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鄉村文明復興與獨特的中國現代化之路

張孝德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摘要 近代以來,中國在追趕西方現代化、工業化道路上,一直走在屬于中國特色的獨特現代道路上。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歷史與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中國只有走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才能取得成功。決定中國走自己特色道路的一種重要力量就是作為中華文明五千年之久的鄉村文明。鄉村興則中國興,成為中國發展不能突破的底線和規律。從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到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都遵循了這個規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背景下,在中國走向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再次發現,中國走向未來的生態文明之路,仍然需要遵循這個規律。中國鄉村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發展最成熟的鄉村文明。鄉村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不認識鄉村,就無法認識中國。在新時代,我們需要新的文明觀、新的鄉村觀,需要重新認識鄉村文明在當代中國走向現代化中的新作用和新動能。特別是在互聯網+新能源+現代交通帶來大變革的背景下,中國鄉村將獲得低成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優勢,一個城鄉雙向流動的城鎮化正在出現。21世紀在鄉村文明復興作用下的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是中國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鄉村文明復興 中國現代化

一、近代以來,我們一直走在另類現代化道路上

近代以來,中國在追趕西方現代化、工業化道路上,一直走在屬于自己的另類的道路上。近百年以來的歷史與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中國只有走屬于自己的另類之路,才能取得成功。這個另類文明的現代化之路,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中國特色之路。近代以來,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希望模仿西方的革命道路來解決中華民族的獨立問題。但中國的歷史最終選擇了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另類道路。

即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也必須走中國特色的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期,由于簡單地學習蘇聯的做法,希望模仿蘇聯城市革命的道路來解決中國的問題,為此我們付出很大代價。最終是毛澤東領導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另類革命道路使中國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另類革命道路說明,在中國追趕西方現代化過程中,鄉村是中國的最大國情,鄉村蘊含著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內在動力,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能離開鄉村。

但是“鄉村興之中國興”,對于這個中華文明走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規律的認識,具有很大難度。因為,近代以來,引領世界現代化的西方工業文明之路,恰恰是城市引領的工業化之路。從理論邏輯看,“鄉村興之中國興”,這個規律只能適用于農業文明時代的發展需要,要追趕西方工業文明,就必須從城市中尋找走向現代化的動力和道路。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模式與歷史,卻強制性地要求中國必須從鄉村這個文明體中,找到通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的文明之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從鄉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在急于追趕西方工業化時,又自覺不自覺地忘記了鄉村決定中國另類文明之路的規律。為此,我們再次付出了巨大代價。為了急切地追趕西方的工業化,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在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忘記了鄉村和農民的重要性,通過農產品的剪刀差,使農村資源流向城市,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分割,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幾乎崩潰的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鄧小平同志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對計劃經濟時期最大的一個矯正,就是再次回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思想上來,再度從農村看中國,再度從中國的農村中找到啟動中國改革的原動力。通過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使中國的農民成為改革最大受益者,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首先進入中國市場的是中國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發展鼎盛的時期,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曾占到中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1/2。正是這一期間,中國農村改革獲得的巨大成功,農民與農村問題的解決,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經濟與社會基礎,而且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經驗。

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發展,我們的思維又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隨著城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我們對城市化的希望不斷升級。2012年中國科學院《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稱,中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51.3%。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數據,因為這標志著當代中國從一個綿延了五千年的農耕經濟主導的鄉村社會向工業經濟主導的城市社會轉型出現了拐點性變化。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拐點,給予中國長達百年之久追趕西方現代化的夢想以極大鼓舞。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大力推進城市化,最終實現追趕西方現代化的夢想,成為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戰略。目前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是我們需要不需要推進城鎮化,而是我們在什么樣的道路上推進中國的城鎮化。從目前主流理論對中國城市化前景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條以西方城市化為參照系的、城市替代鄉村的城市化。未來中國理想的城市化是80%或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的城市化生活。在這樣一種城市化的設計中,未來的鄉村將不再是鄉村,而是成為類似城市的社區;農民也不再是農民,而是成為服務大規模農業的農業工人;農業也不再是傳統農業,而是現代化、企業化、工業化式的農業。有些學者和地方領導,甚至把這樣的城市化看成最終實現的中國夢。

如果這樣的城市化就是中國夢,那么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無根的夢。因為這樣的城市化是以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消亡為代價的城鎮化,是一種以中華文明傳承中斷為代價的城市化。我們不能忘記,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不在城市,在鄉村。以鄉村社會為根的中華文明,決定了鄉村不僅攜帶著中華民族文明演化的基因,也攜帶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密碼。“鄉村興之中國興,鄉村衰之中國衰”。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圣賢就發現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中國文明演化規律。這個“舟”是什么?就是中國的農民和鄉村。農民和鄉村是中國古代文明演化不能突破的底線,中國古代朝代周期性更替過程就是不斷修復這個底線的過程。

中國農村問題,并不是一個重視不重視的問題,而是對解決這個問題的認識視角問題。在計劃經濟時期、“大躍進”時期,毛澤東等老一輩的革命家,并沒有忘記農民,他們對農民仍然高度關心。但為什么還出了問題?問題不是感情問題,而是出在認識思路上。1949年以后,我們不自覺地開始站在城市看鄉村。其實進入21世紀以來,對于農村出現的“三農”問題,也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我們也試圖通過搞新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來解決。為什么農村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好呢?問題同樣出現在,我們再次站在城市角度看農村,寄希望把中國農村問題放在城市化的一端來化解;我們站在城市的視角搞新農村建設,結果把新農村建設得像城市一樣,使農村不像農村;我們站在服務于城市化的角度,搞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競爭力,忘記了農業的第一使命,是農民的天然保險,是國家政治安全、糧食安全的底線;我們站在城市一端,以管理城市的思維設計鄉村治理制度,使鄉村治理制度無法落地,使鄉村治理長期處于亂象之中。若以這樣一種思路搞新農村建設,則使農民找不到自信,新農村建設不接地氣,缺乏內生動力。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二、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國情,是中國另類道路的根據

中國鄉村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發展最成熟的鄉村文明。中國鄉村是中華民族的功臣。如果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那么我們必須說,沒有鄉村就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鄉村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不認識鄉村,就無法認識中國。中國鄉村對中國的貢獻巨大,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未來更是如此。由此決定了我們必須感恩我們的鄉村、尊重我們的鄉村、保護我們的鄉村。

1.鄉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之載體、文化之根系

當我們今天以城市化、工業化是世界發展潮流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城鎮化時,我們必須導入另一個視角,這就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視角,來找到屬于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定位的時代坐標。從工業化、城市化潮流看,確實存在一個無懈可擊的邏輯,這就是鄉村將在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走向被解構、終結的命運。當我們按照整個所謂的時代潮流的邏輯,來設計與推進中國城鎮時,不能忘記,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存在,也需要我們去關注,這就是中國的城市化是在一個有著五千年鄉村文明演化的時空中進行的城鎮化。

無論從學理上對中國五千年文明有如何多樣化的解釋,還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存在的載體看、從文明演化根源看,負載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生產方式是農耕經濟,而農耕經濟的載體不在城市,是在鄉村。所以,以鄉村為載體成長起來的中華文明之根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在歷次改朝換代中,作為皇權中心的城市,雖然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毀滅,但中華民族血脈的繁衍,并沒有因城市的毀滅而中斷,只要鄉村在,中華文明就會一次又一次地劫后重生。從這個角度看,中華文明是屬于鄉村社會主導的文明。

與此相對應,2500年前,誕生于地中海、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古代工商業經濟基礎上的另一種形態的文明。由于工商業經濟最需要的載體是城市,由此決定了西方文明之根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所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鼎盛、衰微與消失,總是與城市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文藝復興,被西方史學家稱為歐洲的中世紀。中世紀恰恰是西方進入農耕經濟與鄉村發展時期,而歐洲這個時期恰恰被西方史學家稱為黑暗的中世紀。而且,近代以來西方走向文明復興之路,也是從地中海城市繁榮導致的文藝復興開始的。近代以來的城市化對于西方而言,是西方傳統文明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的過程。

我們必須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演化,西方與東方,從一開始就是從不同的歷史起點開始,沿著不同的文明之路而行進著。西方城鎮化可以不顧鄉村是否終結,因為城市化的過程就是西方文明走向世界的過程。然而,中國的城鎮化,必須為負載著中華文明的鄉村以足夠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提出的記得住鄉愁的中國城市化,就是要在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與世界城市化構成的時空坐標中探索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中華文明的獨特模式,決定了中國鄉村是世界上自主性和主體性最強的鄉村。在西方文明體系中,鄉村是依附于城市的,而中國鄉村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根、文化傳承之載體,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我們不能忘記,推動中國幾千年改朝換代的歷史,最后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的鄉村和農民。在世界文明史上,從來沒有像中國這樣,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農民起義成為推動改朝換代的力量。這種力量在西方文明演化史上并不存在。但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所以,古人講“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這里的水就是鄉村與農民,所以毛澤東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在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的今天,我們對此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2.鄉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遺產

對習近平提出的“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需要我們以新的財富觀和新的價值觀來重新解讀鄉村和鄉愁。在GDP主義和物質主義流行的今天,如果從純物質財富、GDP財富看,鄉村除了能夠為工業化社會提供城市不能生產的糧食外,其他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文化財富和精神價值看,讓我們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恰恰負載著城市無法找到的、金錢無法購買的、物質無法替代的精神與文化。可以肯定地講,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也是世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核心和靈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那么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根在哪里?多樣化的文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城市可以使我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物質文明,但鄉村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城市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多元的物質財富,甚至是來自西方的多元化文化,但值得我們自豪的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根在鄉村。

今天值得我們自信的不僅僅是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經濟大國,最值得我們自信的是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具有多樣化、歷史最悠久的鄉村文化。如果說按照工業化的標準化、分工化生產方式建設成的現代城市是如此千篇一律,而中國古代鄉村文明,卻在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下,用他們的智慧,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歷史時期創造了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從自然來看,在中國丘陵地帶鄉村是詩意鄉村,山地是桃源鄉村,平原是田園鄉村,青藏高原是天堂鄉村。從歷史來看,有神話鄉村、遠古鄉村、歷史名人的鄉村。從功能來看,有茶鄉、花鄉、陶瓷之鄉、刺繡之鄉、武術之鄉、耕讀之鄉等,數不勝數。中國鄉村文明不僅屬于中華文明的遺產,也是屬于世界文明的遺產。

3.中國鄉村是世界上最具有自我調適力、創新力的鄉村

中國的鄉村從來就沒有停下過追趕時代的腳步,在重大歷史的變革時期,中國鄉村還會肩負起引領時代的使命。

在中國鄉村與城市的關系,是陰與陽的關系、是樹根與樹冠的關系。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追求當下,喜陽、不喜陰,喜快、不喜慢的非理性時期,我們對城市與鄉村關系的認識正在被顛倒和誤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快速發展,城市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載體。我們誤認為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與樹根沒有關系,我們為了得到更多果實,就希望把所有的空間都讓樹冠來占領。在這種錯誤思維的指導下,我們發現鄉村是多余的,鄉村占用土地是一種浪費。

目前,我們必須回到對鄉村與城市關系認識的正見上來。我們不能忘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繁榮與發展,是源于一個扎根中國大地的鄉村,不斷為城市提供營養,這才有了中國城市的繁榮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國鄉村的承包制改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歷程,是承包制的成功為城市改革帶來了示范效應;20世紀90年代,由中國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主體的企業;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經濟和城市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又是2.5億農民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2000萬農民工,默默地回到家鄉,幾乎是零代價幫助中國渡過了金融危機。

我們不要忘記,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化的啟動、城市的創新,是因為中國的農村和農民,從來沒有停下創新和追趕時代的腳步,這樣才養育了城市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事實表明,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不僅從來沒有停下過創新的腳步,而且往往還是時代創新的引領者。公平地講,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中國農村、農民與城市相比,對改革需求最大,承受改變的壓力最大,所發生的變化與進步也最大。這恰恰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快速變化的秘密所在。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如何認識中國鄉村問題需要再度反思。中國的城市化也講城鄉統籌,似乎沒有忘記農村。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關鍵是我們站在什么樣的大背景、大邏輯下看城鄉統籌關系。這個大背景和邏輯,就是我們站在什么樣的現代化背景下來認識中國的鄉村。如果從純經濟思維,對鄉村價值缺乏足夠認識的背景下,搞城鄉統籌,那么城鄉統籌關系,就是城市替代鄉村,把鄉村變成城市的城鄉統籌。

三、中國鄉村逢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

學界均認為,城市化是未來人類的發展大趨勢,筆者卻認為,如果未來世界仍是西方主導世界,那么這個大趨勢確實會持續下去。但在以城市為載體的工業文明帶來的能源與環境危機的背景下,在當今世界已經不是西方單級主導世界時代,代表東方文明的亞洲崛起和世界人口大國——中國的崛起的背景下,我們堅信當今世界正在從工業化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從西方主導的單級化向世界多元文明板塊相互作用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工業化資本主導物質競爭世界向文化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方向發展。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自然也包含了從城市文明主導世界發展潮流向多元化的鄉村文明、小城鎮與城市共生的多元化文明發展。

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走生態文明之路的背景下,在中國演化幾千年的“鄉村興之中國興,鄉村衰之中國衰”的規律,正在通過“鄉村文明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實現著新演化。

1.五千年鄉村文明蘊藏著醫治工業文明病之解藥

現代的工業文明病之一,就是嚴重存在著缺乏精神制衡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泛濫之病。在工業化文明系統中,缺乏精神與文化制衡的物質財富無限制增長,不僅吞噬了大量的資源,造成資源環境危機,而且也吞噬了人類的精神能量,使人類文明在物質主義、病態消費主義、GDP主義的單極化世界中越走越遠。

醫治工業文明病的解藥,不僅在西方文明世界中找不到,在今天中國的城市中也找不到,因為中國城市也染上了這種文明病,某種程度上比西方還要重。醫治當代人類文明危機的解藥,就在中國鄉村文明中。在幾千年的農耕經濟中,中國先民發現,大自然雖然給人類提供的物質財富是有限的,但它提供給人類智慧的精神財富卻是無限的。幾千年形成的古代鄉村文明,本質上是“耕讀”文明,即通過“耕”來滿足物質需求,通過“讀”來滿足精神提升。正是這種在耕讀中形成的物質與精神的均衡互動,才是中華文明成為長壽文明的秘密所在。現代西方工業文明之所以是短命的文明,就是缺乏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均衡。誠然,我們不是簡單地讓人類回到中國古代耕讀社會中,而是說,中國古代耕讀的鄉村文明攜帶著被我們可利用的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基因。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之所以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提出要樹立文化自信,是因為,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和必然,也是當代人類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需要和必然。因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利他共享的倫理觀、協同共治的天下觀,以及系統整合思維方式等,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度契合。

而生態文明時代所需要的中國傳統文化,生發于中國的鄉村。由此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背后必然是中國鄉村文化的復興。目前,在中國鄉村仍保留天人合一的敬天尊地文化、基于熟人社會的互助利他的親情文化、融教化與養性為一體的鄉土文化,這些文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汲取的營養,也是醫治現代諸多城市文明的解藥,是民族文化產業的最大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旅游業、中醫中藥業、康體保健業、文化創意業、傳統民間手工業等產業,都是以中國文化為資源的新興產業。可以說根源于中國鄉村的傳統文化價值,100年前是包袱,20世紀80年代是概念,90年代是古董,21世紀是稀缺資源、是財富之源、是競爭力之魂、是民族自信之根。

2.支撐生態文明走向未來的綠色發展的優勢在鄉村

目前綠色發展已經作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列入十三五規劃。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下,正在興起綠色消費、低碳消費、文化消費的新趨勢,使沉睡于鄉村的綠色資源成為新財富之源。十年前,習近平在浙江安吉調研時,就富有遠見地提出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十年過去了,今天安吉縣已經變成了一種“兩山”綠色發展新模式。安吉縣的農民僅僅依靠青竹和白茶兩類綠色資源就帶來的鄉村產業,2014年農村人均收入達到21562元,比全省的19373元高了2189元。安吉僅僅是中國綠色發展在鄉村的縮影。生態文明時代的綠色經濟是一種依托自然資本、文化資本的新經濟。目前在全國各地快速興起的農家樂經濟就是鄉村獨有的自然資源與鄉土文化資源相結合的產物。

3.當代人類走向生態文明時代的新“三+技術”,鄉村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覆蓋全社會的能源利用技術、通信技術、交通技術是決定人類文明模式轉型的三大關鍵技術。引領18世紀到19世紀工業革命的“三+技術”是利用煤炭的蒸汽機技術+有線電話+火車;改變20世紀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三+技術”是利用石油的內燃機技術+無線通信+汽車、飛機。影響21世紀人類生態文明發展的將是新“三+技術”,即分布式新能源+移動互聯網+現代高鐵交通。在此之前技術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城市不是鄉村。但正在興起的新“三+技術”是農村與城市共享的技術,而且在許多方面,農村比城市更具有優勢。首先,分布式的新能源最大優勢在鄉村。具有高度分散性、相對均衡分布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越是人口分布密度低的地方,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越大。新能源這種特性使農村獲得了城市不具備的新優勢。其次,“互聯網+”帶來的分享經濟給古老的鄉村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使深藏在鄉村里的無法市場化的土特產品、有機產品進入城市高端市場成為可能。“互聯網+”從根本上打破城市壟斷的信息優勢,使鄉村與城市實現了信息獲取的均衡化。

總之,互聯網+新能源+現代交通帶來的改革,不是單獨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而是讓鄉村的美好生活成本比城市還要低。在城市需要高成本得到的良好環境、安全有機食品,在農村只需低成本就可以得到。

四、我們需要有根的現代化、城鄉雙向流動的城市化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農村問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習近平這一系列通俗表達中,就是要告誡全黨,中國鄉村與農民既是中國發展不能突破的底線,也是中國最終走向全面小康、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

在中國進入新常態、走向生態文明的大歷史背景下,時代需要我們從單級化、兩元獨立的思維,轉變為兩元協同、多元共生的新思維,重新認識中國鄉村價值,重新定位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

1.我們需要一種新鄉村文明觀

鄉村作為中華文明基因的攜帶者,是我們認識中華文明與歷史邏輯的起點,是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立足點。中國鄉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成熟的文明,也是最具有自我調適力、創新力的鄉村。中國的鄉村從來就沒有停下過追趕時代的腳步。而且在重大歷史的變革時期,還會肩負起引領時代的使命。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不認識鄉村就不能認識中國,沒有鄉村文明的現代化就不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無根的現代化。

鄉村是一個集政治與經濟、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家庭為一體的文明體。按照這個新鄉村文明觀,我們需要把目前進行的美麗鄉村建設,上升到鄉村文明建設的高度來進行。如果說新農村建設是鄉村發展的1.0版,那么美麗鄉村建設就是鄉村文明建設的2.0版,在“十三五”走向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背景下鄉村建設應該上升到以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內容的3.0版。

2.認識鄉村文明的未來

在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面對當代中國鄉村凋敝、蕭條的景象,我們需要走出狹隘的線性思維,從大時空、長周期的視角,認識鄉村文明的未來。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城市不是普世文明,鄉村也不是被歷史淘汰的文明,城市與鄉村作為人類文明的兩極,就像太極一樣是一種陰陽契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即使在城市文明主導的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也是一個鄉村與城市交替互動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之后,西方出現的逆城市化過程,就是城市鄉村化的過程,只不過西方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農村容納逆城市化,由此形成了城市郊區化的格局。從城市演化周期看,中國未來5年也將會出現逆城市化。

推動中國逆城市化的動力和契機,來自不斷升溫的“新回鄉運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有五類人向鄉村回流。第一類是新告老還鄉者。20世紀80年代有120萬人考上大學。這批50年代出生的人未來5年均會進入退休年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有回鄉養老、回饋故鄉的強烈愿望,如果有相應的政策推動,他們將會成為鄉村發展的新鄉賢,成為鄉村文明復興的中堅力量。第二類是改革開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億農民工。未來5年內大約有3570萬農民工到了無法在城市就業的退休年齡,他們中將有70%、約2500萬農民工會帶著他們的收入、帶著城市文化回鄉養老或再創業。第三類是新下鄉知識青年。隨著城市就業難和鄉村的發展機會的增加,出現了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新趨勢。特別是“互聯網+”給鄉村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的背景下,鄉村將會成為知識青年大有作為的希望田野。第四類是隨著中國逆城市化出現,一批城市人會回到鄉村養老或從事鄉村產業的經營。未來5到8年內中國將會出現一個退休高峰,城市退休人員將達到2億人。城市人回鄉,將會給鄉村帶來新消費,帶來鄉村養老產業發展。第五類是中國6000萬華僑同胞將會尋根回鄉。隨著祖國的強大,在國外的華僑將會出現一個回鄉尋根熱。他們尋根,也將會給鄉村發展帶來國際資源。

面對轉型時代出現的新變化,我們需要順應時勢,以二元協同、多元共生的思維方式,從城鄉雙向流動來認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我們需要把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從關注農村到城市單一通道的疏通,轉向城市與農村雙向流動通道的疏通上來。中國逆城市化之路,不是重復西方的城市郊區之路,中國有廣大的鄉村腹地。未來中國逆城市化將會帶動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中國未來城市化格局將是一個城市、鄉村與小城鎮協同共生、雙向流動的城市化之路。我們理想的城市化是詩意鄉村、溫馨小鎮、田園城市的多樣化的生態型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克拉玛依市| 拜泉县| 嘉义市| 延津县| 申扎县| 成安县| 会同县| 始兴县| 拉萨市| 太保市| 托克逊县| 桦甸市| 德格县| 灵璧县| 巧家县| 浮山县| 五河县| 黄浦区| 钦州市| 嘉峪关市| 鞍山市| 武平县| 陈巴尔虎旗| 三原县| 宾阳县| 安庆市| 兴文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天津市| 南江县| 即墨市| 乌拉特后旗| 红桥区| 南岸区| 陆良县| 兴海县| 吴川市| 洛宁县| 临颍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