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一種令人費解的靈長類動物

你和我都是一種相當奇特的物種中的一員,屬于一種令人費解的靈長類動物。

遠在農業革命、第一批原始城市或工業技術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遍布全球。從干旱的澳大利亞沙漠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大草原,我們祖先的居住地遍布地球的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遠遠超過其他陸棲哺乳動物。然而,奇怪的是,與其他動物相比,我們的祖先在體格上相對弱小、不夠敏捷,在攀爬樹木方面也顯得相當可憐。雖然人類莫名其妙地在長跑能力與快速精準的投擲技術上具有優勢,但這并不妨礙任何一只成年大猩猩隨意擊敗我們、大型貓科動物輕易追捕我們。我們分辨不出可食用或有毒的食物,并且我們內臟的排毒能力也相當弱。盡管我們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取火并將食物煮熟,我們的消化系統卻過度依賴煮熟的食物。跟其他與人類體型相似、食量相當的哺乳類動物相比,我們的腸胃都過于短小,牙齒也不夠鋒利。剛出生的人類嬰兒,體型偏胖而且發育不夠成熟,就連頭蓋骨也還未完全閉合。不像雌性猿類,人類女性整個經期都可以接受求愛,四五十歲進入更年期后會失去生育能力。不過其中最令人詫異的是,雖然我們擁有足夠大的腦容量,但我們的聰明程度似乎不足以與此腦容量相匹配,至少我們沒有天生就聰明到可以解釋人類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也許你會對最后的觀點持懷疑態度。

那么,現在我們來假設一場野外生存游戲。讓一支由你和49名人類同伴組成的隊伍,與另一支由50只哥斯達黎加卷尾猴組成的隊伍,空降到遙遠的非洲中部熱帶雨林進行荒野求生。兩年之后,我們會回到這里清點人數,幸存者多的那支隊伍將贏得比賽。當然,為了公平起見,兩支隊伍都不允許攜帶任何求生裝備:火柴、儲水容器、刀具、鞋子、眼鏡、抗生素、鍋具、繩子等。但是,為了表達善意,我們將允許人類隊伍——而不是卷尾猴隊伍——穿上衣服進行比賽。兩支隊伍將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始為期兩年的荒野求生游戲,在同樣陌生的森林環境中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以及與隊友間的相互協助進行求生。

你會賭誰取勝呢,卷尾猴隊伍還是人類隊伍?在打賭之前,我想知道的是,你有幾成把握能夠獨自制作箭頭、捕魚網或搭起庇護所?你是否知道哪些植物和昆蟲是有毒的(許多都有毒),或者你知道如何解它們的毒嗎?你能否在沒有火柴和鐵鍋的情況下生火做飯?你會制作魚鉤嗎?或者你能做出天然黏合劑嗎?你能辨認出哪些蛇是毒蛇嗎?在夜晚遇到猛獸時你將如何自保?如何找到水源?你對追蹤動物的技巧又有多少了解呢?

不如讓我們面對現實,人類隊伍在很大程度上會輸掉比賽,而且極有可能是慘敗,頂著一顆臃腫的腦袋以及滿懷一腔狂妄自大,輸給一幫猴子。但是,如果我們在作為人類發源地的非洲都沒辦法依靠狩獵采集生存下去的話,那我們長著這么大的腦袋究竟有什么用呢?我們又是如何遷徙并適應地球上那么多不同的生態系統的?

我們人類成功的秘密,不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冰河期反復遭遇那些典型生存難題時,被激發了直覺、天生的智慧或心理技能。我們能夠在如此廣泛的環境中幸存并得以繁衍,依靠的不是我們個人智力在面對復雜問題時的應用。正如你將在第2章中看到的,在去掉我們后天從文化中習得的思考能力與專門知識后,與猿類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我們沒有那么突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我們也就不能充分說明人類遍布全球的秘訣與擁有較大腦容量的必要性之間的聯系了。這個導論引用自Chudek, Muthu-krishna, Henrich, 即將出版。

實際上,我們聽說過許多人類進行生存實驗的故事,比如在加拿大北極地區或得克薩斯灣沿岸,就有過倒霉的歐洲探險家流離在險惡的環境下掙扎求生的案例。正如第3章所示,這些探險案例通常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他們要么全部遇難,要么就是被當地原住民所救,而這些原住民已平安無事地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生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了。因此,你的隊伍會輸給猴子的真正原因在于——不同于其他物種——人類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并沉溺其中。此處的“文化”,我指的是由實踐、技術、探索方法、工具、動機、價值以及信念構成的整體概念,這些“文化”大部分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從別人那里習得的。在這次生存游戲中,獲勝的唯一希望,是指望人類隊伍在無意中遇上生活在這片森林的俾格米人,并與他們結為朋友。這些在這片森林生活了很久的俾格米人,盡管身材矮小,卻習得了前人留給他們的如何在叢林中生存并繁衍的專門知識及技能。

了解人類的演化進程以及我們為何與其他物種有所不同的關鍵之處在于,承認我們是一種文化物種。或許在100萬年之前,人類演化譜系中的成員們就在相互學習中開始積累文化。這樣,通過從別人那里學來的狩獵習慣、制作工具的能力、追蹤動物的技巧和鑒別可食用植物的方法,再加上從前人那里得到的經驗,就可以使這代人進一步整合與改進這些技術。在這樣歷經數代人的傳遞而建立起的結構下產生的龐大而復雜的一整套技術與技能經驗,是僅憑一個人的才智與經驗窮其一生精力也無法做到的。從因紐特人制造的雪屋、火地島人的弓箭、斐濟人的魚圖騰到后來的數字、文字及珠算的出現,我們可以列舉出數不勝數的例子。

一旦這些實用的技巧與經驗經過數代人的傳遞得到積累與提升后,自然選擇就會青睞那些更好的文化學習者——那些在不斷擴大的自適應系統中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可用信息的人。在文化演進中產生的諸如取火、烹飪、切削工具、衣物、簡單的手勢語、投擲標槍及儲水容器等新產品或新技術成為遺傳上塑造我們思想與身體的主要選擇壓力的起源。這種遺傳與文化間的相互作用,或者我所謂的“文化–遺傳的共同演進”,驅使著我們人類走向在自然界從未出現過的全新演化途徑,讓我們變成與其他物種截然不同的一種全新形式的動物。

然而,在承認我們是一種文化物種之后,演進的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會在第4章中看到,我們學習別人的能力本身就是自然選擇精心打造的產物。我們能夠自適應學習,即使是一個嬰兒,也會小心翼翼地選擇在什么時候、從誰那里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從年幼的學習者到成年人(甚至讀MBA的學生們)都會無意識地根據學習對象的聲望、所取得的成就、掌握的本領、性別及種族等信息,優先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我們很快就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偏好、動機、信仰、策略以及獎懲標準等知識。隨著一個人的選擇性注意和學習傾向形成的個人處理方式與記憶得到傳播,文化也在這樣無形的過程中發生演進。不過,這種文化學習能力也引起了整體文化知識的積累與形成的遺傳演進之間的互動,并持續對我們的人體結構、生理機能與心理狀態的形成產生影響。

從解剖學與生理學角度來看,當我們越渴望獲得自適應文化信息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越迅速地擴大,以確保有足夠空間來對新的信息進行儲存和整理。此外,被延長的童年期以及更年期之后的余生,使我們有充分的時間獲取更多知識并有機會將其傳遞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會看到文化演進在人類身體的各部位都留下了痕跡。它以遺傳演進的形式改造了我們的大腿、小腿、雙腳、臀部、胃、肋骨、手指、韌帶、下頜、咽喉、牙齒、眼睛、舌頭以及更多部位。這使得在生理上又胖又弱的我們也能夠成為有力的投擲者與健碩的長跑者。

而在心理學上,迫于生存壓力,我們又太過依賴從文化演進中獲取的精細而復雜的產物,導致現在的我們經常會把重心更多地放在從我們的共同體中所學的東西上,而不再信任自己的個人經驗或天生的直覺。只有在理解了我們對文化知識的依賴程度,以及在這種文化演進的細微選擇過程是如何產生比我們個人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優越的“解決方案”后,才能解釋清楚這種令人費解的現象。在第6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下問題來說明上述觀點:為什么居住在炎熱地區的人更傾向于在食物中加入更多的香料,并認為那樣做更美味?為什么美洲原住民會習以為常地將燒過的貝殼或木灰放進他們食用的玉米粉中?古代的占卜儀式是如何利用博弈論戰略來獲取更多獵物的?

人們處理自適應信息情況的增加同時促進了由遺傳演進形成的人的第二種地位,即所謂的聲望,這一地位已經可以與我們從猿類祖先那里繼承來的權威地位相提并論。一旦理解了聲望這一概念,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人類在交談中會無意識地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行為,為什么像勒布朗·詹姆斯這樣的籃球明星可以去代言汽車保險廣告,怎么會有人因為有名而更加出名(帕麗斯·希爾頓效應),以及為什么在慈善活動中,第一個進行捐贈的名人通常會在諸如最高法院這樣的決策機構做最后的發言人。聲望的出現及進化帶來了與原先那種權威不太一樣的嶄新的情感、動機與具體行動。

此外,文化通過衍生出各種社會規范改變了人類基因所處的環境。這些規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的行為,包括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的親屬關系、交配、共享食物、養育及物質交換等方面。在人類演進的歷史上,那些無視飲食禁忌,破壞禮儀,或是不將獵取的食物分配給姻親等違反規范的行為,意味著名譽的受損、遭受流言蜚語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聯姻與結盟機會上的不便。人類不斷地違反規范有時會遭到所在群體的放逐甚至刑罰。因此,文化的演進帶來了一種自我馴化過程,進而導致的遺傳演進使我們成為對由群體督促的法治社會抱有期望的、親社會的、順從的并且守規矩的正常人。

弄清自我馴化過程能讓我們解決許多關鍵問題。在第9章~第11章中,我們要探尋的問題有:在心理層面上,儀式是如何在鞏固社會紐帶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變得如此有效力的?婚姻的規范化如何使父母變得更優秀并擴大了家庭關系網絡?為什么即使個人會付出代價,我們的直觀反映也是要遵守社會規范?同樣,從什么時候開始以及為什么深思熟慮會使人們變得更加自私?為什么遵守交通信號燈的人往往也是一個不錯的合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美國形成的“最偉大的一代”的心理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我們會更喜歡與使用相同方言的人進行交流與切磋?生活在數百萬人口中的我們,是如何成為靈長類物種中最擅交際,但同時又是最重視裙帶關系且好戰的物種的?

人類取得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個人智慧,而在于所在群體的集體智慧。集體智慧是綜合了我們的文化與社會性質后共同形成的,在文化上表現為我們從別人那里學來的東西;在社會性質上則表現為我們在正確的規范下,生活在互相交往的大群體之中。從狩獵采集者使用的獨木舟、復合弓,到現代社會的抗生素及飛機等,這些人類特有的驚人事物并不是憑借個人之力就能完成的,而是在相互間的思維交流及數代人的努力下依靠想法、實踐、意外的發現與偶然的體會的交流與結合下才成為可能。第12章主要揭示了集體智慧的核心內容能夠解釋為什么相互往來更頻繁的社會能夠產生出更先進的技術、更多可供選擇的工具與技巧,以及為什么一個規模較小的社會在突然受到隔離后,他們的技術水平與文化知識開始逐漸衰退。你會看到相比于智力而言,人類的創新更多地取決于社會屬性,而我們一直以來所面臨的挑戰都是關于如何防止社會的分裂以及社會關系網的消解。

就像我們先進的技術與種種復雜的社會規范一樣,語言所具有的力量與優美性也大體上來源于文化上的演變,通信系統的出現更是加速推動了遺傳的進化。文化演進就像在其他文化那里進行建構與適應那樣,也聚集并適應了我們的交流技能,譬如制作出一個工序復雜的工具或創造一種錯綜復雜的儀式等。在我們了解到語言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演進的產物后,我們便可以提出許多新的問題,比如為什么那些來自氣候溫暖地區的人說話聲音會更加洪亮?為什么越是使用人數眾多的語言就越擁有更多的詞匯、語音(音素)與語法功能?為什么小語種與主流語言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從文化上演變而來的溝通方式通過遺傳選擇壓力,限制了我們的發聲器官與視野,讓我們變得像鳥類一樣具有模仿聲音的傾向。

當然,所有這些文化演進的產物,從詞語到各種工具,的確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至少在精神層面上能夠讓我們在所處的環境中勉力成長(變得更“聰明”)。想必,你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也領略過許多文化的傳承,包括便捷的十進制、阿拉伯數字、至少6萬個單詞的英文詞匯量(如果你的母語是英語的話),以及諸如滑輪、彈簧、螺旋槳、弓、車輪、杠桿、黏著原理等的實際經驗。文化給人帶來的啟發性,例如像閱讀這樣的復雜認知技能以及代替口算的算盤等,已經發展成為文化上的適應,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與生理機能。你將會知道,不是因為我們有智慧,人類才擁有了這些工具、概念、技能與探索方法,而是文化令我們發展出了大量的工具、概念、技能和探索方法,是文化讓我們變得如此聰明。

除了讓我們可以進行遺傳演進與(某種程度上的)自我規劃以外,文化還以其他方式融入我們的身體與思想。在逐次的選擇機制、價值觀、名聲與技術經歷了數萬年時間后,文化演進影響著我們大腦發育、激素與免疫反應的同時,也在標準化我們的注意力、感知、動機與推理過程,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由不同文化建構起來的世界。在第14章中你將看到,從文化中獲取的信仰可以使痛苦變為欣喜,攝取酒精也會使人快樂,而假使中國古代的星象學成立的話,則能使人的壽命得到延長。隱含在語言里的社會規范,也會有效地提供從擴充我們的海馬體到增厚我們的胼胝體(連接左右腦的“信息高速公路”)等不同訓練機制來塑造我們的大腦。即使不影響遺傳,文化演進也會使群體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差異。也就是說,人類在生理上已經被上述由技能和探索方法構成的文化繼承改造過了。

在第17章中,我們將會用以下幾個關鍵問題來討論這些人類物種的觀點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的:

1. 是什么讓人類變得獨特?

2. 為什么人類比其他動物更懂得合作?

3. 為什么每個社會間的合作會有差異?

4. 為什么我們看起來比其他動物聰明?

5. 是什么讓社會得以創新,以及互聯網對社會創新有怎樣的影響?

6. 文化依然會導致遺傳演進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改變我們對文化、遺傳、生物學、制度與歷史的看法,以及我們如何“走近”人類行為與心理。而這種方法對于我們如何建構制度、設計政策、解決社會問題及了解人類多樣性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邓州市| 富平县| 无为县| 兴文县| 宁强县| 韩城市| 罗定市| 沙湾县| 达孜县| 西乡县| 新兴县| 彰武县| 五家渠市| 临颍县| 大名县| 泸州市| 南澳县| 海林市| 天水市| 凤山市| 宁明县| 延寿县| 清涧县| 西城区| 佛坪县| 涡阳县| 开封市| 康马县| 河池市| 卓资县| 尉氏县| 九寨沟县| 教育| 堆龙德庆县| 青冈县| 民县| 金川县| 凌云县| 马尔康县|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