意愿。軍隊是一個團結的組織,有共同的情感和足夠的力量,可將本身的意志強加于其他同胞身上。軍人的特性在于有施加暴力的傾向,以及經由訓練產生的聽命于人的奴性,完全不可能成為法律制度的守衛者,也不適合擔任文官政治的保護人。公理正義、人性價值和政治智慧,對他們而言是對牛彈琴,自己不懂,也對別人有這些美德感到反感。英勇善戰贏得他們的尊敬,慷慨大方得到他們的支持,就這兩方面來說,前者是野蠻人物所具備的掠奪能力,而后者是浪費公共財產的利己行為,要是野心分子將兩者充分運用,就可以推翻政權。
一個人因優越的家世出身所得到的特權,只要獲得時間和輿論的認可,不僅被認為理所當然,而且不會引起爭端。這種得到普遍承認的權利可以消除許多紛爭,同時明確的安全感也使在位君王免除了許多殘酷的行徑,由于這種觀念已穩固建立,歐洲君主政體的溫和統治,才能在和平的環境里代代相傳。
至于談起這種特權所產生的缺點,那就是會經常發生內戰。亞洲的專制帝王被迫殺開一條血路,才能登上父皇的寶座。然而,即使在東方,競爭的范圍通常局限于幾個皇室的成員。要是哪個走運的競爭者,用明槍暗箭剪除他的手足以后,就不會對治下的臣民有任何猜忌。但是羅馬帝國則不然,元老院的權威喪失以后,整個局面是一場混亂。行省的皇室和貴族,長久以來,被鎖拿置放于傲慢的共和國大將車駕之前,當作引導凱旋式的俘虜。古代功勛顯赫悠久綿長的羅馬家族,相繼在頂著愷撒頭銜的暴政下隕落。在位的帝王受到共和國形式的束縛,也因后代子孫的不斷失敗而受到挫折。[352]因此,任何世襲繼承的觀念,完全無法在臣民心中生根,英雄不怕出身低,每個人都可以抱著“大丈夫當如是”的理想。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根本不受法律和成例的約束。就是出身貧賤的人也不是毫無見識,他們同樣希望憑著勇氣和運道在軍中爬升,有朝一日時來運轉,可與柔弱萎靡不得人心的主子逐鹿天下。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弒,馬克西明登基以后,沒有一位君王可以高枕無憂安坐帝位。每一個邊疆的蠻族農人,也都想登上權勢熏天而又危險無比的寶座。
二、馬克西明的出身與篡奪始末(222—235 A.D.)
約在發生此事的32年前,塞維魯皇帝離開東方班師回國。部隊暫停在色雷斯,舉行與軍事訓練有關的各項競賽,慶祝幼子格塔生日,當地群眾蜂擁而至瞻仰皇帝天顏。有一身強力壯的年輕蠻族,用粗俗的方言誠摯請求,允許他參加角力比賽。若羅馬士兵輸給色雷斯農夫,嚴格的訓練與紀律就會失去光彩,于是部隊派出最強壯的人,結果卻被他一口氣摔倒16名。贏得比賽雖只有微不足道的獎品,但他的勝利卻獲得從軍當兵的特許。這個興高采烈的蠻子在新兵中出人頭地,不禁大跳鄉土舞步以表欣喜之情。他發現自己獲得了皇帝的另眼相看,立即跑到他的馬前,寸步不離地追隨,在長途跋涉后仍毫無疲倦之色。塞維魯驚詫問道:“色雷斯人,跑了這么遠的路后,你還愿角力嗎?”這位未顯倦容的年輕人回答:“陛下,非常愿意。”片刻工夫,他又摔倒7名軍中最強壯的士兵。他因英勇無敵和技巧過人,獲得金項圈作為獎品,并被任命為乘騎衛士,隨護在皇帝身邊。
他的名字叫馬克西明,雖生在帝國邊疆,卻是蠻族混血兒,父親是哥特人,母親是阿蘭人。他在任何場合都顯得強悍果敢且驍勇善戰,天生的野性因見過世面而漸趨溫和,從而知道如何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塞維魯和其子在位時,他在軍團擔任百夫長,深受兩位皇帝賞識。前者更有知人之明,對他相當器重,使馬克西明產生感恩心,不愿在殺害卡拉卡拉的兇手麾下服務。獻身軍旅所產生的榮譽感,使他拒絕接受埃拉伽巴盧斯萎靡軟弱的侮辱。等亞歷山大登基,他才重返宮廷?;实凼谟璧穆殑帐顾l揮所長,逐步高升,開始在第四軍團擔任護民官。在他負責盡職的督導下,第四軍團很快成為全軍紀律和訓練最佳的單位。士兵一致推崇他,視他為埃杰克斯和赫拉克勒斯這樣的英雄人物,他被擢升至最高軍事指揮官。[353]若不是馬克西明具有太多蠻族血統,皇帝也許會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兒子。
這些施恩籠絡的手段不僅沒有贏得他的忠誠,反而激起色雷斯農夫的野心。他認為只要受到上官的節制,即使立下再大的功勛,還是得聽命運的擺布。雖然他缺乏智慧,但為人狡猾又自私,看見皇帝失去軍隊的愛戴,便想利用士兵的不滿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施政的對錯和為人的正邪,原本就難以區分,賢德的君王很容易受到傾軋和誹謗的陷害。軍隊樂于聽取馬克西明所派使者的言辭,說是對他們受盡恥辱還要忍耐感到極為羞愧,軍隊在這13年來,要在懦弱的敘利亞人所制定的軍紀下聽命服從,而這位膽小鬼是他母親和元老院的奴隸。他們大聲疾呼,現在是時候把無能的文官權力全部連根鏟除了,要推選一位真正的軍人來作為他們的統帥和皇帝。他不但受過軍隊的訓練,也會率領他們從事戰爭,一定會恢復帝國的榮耀,也會讓大家享用帝國的財富。那時正有一支大軍集結在萊茵河畔,受皇帝的親自指揮,這些部隊剛從波斯戰場回來,就立即進軍迎戰日耳曼的蠻族。馬克西明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新兵訓練,有一天(公元235年3月19日)在進入訓練場時,像是突如其來的沖動,也可能是有計劃的陰謀,大家要擁立他為皇帝。他堅決表示反對,但是被高喊的呼叫聲所淹沒,士兵要急著殺死亞歷山大·塞維魯,使得叛變成為既成事實。
亞歷山大被殺有很多說法,真相如何莫衷一是,問題是他沒有覺察到馬克西明的忘恩負義和狼子野心,所以才死于非命。
有的作家很肯定地說,他用過餐便去睡覺,第二天早上7點鐘時,他自己的一些衛兵闖進皇帝帳篷,將他殺傷多處,這位賢德的皇帝在毫無防范之下傷重身亡。[354]我們還可以聽聽另一種較可能的說法,馬克西明在離御帳有幾英里路的地方,被一個人數眾多的分隊以紫袍加身擁立為帝。他認為要成功,就不能向大軍公開宣布,而是要采取機密的手段。亞歷山大聞訊之后,還有時間向部隊呼吁,要求他們恪盡忠誠的責任,但不堅定的效忠行動因為馬克西明的出現而迅速消失。馬克西明自稱是軍人階層的好朋友和支持者,軍團在歡呼聲中推舉他為羅馬皇帝。馬梅婭的兒子受到軍隊的背叛和出賣,逃回自己的帳篷里,以為至少已經逃過群眾的殺戮,然而接著出現一名護民官和幾位百夫長,他們就是要命的劊子手。他未能表現出大丈夫的氣概,反而又哭又叫苦苦哀求。他的不幸和無辜必然得到后世的同情,但是卻在最后時刻因貪生怕死而受人鄙視。他大聲責怪馬梅婭的驕縱和貪婪是他覆滅的主要原因,結果他的母親也隨之命喪黃泉。很多忠實的朋友也成為憤怒士兵手下的犧牲者,還有一些人受到篡奪者加諸的殘酷待遇。凡是被重用的人都遭到解職,很屈辱地被趕出宮廷和軍隊。
三、馬克西明荼毒生靈的暴行(235—237 A.D.)
以往的暴君,像卡利古拉、尼祿、康茂德和卡拉卡拉,都是荒唐淫亂、少不更事的青年,[355]在帝王之家接受教育,被帝國的驕傲、羅馬的奢華和吹捧的聲音所敗壞腐化。馬克西明跟他們不同,他的殘酷源于害怕被人輕視。他雖靠著士兵的擁護而成事,主要是弟兄們愛他,把他看成大家的化身,但他意識到自己低賤的身世、粗野的外貌及對文明生活中藝術和制度之全然無知,[356]要是與亞歷山大那善良的德行相比,真是強烈的對照。他記得自己過去光景不佳之際,經常等候在傲慢的羅馬權貴門前,被狗仗人勢的奴隸拒之門外。當然他也記得那些接濟和幫助過他的朋友,但不管是得罪還是有恩于他,他們全都冒犯了他,因為他們全都知道皇帝那見不得人的出身,許多人被羅織罪名處死。馬克西明就是因為殺害對他有恩的人,使得他以蠻族家世和忘恩負義的惡名,血淋淋地存在于青史之中。[357]
暴君天性陰鷙嗜殺,對帝國每位出身高貴和功勛顯赫的人,都起猜疑心,只要聽說有任何不穩的跡象,就毫不留情斬草除根。有一位曾任過執政官的議員名叫馬格努斯,被控是要殺害他的主謀,沒有證人和證據,也沒有審判和答辯機會,就連同4000名疑為幫兇的人員一并被處死。意大利和整個帝國到處都是密探和告發者,就算是最輕微的指控,那些治理過行省、指揮過軍隊、獲得代行執政官和凱旋式殊榮、身為最高階層的羅馬貴族,都會被綁在馬車上,遞解到皇帝面前。沒收財產、放逐異地或者立即賜死,都算是最仁慈寬大的處置。有些極為可憐的受害者被縫在被殺野獸的獸皮里,或丟給野獸咬死,或遭亂棍打死。在3年的統治期間,他從來沒有回到羅馬和意大利,而是經常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轉移,他的營寨就是嚴酷的專制統治所在地。他蔑視法律和正義的原則,靠軍隊宣誓效忠的刀劍來維持統治。[358]那些出身高貴、具有氣質和修養的人士,遭到排斥不準接近。羅馬皇帝的朝臣又成為古代奴隸和角斗士的首領,他們掌握殘酷的權力,使人留下恐懼和厭惡的深刻印象。[359]
要是馬克西明的殘酷行為只限于地位崇高的元老院議員,或者是那些想從宮廷和軍隊牟取暴利的投機分子,一般人民對于這些特權階級的受苦受難,不僅無動于衷,甚至還會幸災樂禍。但是暴君的貪斂受到士兵搜刮無饜的刺激,最后竟然開始侵犯公共財產。帝國每座城市原都有獨立的稅收,用來購買糧食供應民眾,支付各種運動和娛樂經費。在馬克西明交代之下,將全部財產沒收供國庫運用,掠奪廟宇最值錢的各種金銀祭具和飾物,神明、英雄和皇帝的雕像通通都被融化鑄成錢幣。這些觸犯天理、褻瀆神明的亂命,在執行時不可能沒有引起騷動和殺戮。很多地方的人民寧愿以死來保護他們的神壇,也不愿眼看他們的城市遭到戰爭的搶劫和暴行。士兵雖然可以從冒犯神祇的侵奪中得到好處,但是內心還是會有羞愧之感,無論如何冷酷施用暴力,同樣畏懼親戚朋友義正詞嚴的指責。在整個羅馬世界,憤怒的呼聲清晰可聞,要求對人民的公敵采取報復的行動。最后,因為個人的壓迫行為,和平而沒有武力的行省被迫走向反叛之路。
阿非利加的財務官[360]是個為虎作倀的家伙,以沒收充公和課處罰金來搜刮富人財產,作為皇室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當地的富有青年,他事先設計羅織罪名,只要執行就能剝奪他們大部分世襲的產業(公元237年4月)。在此時刻,要死要活都得趕快做出決定。在他們苦苦哀求下,貪心的財務官答應對他們寬限3天。他們利用這3天的時間,拿出錢財,集合了一大批奴隸和農民,帶著棍棒和斧頭當武器。當財務官接見他們時,為首之人用藏在長袍里的短劍刺殺財務官。群眾協力占領提斯德魯斯小鎮,[361]高舉義幟反抗羅馬皇帝統治。他們將希望寄托在人們對馬克西明的痛恨上,下定決心要與喪盡天良的暴君周旋到底。這時,他們需要一位德行可獲得羅馬人愛戴和尊敬的皇帝,而且他的權威能使行省的革命大業穩定發展。戈爾狄安以代行執政官頭銜擔任阿非利加的總督,成為他們推舉的對象,但他毫不考慮就拒絕此危險名位,流著淚請大家讓他平靜以終天年,不要使他沾染內戰的血腥以致晚節不保。但在大家脅迫下他只有接受皇帝的紫袍,何況在馬克西明殘酷的猜忌下,他已走投無路,因為根據暴君的觀點,凡受人擁戴妄想榮登大寶者非死不可,凡起了稱帝的念頭就是叛變。
四、戈爾狄安的起義與敗亡(237 A.D.)
戈爾狄安家族是羅馬元老院最為顯赫的世家之一,父系方面是格拉古[362]的后裔,母親來自圖拉真皇室,有龐大的家財可以維持貴族的排場,更能享受高雅的格調和發揮好施的德行。偉大的龐培在羅馬曾經住過的府邸,很多代以來都屬于戈爾狄安家族所有,[363]宮殿里以展示大批古代海戰勝利紀念品而聞名,也裝飾許多當代繪畫作品。他的莊園位于通往普拉內斯特的道路旁邊,以壯麗無比的大浴場、三座長達100英尺的大廳、一個宏偉的柱廊(由200根極其罕見而昂貴、四面為不同種類的大理石長柱所支撐[364])而聞名于世。公共競技活動全部由他自費舉辦,每次都有數百頭野獸和角斗士參加[365],似乎他的財富已超過臣民應有的程度。當然也有些官員很大方,但是只限于羅馬有數的幾次節日祭典。戈爾狄安卻不然,在擔任市政官[366]時,每個月都要舉辦一次,等他當了執政官,更擴展到意大利各主要城市。他曾兩次被推舉出任這個最榮譽的職位。一次是卡拉卡拉統治的朝代,另一次是亞歷山大在位時期,那是因為他具有一種非凡的才華,能夠獲得明主的賞識,也不會引起暴君的猜忌。
在他一生悠游的歲月當中,都能與世無爭,研究文學,平靜沐浴于羅馬的光榮之中。等他得到元老院的提名,經過亞歷山大的批準,[367]以代行執政官頭銜出任阿非利加總督時,他明智地請求交出軍事指揮權,以及幾個行省的統治權。這位皇帝還在當政期間,阿非利加的人民在忠誠的代理人統治下,過著幸福的生活。等到野蠻的馬克西明篡奪帝位以后,戈爾狄安盡力減少許多他無能為力加以預防的苦難。在他逼不得已接受紫袍加身時,已經是80多歲的高齡,身為幸福的安東尼時代碩果僅存的元老重臣,在自己的行事作為中重現哲學家皇帝的美德,這些都完全展示在三十卷傳誦一時的詩集之中。
他的兒子擔任部將,隨著德高望重的前執政官到阿非利加赴任,后來也被尊為皇帝。雖然他為人并不是很清廉,性情倒像他父親那樣和藹可親,擁有22名侍妾以及6.2萬冊藏書的圖書館,由此可知他興趣之所在。而且從他留下的“作品”來看,顯然前者也像后者一樣有其實用價值,并非講究鋪張只擺場面而已。[368]羅馬人民認為小戈爾狄安的長相很像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更高興他的母親是安東尼的孫女。他們有著一廂情愿的想法,認為他那潛伏在慵懶生活中的才能總有一天會復蘇,于是公眾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戈爾狄安和其子把推舉皇帝的騷動平息后,就將宮廷移到迦太基,在那里受到阿非利加人的熱烈歡迎,因為從哈德良巡視后,還未見過羅馬皇帝的威儀。但這種空洞的歡呼聲,既不能增強他們的實力,也無法維護他們的名位?;谑吕砗捅旧砝?,他們必須請元老院核定,于是當地高階知名人士組成代表團前往羅馬,向元老院陳述采取此一行動的緣由及其過程,特別說明他們已經忍無可忍,最后憑借勇氣孤注一擲。新登基的皇帝寫給元老院的信非常謙恭有禮,一再表明接受皇帝的名位極其無奈,要把推選的結果和他們的命運,交給擁有最高權力的元老院來裁定。
元老院對此事毫無疑慮,也沒有異議。戈爾狄安的門第和姻親關系,使他們與羅馬的著名世家息息相關,他們用大量的財富資助依附于他們的議員,為人正直使他們獲得了許多朋友和部從,而溫和的統治方式則帶來恢復文官政府甚至共和政府的遠景。軍事暴力所造成的恐懼,起初迫使元老院不得不將亞歷山大的被殺置之不理,還要批準一個蠻族農夫被推選為皇帝,到現在發生反效果,激起維護自由和人道不受侵犯的權利。馬克西明公開表示對元老院的痛恨,而且已經無可調解。最聽話的順從尚且未能平息他的怒氣,再小心謹慎也無法消除他的猜疑,為了保障本身安全,勢必要擔負風險發起義舉,若未能成功,元老院的議員就是第一批犧牲者。除了這些要考慮的事項,可能還涉及更急迫隱秘的問題,只在執政官和行政官員的準備會議中討論,等獲得結論后,便在卡斯托神殿召開元老院全體大會,根據古代的保密方式,[369]要求大家提高警覺,并且不發布敕令。
執政官敘拉努斯說道:“各位議員,兩位獲得執政官殊榮的戈爾狄安,一位是具有執政官頭銜的總督,一位是各位的將領,已在阿非利加被擁立為帝,讓我們感謝提斯德魯斯的年輕人?!彼赂业亟又f下去:
讓我們感謝迦太基忠誠的人民,他們是將我們從惡魔手中救出來的恩人。為什么你們聽我說話的表情那樣冷淡!那樣怯懦!為什么你們面面相覷?為什么躊躇不決?馬克西明是人民的公敵,愿他的仇恨跟著他的身體一起被消滅,愿我們長期沐浴在戈爾狄安皇帝的謹慎和幸福之中,以及其子戈爾狄安二世的英勇和堅忍之中。[370]
執政官高貴的言辭驅散了元老院的暮氣,議員恢復熱情,投票一致決定,批準戈爾狄安當選。馬克西明和他的兒子及所有擁護者,被宣布為國家公敵,凡是有勇氣和機運消滅他們的人,可得到國家最豐厚的報酬。
皇帝一直留在邊疆,禁衛軍有一支特遣隊駐守羅馬,說是保護其實是用來控制首都,統領維塔里阿努斯效忠暴君,經常迅速執行殘酷的命令。現在先要殺死他,才能提振元老院的聲威,從危難的狀況下拯救議員的生命。在元老院的決定尚未泄露之前,他們派出一位財務官和幾位護民官去結束他的性命。他們勇敢地貫徹命令,手上拿著沾滿血跡的短劍,沖過街道向人民和士兵宣布革命的消息。自由的熱誠得到大量的賞賜,皇帝承諾要給予金錢和土地,馬克西明的雕像被推倒,帝國的首都承認兩位戈爾狄安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威,意大利其他地方也都聞風響應。
長久來在專制暴虐和軍隊橫行下忍辱負重的議會,現在又煥然一新產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元老院接掌政權,勇敢且鎮靜,準備以武力維護自由。在擔任過執政官的議員中,有很多因功勛和能力受到亞歷山大皇帝賞識,從中很容易選出20位具有軍事指揮才能又能征善戰的將領,然后把意大利的防御任務交給他們。每人奉命在自己的崗位上招訓意大利青年,鞏固港口和道路的防務,阻止馬克西明隨時發起的進攻。從元老院和騎士階級選出知名人士組成代表團,派往各地會見行省總督,懇切地請求他們火速展開行動,拯救處于危難中的國家,也提醒各民族要記取自古以來與羅馬元老院和人民的友誼。代表團受到歡迎和尊敬,意大利和各行省表現出的支持元老院的熱情,足以證明馬克西明統治下的人民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以致他們對政治壓迫的恐懼,更甚于內戰的長期對峙。這種可悲情景所喚起的持續的憤怒情緒,在那種為了少數黨派領袖的利益從而引起的內戰中,確實很難見到。
正當戈爾狄安父子在各地受到愛戴之際,他們卻已離開人世(公元237年7月3日)。迦太基衰弱無力的朝廷受到威脅而告急,因毛里塔尼亞總督卡佩里阿努斯率領一小隊老兵和大群兇狠蠻族,迅速挺進,向一個效忠于新皇帝而無戰力的行省發起了進攻。年輕的戈爾狄安率領一些衛士和很多在迦太基的安逸生活中長大不知戰陣為何事的群眾前往應戰。但他的勇氣無補于事,他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他那年事已高的父親,登基才36天,聽到戰敗的消息便自殺身亡。迦太基缺乏防守力量,遂開城投降,整個阿非利加又遭到暴虐搜刮,損失大量的生命和財產。[371]
五、元老院對抗馬克西明贏得勝利(237—238 A.D.)
戈爾狄安父子的不幸下場,使羅馬受到突如其來的恐怖打擊。元老院在協和殿召開會議,假裝處理日常事務,大家的心情都極為焦慮,好像不敢面對自己和國家的危險。一時之間,冷漠和驚愕籠罩整個會場,直到一位與圖拉真同名同族的議員,驚醒了同僚麻木的心靈。他非常誠摯地告訴大家。如果再拖拖拉拉不做決斷,那就沒有時間來建立元老院的武裝力量了。馬克西明的天性乖戾而且怒氣填膺,正率領帝國的軍隊向著意大利前進。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若不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就是因反叛失敗被制服后受到拷打屈辱而亡。他繼續往下說:
我們已經失去兩位杰出的皇帝,除非我們自暴自棄,共和國并未隨著戈爾狄安的滅亡而喪失希望,很多議員無論在德行還是才干上,都可以擔起帝國的重責大任。讓我們再選兩位皇帝,一位進行戰爭對抗人民的公敵,另一位坐鎮羅馬指導文官政府。我非常樂意冒著令人嫉妒的危險來提名,請大家投票支持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各位議員們,請支持我的提名。如不贊同,為了有利于帝國,請另選高明。
大家的憂慮制止了嫉妒的竊竊私語,候選人的功勛也獲得一致承認,元老院大廳響起一片歡呼:“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皇帝萬歲!愿元老院的裁決賜福于你們,愿你們的施政賜福于整個共和國!”[372]
新皇帝的德行和聲譽證明羅馬人的前途大有希望,各自的才能都適合所負責的和平與戰爭部門,相互之間沒有猜忌也無須競爭。巴爾比努斯是位廣受欽佩的演說家、名聲卓著的詩人和聰明睿智的行政官員,以廉潔公正治理帝國所有的內部行省,博得大家一致的好評。他出身貴族[373],家道富裕,行為舉止非??犊蠓蕉液吞@可親,雖然喜歡享受但不會損害到個人的尊嚴,也不會因安逸而喪失處理事務的能力。馬克西穆斯為人比較粗魯,憑著個人的勇氣和才干,以平民出身而能躍升軍國要職,戰勝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他在擔任郡守時生活嚴肅規律,執法大公無私,贏得人民的尊敬,但是相較之下,人民更愛戴和藹的巴爾比努斯。這兩位同僚都當過執政官(巴爾比努斯兩度榮任此職),列名元老院20名將領之內,一位是60歲,而另一位是74歲,[374]在年齡和閱歷上都已達成熟圓通之境。
元老院同等授予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執政官和護民官的權力、國父的頭銜以及最高祭司的職掌之后,他們便登上卡皮托神廟向羅馬的保護神致敬,[375]莊嚴的祭祀儀式被人民的騷動所干擾。毫無紀律的群眾不愛剛直嚴肅的馬克西穆斯,也不怕溫和仁慈的巴爾比努斯,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把整個神廟團團圍住。他們固執地喊叫,意圖維護與生俱來選舉君王的權利,提出的要求倒是比較溫和,那就是除了元老院選出的兩位皇帝以外,還要從戈爾狄安家族中增加一位,以感激為共和國殉難的兩位皇帝。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率領衛士和騎兵,企圖從騷動的人群中開出一條通路,武裝著棍棒和石塊的群眾又將他們趕回卡皮托神廟。不論結果如何,最好還是讓步,否則就會兩敗俱傷。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他是老戈爾狄安的孫子,也是小戈爾狄安的侄兒,在民眾的注視下,公開獲得愷撒的裝飾和頭銜,一場騷動在相互忍讓之下終于平息。這兩位皇帝在羅馬很平靜地得到大家的承認,準備對抗公敵保衛意大利。
羅馬和阿非利加的起義相繼發生,快速得令人簡直難以置信,馬克西明心中的憤怒之情溢于言表。據說他聽到戈爾狄安舉兵的消息,以及元老院發布懲處的敕令,已經不是像常人那樣發脾氣,根本就是野獸在大聲咆哮。他對遙遠的元老院無可奈何,就在他的兒子、朋友和旁邊這些人的身上發泄。戈爾狄安去世的消息固然令他放心不少,接著得知元老院下定決心,放棄所有寬恕和調解的希望,并且推舉兩位在功勛上為他所深悉的皇帝,這時唯一能令馬克西明平息內心的事,就是大起刀兵來報仇雪恨。亞歷山大抽調帝國各地的軍團,集結在此處形成戰力強大的部隊。征討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三場戰役獲得勝利,使得他們的聲譽蒸蒸日上,證實了他們軍紀的嚴明,同時通過在蠻族中挑選年輕精英的方式,來補充軍團的人數。馬克西明將其一生獻身于軍旅,為秉持史實的公正,對這樣一位英勇善戰的軍人和才能卓越的將領,也不可一味抹殺其所建立的功勛。
唯其如此,我們料想有此種性格的皇帝,絕不容許叛變因拖延時日而做大,必定立即從多瑙河發兵,迅速進軍臺伯河。他的常勝軍為元老院的蔑視所激怒,急于奪取意大利的戰利品,意欲以烈火燎原之勢輕易打勝這場有利可圖的征戰。就我們相信的那個時代并不翔實的編年史[376]顯示,有幾次對外的戰爭正在進行,使得回師意大利的行動拖延到第二年的春天。從馬克西明審慎的舉止和作為,可以得知其傳聞的蠻橫個性和形象,是政敵書于筆墨的誹謗之辭。雖然他心情急躁但還是保持著很理智的考量,而且這個蠻子有著蘇拉一般的氣度,在制服羅馬的仇敵之前不允許自己報私仇。[377]
馬克西明的部隊以壯盛軍容進發,抵達尤里安·阿爾卑斯山[378]的山腳,見到意大利邊境的寂靜和荒蕪,無不大感驚愕。在他們大軍接近時,居民放棄村莊和城鎮,牛群被趕走,糧食不是搬走就是損毀,橋梁受到破壞,沒有留下任何東西供入侵部隊居住或維生。這是元老院的將領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們計劃打消耗戰,用饑饉來慢慢削弱馬克西明的兵員,再迫使他圍攻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消耗他的戰力。這些城市從堅壁清野的地區,搜集儲備了大批人馬和充足的糧秣。阿奎萊亞成為抵抗侵略者第一擊的城市,在亞得里亞海灣盡頭出海的河流,因為冬雪融化而水勢高漲,[379]形成阻擋馬克西明大軍的天險。最后,他們花很大的力氣制作了很多大木桶,將這些木桶接合起來構成橋梁。全軍渡河到達對岸,將阿奎萊亞附近美麗的葡萄園全部連根鏟除,拆毀郊區的房屋和建筑,用取下的木料制造投射機具和大型塔臺,然后從四面八方攻擊城市。年久失修的城墻倒塌,但因處理得宜迅速修復。阿奎萊亞最堅強的防御在于市民的齊心協力,各階層的人員處于極端危險之中,知道暴君的殘酷不仁,毫無驚慌之感,反而激起高昂的斗志。元老院20名將領中的克里斯皮努斯和門諾菲盧斯,率領一小部正規軍進入被圍的城市,全體市民在他們的支持和指導下,更是勇氣百倍。馬克西明的軍隊在不斷的攻擊中被擊退,攻城機具被對方派人縱火燒毀。阿奎萊亞人抱著滿腔熱血的犧牲精神,相信保護神貝列努斯會親自披掛上陣,庇護在苦難中的信徒,這就更激起他們必勝的信心。[380]
馬克西穆斯皇帝一直進軍到達拉文納,要鞏固這個重要的據點,加速軍事準備工作,看清當前需要面對的情況,用理智和策略來指導戰爭的進行。他深知一座城鎮無法抵擋大軍的持續攻堅,更擔憂敵人一旦厭煩阿奎萊亞的頑抗,突然放棄無用的圍攻,直接進軍羅馬。帝國的命運和人民的自由就要靠兩軍在野戰中決定勝負。什么樣的軍隊才能與萊茵河和多瑙河久經戰陣的軍團抗衡?現在有一些部隊,是由從意大利征召的慷慨激昂卻氣力軟弱的青年所編成的,加上若干日耳曼協防軍,他們的穩定性還有待時間的考驗,要是依靠他們一定會產生危險。正在憂慮這些問題時,馬克西明的內部卻爆發了一起陰謀,結束了暴君罪惡的生命,使羅馬和元老院解除了一場浩劫。要是這個憤怒的蠻子獲勝的話,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阿奎萊亞的人民在圍城中沒有吃到多大的苦頭,他們的糧食存量很充足,在城墻里有幾道清泉,可以供應取用不盡的飲水。馬克西明的士兵卻完全不是那回事,他們飽嘗日曬雨淋、病疫流行和饑餓難挨之苦,眼見田園被毀,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彌漫軍中。當時所有的情報也都被切斷,以為整個帝國都支持元老院,他們要在阿奎萊亞無法攻破的城墻下犧牲送死。暴君兇狠的脾氣因攻城的困頓而經常發作,歸咎于軍隊的怯懦。他那任性而為的殘酷行為,現在非但無人畏懼,反而引起痛恨和報復。有一隊禁衛軍因妻兒留在阿爾巴軍營中,這個軍營就在羅馬附近,他們擔心家人會因元老院的判決而受到株連。于是馬克西明為衛士所叛,連帶他的兒子(共享皇帝的名號)和幫兇亞魯利努斯統領,一同在中軍大帳被殺(公元238年4月)。[381]他的頭被插在矛尖上使阿奎萊亞人相信圍城已經結束,于是打開城門,慷慨的市集供應馬克西明饑餓的軍隊。他們全軍參加對元老院、羅馬人民以及合法皇帝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的效忠宣誓。這就是一個充滿獸性的野蠻人必然的下場,一般公認他缺乏一個文明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應有的情操。但是他的軀體正好配得上他的心靈,身材超過8英尺,力量之強和食量之大,[382]簡直令人難以相信。要是生在一個未開化的時代,詩歌和傳說必然把他描述成惡魔一樣的巨人,超自然的力量會給人類帶來毀滅。
六、禁衛軍在羅馬殺害兩位皇帝(238 A.D.)
暴君滅亡,羅馬世界的歡欣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據說消息在4天內從阿奎萊亞傳到羅馬,馬克西穆斯的班師回朝等于是一場勝利游行。他的同僚和年輕的戈爾狄安出城迎接,3位皇帝并肩進入首都,意大利各城市的使者隨行,用感激和豐盛的祭品來向他們致敬。他們接受元老院和人民真誠的歡呼,使大家相信黃金時代必然隨著黑鐵時代來臨。[383]兩位皇帝的作為亦不負眾望,他們親自主持法庭審判,一位的嚴厲與另一位的仁慈形成互補。馬克西明加在遺產和繼承的重稅,即使未完全取消也獲得減輕,并恢復對軍紀的要求。在元老院勸說下,帝國的大臣制定了許多合理可行的法律,想要在軍事獨裁的廢墟上恢復文官體制。馬克西穆斯私下以很輕松的口氣問道:“我們將羅馬從惡魔的手里解救出來,希望能得到什么報酬?”巴爾比努斯毫不遲疑地回答道:“元老院、人民和所有人類的敬愛?!彼穷H有見地的同僚說道:“哎呀!我怕軍人會不高興,還有就是他們的憤怒不滿,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彼膽n慮正好被后來發生的事件所證實。
就在馬克西穆斯準備保衛意大利、對抗公敵時,留在羅馬的巴爾比努斯忙著處理內部的不和以及流血的場面。元老院籠罩著疑懼和猜忌的氣氛,即使在集會的神殿,每位議員不是公開攜帶武器,就是將武器暗藏在衣服里。有次正在討論議案時,有兩位資深的禁衛軍衛士,不知道是出于好奇還是惡意的動機,無禮地闖入元老院,順著臺階直上勝利女神祭壇。執政官加利卡努斯和禁衛軍議員梅西納斯看見這種傲慢的行為不禁大怒,拔出劍來把兩人當成間諜殺死在神壇下,然后跑到元老院門口,未經深思熟慮就鼓動群眾去殺害禁衛軍,說他們是暴君的支持者。有些禁衛軍逃過群眾的憤恨,跑進軍營來尋求庇護,利用防衛優勢抵擋群眾不斷的攻擊,而且還獲得大幫角斗士的幫助,這些人原來都是有錢貴族的財產。內戰持續很多天,雙方損失慘重,全市一片混亂。當給軍營供應飲水的水管破裂時,禁衛軍的處境就急轉直下,逼迫他們做困獸之斗,沖進城市燒毀很多房屋,殺得街道上灑滿居民的鮮血。巴爾比努斯皇帝企圖調解羅馬各派系之間的斗爭,所下的詔書沒有發揮作用,休戰協定也不可靠,敵對行為暫時停息一會兒,但很快再度爆發,且變得更為激烈。軍人討厭元老院和人民,輕視軟弱的皇帝,認為他沒有氣魄也無權力來要求臣民服從。
暴君逝世以后,留下實力強大的軍隊,受到形勢所逼別無選擇,只好承認馬克西穆斯的權威。他馬不停蹄抵達阿奎萊亞前的軍營,接受全軍的效忠宣誓以后,就以充滿感情的語氣向他們發表演說。他并非譴責軍隊沒有服從政府的命令,而是感嘆這個混亂時代所造成的悲劇,特別向士兵提出保證,在他們過去的行為中,元老院只記得一件事,那就是他們鄙棄暴君,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馬克西穆斯以一大筆犒賞來加強規勸的效果,舉行莊嚴的贖罪祭典來凈化軍營的戾氣,隨即解散軍團,讓他們回到各自的行省。正如他所盼望的那樣,士兵表達出感激和服從的情緒。但是禁衛軍的驕縱心理卻無法消除,他們在那光榮的日子隨著皇帝進入羅馬,但是等到聽見群眾的歡呼聲時,就露出陰郁失望的面容,因為他們自認是凱旋式的主角,而不只是伴隨在旁的配角。當全體成員都進駐禁衛軍大營以后,那些追隨馬克西明的衛隊,還有留守羅馬的人員,在暗地里相互埋怨而且感到憂慮,軍隊擁立的皇帝很可恥地遭到覆亡,元老院選出的人選高踞帝國的寶座。[384]文官系統和軍事集團的爭權造成長久的不和,現在因這場戰爭而分出勝負,文官已經獲得完全的勝利,軍人必須學著服從元老院的新規定。不論文雅的議會表面上裝得多仁慈,軍隊害怕元老院用整飭軍紀和伸張正義作借口,進行緩慢而無情的報復行動。不過,命運仍然操持在自己手中,要是他們有勇氣,就可以對缺乏實力的共和國虛張聲勢的威脅嗤之以鼻,很容易讓世人知道,誰掌握武力誰就是這個國家把持實權的主人。
當初元老院推選兩位皇帝,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應付內外各種危機,骨子里還是希望借著最高長官的分權,無從產生專制政體。[385]此一策略果然奏效,但對皇帝和元老院極為不利,權力上的沖突因個性上的差異而爆發。馬克西穆斯鄙視巴爾比努斯是專事奢華的貴族,反過來他的同僚也譏諷他不過是出身低賤的武夫。他們的不和大家心里有數,再也無法團結起來采取嚴厲的預防措施,來對付在禁衛軍大營里面的共同敵人。就在全城參加卡皮托競技比賽時,兩位皇帝單獨留在宮內(公元238年7月15日),突然聽到消息,說是有一隊不怕死的兇徒快要來到,因為二人的寢宮相離甚遠,相互不知對方的情況和意圖,也就無法給予援助,在指責和爭辯中浪費寶貴的時光,一直到禁衛軍的士兵沖進來才結束徒然無益的爭論。士兵們抓到“元老院的皇帝”,這是他們對皇帝惡意而藐視的稱呼,接著就剝去皇帝的袍服,意氣風發地把他們拖過羅馬的街道,本想將這兩個命運多舛的皇帝凌遲處死,又恐忠誠的日耳曼皇家衛隊前來救援,于是很快結束他們的生命,留下渾身是傷的尸體,任憑群眾給予憐憫或羞辱。
七、戈爾狄安三世的登基與被害(238—244 A.D.)
在短短幾個月內,6位皇帝死于劍下,已接受愷撒頭銜的戈爾狄安,是軍方認為唯一適合補位為帝的人。他們將他帶到營區,同聲尊為奧古斯都和皇帝。他的名字讓元老院和人民聽來感到很親切,幼小的年齡使得軍隊有很長時期能為所欲為,毫無顧忌。羅馬和行省都聽從禁衛軍的選擇,不惜放棄自由和尊嚴,以避免共和國首都又重新發生內戰。[386]
因為戈爾狄安三世死時年僅19歲,他一生的歷史我們知道得不多,有些記載了他受教育的狀況,還有一些是大臣的施政作為。其中還包括了大臣如何濫用或是引導他的行為,這是單純而無經驗的年輕皇帝必然遭遇的狀況。他登基以后,就落到他母親身邊的一群豎閹手里,這批東方來的蠹蟲,自從埃拉伽巴盧斯臨朝,就開始擾亂宮廷。因為這批小人狡詐的陰謀,在無知的皇帝和受苦的臣民之間,張起一道無法穿透的厚幕。秉性賢良的戈爾狄安受到蒙騙,帝國的官職公開賣給無能之輩,他竟渾然不知。我們不知道發生何種可喜的意外事件,使皇帝能夠逃脫這批無恥奴隸的掌握,全權信任一位大臣,除了帝國的榮譽和人民的幸福,這位大臣那明智的建言無任何目的。
似乎是親情和學識使米西特修斯得到戈爾狄安的重用(240 A.D.),因為他是年輕皇帝的修辭學老師,而且皇帝又娶他的女兒為妻,就提升岳父出任首席大臣。兩封相互來往極為感人的書信流傳至今,大臣基于嚴正立場,恭賀戈爾狄安能夠脫離暴虐的豎閹,[387]特別提到要避開他們的影響是何等重要。皇帝也以和藹惶恐的態度,承認過去的行為犯了很多錯誤,用非常惋惜的語氣感嘆朝臣不斷盡力隱瞞事情真相,君主何其難為。
米西特修斯一生研究學問,并未服務軍旅,但這位偉大人物多才多藝,當他出任禁衛軍統領時,執行軍事任務極為果敢而決斷。波斯人入侵美索不達米亞(242 A.D.),威脅安條克的安全。年輕的皇帝在岳父規勸下,離開羅馬奢華的生活,親自率軍東征。這也是歷史上記載最后一次打開雅努斯神殿的大門。[388]等他帶領一支大軍抵達時,波斯人不得不將守備部隊撤離占領的城市,從幼發拉底河退到底格里斯河。戈爾狄安以喜悅的心情向元老院宣布出師告捷,顯露出適當的謙虛和感激,將功勞歸于身為統領的岳父所表現出的才能和智慧上。在遠征期間,米西特修斯注重軍隊的安全和紀律,軍營維持正常而充分的供應,在所有邊疆城市設置倉庫,儲存大量的醋、熏肉、草料和麥類,防止軍士因積怨而產生暴動的危險。[389]但戈爾狄安的大業,卻隨著米西特修斯的死亡而付諸東流。他死于痢疾,極可能是中毒而亡。菲利普接替擔任統領(243 A.D.),他是個阿拉伯人,早年以搶劫為業,能從卑賤的地位躍居帝國最高官職,證明他是位勇敢又有才干的領導者,但他的勇敢慫恿他覬覦帝座,他的才干并非用來服務君王而是圖謀取而代之。他在軍中進行各種陰謀活動,故意使得供應短缺激怒士兵,將造成的災難歸咎于皇帝的年輕和無能。若想要追查殺害戈爾狄安的陰謀,以及公開叛變的連續步驟,已經超出我們的能力。鄰近幼發拉底河和阿博拉斯河匯合之處,在皇帝被殺(公元244年3月)的地點[390]建立了紀念墓碑。[391]走運的菲利普被軍隊擁立為帝,[392]元老院和行省立即表示贊同。
八、軍隊擁立的風氣與菲利普稱帝(244—248 A.D.)
我們這個時代有一位知名的作家,研究羅馬帝國的軍事政府,他的看法有的地方雖然天馬行空,但是論點相當精辟,特此抄錄如下:
3世紀的羅馬帝國,充其量只是一個非正統的共和國而已。很像阿爾及爾[393]的貴族政體[394],民兵擁有主權,可以對稱為德伊的行政官員進行任免。軍事政府在某些方面,或許更近于共和政體而不是君主政體。但也不是說,軍人靠著抗命和叛變,才有資格參加政府?;实蹖婈犓v的話,就好像以前的執政官和護民官向人民所宣布的事項,難道不是屬于同樣的性質嗎?盡管軍隊沒有議會的形式和集會的地點,盡管他們的辯論很簡短,行動很突然,決定也不是冷靜考慮的結果,難道他們還不是一樣用專制統治主宰共和國的命運嗎?皇帝是什么?不過是軍方為了私人利益,推選兇暴政府的代理人而已!
當軍隊擁立菲利普時,他正是戈爾狄安三世的禁衛軍統領。戈爾狄安向軍隊要求讓他成為唯一的皇帝,無法獲得同意;戈爾狄安請求讓他與菲利普均分權力,軍隊根本不聽他的話;戈爾狄安同意貶到愷撒的位階,這個善意被認為毫無必要;戈爾狄安希望至少能被任命為禁衛軍統領,懇求仍遭到拒絕。最后,只有請軍方饒他一命。軍隊在這審判的過程中,行使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根據史學家的說法,孟德斯鳩曾引用這段有疑問的敘述。菲利普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一直保持沉默,愿讓無辜的恩主幸免一死,直到他想起戈爾狄安遭受的冤屈必然在羅馬世界激起同情,遂不顧皇帝的懇求哀號,下令剝去他的紫色袍服,立即處死。不久,這慘無人道的判決[395]就得到了執行。
菲利普從東方回到羅馬,急欲抹去犯罪的回憶,爭取人民的好感,于是用最鋪張壯觀的方式來慶祝百年祭(公元248年4月21日)。[396]自從奧古斯都恢復舉辦這以往的盛會以來,歷經克勞狄、圖密善和塞維魯,這已經是第五次,從羅馬奠基算起來是整整的1000年。百年祭的各種典禮活動,用深遠莊嚴的敬意,借著妥善的安排以激發崇高的信仰心理。兩次節慶之間相隔很久的時日,[397]超過人一生的壽命,沒有人曾經參加過兩次,更無人敢吹這個牛皮。神秘的祭祀典禮在臺伯河畔接連舉行三個夜晚,戰神廣場到處歌舞升平,火炬燈籠徹夜通明,奴隸和外鄉人不準參加國家大典。一個由出身貴族家庭、雙親健在的27位青年,以及同樣數目的處女所組成的合唱團,祈求慈悲的神明保佑活著的人,為下一代帶來希望,唱出宗教的詩歌,體驗古老的神諭,使羅馬人民能夠保有他們的德行、幸福和帝國。[398]菲利普的展示和娛樂之華麗壯觀,使民眾目眩神迷,虔誠的信徒全神貫注在宗教的儀式上,少數有見解的人,在他們焦急的心里,反復思索著帝國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命運。
自從羅慕路斯帶領一小撮牧羊人和亡命之徒,在臺伯河附近占山為寨以來,10個世紀倏忽之間已成過去。[399]最初4個世紀,羅馬人胼手胝足獲得了戰爭和施政的經驗。他們嚴格運用這些規范,加以上天的垂愛,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里,擊敗四面的敵人,統治歐、亞、非許多專制王國。到最后的300年,則消耗在表面的繁榮和內部的腐化之中。羅馬現在成了軍人、行政官吏和立法者的國家,這些人來自羅馬的35個部族,共同融會成人類的共同集團,里面混雜著數以百萬計的奴隸和省民,他們有羅馬人的名字卻沒有羅馬人的精神。一支傭兵,征自邊疆的居民和蠻族,系唯一保持獨立和濫用獨立的人。在他們動亂不安的選擇下,敘利亞人、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相繼登上羅馬的王座,被賦予統治西庇阿征服地區和西庇阿自己家鄉的專制權力。
羅馬帝國的疆域仍然是從大西洋到底格里斯河,從阿特拉斯山到萊茵河和多瑙河。從世俗的眼光看來,菲利普是一位比哈德良或奧古斯都擁有更大權力的君主。雖然羅馬看上去與過去沒有什么不同,但令人精神昂揚的進取心早已被拋到九霄云外,人民的積極性受到暴政的壓迫而變得灰心喪志,軍團的紀律在各種德行消失之后,獨自支持起了國家的宏圖大業,卻因皇帝的野心而腐化,或因皇帝的懦弱而廢弛。邊疆地區實力衰弱,專恃防御工事,日積月累逐漸腐爛崩塌,大部分的行省成為蠻族逐鹿之場,不久他們便發現羅馬帝國已步入沒落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