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現代奧林匹克體育文化

從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舉辦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現在的20多年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已經成為現代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據國家對外公開統計數據,2008年北京奧運會參加的國家與地區達到205個,報名參賽運動員為11526名,裁判員1萬多名,俄羅斯總理普京、法國總統薩爾科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美國總統布什等80多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了北京奧運會,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通用汽車總裁瓦格納、法國家樂福集團總裁迪朗、麥當勞總裁吉姆·斯金納、沃爾瑪連鎖公司CEO斯科特、摩托羅拉總裁格里格·布朗等1000多位世界著名企業家與CEO觀看奧運會,加上各個國家與地區的官員、記者、會議代表、技術代表、贊助公司的客人等達到9萬多人(一說7萬多人);城市與場館的志愿者隊伍達數十萬名。收看奧運會人次達到40多億。可見,奧運會的“影響確實是空前的,沒有任何一項具體的社會運動能像奧林匹克運動這樣,在短短的二至三個星期內,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它身上”。它對世界的和平、全世界經濟、教育、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人類思想文化的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史

公元前776年,伯羅奔尼撒的統治者伊菲圖斯革新宗教儀式,并努力使宗教與體育競技合為一體。為此,他在古希臘的奧林匹亞組織大規模的體育競技活動,并決定每4年舉行一次。這就是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人入侵希臘后,古奧運會逐漸衰落。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征服了希臘,此后,羅馬人數度修改奧運會比賽規則,使得奧運會面目全非。到公元394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禁止異教活動,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間共舉行了293屆、歷時1168年的古奧運會畫上了句號。

文藝復興以后,從15世紀開始,西方的教育家們開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古奧運會也逐漸引起了許多教育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的關注。1450年,意大利政治家捷奧·帕爾維葉里(1405—1475)就提出了應當將古奧運會的精神貫穿到人們的社會生活意識之中的主張。英國人吉爾貝爾特·維特斯(1703—1756)于18世紀首先提出了復興奧林匹克的思想。1792年,法國著名記者吉爾伯特·羅姆建議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1776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勘察中發現了古代奧運會遺址;1875—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人在奧林匹亞遺址發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

希臘獨立以后,商人扎巴斯(Evangelis Zappas)向希臘國王提出了重新舉行奧運會的具體建議,1858年,希臘發布了《奧林匹克令》,并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舉辦了第一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后來,又分別于1870、1875、1888、1889年舉辦了四屆奧運會,雖然其范圍始終沒有超出希臘,但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熱愛體育,擅長足球與曲棍球,對希臘的歷史非常感興趣。青年時的顧拜旦志在教育和歷史,1888年,他出任法國學校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并發起成立了第一個“全法學校體育協會”,設立了“皮埃爾·德·顧拜旦獎”,以表彰最優秀的運動員。1890年,他訪問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亞,萌生了以古代奧林匹克精神來推進國際體育運動的想法。1891年,顧拜旦出任法國田徑協會秘書長。1892年11月25日,法國田協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成立5周年紀念大會,顧拜旦首次在大會演講中發表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正式提出恢復和創辦現代奧運會的想法。接著他又遍訪歐美諸國,游說各界人士,宣傳復興奧林匹克運動。

1894年6月,由法國、英國、希臘、瑞典、美國等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代表團、79名代表參加了巴黎郊外索邦大學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并在6月23日的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業余與職業運動員、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成立國際奧委會(IOC)三項決議,并決定于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辦首屆國際奧運會。于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告成立,希臘人維凱拉斯(D.Vikilas,1835—1909)擔任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任秘書長。會議批準了由顧拜旦起草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

1896年4月5日,第一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開幕式上,希臘國王喬治高度贊揚了顧拜旦的貢獻。雅典奧運會后,維凱拉斯辭去國際奧委會主席職務,顧拜旦當選第二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奧運會上,顧拜旦針對當時體育競賽中的一些弊端,發表了著名的詩作《體育頌》。

1913年,顧拜旦為國際奧委會設計了會徽、會旗。會旗圖案白底、無邊、上面有藍、黃、黑、綠、紅5個環環相扣的彩色圓環,象征著5大洲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比賽和友好精神相聚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外,他還倡議燃放奧林匹克火焰、設立奧林匹克杯等。在確定奧林匹克運動會口號的問題上,顧拜旦最初覺得應以“團結、友好、和平”的口號來指導比賽。后來,他的一個朋友狄東神甫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得到顧拜旦的贊賞,認為它體現了人類永遠向上、不斷進取的偉大精神,以后便倡議把它作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號。1925年顧拜旦辭去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職務。在他任職期間(1896—1925),國際奧委會成員由14個增加到40個,并先后成立了20多個國際專項運動聯合會。他卸任后被終身聘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1937年9月2日,顧拜旦在瑞士日內瓦去世,隨后被安葬在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瑞士洛桑。作為國際杰出的體育活動家、教育家、歷史學家的顧拜旦,為現代國際體育運動奠定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特別在他的祖國法國,有以顧拜旦命名的街道、體育場館。法國國家奧委會總部就設在皮埃爾·德·顧拜旦大街1號。在法國國家奧委會的大廳里,矗立著顧拜旦的銅像。1999年12月17日,他獲得由《奧林匹克雜志》評選的“世紀體育領導人”稱號。

圖3-1 五環會旗

二、現代奧林匹克主義

1991年版的《奧林匹克憲章》總則第二條對奧林匹克主義做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界定:“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所要開創的人生道路,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作用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尊重為基礎的。”

由此,奧林匹克主義成為一種人生哲學,它要使人們的身體與心靈、精神與品質都得到和諧發展,使人類的潛能與美德得到充分的開發。薩馬蘭奇先生說過:“奧林匹克主義是超越競技運動的,特別是在最廣泛、最完全的意義上來講它是不能與教育分離的。它將身體活動、藝術和精神融為一體而趨向一個完善的人。”國際奧林匹克學院負責人奧托·西惹蜜澤克進一步地說,“奧林匹克主義是一個普遍概念,所有使人變得更好的原則,都包含在它的光環里”,“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在于促進人的精神發展,以此來達到造就協調勻稱、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

從廣義上來講,奧林匹克主義就是指奧林匹克的文化體系,包括哲學基礎、理想、精神、原則、運動系統等。

(一)奧林匹克哲學基礎

人,永遠是哲學研究的主題。不管人類發展史上有過多少種人生哲學,其中關于人的身體與精神、肉體與心靈等的認識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奧林匹克哲學的基點是確認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多元統一,主張‘身體、意志和思想的統一’(1897年第二屆奧林匹克大會規定),認為完善的人生是身體、智慧和精神的全面發展,是身體機能、意志品質、智慧、道德等要素的協調、和諧和均衡的有機統一體,是人體復雜開放巨系統各因素或是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最優化,而且是在動態、不斷發展變化中通過舊態勢的破壞向更高勢態躍進的最優化。所以,奧林匹克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人生哲學。

為什么說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人生哲學呢?如果說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是為了和平——神圣休戰,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又為了什么?事實上,不論是古奧林匹克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始終都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人的進步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休戰僅僅是對古希臘時期不斷發生的民族戰爭的一種厭倦情緒,奧運會的舉行可以暫時緩解民族間的矛盾,也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和平談判的機遇,但它不應當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主題。奧林匹克運動是古希臘人在對人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是人是理性與感性的和諧體。古希臘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認識到了人不僅有理性,能夠認識自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且人還能夠認識自己,特別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人不僅僅應該發展理性,還應該發展自己的感性;人不僅發明了人類文明,發展了自己的智慧,發展了各種社會組織與種種制度,而且還應該發展自己;不僅應該發展自己的智力,還應該發展自己的體力;只有智力與體力完美結合的人才是完整的人。要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去參加身體運動,參加奧林匹克活動。也由此,身體運動不僅僅是人的生理需要,也就成為人的發展的需要,從而就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文明是一種先進的生活方式”。古希臘人指出了一條文明之道,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把這種文明道路更加拓廣。

韓丹先生認為,奧林匹克人生哲學的要點為:

(1)基本點是確認人體生命大系統各因素的和諧均衡,和諧統一。奧林匹克運動的參與者都要在體魄、心智和精神方面,也就是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發展,成為完美的人。

(2)關鍵點在于自覺奮斗。要在不斷地奮斗中,向榜樣學習,超越自己,達到新的高度。

(3)奧林匹克的人生道路是人們在奧林匹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體驗、認識與領悟中追求自我完善、社會完善的道路。這無疑是對奧林匹克哲學基礎的正確解釋。

(二)奧林匹克理想

顧拜旦在1908年的一次講話中說:奧林匹克理想,它一部分建立在你們如此向往并稱為“公平競爭”的騎士精神,另一部分建立于對優美與崇高狂熱崇拜的美學思想,對奧林匹克的理想建立了一個初步的框架。奧林匹克理想可以綜合表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體育鍛煉與體育教育,培養身體優美與全面發展、道德高尚的理想社會公民

如上所述,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最根本的追求,當然它也成為奧林匹克的理想之一。所謂理想的社會公民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體育鍛煉,發展人的體力,鍛煉人的意志,激勵人的奮斗精神,使人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生存環境;二是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熏陶人的美感,錘煉人的品德,鍛造人的性格,使人能夠在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堅持體育運動是社會成員的神圣權利,不僅是國家、民族強盛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命活動的需要,要求所有社會成員不分種族、國家與政治制度,都參加到這一運動中”,“經由體育與教育造就高尚的、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用奧托·西惹蜜澤克的話說,就是造就“既在身體方面達到盡可能高的程度,同時又具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強的意志,從而能在其身處的社會環境或更大的范圍內生存,并為社會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2.通過體育“公平競爭”的教育與影響,建立公平、有序的理想社會

所謂通過體育活動來建構理想社會有三層意思:其一,體育運動建立了嚴格的競賽準則,因而能夠培養“公平競爭的”的騎士精神,并通過這種公平競爭的影響與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養人們公平參與社會競爭的意識,進而培養公正、民主、有序的公民的優秀社會品德;其二,“由這些全面發展的、完善的人來改造社會,使社會變成沒有道德敗壞、沒有弱肉強食和腐敗的美好社會”以及“建立一種可控的、合理的社會競爭機制”;其三,由于體育活動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活動,人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享受到體育的快樂,人人享有自己的尊嚴,也尊重與維護集體的尊嚴,并通過這種熏陶以期實現社會的公平,實現《奧林匹克憲章》中所講的,“建成一個和平的維護人的尊嚴的社會”。

由上可知,奧林匹克理想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這是一種超越階級、超越政治、超越國界的社會大同的理想。當然,理想與現實并非完全統一,但是,奧林匹克理想確實是一種崇高的理想。用顧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慶祝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5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中的說辭,奧林匹克理想是人類吸收古代傳統構筑未來的力量之一,這種力量體現在:雖“不足以確保社會和平”,但仍可促進和平;雖沒有“更加均衡地為人類分配生產和消費物質必需品的權力”,但仍可促進公平;雖“不能夠為青少年提供免費接受智力培訓的機會”,但仍可促進教育。理想能產生力量,理想能促使人們奮斗,理想能催促社會不斷進步。

(三)奧林匹克精神

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憲章》中關于“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可以看出,《奧林匹克憲章》賦予奧林匹克精神的內容是“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顧拜旦在1936年的一次演講中也對奧林匹克精神做出過自己的闡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特點是貫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奧林匹克的第二個特點是杰出人物,精英至上”,“休戰思想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又一基本特點”。綜上,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闡述奧林匹克精神。

(1)宗教精神——超越階級與政治的世界大同精神。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的理想是一種世界性的沒有歧視、民主的、公平競爭的人類大同的理想,所以,它應是完全獨立的。因此,從一開始它就不允許任何來自政治、經濟或社會的因素對其進行干涉,而且,“它必須尋求一種特殊的社會力量的支持,這就是有信仰的具有一定組織形式的社會群體,其模式便是宗教”。古奧林匹克運動會懷著對宙斯大神的無限崇敬而舉行的祭奠儀式啟發了顧拜旦,為此,他在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時保留了一些古奧運會的元素,如“圣火”的取法與傳遞(圖3-2、圖3-3);同時,他又結合現代國家與民族意識,設想“運動員可以在他們自己國家的旗幟前,同時也面對其他國家的旗幟莊嚴宣誓”并與現代愛國主義精神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他所理解的“宗教體育的思想”。這種古代宗教神靈思想與現代愛國思想的結合,就是顧拜旦的宗教精神。他希望用這樣的宗教精神來實現奧林匹克運動的超越階級與政治的影響的目的,同時體現古奧運會和平、愛國的思想。為此,他創建了一個獨立的國際奧委會,并規定其主要職責是用其忠誠和獻身精神來保證奧林匹克理想的實現。當然,這僅僅是顧拜旦的一廂情愿,而現實是體育運動與政治是不可能完全分離的。

圖3-2 奧運會圣火的傳遞

圖3-3 薩馬蘭奇與何振梁欣賞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

(2)精英精神——培養社會精英。“精英至上”,就是號召人們崇拜精英,學習精英,勇于克服困難,勇于超越自己,勇敢面對社會與自然的挑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不斷提高自己與發展自己。人類必須勇于超越。這與顧拜旦經常強調的“騎士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精英精神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人們要勇于奮斗,不但要向精英學習,而且要有超越精英的決心與信心。為了奧林匹克理想,為了人類進步,為了自己的發展,要不斷地挑戰自己,挑戰精英,生命不息,拼搏不止,通過公平競爭達到超越自己、超越精英,人人成為社會精英的目的。圖3-4就顯示了接力運動員的風采與奮力拼搏的精神。

圖3-4 奧林匹克精神

(3)公平精神——灌輸公平競爭的社會原則。社會要進步,就必須有競爭。但是,如何競爭,卻是人類應深刻思考的話題。奧林匹克運動是以競技運動為其主要活動形式。競技運動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對抗與競賽。在直接而劇烈的身體對抗和比賽中,制定一系列規則約束運動員的行為,進行公平競爭,既避免對運動員身體不必要的傷害,又使運動員的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鍛煉與培養;同時,觀眾也得到感官上的娛樂享受和潛移默化的社會競爭意識與公平競爭準則的教育。所以,競技體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娛樂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競爭。只有在公平基礎上的競爭才有意義。公平競爭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通過運動,讓運動員與觀眾學習如何在社會競爭中尊重他人,正確對待競爭,既要向優勝者學習,也要向那些面對比自己強的對手也敢于奮斗與競爭的“失敗者”學習;既體會在社會競爭中勝利的喜悅,也體會在競爭中失敗的滋味。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也是公平競爭的應有之義。

(4)和平、相互理解與團結友誼精神。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國際性的運動,它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世界上不同文化間的各種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與矛盾。來自世界各個不同地方的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官員以及觀眾生著不同的膚色,穿著不同的服裝,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會用不同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這些種族的和文化的差異,又常常由于各國間在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沖突而強化。差異就會產生矛盾,矛盾就可能引發沖突。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公正對待和理解,強調相互了解、友誼和團結,就是要形成一種新的世界大同文化氛圍——奧林匹克文化氛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擺脫各自文化帶來的偏見,人們看到的不是因為文化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而是全人類在同一種文化(奧林匹克文化)下的公平競爭;同時,人們也會看到全世界百花齊放、千姿萬態的文化圖景,從而使文化差異成為促進人們互相交流與學習的動因。所以,奧林匹克文化是一種世界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人們既有相同的文化內容,又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由此,促使人們打破各自狹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去認識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領悟到各個民族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文化創造力,學會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較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別人和自己,虛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豐富自己,從而實現奧林匹克運動所提倡的建立一個沒有任何歧視的社會,培養人們之間真誠的理解、合作和友誼、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公平競爭的國際文化環境。當然,這也是對古奧運會和平、休戰精神的具體體現與超越。

(四)奧林匹克活動形式

如何把奧林匹克精神貫穿于社會活動中去,這就要通過奧林匹克活動去實現。一般地說,奧林匹克活動包括奧林匹克運動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兩種形式。

奧林匹克運動是指一般的體育活動。一般而言,所有的體育活動都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組成部分。奧林匹克運動是對大眾而言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運動水平高低,面向社會的所有階層,旨在動員所有的人參與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學習奧林匹克精神,體驗奧林匹克人生哲學,體會公平競爭的社會法則。其目標不是少數人去競爭金牌,而是為所有的人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包括一切運動和競技項目。在這里,體現的就是“參與原則”與“友誼原則”。“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一項原則。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精神與教育。“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格言最早是美國一位主教提出來的。1908年倫敦舉行第4屆奧運會時,顧拜旦引用了這句話。后來,顧拜旦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也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斗。”“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又一原則。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其宗旨就是要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廣交朋友,促進了解,聯絡感情,交出友誼,進而達到世界的團結、和平、進步的目的,實現世界大同。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是奧林匹克的另一種活動形式,這是一種世界最高水平的體育競技活動。奧運會期間,全世界所有的頂級選手都來到同一舞臺競技,展示世界最高水準的體育競技。奧運會是對世界最高水平的體育競技運動員而言的,旨在檢驗與展示4年來世界競技體育的發展水平,其中也包括體育科技的發展水平。運動員來這里的目標是奪取獎牌,展示水平,當然,也包括互相學習與共同進步。這里體現的是奮斗原則、競爭原則與公平原則。

競爭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當然也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形式。要競爭,就必須去奮斗。沒有奮斗,當然也就不會有競爭。所以,奮斗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靈魂,而競爭原則表明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倡導挑戰與競爭的社會活動。人類在競爭中,勇于向世界強手和先進水平挑戰,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另外,各項競技運動成績和運動記錄,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部分社會文化的積累、更新和創造過程中,奧運會起了重要作用。

公正原則是奧林匹克競爭的行為規范。社會競爭必須有所規范,競爭才是有意義的,才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所大學校,就必須教育所有參與者遵守社會競爭的基本準則,這就是公正原則。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極大魅力與教育意義。

強調奧運會的競爭原則,并不是說奧運會就沒有友誼,不講友誼。恰恰相反,奧運會就是通過各國運動員的公正競爭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來增進友誼與團結的。如果沒有奧運會這樣一個競技、交流的平臺,各個國家的運動員如何能夠齊聚一堂、同臺競技,相互了解與學習呢?競爭過程中的了解、學習,也是友誼的體現與實現過程。

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保證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實現,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分割。《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奧林匹克運動與奧運會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最好實踐。

(五)奧林匹克格言或口號

奧林匹克格言有兩種:“更快、更高、更強”與“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

“更快、更高、更強”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亨利·馬丁·狄東提出的。1891年他在巴黎創辦了一所體育學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為該校的校訓。顧拜旦對此非常贊賞,也得到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們的稱道。后經顧拜旦提議,并在1913年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批準,將上述格言正式寫入《奧林匹克憲章》。1920年在第6次國際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把“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徽構成部分的決定,這一格言便正式成為奧林匹克標志的一部分。

“更快、更高、更強”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與不畏困難、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體現了奧林匹克的奮斗原則與競爭原則。對于運動員來講,格言有兩層意義:在運動場上,面對強手,發揚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直面勝利;在生活中,對自己則應永不滿足,要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實現新的目標,達到新的境界。

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奧林匹克新格言:“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

新格言是針對奧運會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言的,例如,興奮劑問題、黑哨問題等。“更干凈”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言的,體現了人類弘揚體育道德規范的堅定信念和維護奧林匹克運動的公平競爭的決心;“更人性”則體現了對至高無上的人性理想的執著追求,奧林匹克運動就是要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力量得到完美的體現和高揚;“更團結”是人類對奧林匹克和平理想的深切呼喚,寄予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在新世紀以更加空前的團結去推動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顧拜旦本人在推崇“更快、更高、更強”的同時,又大力主張把“團結、和平、進步”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標。“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現今已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以及世界體壇的宗旨,而且是全人類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標。奧林匹克新格言體現了新世紀奧林匹克運動以人為本、公平競爭和文明、團結、進步的意義。

奧林匹克還有一個格言是“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甚至還產生過“更快、更高、更強”與“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爭論。何振梁先生指出,新版本的《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指出,奧林匹克格言只有一個——“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運動主張辯證地看待參與與取勝的關系,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取勝,所以參與是基礎,我覺得參與的目的就是為取勝,就是要懷著“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去奮進,這才是真正的參與。

對于“參與”與“取勝”,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理解。這就是參與適用于所有奧林匹克運動,參與是為了鍛煉身體,為了學習,為了友誼,為了團結;而“取勝”則只適用于奧運會等競技場地,在競技場上就是要抱著取勝的目標去奮力拼搏。參與奧運會等奧林匹克活動,一方面是為了交流與學習,為了友誼與世界和平,另一方面當然為獲取獎牌,去展示自己的身體風采,去實現“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

可以看出,對于奧林匹克的三個格言,實際是從不同側面來說明不同的目的。同時,通過以上分析,顯然,“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是由針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提出的一個理想。事實上,無論是古奧運會還是現代奧運會,“干凈”(主要是公平競爭)、人性(主要應是促進人的發展)、團結都是其奮斗理想或目標。所以,它并不適宜于作為奧林匹克格言。奧林匹克運動需要“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也需要“參與”,但它更需要的是激勵人們去奮斗、去拼搏、去提高、去發展。“干凈”——公平競爭應是為了保證“更快、更高、更強”。只有在拼搏與奮斗中的“干凈、人性、團結”才是奧林匹克運動所需要的。

另外,“更快、更高、更強”的含義不僅僅是為了“獎牌”。“獎牌”體現了“更快、更高、更強”,但這不是奧林匹克格言的全部意義。“更快、更高、更強”體現的是奧林匹克的一種奮斗、拼搏的精神,是鼓勵人們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面對一切競爭對手,去競爭、去奮斗,并爭取勝利。所以,不能把“更快、更高、更強”理解為僅僅是“爭取獎牌”。參加奧運會應當去爭取獎牌,更應該通過奧運活動學習拼搏、奮斗與公平競爭的精神,這才是“更快、更高、更強”格言的真諦。

所以,對于奧林匹克格言,這里沒有絕對的誰是更適合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場景去做不同的理解與實踐。但是,總體上說,“更快、更高、更強”應當是更適合于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怀集县| 莱阳市| 康乐县| 富阳市| 健康| 遵义县| 金溪县| 彭山县| 长治县| 资兴市| 江津市| 河津市| 乌兰察布市| 图木舒克市| 扎囊县| 明溪县| 广河县| 双柏县| 延寿县| 梅州市| 新干县| 桦南县| 武汉市| 五指山市| 临夏市| 北川| 托克逊县| 赞皇县| 宕昌县| 乌兰浩特市| 胶州市| 曲阜市| 铜梁县| 高邮市| 紫云| 桑日县| 沙洋县| 教育| 获嘉县|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