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味三湘
  • 范命輝
  • 2064字
  • 2020-04-17 10:16:21

頭碗雜燴與大燴

湖南宴席上的頭碗俗稱“雜燴”。凡是正式宴席一般都叫“全家福”,圖個“家庭和睦幸福”的彩頭。

頭碗雜燴,是一道手工制作比較復雜的菜,有小雜燴和大雜燴之別。小雜燴為兩層,有經(jīng)典的三鮮雜燴;大雜燴簡稱大燴,分三層,在小雜燴的上面再來一個雜燴頂子,有大膾海參、大燴魷魚、大燴墨魚等傳統(tǒng)名菜。

先來看看小雜燴的第一層,叫雜燴底子,把發(fā)肉、紅白丸子、橄欖丸子和蛋卷扣蒸鋪在碗底;第二層,叫雜燴面子,將肚片、肉片、肉皮、豆筍、冬筍、冬菇、云耳一燴,勾薄芡,多料合在一起和而成之,蓋在扣蒸熟了的紅白丸子發(fā)肉上,當這些剛剛蓋上去的碼汁浸潤到紅白丸子蛋卷中去時,碼汁的混合鮮香與肉丸蛋卷的清香相互交融,這時就是紅白丸子蛋卷最好吃的時候。

剛才講的三鮮雜燴,一般用魷魚、墨魚、肚片燴之。有些人家買不起墨魚、魷魚,也有用新鮮豬肝、腰花、豬瘦肉代替來燴。冬天還可以用火鍋煮著吃,叫“全家福”火鍋。

如果是大燴,有第三層,在雜燴面子上再掛個雜燴頂子,主要用海參、魷魚、墨魚等海味燒好后掛上,撒上胡椒粉,清鮮味厚。掛什么頂子就叫大燴什么,比如掛海參叫大膾海參,掛魷魚叫大燴魷魚,依此類推。過去老百姓家里窮,沒什么好菜,逢年過節(jié)家里能做出一份雜燴,幸福感就油然而生。如果還來個大燴,掛個海參頂,那就是大戶人家啦。不過,再是大燴,掛的海參也不是很多,常常把海參切成片,也就十來片的樣子。

大燴在頂子,因為有了海參魷魚墨魚參與,“草根”立馬“富貴”,身價倍增。湘菜大師簡忠姚愛做“大碗全家福”,他用自己的手藝,借助料豐與碗大,真正把草根升級為富美。那碗,口徑60厘米、高15厘米,藍花,熱騰的雜燴裝在里面,一看就傳統(tǒng)、大氣、經(jīng)典、有味,勘稱大燴中的“極品”。

這就是說,不掛頂子,叫雜燴,掛了頂子,豐奢有檔次了,叫大燴。這就是湖南尋常不過的頭碗雜燴,質(zhì)樸無華。當然,要在質(zhì)樸中做出鮮美,還是要有手上功夫的。

一碗雜燴成不成功,首先是紅白丸子和蛋卷做得好不好。主要以豬肉、雞蛋、面粉為主料,做出油炸肉丸、橄欖丸子,一紅一白,稱為紅白丸子。

新鮮豬肉最好選豬前夾縫肉。肥瘦搭配一般為三七開,將肉用刀剁碎成泥,加入適量面粉,拌勻,一分為三。一份用手擠出油炸成圓圓的肉丸,就是我們說的紅丸子;一份放在掌心用菜刀刮成橄欖形狀蒸成白丸子,即橄欖丸子;一份拿來平鋪在事先燙好的蛋皮上,卷成筒上籠一蒸,改刀,切成蛋卷。湘潭、望城一些地方做蛋卷時,喜歡放一些橘餅,剁在肉泥里,帶微微的甜味,小孩子喜歡吃。

雜燴要燴,多種雜料一燴,半湯半水,出味在胡椒,出香在墨魚和魷魚,出鮮在湯,靠冬筍、冬菇、豆筍、云耳、雞湯調(diào)出清鮮之美,靠肉皮、油炸肉丸、橄欖丸和蛋卷豐富口感之鮮。肉皮吃起來脆,橄欖丸子吃起來特嫩、特鮮,落口消融。出彩在肚片,嚼起來脆脆的感覺,彈牙活味。肚片要做出這個感覺有小訣竅,肚子煮至伸腰后再片,一定要用原水泡著,否則翻黑。用時,拿料酒先煸再煨。這樣處理后的肚片才嫩鮮香。更講究的廚師喜歡拿蛋皮切成絲蓋在雜燴最上面的中央部位,很細的絲,嫩黃嫩黃的,看起來很美。小時候,看到這樣的“全家福”一上桌,我總是毫不客氣,先一筷子夾上蛋皮一口,隨后馬上用調(diào)羹舀上一個橄欖丸子入口,解饞。

這基本是長沙宴席的頭碗做法。在湖南各地,都有頭碗,有些地方因地域風俗不同,頭碗也稍有不同。

資深湘菜人小湘匯董事長歐高文說:“我更喜歡衡陽的頭碗,有橄欖形魚丸、海蛋好吃。”衡陽的頭碗比長沙更講究,有九層,名字也很大氣雅致:玉麟香腰。有形如紡錘的雪白魚丸、色澤金黃的蛋片、炸成虎皮的雞蛋、香酥的黃雀肉、紅棗、蓮子等,分九層疊菜,形如寶塔,甘美嫩鮮,意為步步高升。

華容頭碗品種也多,或許地處洞庭湖區(qū)的原因,要用魚糕、魚丸、酥肉、肉丸扣蒸,再掛火腿、蛋卷絲汁。雙峰頭碗是金黃丸子堆一碗,丸子下面放有云耳豬肝之類,夾一個丸子一嘗,甜的,一看,是糯米粉子拌糖炸成丸子,這一點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印象中,湘鄉(xiāng)頭碗常常用豬肝、瘦肉片、云耳墊底,肉丸、發(fā)肉、蛋卷蓋上面,撒蔥白頭,一派清鮮。

炎陵的頭碗也別具一格,俗稱“十樣錦”,是客家飲食“九斗碗”中的第一道菜,喜歡叫做“合家團圓”。

我們都知道,炎陵縣因炎帝神農(nóng)氏誤食斷腸草而“崩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而得名。炎帝開創(chuàng)了農(nóng)耕文明,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日中為市,首辟市場;治麻為布,制作衣裳;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臺榭而居”,使人類從漁獵文明向農(nóng)耕文明過渡。

“九斗碗”就是炎陵客家人待客的最高規(guī)格宴席。從宴席的頭碗開始就比較講究,這道被稱之為“合家團圓”的頭碗用料多,先把煙筍干、豆腐、糯米和自家腌制火腿等20多種原材料初加工后,分別加工成大燒丸、雪花丸、絞刀丸、鵝頸丸,經(jīng)蒸、煎、炸、烹、燉、煮、炒后,分層疊裝入碗,最后用大雜燴蓋面。客家話中“丸”與“圓”同音,又用了四種丸子,據(jù)說寓意炎黃子孫四海團圓。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湖南地大物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常民風食俗。這小小頭碗的異同就是一個佐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班玛县| 永安市| 集贤县| 徐水县| 大田县| 高要市| 砚山县| 博野县| 临潭县| 荣昌县| 凌云县| 尚志市| 灌南县| 永安市| 乌拉特前旗| 阿鲁科尔沁旗| 万安县| 清徐县| 集安市| 措美县| 明溪县| 云浮市| 将乐县| 商洛市| 大余县| 莫力| 石柱| 云龙县| 韶关市| 银川市| 察雅县| 句容市| 安顺市| 兴安盟| 社旗县| 蓬溪县| 黄骅市| 邻水| 曲沃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