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于動物品性的研究,在去除了其擬人化的、偽科學的一面后,現在已成為一個繁榮的領域。它的一個先導者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安迪·西赫(Andy Sih),他在1990年代前期開始研究溪流中的蠑螈幼體。他注意到,有的幼體蠑螈相當的大膽。相比于那些害羞的蠑螈,它們吃得多,長得快,這可以幫助它們在小溪流中生存:小溪流可能會在夏末時節枯涸,而那些害羞的幼體還沒有吃到足夠的浮游生物,變成可以呼吸空氣的成年蠑螈。但另一方面,膽大的蠑螈幼體因為它們到處亂竄,也更容易被它們的捕食者——綠太陽魚吞噬。這種現象,進化生物學家稱之為“波動的選擇”,害羞的和膽大的蠑螈各自在不同的情況中旺盛生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自然選擇在相同的物種中選擇了各種不同的品性。

在關于動物品性的研究中,這后來在習慣上被稱之為“害羞——大膽連續體”。在連續體一端的動物是好斗的、愛冒險的和愿意承擔風險的;另一端的動物則是膽小的、不愛冒險的和規避風險的。在超過一百個物種中都已經發現了這種“害羞—大膽連續體”,既然相隔很遠的生物物種都顯示出了這種特性,它可能在包括人類的所有動物中都存在。對于大多數動物來說,生命就是介于吃或被吃之間、尋找配偶和逃脫危險之間的一項交易,對于這種介于成功和生存之間的交易,各種生物以各種別出心裁的方式設法應對。比如,在雄性蟋蟀中,唱得響亮和持久的易于吸引雌性,但是它也會招來捕食者——因此,鳴聲最長的從隱身處跳出來得慢,這就以害羞抵消了唱得持久所帶來的更大的風險。

動物科學家們已經運用巧妙的研究方法測量了害羞——大膽連續體。想象你就如海鳥生物學家薩曼莎·帕特里克(Samantha Patrick)所做的那樣,正平臥于南印度洋杳無人煙的“占領島”(Possession Island)那封凍的冰原上,拿碳纖維桿將一個充氣的塑料玩具奶牛推向一個正在筑巢的信天翁,膽大的信天翁會張合它們的喙并發出咕咕聲,而那些害羞的則會假裝沒有看見。膽大的信天翁被證明更善于搜尋食物;害羞的則是更細心的父母和寵愛另一半的配偶。

正如人類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變得害羞或大膽一樣,地方環境似乎也能轉換動物的害羞和大膽之軸。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Alberta)班芙鎮(Banff)——位于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的一個旅游景區,那里的麋鹿已變得異常大膽。這些麋鹿,當地人把它們叫“城里人”,它們在1990年代遷移到了班芙,可能是為了躲避狼群。鎮上到處都樹立著標志牌,警告人們麋鹿是危險的,特別是在發情季節,它們會弄癟汽車輪胎,在散熱器上打洞,打碎汽車擋風玻璃。羅伯·芳德(Rob Found),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一名博士生,開始通過一種基礎的“逃避反應”來測試班芙麋鹿的害羞或大膽程度:他使用一根曲棍球棍,上面捆上一個沙沙作響的垃圾袋,追趕每只麋鹿10分鐘,看它們逃跑得有多快。他把照相機固定在舊自行車框架、交通三角標志和其他從垃圾堆里撿到的廢料上,看麋鹿是否足夠大膽去接近這些目標,按下照相機,并在一些粘膠帶上留下它們的毛發樣本。芳德得出了結論:麋鹿群并不像大多數人以為的那樣,是行為一致的,而是每個麋鹿表現得從大膽到害羞各不相同,少數幾個膽大的會領導害羞的誤入歧途。

與個體的害羞或大膽一樣,某些動物像人類一樣,似乎也具有可辨認的社會性格。直至最近,隨著微小標記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裝置的發展,人們才可能看到這類動物的群體行為。在阿德萊德(Adelaide)東北部,靠近摩根(Morgan)的桉樹叢里,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邁克爾·布爾(Michael Bull)通過在松球蜥蜴的后背上捆綁全球定位系統數據記錄器,來追蹤它們的活動軌跡,研究它們的社會生活。他發現,它們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絡。有些是獨行俠,而其他的則聚集在他稱之為的“蜥蜴圈子”里。萊斯利·埃文斯·奧格登:《動物有個性嗎?》,載《生物科學》,2012年第62卷第6期,第536頁。也可參見第533~534頁。

在普利茅斯(Plymouth)的海洋生物學協會實驗室的一間電解室里,研究人員通過考察不到一歲的小斑點貓鯊遇到來自大魚的危險時,為了安全如何做出選擇,來測量它們的社交性。膽大的貓鯊停留在彼此的背上,形成了鯊魚友愛同盟;害羞的鯊魚則盡力偽裝自己,藏到與自身皮膚的顏色相匹配的槽底沙礫處。在巴哈馬群島(Bahamas)的比米尼鯊魚實驗室(Bimini Sharklab)的實驗池中,研究人員在檸檬鯊身上發現了相似的合群現象。像貓鯊一樣,檸檬鯊必須符合一個相當低的標準才被認為是愛社交的——它們必須跟隨另一只鯊魚幾秒鐘,甚至連我也能做到這一點。但是,這些微小的區別卻是意義重大的。友好的檸檬鯊被捕殺的可能性較小,但更容易從它們的鯊魚朋友那里沾上寄生蟲和疾病。處于害羞——大膽連續體中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是關涉生死的問題。

態度強硬的進化生物學家會堅持認為,人類的害羞同樣是一種適應性的品質,是從我們史前時期遺留下來的陳腐行為。心理學家杰弗瑞·卡恩(Jeffrey Kahn)認為,人類的害羞是從我們祖先的膽大/膽怯博弈中進化而來的,膽大者和膽怯者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不變的;害羞特別是與社會等級體系的需要相關,這種體系會把次一級的男性和女性協調到部落層級的底層,以減少沖突的機會。杰弗瑞·卡恩:《憂慮:焦慮和抑郁的起源》,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

確實有一些證據表明,害羞在高級靈長類動物中存在著遺傳性。早在1970年代,任職于馬里蘭州(Maryland)普爾斯維爾動物研究中心的美國動物行為學家斯蒂芬·蘇奧米(Stephen Suomi)就觀察到,大約有15%的獼猴是害羞的,在緊張的情形中,會表現出心率增加、血皮質醇和腎上腺應激激素上升。通過檢測血液,蘇奧米證明,把害羞的猴寶寶重新分配給更為外向的猴媽媽是無效的,害羞品性是遺傳性的。差不多同時,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卡根(Jerome Kagan)通過實驗證明,有相同比例的人類嬰兒是天生害羞的。他們是膽怯的,對緊張的事情如氣球爆炸或穿成小丑模樣的人,反應也同樣是血皮質醇上升,心跳加速。

卡根關于人類性情的研究表明,我們有一個固定的情感范圍,即使是在嬰兒時期,我們也有一些基本的、不可更改的核心人格。許多父母在直覺上都知道這一點,堅持認為他們的孩子自打來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是隨和的、外向的,或者是焦慮的、內向的。如果害羞是有遺傳性的,那么它很可能也帶有進化中所獲得的東西,我們大腦中祖先所遺留的這些部分也一定關聯著害羞所帶來的好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莫力| 台山市| 安国市| 温泉县| 康平县| 紫阳县| 胶州市| 义乌市| 江达县| 赤峰市| 阿克陶县| 海晏县| 马关县| 天全县| 红河县| 高要市| 灌云县| 浦城县| 禄丰县| 嘉定区| 九龙城区| 蒙自县| 吉安市| 湖南省| 白城市| 大方县| 叙永县| 辉南县| 焉耆| 久治县| 察雅县| 新巴尔虎右旗| 岐山县| 屏东县| 成都市| 丽水市| 滦平县| 自治县| 车致|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