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文化理論發展研
- 郭春陽 張治國 郭耿陽
- 3454字
- 2019-01-03 12:14:01
第三節 中外體育文化的發展變遷
一、中外體育文化的發展歷程
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體文化,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同步的,而且,必然是受人類文化所處的發展階段影響的。因此,要考察體育文化的發展,必然要將其放入不同的人類文化發展歷史時期,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角度加以研究,方能比較客觀、全面地進行考察。所以,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它們有過3次較為強烈的相遇。一次是在唐宋時期,另一次是在清末,還有就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改革開放時期。這3次體育文化相遇,由于相遇時期的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和外來體育文化自身發展狀況的不同,對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影響也極為不同。
(一)唐宋時期
第一次中外(主要是西方)體育文化相遇,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強盛時期——唐、宋朝中外文化交往,可追溯到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從此,“絲綢之路”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割據分裂混亂之局,此時的歐洲,奴隸制度亦趨危機,終導致羅馬帝國崩潰。這幾百年間中西交往較少。隋、唐、宋、明,中國再度統一,由于經濟的繁榮與國力的強大,不但陸路交通得到恢復,海上交通也得到發展,中國與歐洲的貿易及文化交流再現頻繁”。據史料考證,“唐初,東羅馬曾7次派使節出訪大唐,大唐也曾派人到過東羅馬。在這些交往中,體育文化的交流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我國的一些唐代墓中出土了一些頭部類似羅馬執政官西賽祿的拳擊和摔跤石俑,從而證明了東羅馬的拳擊和摔跤等體育運動文化被傳入中國。而在11世紀時,德國教會也有類似我國唐代的十五柱球和九柱球戲,這也為中國體育文化向東羅馬的輸出提供了佐證”。因此,我們認為,中西方體育文化相遇是始于唐宋時期。其時,中國正處在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強盛時期,外來體育文化主要是由外國使節或個體商人帶入中國的。當時進入中國的外來體育,一是,本身也只是民族體育文化,沒有像現代西方體育文化這樣強勢;二是,被中國的統治者視為夷人的“雕蟲小技”。所以,其時的外來體育文化的進入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幾乎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影響。
(二)清末民初時期
第二次中外體育文化相遇,是在中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衰弱期——清末民初晚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大清王朝閉關鎖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緩慢,綜合國力水平低下。而其時,世界正處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初期,西方的一些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已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清王朝的國門被西方列強輕易地打開,西方工業化的產物——西方體育文化也搭乘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并與根植于農業社會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相遇。由于此時的西方體育文化已具有鮮明的西方工業革命文化的特征,現代奧林匹克的誕生,更賦予了它具有一種強勢文化的特質,當它進入了一個正被西方列強奴役的中國后,便給近現代的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激發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些有志之士開始積極探索“求之圖存,求富自強”之道。洋務運動的興起,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成為社會的共識,推進了中華民族主動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進程,其中也包括學習西方的競技體育文化。但是,時逢國難,國人來不及思考體育的實質,便在實用主義的引領下,使中國走上了一條由“強兵”到“強種”,再到“強國”的體育發展道路。“中華民國”成立以后,“近代中國人的體育觀念開始由強兵、強種、強國的觀念,向健身、娛樂、競技的觀念轉變,從而使對體育的認識越來越靠近體育的真義和本質”。經過20世紀20、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大約在20世紀的40年代,近代中國人終于走完了對體育的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確立了較為成熟的近代體育觀念”。
(三)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改革開放時期
第三次中外體育文化相遇,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而西方各國處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時期——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進行了經濟封鎖,國門再次關閉。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和平建設國家的道路。至1979年改革開放前,中國與西方國際社會的交流幾乎全面中斷。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國際社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金融風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滯長和倒退,其影響已波及全球的社會發展。與之相對,此時的中國經濟卻保持了較高的發展水平,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正在日益縮小,一個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發展,崛起的中國需要與世界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因此,國際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其中,也包括體育文化的交流。這次中外體育文化相遇與前兩次不同之處在于,中國主動打開了國門,并在2008年,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同時,借助了奧運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使中外體育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接觸,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這次的中外體育文化相遇,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對話,它的影響是雙向的,必將對中國體育文化未來的發展和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嚴格意義上的體育文化是近現代才出現的”,為此,本研究擬就近現代中外體育文化相遇對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旨在梳理近現代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格局。
二、中外體育文化變遷的意義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人類社會中的諸如文化等也處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對這個變化的表述,理論界多用“變遷”一詞。當然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思維意識尤其體育文化的價值意識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使體育逐步從主要文化存在而變為人們節日之余喜慶的生活點綴。從整個體育文化的發展趨勢來看,體育文化變遷是趨于進步的。這在于體育在現代變遷中能主動吸收外來體育文化的精華,并將其融入體育傳統文化結構之中,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國家也采取積極措施促進體育的發展,以努力實現新體育文化要素與精神的融合。因此,體育文化變遷對體育文化乃至整個人類文化發展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一)實現體育文化突變的重要過程
任何新體育文化的產生都必須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所有體育文化特質的改變都有一個變遷過程。沒有變遷就無法除去舊的體育文化,不能建立新的體育文化。不同的是,有些體育文化變遷快,有些體育文化變遷慢,要經歷長期的體育文化特質的分化和組合,甚至給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犧牲。體育文化在這些階段的變遷雖然也經歷了痛苦但卻是進步的歷程,“百家爭鳴”和魏晉時期思想大解放都推動了當時體育文化的變遷和發展。中國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接受西方體育文化,改造舊體育文化的歷程也相當漫長,可以說至今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中國體育文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二)推動社會文化進步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文化傳統作為一種非正式約束對制度變遷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多數政治和經濟體制變革,包含體育體制變革,都是基于本國深厚文化傳統之上不同風格的制度變遷。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存在著較大的制度和文化鴻溝,只能在漸進的制度改革中逐步完善市場制度,以使人們的意識、文化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逐漸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因此,“摸著石頭過河”“雙軌制”這樣一些舉措是適應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明智之舉,而體育領域舉國體制漸進而和緩的變革可以看作一種屬于文化變遷意義上的體育文化進步。
體育文化是代代進步的,物質文化的進步推動社會制度文化發生變化,社會價值觀念等隨之改變。遠古的石器不如古代的冷兵器,粗糙的木棒不如精巧的棒球棒,天然的竹竿無法與碳纖維撐桿相比,笨重的粗布鞋難以與精致的跑鞋媲美……體育物質文化不斷進步,體育制度文化不甘落后,體育精神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進步。凡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體育文化都代表了體育文化的進化潮流。
體育物質和精神、制度文化并非一直協調發展,也有失調的時候,也有前進中的暫時后退。但從整個體育文化發展的趨勢來看,體育文化變遷是趨于進步的。這種進步意義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一是對人的進步的充分肯定,對人的肉體和精神進步的提倡;二是體育文化系統整體的協調發展,保持體育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協調發展;三是追求一種創造性的整體轉換,在對舊的落后體育文化揚棄的基礎上實現整體轉換;四是體育文化多元性與趨同性的高度統一,達到體育文化運作機制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