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體育文化理論發展研
  • 郭春陽 張治國 郭耿陽
  • 27878字
  • 2019-01-03 12:14:03

第四節 近現代中國體育文化

一般地說,中國近現代體育是指1840年以后的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這一時期,既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中國學習西方體育,發展中國現代體育的過程。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國人向世界學習與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體育經歷了與西方體育的沖突、學習、融合的過程,是一個中國體育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體育逐漸走向世界的過程。

一、近代中國體育文化近

代中國體育大致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后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段時期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晚清時期的體育文化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逐漸興起,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思想家,開始思考中國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主張變法革新,改革政治,提出了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向西方學習的口號,從此引起了中國人深刻的思想變革,也為西方近代體育引進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隨著中西交流的加速,西學東漸的過程逐漸加快。特別是大量的歐美傳教士與中國出國出使人員為中國人民帶來了西方的民主思想與先進文化,促使一些開明的封建官僚,如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開始主張向西方學習,推行洋務運動。在教育方面,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西學”,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在各地開辦了外語、數學、船政、機器、軍事等新式學堂,并開始培育中國的新式軍隊。與此同時,西方體育也在新式軍隊與學校中開始傳播,作為體育運動的西洋體操首先出現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雖然此時洋務派是以強兵為目的接受西方的兵式體操,其活動并沒有從體育本身的意義去考慮,但體育強兵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人們的共鳴,并影響著后來體育的發展”。

由于甲午戰爭的失敗,接著各國列強對中國的瓜分,進一步激起了中國有識之士對中國命運與前途的思考,于是就有了維新思潮的興起。維新思潮與洋務思潮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真正促使了中國人的覺醒。維新派人物康有為、嚴復、梁啟超等人認識到中國的問題不僅在于物質層面與西方的差距,而且開始從文化層面上反思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認識到“中國固然有‘器物’‘制度’不如人的一面,但是中國的‘人’更落后”?!皬拇?,一個關于中國‘人’的現代化問題被明確提出,中國人在思想文化認識上實現了一次重大的歷史飛躍。而這一飛躍又恰好為近代西方體育在中國的不斷傳入與傳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由此,中國人開始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涤袨樵趶V州長興里萬木草堂講學時,開始進行德、智、體教育并重的嘗試。他在其《大同書》中指出,要成為新時代的人才,就必須接受新時代的教育,而新時代教育的特點就是通過德、智、體的全面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嚴復也指出,“教人者,以睿智慧、練體力、勵德行三者為綱”。而梁啟超晚年在清華學校執教時更是明確指出“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維新派領袖之一嚴復是中國較早系統介紹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想的先驅人物。他創辦了北京通藝學堂、上海復旦公學等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特別是他翻譯了斯賓塞的《德育、智育、體育》一書,譯名為《勸學論》,是首先在我國傳播西方資本主義德、智、體三育并重教育的維新主義者。

中國近代學校體育應是起源于晚清的“書院體育”,如早期上海的正蒙書院,湖北的兩湖書院等。正蒙書院由教育家張煥綸于1878年創辦,1882年后,“張氏為適應環境計,加課英、法文字,并注意體育,令諸生分日輪訓軍事、拳術等項”。兩湖書院是由洋務運動領袖、著名教育家張之洞于1890年創辦的?!凹孜鐟馉幒螅瑑珊罕O督梁鼎芬曾號召書院要一洗文弱之風,養成體格健全之人才。所以兩湖書院從1896年8月,開始設置有體育課程”?!昂推渌率綄W堂一樣,兵操訓練也是當時兩湖書院的主要體育內容”。

1904年晚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它規定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學制體制。章程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一律要開設“體操課程”——即體育課程,并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場地設施等做了相應的規定。

為了培養體育師資,江蘇優級師范學堂于1903年首先設立體操科,后來又有湖南體操研究所與著名的大通師范學堂體操專修科。1906年,晚清政府學部向全國發出了《通行各省推廣師范生名額電》,其中要求各省師范學校設立體操專修科。正是在政府的要求下,一些官辦學堂與師范學校紛紛辦起了體操科。與此同時,在政府的鼓勵下,各地還辦起了一些個人創辦的體育專門學校,如由徐一冰等人創辦的“中國體操學校”與湯劍娥創辦的“中國女子體操學?!薄_@些學校多由留學歸國的體育人才創辦。如中國體操學校就由留日歸國學生徐一冰、徐傅霖與實業家虞洽卿等人創辦。這些留學歸國的體育人才以及一些外國專家對中國早期的體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他們為近代中國體育奠定了基礎。教會學校以及外國僑商的體育活動對近代中國體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教會學校除了體育教學之外,還組織一些體育課外活動與比賽。另外,外商僑民之間的體育比賽都對近代中國體育起到了一定的引領與促進作用。

女子體育是近代中國體育史的一件大事。早期的女子體育出現在女子教會學校中。這些學校不僅教授近代科學知識,還開設了“有促進女子身心健康的舞蹈和游戲教育”。1898年創辦的“經正女塾”設有體操課,“以發展女子身心健康”,而湯劍娥創辦的“中國女子體操學?!睂ε囵B中國女子體育人才與體育教師,促進女子體育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早期的體育組織多由在華外國僑民或華人與外國僑民合辦,也有由華人舉辦的體育組織。如上海跑馬總會、上海足球聯合會等就由外國僑民所辦,而由蘇州東吳大學司馬德等人發起成立的“四大學體育聯合會”(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南洋公學、圣約翰書院、中西書院,1904)就屬于合辦的體育組織,而像“無錫體育會”(1903)、“紹興體育會”(1905年由徐錫麟等人創辦)、“精武體育會”(1909)等就是由中國人獨立舉辦的。

早期的體育運動會首先是在學校內部召開,后來延伸到校際之間。據《上海體育志》記載,目前發現最早的學校體育運動會,是1890年在商會圣約翰書院召開的學校田徑運動會。而最早舉辦校際運動會的是“1898年由天津北洋大學發起,有當時的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電報學堂等參加的運動會。后來著名的天津市各校聯合運動會就是在這一運動會的基礎上,于1902年形成傳統的”。在省市運動會方面,四川省于1905年就舉辦了四川省第一次運動會。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舉辦了“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這是一次全國性的體育賽事,辛亥革命后被準認為“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堅持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業余原則,參賽選手幾乎全部來自學校。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召開,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以后,一個以奧運會為藍本的體育賽事活動,便逐漸正式走向了中國。

奧運會大約在1900年傳入我國。1907年,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會第五屆學校聯合運動會上首倡我國要參加奧運會,并在運動會上放映了當年倫敦奧運會的相關幻燈片,極大地鼓舞了在場的青年學生。

晚清時期的體育可以說是我國近代體育的先河。盡管它剛剛起步,但卻是中國體育向世界學習的開始。由此,中國體育開始與世界接軌的步伐。這一時期的體育具有以下特點:

1.維新主義的教育思想推動了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中國傳統體育開始解構

中國近代體育是在外國僑民、教會學校、基督教青年會的影響與留學歸國人員的主持下發展起來。維新運動的首領人物康有為、嚴復等人從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發展體育的主張,闡述了體育思想,促使了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的形成。教會學校與基督教青年會引進西方的體育活動,向中國介紹西方的體育思想,舉辦體育運動會與各種賽事,使中國人了解了西方體育。留學歸國人員引進了許多西方特別是日本的體育課程與體育項目,在軍隊與學校率先推廣兵式體操,并逐漸推廣奧運會的運動項目,如田徑、球類運動等,并隨著體育專門系科與專門學校的開設,為中國近代體育培養了一批人才與師資力量,中國體育開始與世界接軌。但是,也是從此時開始,中國傳統體育逐漸開始退出中國體壇的主流地位,西方體育開始了其成為中國體育主流的歷程。

2.晚清時期的學校體育具有明顯的“軍國民主義思想”

強兵、強種、強國的體育價值觀是當時體育的主流價值觀,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以兵式體操為主。盡管如此,體育開始成為教育的一部分,體育的教育功能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些教育大師,如張伯苓、陶行知等人的肯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主張逐漸為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3.女子體育開始起步

千百年來,我國女子只是家庭的附庸。隨著近代教育思想與體育思想在我國的傳播,女子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成為必然,而女子體育的開展就是女子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盡管此時我國的女子學堂還很少,但女子接受現代教育并開始學習體育,參與體育活動,卻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民國時期的體育文化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開始了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程。受晚清時期體育思潮的影響,民國初期的體育思想仍以軍國民體育占據主流地位,強兵、強種、強國的體育價值觀仍是當時體育的主流價值觀。但是,隨著近代民主與科學思潮、國粹文化思潮的影響以及與世界體育的交流,中國人對體育的認識在不斷發生變化,體育價值觀也逐漸向健身、教育、競技、游戲的價值觀轉變,中國近代體育獲得了初步的發展。

民國初期學校體育首先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1912年1月19日,民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與《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其中對各級學校的體育課程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比如,初等小學科目中有游戲與體操,高等小學及以上都有體操(分普通體操與兵式體操,并要求“應注重兵式體操”)。1912年9月—1913年8月,民國政府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是民國政府關于教育的系列文件的統稱)對各級各類中小學校的體育課程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與要求,學校體育仍以體操為主。

1915年以后,受教會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以及上海舉辦的第二屆遠東運動會的影響,以及民主與科學思潮的影響,體育界以徐一冰等人為代表率先對軍國民主義的體育思想進行反思。革命領袖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惲代英以及民主運動領袖胡適、蔡元培等人都對體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促成了中國人對體育認識的不斷深入?!?919年的第五次教育聯合會對學校體育的改革問題,更是做出了專門的決議”。“其改進的內容包括:減少兵操時間,增加體育時間;增加體育經費;注重師范學校體育;注意女子體育;改良高等小學與國民小學的體育;實行身體檢查;改良運動會等”。到了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壬戌學制”廢除了兵操體育,并對學校體育的目標、內容及組織形式做了相應的規定,對體育的教育功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明確提出學校體育的目標要求是:①發達兒童身體內外各器官的功能,以謀全體的適當的發展;②順應兒童愛好活動的本性,發展其運動的能力,以養成日常生活及國防上所需的運動技能;③培養兒童敏捷、勇敢、耐苦、誠實、公正、快活、犧牲、服務、守法、合作、互助、愛國的公民,以做復興民族、御侮抗敵的準備。這些變化說明,中國人已經基本形成了對體育的正確認識。

近代學校體育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體育專門學校在民國成立后迅速增加,據研究,至1926年,中國的體育系、科或專門學校已近30個。盡管當時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不夠規范與統一,師資與辦學經費也得不到保證,但一般都能依照新頒發學制的精神,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體育師資與體育專門人才。

中華民國成立后,不僅學校體育得到很快的推進,社會體育也在城市體育的帶領下比較快速地發展,中國的體育賽事活動逐步有序地開展。

1919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推廣體育計劃案》,指出“近年各地學校雖漸知提倡體育,而社會心理積重難返,不免事倍而功半”,要求在全國推廣體育計劃,并在體育場地、設備、教練指導、發起運動會等方面做了具體說明。這一計劃案對近代中國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13年2月1日至9日,中國派出40名運動員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辦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參賽國有日本和菲律賓。比賽項目有田徑(包括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棒球、籃球、排球、足球、自行車、游泳、網球和半程馬拉松。菲律賓獲第一,中國獲第二。

1914年5月21日至22日第二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天壇運動場舉行。共有96名運動員(全部為男子)參加了田徑、籃球、足球、網球、排球與棒球6個項目的比賽。

第二屆遠東運動會于1915年5月15日在上海舉行,更加促使了中國人對現代體育的興趣。出席大會的中國要員有時任外交部長(兼任遠東體協主席)伍廷芳、滬海道尹兼外交部特派交涉員楊小川(代表袁世凱)、名譽主席王正延等人。中國派出200余名運動員參賽,獲得第一。這屆運動會對中國人震動最大的是菲律賓有18位女運動員被邀請來上海參賽。她們“個個身體健康,容貌秀麗,精力充沛,運動水平也不低”,其精神面貌與身體健康水平與中國婦女形象形成“強烈的反差”,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婦女體育運動的開展。

第三屆遠東運動會于1917年5月8日至12日在日本東京舉行。中國派出運動員與代表團成員332人參賽。參賽國仍然為中國、日本與菲律賓,中國得了第三。

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于1919年5月12日至17日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舉行。中國參加了除棒球外的所有項目,獲足球冠軍、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的冠軍(中國清華大學運動員朱恩德)??偝煽優榈诙?。1919年,為準備參加第四屆遠東運動會,有關城市青年會體育部協商成立了一個全國運動聯盟,1922年4月3日該組織更名為“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由王正廷任會長,郭秉文任副會長,賣克樂任書記。當年,王正廷當選為中國的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于1921年5月30至6月4日在上海舉行。中國有超過200名女運動員首次代表參賽,雖然按照大會組委會的要求僅僅參與表演,但無疑為振奮中國女子體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偝煽內詾榈诙?。

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于1923年5月21至26日在日本大阪舉行。中國代表團有113名運動員參加了這屆比賽,中國隊獲足球、籃球冠軍,總成績為第三。這屆運動會上,中國仍然有女子排球、網球隊員參加了表演。

1924年5月22日至24日在武昌舉辦了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運動會由“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與武漢體育界人士共同主持,除少數擔任裁判的外國人以外,可以說這是第一次獨立由中國人舉辦的運動會。共有“700多人代表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與華中五區參加了8個項目的比賽”,而且,“首次設立了女子比賽項目(只發獎品而無錦標)”。在全運會期間,“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與“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經協商召開了聯席會議,推舉張伯苓、盧煒昌為籌備委員,籌備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24年7月5日,“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全國體協”)在南京東南大學正式成立。它“是舊中國唯一正式的全國體育組織”。“這個作為中國近代體育史上唯一的一個正式國家奧委會組織,它在推動中國近代的奧林匹克事業方面,確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籌辦過第四屆到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選拔過參加遠東運動會和奧運會的選手;審定過各項運動的規則和全國的田徑、游泳最高紀錄;解答過各地有關運動比賽和裁判方面的問題;出版過體育科學研究刊物;參與過一系列的國際體育事務活動。它將近代中國的競技體育推向了頂尖的世界體壇”。

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于1925年5月16日至23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中國派出125名選手參賽,獲得足球冠軍,總成績仍為第三。

1927年8月27日至8月3日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辦。中國有180人參會,獲足球、排球、網球冠軍,總成績為第二。1927年12月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全國體育指導委員會”,這是國民政府建立的第一個體育咨詢機構。后又陸續建立國家“教育部體育委員會”“教育部體育組”等體育管理機構,并陸續頒布了系列體育法規法令,標志中國體育已經初步走向現代化。

1930年5月12日至20日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東京舉辦,此時印度派出4名成員參與了進來,中國有170人參會,取得排球與足球冠軍(足球與日本并列),總成績為第二。

1934年5月12日至20日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此時印度尼西亞派出15名隊員參會,印度與越南成為會員國。中國有150人參會,獲得足球冠軍。

1934年,由于日本企圖把由他們扶植起來的所謂“大滿洲國體育同盟”塞進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中方堅決反對。后在日方脅迫下,日菲雙雙解散了“遠東業余運動協會”,另組“東亞業余體協”。由此,一個堅持了20多年歷史的地區國際體育比賽不得不宣告解體。雖然這對亞洲體育事業與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但為維護國家統一,這卻是值得的。

1930年4月在浙江杭州舉辦了全國第四屆運動會。這次運動會是民國成立后首次以政府名義組織的運動會,會議聘請時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為大會名譽會長。這次運動會首次改為以省、市為單位組隊參賽,并分男女組,共有14個省、7個特別市與日本神戶華僑隊共22個單位參賽,其中男運動員1219人,女運動員498人。

1933年10月在南京召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參會單位達到30個(包括菲律賓、巴達維亞華僑隊),其中男子運動員1542人,女子運動員706人。

1935年10月在上海召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這次運動會參賽單位達38個(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爪哇華僑隊),男女運動員大約2700余人。這次運動會的一個特點是上海市政府采用發行公債方式向社會集資350萬元,這是中國首次采用商業運作方式舉辦運動會。

在參加奧運會的活動過程中,1928年中國派宋如海觀摩第9屆奧運會。1932年中國第一次正式派選手劉長春與教練員宋君復等6人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比賽。雖然未取得成績,但實現了中國人參與國際體育競賽活動的愿望。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派出了66名運動員參與了田徑、籃球、足球、舉重、拳擊、競走、游泳、自行車8個項目的比賽,另外組織了一個國術表演隊。運動隊雖仍未取得成績,但中國國術隊在奧運會的表演大出風頭,向世界正式展示了中國傳統體育的風采。另外,中國籃球裁判員舒鴻擔任了美國與加拿大之間進行的籃球決賽的裁判工作,他執法嚴明,判斷公正,賽后贏得“心明眼快、裁判公正”之美譽。

1939年國際奧委會第39屆全會于倫敦召開,孔祥熙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1947年國際奧委會第41屆全會于斯德哥爾摩召開,董守義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

1948年第14屆夏季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派出了33名男運動員參加籃球、足球、田徑、游泳、自行車5個項目的比賽。

在西方體育漸漸占據中國體育主流位置的影響下,對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的不同認識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引發了一場“土洋體育之爭”。事件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抗日運動引起體育界“體育救國”的思想,而直接起因是1932年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失利以及“中國在歷屆遠東運動會上的成績每況愈下”等一連串事件引發中國體育界對中國體育發展道路的進一步思考。這場爭論觸及當時幾個重要的體育基本理論問題:“一是對體育本質與價值的理解”,“二是中國體育應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問題”?!斑@場‘土洋體育之爭’,可以被理解為是五四時期有關體育問題討論的繼續。它不僅使‘洋’體育以后能更好地走進中國社會,而且也為后來的中國‘土’體育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進一步地,這場體育之爭,使得爭論雙雙“達成了‘建設民族本位體育’的共識”,使得中國傳統體育逐步開始現代化的歷程。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在中央國術館以及武術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組織了中國傳統武術體育的推廣活動。如,推進武術教育的規范化,組織國術考試,舉辦武術比賽,通過各種武術訓練班推廣與普及武術活動,以及組織武術代表團出國訪問與表演,對外宣傳中國武術等。

這一時期體育的另一特色是新民主主義體育的興起,也就是蘇區體育的興起。1927年中國共產黨先后開辟了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努力發展蘇區的“赤色體育運動”。蘇區的群眾體育組織有“赤色體育會”與各級地方俱樂部。據1933年統計,中央蘇區2932個鄉有俱樂部1917個,經常參加文體活動的近10萬人。在蘇區各級領導的帶領下,蘇區體育活動熱火朝天,省級、縣級普遍開展了體育運動會,中央蘇區還開展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會(一蘇大會,1933年5月30日—6月3日)與二蘇大會(1934年1月21日)。蘇維埃政府重視學校體育,制定了各種法規,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等,規定“每年級體操每周3小時”,并對學校運動場地與設施提出了專門要求。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中國實際被劃分為三大區域,即日寇占領的淪陷區、國民黨統治的國統區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箲鹌陂g,總體上說,國民政府無暇顧及體育事業的發展。但隨著大量學校的內遷,內地建立起一些體育專修系科,為我國體育專業的延續與體育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雖然條件艱苦,但在這些地區實行新民主主義體育,為中國體育的發展特別是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體育事業奠定了發展的基礎。1937年“陜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1942年1月“延安新體育學會”成立,這些組織為推動根據地的體育活動做了大量的工作。1941年春,延安青年干部學校創辦了一個體育訓練班,同年9月,體訓班成為新合并成立的延安大學的體育系?!霸擉w育專業雖然只辦了一年,卻培養了一批體育專門人才,并為新中國體育專業教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延安體育會經常組織各種群眾體育活動與體育競賽活動,提倡每天“十分鐘運動”,并舉行了1937年的八一抗戰動員運動會、1939年的首屆青年運動會、1940年的三八婦女運動會、1941年的“朱德杯”排球賽、1942年的九一擴大運動會以及每年一次的水上運動會等活動。

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內又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這一階段國民黨統治區在1948年5月5日至16日在上海舉辦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各省市、華僑團體與軍隊共55個單位267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等11個項目的角逐。這次運動會上,臺灣首次派代表參加,并獲男子田徑總分第一。大會還為第14屆奧運會選拔了運動員。同年7月30日至8月13日,由55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倫敦第十四屆奧運會的田徑、游泳、足球、籃球與自行車5個項目的比賽,同樣均未取得成績。

民國時期的體育文化有以下特點:

1.中國傳統體育實現初步的現代化

經過五四時期科學與民主思潮、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以及后來的軍國民體育之爭與土洋體育之爭等系列體育討論,經過參與遠東運動會與奧運會的實踐,中國人對體育的認識逐漸成熟,對體育的發展道路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中國的體育思想基本趨近于現代體育思想,現代體育制度基本建立,西方體育文化逐漸成為中國體育的主流文化,中國傳統體育的解構基本完成,傳統體育實現了初步的現代化。

2.現代體育制度與現代體育文化基本形成

民國時期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內土地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亂,雖然基本上處于戰爭時期,但中國體育的現代化過程卻并沒有停步,而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基本形成了現代體育制度與現代體育文化。體育院系的建設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體育師資與體育專門人才,根據地的體育實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體育活動積累了基礎。

二、現代中國體育文化

現代中國體育文化主要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的體育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欺侮與中國境內的戰亂狀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的體育事業也隨同國家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不斷得到發展,在基礎非常薄弱的舊中國體育基礎上逐漸建立起現代體育制度,創立了現代中國體育事業,中國體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文化(1949—1966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就確定了新的體育方針。早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中規定國家“提倡國民體育”。1950年7月毛澤東主席為新中國第一份體育雜志題寫刊名《新體育》。新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體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的政治利益服務。朱德副主席在1949年10月27日“中國體育總會”籌備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過去的體育是和廣大人民群眾脫離的。現在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為國防和國民健康服務?!斌w育為人民服務,為政治服務,既是體現了新時期的體育與舊體育的不同,強調體育是服務于人民大眾的,為了國民健康的,又凸現了那個政治掛帥年代的時代特征。同時,共青團中央與中國體育總會提出了要正確處理好體育與政治、體育與勞動、體育與讀書的關系等系列正確主張。

第二,“增強人民體質”成為新體育的根本任務。毛澤東同志1952年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的著名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指明了體育的目的與任務。增強人民體質,甩掉“東亞病夫”的稱號,讓中國人不僅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還要健健康康。為此,“要把體育普及千百萬勞動人民中去。有步驟地從學校到工廠,從城市到鄉村,從部隊到地方,使體育很快成為廣大人民的體育,溶化到人民的生活中去”。1951年中央進一步提出了“使新中國的體育運動成為經常的廣泛的運動”的具體工作方針。時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任的榮高棠在1952年做了“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钡墓ぷ鲌蟾?,提出了“從實際出發并與實際結合,使體育運動普及和經常化”的工作方針。對于青少年特別是青年學生的體育工作,毛澤東“多次強調學生應該‘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并提出學生要“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三好學生標準。

第三,強調體育的思想教育功能。體育具有教育功能,當然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新體育強調體育的思想教育功能,一方面是對體育教育功能認識的深化;另一方面也是體育為政治服務的進一步具體化。“1949年10月在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大會的主報告中,整整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討論體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問題。195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指出:‘體育運動并且是培養人民勇敢、堅毅、集體主義精神,和向勞動人民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國家剛剛解放,面臨著改造舊社會,改造舊體育特別是改造那些從舊社會走過來的體育工作人員的思想,使他們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等艱巨任務,所以,強調體育的思想教育功能與提倡體育為政治服務,在當時是必需的。

第四,體育機構與體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1952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1954年改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隨后,各省、市、自治區及所屬地方政府都建立了體育機構。1956年起,又陸續建立了各行業與系統的體育機構。在中央政府與各級體育組織的領導下,陸續建立了系列相關的體育制度,保障了新中國體育的有序與順利發展。1952年,教育部與國家體委聯合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教育部在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計劃》中規定:從小學一年級起至大學二年級,均要開設體育課,每周兩學時。1954年教育部制定了《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以及《師范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草案),1956年又制定了《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大綱》。這些文件與制度保證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工作的規范有序開展,“并初步建立起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常規,學校的體育工作更進一步規范化了”。同時,我國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隨著華東體育學院(1952年成立,1956年更名為上海體育學院)、中央體育學院(1953年成立,1956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南昌體育學院(后遷至武漢)、西安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廣州軍事體育學校(1963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院)的相繼成立,以及師范院校的體育系(科)的相繼成立,“初步形成了培養各級體育人才的基地和較為完善的體育人才培養制度”。

第五,提高全體國民的健康水平是建國以后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國家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與措施來促使社會體育工作的開展,真正的中國群眾體育活動應該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1954年1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求“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首先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中切實開展起來”。1951年中國推行的第一套廣播體操很快在全國各行業、機關、學校中普及開來,從此廣播體操成為各行業職工群眾體育鍛煉的套餐,持續了50多年,廣播體操也從第一套發展到第九套。與此同時,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有步驟地開展農村體育活動。在農村,許多傳統體育項目深受群眾的熱愛,并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區域。如“廣東足球之鄉梅縣,排球之鄉臺山,游泳之鄉東莞,都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至今在全國仍具有很大影響”。軍隊體育工作則有著光榮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后,則更是不斷地發展與走向正規化的道路。

第六,體育競技活動積極有序地展開。各級各類與各種形式的運動會此起彼伏?!皬?953年到1956年的短短幾年間,舉行地、市以上運動會達到6000多次,其中全國性競賽就有75次”。1953年,我國游泳運動員吳傳玉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獲100米仰泳冠軍,極大地激發了中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勇氣與信心。1956年中共八次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提高我國體育運動的水平”的要求,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1956—1959年,中國競技體育形成了第一次高潮。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辦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中,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以133千克的挺舉成績打破世界紀錄,成為我國創造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從此到1959年,陳鏡開9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世界著名運動員。接著,我國游泳運動員戚烈云1957年在廣州慶五一游泳表演賽中以1分11.6秒的成績打破世界100米蛙泳紀錄;1957年11月我國著名田徑運動員鄭鳳榮在北京市田徑運動會跳過1.77米而破世界紀錄;1959年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男單冠軍。這一系列成績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競技體育工作者的信心,促進了我國競技體育的開展,使我國競技體育逐漸走向了正規化、完善化的道路。1960年我國出現經濟困難,國家適時做出了一些發展調整,適當收縮了體育活動的規模,使我國競技體育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很快就得到恢復。1961年,在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我國獲男子團體、男子單打、女子單打3項世界冠軍,1965年又一舉獲得第2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5項冠軍,從此我國實現了在世界乒壇的霸主地位。其他項目,如登山、羽毛球等也取得比較好的成績,我國各項運動都在向世界水平發起攻擊。1959—1965年,我國舉辦了兩次全運會,參加了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中國派出運動員26人,參加游泳、籃球、足球比賽。代表團到達赫爾辛基時運動會已近尾聲,僅吳傳玉一人參加了游泳(100米仰泳)預賽。1956年,由于與國際奧委會在關于臺灣代表權的問題上的爭執,為了國家利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發表聲明,宣布不參加第16屆奧運會。中國臺灣派出2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舉重、射擊、籃球、拳擊項目的比賽。1958年中國奧委會被迫中斷與國際奧委會的聯系。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中國臺灣派出47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射擊、足球、籃球和拳擊項目的比賽。中國臺灣運動員楊傳廣獲田徑十項全能亞軍,是本屆奧運會亞洲獲得的唯一一枚田徑獎牌,也是中國獲得的奧運會第一枚獎牌。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舉行,中國臺灣派出55名運動員參加田徑、籃球、舉重、射擊、自行車、體操、拳擊、柔道項目的比賽。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體育文化(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使我國各行各業的工作都受到巨大的沖擊,體育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競技體育幾近癱瘓。

此一階段,我國的學校體育、工礦體育與軍隊體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相對而言,由于農村遠離城市,相對偏僻,加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體育的傳播與普及,以及1972年后推廣的學大寨、學習小靳莊經驗等活動,農村體育相對出現了一度的“繁榮”現象。

1966年11月5日至12月10日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在柬埔寨舉行。中國舉重運動員陳滿林打破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肖明祥打破次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

1971年,周恩來在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體育工作的成績,使全國體育工作者備受鼓舞,中國體育由此有了一定的恢復。1971年隨著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在第31屆乒乓球錦標賽上取得好的成績,并促成了美國乒乓球隊的訪華,“小球轉動了地球”,極大地鼓舞與恢復了我國體育工作者的熱情,競技體育得到局部恢復與發展。

1971年11月3日至14日,亞非乒乓球友好賽在北京舉行。

1973年2月20日,國務院批轉了《1973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紀要》,全國開始試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75年,《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正式頒布,全國中、小學的體育工作得到全面實施,推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與積極發展。1972年后,隨著全國各條戰線的整頓工作的有序展開,我國高等學校的體育院系開始恢復招生。隨著國家各項秩序的逐漸恢復,我國各行各業的群眾體育工作也得到逐漸恢復。

1973年9月,亞洲運動會聯合會執委會確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該聯合會會員。1974年,我國參加了第七屆亞運會。

1975年9月12日至28日,第三屆全運會在北京舉行?!霸谶@屆全運會上,共有1隊4人6次打破3項世界紀錄,2人2次平2項世界紀錄”。

從1972年始,我國陸續加入或恢復與國際體育組織的聯系。如國際賽艇聯合會、亞洲運動聯合會、國際劃艇聯合會等。1968年第19屆夏季奧運會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中國臺灣派出43名運動員參賽,紀政在80米欄比賽中獲得銀牌,是中國女子取得的首枚奧運會獎牌。

1970年國際奧委會第70屆全會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國臺灣的徐亨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中國臺灣派出63名運動員參加田徑、游泳、舉重、射擊、自行車、射箭、摔跤、柔道、拳擊和帆船項目的比賽。

總體上說,“文革”期間,我國體育運動受到極大地破壞,特別是剛剛發展起來的競技體育。許多著名運動員與體育官員受迫害致死?!拔母铩焙笃?,體育活動有所恢復,但與世界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中國當代體育文化(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奮斗,實現了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中國體育事業隨同改革開放與建設的步伐,也一同邁進了現代化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1980年,中國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次撥亂反正的調整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形成了“以競技體育為中心的舉國體制”體育?!芭e國體制在當時生產力較低、經濟落后的情況下,集中國家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發展體育事業,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嚴重破壞的體育工作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并為20世紀80年代的體育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1981年開始,我國體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1981年的“以提高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和行業協會的地位及作用為內容的改革試點”,接著是“1983年開始對訓練體制與競賽體制進行制度化、多樣化、社會化等多方面改革”,再是“1984年開始對體育科研體制進行改革”。1984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1986年,國家體委頒布了《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草案)》,我國開始了體育體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由國家包辦體育過渡到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轉變國家體委等行政機構的職能,理順體委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恢復、發展行業體協和基層體協,放手發動全社會辦體育?!边M行“競賽體制、訓練體制、科研體制”等方面的改革等。改革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促成了體育機構的改革與全運會的項目設置與時間的調整,從七運會開始,把原來全運會在奧運會前一年舉行改為奧運會后一年舉行等系列調整,提升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競爭能力。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展開,人民的生活收入不斷提高,體育活動已經成為現代人民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說真正成為現代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從城市到農村,從工礦到部隊,從學校到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群眾鍛煉身體的活動。1985年開始,全國開展了“爭創體育先進縣”的活動,1990年又舉辦了“億萬農民健身活動”。1995年6月《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開始實施,人們對體育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參加體育活動越來越自覺與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不斷增加,人們活動的方式也多樣化,形成了‘社會體育熱’”。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體育的發展,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發展之路”?,F在,“由國家調控、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的新型社會體育管理機制正在形成和完善。社會體育的組織和管理已由單一的行政組織,被家庭、社區、體育輔導站、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等多種形式所取代?!鐣w育由過去的國家‘包干’、福利型事業向產業型方向發展。社會體育正在向自愿、業余和有償服務過渡,‘花錢買健康’的生活觀念的普及使得‘消費型’的社會體育正在形成”。

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學校體育管理日趨規范,體育課程和教學不斷改革與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思想非?;钴S,體育理論研究與教學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學生體質監測與調查形成了制度;等等。

1979年11月26日,國際奧委會經過全體委員的通信表決,批準了奧委會執委會10月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關于中國代表權的決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與國歌。設在臺北的臺灣奧委會將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留在國際奧委會之內,但不得再使用當時的國歌與國旗。這一決議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權益,又妥善解決了臺灣運動員的問題。

競技體育是當代中國體育最為耀眼的光環。從1981年11月我國女排奪得第3屆世界杯排球賽冠軍后,先后“五連冠”,為中國人民爭了光,女排精神成為中國競技體育的精神象征。1982年,中國選手在第九屆亞運會上獲得61枚金牌,邁出了中國競技體育追躍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一步。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的一槍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本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15金8銀9銅的好成績。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我國奪得5金11銀1銅的成績,打破了3項奧運會游泳紀錄,創造了7項亞洲紀錄。1992年的巴塞羅拉奧運會上,我國獲得16金22銀16銅的成績,3人2次創2項平1項世界紀錄,7人9次創7項奧運會紀錄,中國代表團在170個體育代表團中位列金牌榜第四,從此跨入了競技體育大國的行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取得16金22銀12銅的成績,2人4次打破4項世界紀錄,3人6次創6項奧運會紀錄。中國代表團位列世界197個代表團金牌榜的第四位。中國臺北運動員也奪得1金1銀的成績。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奪得28金16銀15銅的成績。有3人12次創8項世界紀錄,6人11次創11項奧運會紀錄。中國代表團位列200個代表團金牌榜的第三位。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獲得32金17銀14銅的成績,位列世界202個代表團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我國運動員取得51金21銀28銅的成績,位列金牌榜第一。2012年,在舉世矚目的第30屆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收獲了38枚金牌,27枚銀牌、22枚銅牌、繼續譜寫我國競技體育新的輝煌篇章。中國已經完全實現了邁入體育大國的夢想。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體育制度改革的最大壯舉是實行體育職業化。體育職業化的步伐首先是從足球開始的。1992年6月,中國足協召開工作會議,會議以改革為主題,決定把足球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會議確立了中國足球要走職業化道路的發展方向,確定了以袁偉民為主席,王俊生、許放、孫寶榮為專職副主席的足協領導班子。1993年10月,中國足協在大連棒槌島舉行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修改并原則通過了《中國足球十年發展規劃草案》《中國足球協會章程草案》和《足球俱樂部章程草案》等文件,決定把1994年甲級A組聯賽作為聯賽改革試點,把中國足球推向市場經濟軌道,逐步與國際接軌,實行俱樂部、教練員和運動員注冊制,實行球員流動,實行俱樂部門票分成,促進球隊向職業化過渡。稍后中國足協頒發了相關競賽文件。

此后,全國11個城市相繼成立24個職業足球俱樂部。通過開展職業聯賽,各地的俱樂部可以從門票中分成;球員也有了價格,可以買賣。1994年4月17日,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萬寶路杯1994年全國足球甲級隊(A組)聯賽第一輪在四川成都體育中心打響,整整4萬人把成都體育中心擠得水泄不通。隨著那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雄起”聲音,中國球迷因為“職業足球”四個字而沸騰了!同一天,全國六個城市共有約15萬人到現場觀看了首輪比賽,其中成都、延吉賽區的現場觀眾都超過了4萬人。從這天起,中國足球正式邁出了職業化改革的步伐。其中,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甲級A組聯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甲A元年可以說是起了一個好頭,令人耳目一新的主客場制吸引了大量的球迷,全年共有217.6萬人次到現場觀看比賽,平均每場將近2萬人。從此,足球聯賽擺脫了過去計劃體制下延續了20多年的以行政單位組隊的聯賽制,徹底改為俱樂部制,分為甲A和甲B聯賽。這樣的改革,不僅調動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激發了運動隊內部的活力,而且開發了足球市場,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國的足球熱。從此,“甲A”這個頗具時代性的詞匯伴隨了所有球迷整整10年。2004年,10年甲A改為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在足球改革取得一定成功和經驗的基礎上,其他運動項目在1995年前后也相繼開始了職業化改革的試驗。中國籃協在1995年10月10日—11日于北京舉行的全國籃球聯賽競賽訓練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了《CBA籃球聯賽技術手冊》《1995—1996賽季全國男籃甲級聯賽競賽規程》,出臺了《運動員轉隊轉會暫行條例(討論稿)》和《俱樂部籃球隊暫行管理條例(討論稿)》。這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了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參賽運動隊和臨場裁判員等各方面的職責,并對運動員轉會費數額、待遇、雙方權利和義務等均有明細規定;還規定了俱樂部的性質、組建形式、權利和義務等。1995年年底,經過中國籃協和IMG(國際管理集團)的積極籌劃,1995—1996CBA(全國男籃甲級聯賽)正式出臺,八一、北京等12支球隊參與比賽。聯賽一開始就表現出極好的勢頭:很多賽區門票吃緊,球迷自發組織啦啦隊現場助威,球星和本地球隊的表現成為各地球迷的熱門話題。為了更快地提高中國籃球的水平,進入1996—1997賽季后,CBA聯賽允許各俱樂部引進4名外籍球員,但只能有2人可以同時上場比賽;1997年,參賽隊伍由8支擴展到12支。主客場制提高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給各隊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外援的加盟給中國運動員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中國籃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職業聯賽的成功也帶動了業余籃球的發展,1998年,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開始舉行,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場面十分火爆。

在足球和籃球職業化改革的帶領下,排球和乒乓球等項目也紛紛“試水”。1996年12月21日,首次實行主客場制的全國排球聯賽正式開始,男女各8支隊伍參加了第一個賽季的比賽。1998年,中國乒協正式推出了醞釀已久的實行主客場制的全國乒乓球俱樂部聯賽。除了以上幾個項目,網球、圍棋、自行車、拳擊、中國象棋、國際象棋等項目也先后組建了職業俱樂部,有的也開始舉行主客場制的全國聯賽。

體育職業化的發展促進了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促進了體育市場化的進一步加強。隨著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也極大地推動了體育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1995年6月16日,原國家體委下發了《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為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競賽表演市場、健身娛樂市場、體育用品市場、體育培訓市場、體育中介市場、體育旅游市場和體育彩票市場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與日益壯大。

三、現當代中國體育的特點

現當代中國體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現當代中國實現了體育現代化

體育現代化,包括體育思想、體育認識、體育制度、體育管理與運行機制、社會體育與競技體育水平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我國體育成功實現了由傳統體育向現代體育的轉型或者說實現了中國現代體育的重構。

中國人接受了西方體育,傳統體育解構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內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在近代社會的迅速衰敗,西方體育文化隨著外國僑民在中國的傳播而傳播。內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如田標、唐永干等學者分析的,一是“西方近代體育的強兵價值與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需要暗合使‘洋操’被洋務派大規模引進”;二是“近代西方體育的教育價值與近代中國培養現代化國民素質的需要暗合,使以西方體育為主要內容的學校體育興起”;三是“西方近代體育的公平、平等、競爭等價值與近代中國人由臣民向國民轉變的國民性改造的需要暗合而被民眾與國家所認同”等。其次,西方體育的相當一部分本來就不為中國體育所陌生。中國人在古代創造的蹴鞠運動與現代足球運動基本接近,木射接近于現代的保齡球,捶丸接近于現代高爾夫球,拓關與舉石類似于今日的舉重運動,更不要說像跑步、投擲、游泳等一般體育項目,只是沒有形成一套類似于西方的體育競賽制度。這些中國人骨子里就有的東西雖然已經衰落或失傳,但經由西方體育的傳播,立即就恢復起原有的創造熱情。與其說是西方體育占據了中國體育的主流位置,中國傳統體育已經解構,倒不如說是中國傳統體育在西方體育的傳播過程中復蘇與重建。人們說起中國傳統體育,往往是指中國的武術與養生體育形式,而忽略了中國曾發明了類似于足球、高爾夫球、保齡球、舉重等現代西方體育形式的蹴鞠、捶丸、木射與舉石等體育形式。所以,中國現代體育文化是一個在西方體育文化的刺激下的復蘇、吸收與重構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中,既有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形式的復蘇以及與西方體育文化的接軌,也有對西方體育文化的吸收。正是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西方體育文化,并經過整合與重構形成了近現代的中國體育文化。

(二)“以競技體育為中心的舉國體制”體育制度,加速了中國體育現代化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以后,直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落后,一窮二白,要想趕超世界水平,就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于競技體育,使其迅速趕超世界水平,并帶動我國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發展。事實證明,這一條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

中國發展到今天,也不用再特別擔心“競技體育”的舉國制度會影響社會體育或其他體育了。我國已經積累了較好的經濟條件,人們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各種形式的體育俱樂部(包括競技形式與娛樂普及形式)與社會體育輔導站為人們的體育活動與體育消費提供服務。所以,一個全民健身的社會大體育時代已經到來。而我國競技體育的率先騰飛為我國全民社會體育的飛速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體育現代化的思想還有需繼續強化,體育體制改革還需繼續努力

由于多種原因,雖然我國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所發展,但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現代化的體育思想在我國還遠未深入人心,人們對于體育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學校體育問題上,“文化分數”就遠重于體育與健康,于是就有了學生鍛煉不夠,學生體質水平不高等現象。再如,在部分私營企業中,群眾體育的開展就相當困難等。二是我國體育基礎建設還比較落后,體育場館建設遠遠趕不上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要,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遠落后于先進國家。體育基礎建設既要靠政府加大投入,又要發展多種經營形式,特別要鼓勵民間資本的投資。三是要進一步理順國家、地方以及各級各類體育俱樂部的關系,加大制度改革力度,促進我國體育的進一步發展。

(四)體育職業化與體育產業化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必須堅持體育職業化與體育產業化的方向,使體育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這里既有對體育的認識問題,也有利益的問題,更有權利重新分配的問題。我國職業化道路之所以一直不能順利發展,而唯獨網球等職業化走得比較徹底,出現了李娜等一批知名運動員,就是與堅持體育職業化有關。而足球雖然率先走上體育職業化的道路,但由于多年以來產權不明晰,職責不清楚,利益牽扯過多,特別是權力過于集中,所以使得足球職業化不徹底。只有繼續堅持改革,才能使體育職業化、產業化的步伐更加堅實,體育發展更快更好。

四、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一些思考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弘揚民族文化,發揮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對于建設現代化的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應花大力氣來研究、繼承、發揚光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實現中國體育強國之夢。

(一)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

在談到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優點,談到傳承、發揚光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也不容置疑,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許多部分還屬于經驗的總結,并沒有升華到體育科學理論的層面。另外,傳統體育文化中也包含一些神秘色彩,甚至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如養生體育中的一些內容至今還有許多爭議。所以,加強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科學性、理論性的研究,就成為首要任務之一。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研究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科學性研究。對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首先應研究其科學性。對于那些符合體育科學原理,包括人類生理科學原理的部分應明確其科學理論,把它升華到體育理論層面;對于那些目前還不能發現其科學原理的部分,但是可以明確它對于人的身體健康有益或至少是無害的部分,可以明確指出其科學原理部分還需持續研究,人們可以放心地進行鍛煉與發展,例如養生學中的部分內容;對于那些不符合體育科學原理,且對人的身體有害或可能有害的部分,應予以消除,而對于那些具有一定科學道理,或暫時說不上道理但對身心無妨的活動形式應予以大力推廣。由此,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逐漸走向科學、健康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另外,還應跳出單獨的體育視角,跳出中國一個國家體育的視角,從世界性、文化性、發展性等角度去考察傳統體育文化,促進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第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化研究。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一些動作繁復,甚至還有一些神秘性的色彩。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既要保持其精華,又能使其簡化易學,并利于傳播。要想把這些積累起來的經驗與知識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必須不斷努力去把它們簡化與優化。另外,還應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的角度,結合現代體育科學的發展,在傳統體育文化中融入現代科學元素,在傳承的基礎上使其不斷現代化,以便現代人更容易理解與繼承。例如,在傳統體育中融入類似于健身操、踢踏舞等現代元素,讓年輕人更喜歡它。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競技元素研究。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缺少競技元素,所以,使得在提倡競技精神的現代社會中難以傳播,也難以與現代體育結合。為了使中國傳統體育走向世界,符合現代體育競技化的趨勢,應當研究如何在中國傳統體育中融入現代競技體育的元素,結合現代競技體育的特征去推廣中國傳統體育。但是,在融入現代競技體育元素的同時,必須把握住“度”,也就是不能為競技化而損傷中國傳統體育的精華。事實上,中國傳統體育中有許多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的內容,這些內容也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精華,應當在融入現代體育元素的同時,保護它、發揚光大它,而不是削弱它或放棄它。對于傳統體育文化,既不能在“保護”的口號下,不去發展,也不能在融入競技體育元素的時候僅僅是保留了一個傳統體育文化的外殼,而其他內容都全盤西化,這些都不是在發揚傳統體育文化,而是在危害傳統體育文化。在保持與發展現代體育文化方面,要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學習。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等都是走了一條交流、融合之路,在采取競技體育形式的同時,其核心內容都保留著其深厚的民族風格。

第四,民族傳統體育與全民健身的研究。在我國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在情感、文化根基、價值觀等許多現代西方體育所不具有的天然優勢,所以,研究并開發能夠融入群眾體育領域的傳統體育項目應是目前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重點。同時,還應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學校體育中,研究如何使得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體育文化對接,如何使民族傳統體育更具時代性,如何使學生更喜歡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達到在學生鍛煉身體的同時,傳承、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目的。中國要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全民健身運動是根本,也是必由之路。因此,必須解決大眾體育的問題,特別是農村體育問題、學校體育問題等。首先,發展農村體育,就一定要研究傳統體育的現代化問題與發展問題。因為,就目前來說,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之根在農村”。這是因為,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較快的城市,更多地接受了外來文化的侵蝕,使得傳統文化越來越少。反之,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和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其傳統文化的底蘊卻還相當濃厚。所以,發展農村體育,一定要注意保護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結合傳統體育文化并予以發展。并且,由于廣大農民從小就在接受這些傳統體育文化要素,所以,從感情上說,他們更容易接受傳統體育文化。進一步地,由于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器材較少,如武術、氣功、秧歌等活動,甚為群眾喜聞樂愛?!耙虼耍瑢r村的傳統體育進行研究、扶持和創新,把傳統體育作為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文化傳統的內容和平臺,易為農民喜聞樂見,對于振興農村體育以致農民體質之增加、農民精神之振奮、農民自組織能力之提高和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至農村和諧社會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之鞏固,都具有明顯的實踐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影響”。其次,如上所說,應當研究如何在學校普及傳統體育文化,使得其更為學生愿意接受、愿意學習,促進學生提高身體素質。

(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中國綜合國力建設

在現代社會,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增強其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世界激烈競爭中,不僅包括國家經濟、科技、國防等硬實力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軟實力和民族影響力等軟實力方面的競爭。所以,應當大力加強包括體育文化等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高民族文化影響力,提升我國的民族文化影響實力。

第一,傳統的民族體育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民族特征,體現了民族的精神、價值觀、文化觀以及民族習俗與規范等。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傳統,將會失去其民族的特色。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實際上也就只剩下一個外殼。所以,應當通過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契機,來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并用之凝聚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觀與價值觀;同時,通過與現代體育文化的結合,吸收現代世界文化中的合理與優秀成分,來發展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由此,形成一個既有傳承、又有發展的獨具特色并能為世界接受的民族體育文化。這一文化不僅具有民族的象征,而且是團結全民族人民,弘揚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的一個載體,也是向世界傳播本民族文化與精神、價值觀的一個載體。

第二,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中國發展的歷程。但是,也必須承認,許多優秀的文化,如孔孟儒家的思想等由于缺乏合適的載體,卻很難讓外國人理解與學習。但是,體育作為一種形體文化,它不需要語言,就能為外國人理解。而且,中國傳統體育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思想、價值觀等。所以,應當像推廣京劇一樣來推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不僅應該在中國青少年一代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而且應當通過各種現代媒體手段甚至政府的手段,在世界上推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讓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走向世界,影響世界。應該像印度推廣瑜伽一樣、日本推廣柔道、韓國推廣跆拳道一樣,積極主動地推廣民族體育文化,用民族體育文化影響世界體育文化,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國外的體育文化。近年來,我國許多孔子學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應該積極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逐漸形成合力,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

第三,建設中國傳統休閑體育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休閑功能與意義。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即使像武術這樣的“搏擊”文化,在后期除了少數的護身與搏擊功能外,表演功能、健身功能已經成為其主要的功能,而養生體育更是重要的休閑體育,其他的如馬球等更是典型的休閑體育文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不像西方體育那樣典型的競技體育,而是一種典型的東方保健體系與休閑體系。中國傳統體育觀的特點是注重整體,注意運動的和諧與適度,強調形神、內外、動靜、陰陽的統一和意境的體現。正由于如此,中國傳統的武術、養生術、氣功等養身保健法,因其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正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被重新認識和發現,并被賦予明確的強身健體與休閑文化等意義,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健康生活的潮流。另外,由于現代社會科技革命的進步,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追求效率與金錢使許多人處于一種“過勞”狀態,特別是現代白領更是處于過勞狀態。所以,人們會越來越渴望過上輕松、平靜、簡樸的生活。而中國傳統休閑體育,就是強調心靈的自由,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強調寧靜淡泊、知足常樂,強調修身養性,提倡一種悠閑自得、輕松愉快的身心活動,重娛樂、重心靈的自娛與體驗,而缺少西方體育那樣激烈的競爭形式。所以,中國傳統體育在現代休閑體育中具有非常獨特的意義。應當發揮這種優勢,結合休閑體育發展民族傳統體育。

第四,大力發展我國的體育文化產業。體育文化產業是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體育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據的位置與其應當發揮的作用遠不相符??梢哉f,我國體育文化產業僅僅是剛剛起步,其發展的前景非常遠大。應當注意的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體育文化產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發揮武術、秧歌、龍舟等傳統體育的表演功能,對于促進農村旅游就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村旅游大多還僅僅停留在到農村享受山水風光與充足的氧氣以及農家飯之上,如何發揮農村傳統體育文化在農村旅游中的優勢,對于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發展與農村旅游具有重要意義。應當發揮我國傳統體育的優勢,特別是傳統體育在休閑體育中的優勢,大力發展休閑體育產業,包括體育健身業、體育旅游業、體育表演業、體育咨詢業等許多方面。一方面,體育界人士應當重視體育文化產業,而不僅僅把體育看成是為國爭光的競技體育,反而應當把競技體育看作體育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應當通過各種輿論與傳媒工具宣傳體育文化產業,并通過政府的強大組織功能來大力推動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中國體育現代化與中國傳統體育的重構

中國體育現代化的過程是模仿與學習西方體育的過程,是中國體育逐漸“西化”的過程,也是中國體育重構的過程。西方體育的許多元素或是來源于中國,如足球、柔道等;或至少說是中西共有的,如舉重(中國古代為拓關與舉石)、保齡球(中國古代為木射)、高爾夫球(中國古代為捶丸)、摔跤、射箭等,包括像馬術這樣典型的西方紳士運動,在中國古代也有馬球一類的運動,而賽馬更是我國諸多民族的傳統體育節目。中西方古代體育最大的差別在于中國古代沒有形成一套類似于西方的體育競賽制度。這些中國人骨子里就有的東西在西方體育傳播的過程中,立即就重新燃起原有的創造熱情。所以,中國體育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西方體育的啟示下的復蘇與重建過程。當然,也有一些項目在逐漸失落,如養生等。另外,還需指出的是,中國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在模仿、學習西方體育的過程中,失去了許多中國體育的精神。如中國武術在引入西方的競技形式時,就使得中國傳統武術講求的形、神以及民族體育所獨居的泛道德性等逐漸丟失,而僅僅保留了一個武術的“外殼”或說僅僅保留了一些傳統的技擊術,這是真正應當引起人們深思的東西:在模仿學習西方體育的同時,如何保留、發揚中國傳統體育的精華?由此,必須在模仿、學習西方體育的同時,重構民族體育文化,建設體育強國。

第一,目前我國的民族體育在模仿、學習西方體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按照奧運會模式構建民族體育文化,已經基本完成了民族體育現代化的歷程:中國武術基本實現了國際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式摔跤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少國家歡迎的賽事,龍舟競渡業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歡,1995年成立的“國際龍獅總會”對于促進中國舞龍舞獅在國際上的推廣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外,“我國已經按照西方體育的競賽模式連續不斷地、周期性地舉行了多次民族體育運動會”;等等??梢哉f,我國已經按照西方模式逐漸“改造”了傳統體育。這一改造,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都促使了中國傳統體育與世界體育的接軌。

第二,超越民族體育現代化發展中的“模仿”性質,真正實現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并走向世界。初期的模仿使民族體育很快走向了世界,但必須創新才能永葆中國傳統體育的青春。不能總是簡單地照搬奧運會的文化模式,也不一定完全要走競技體育的道路來發展我國的傳統體育。例如,可以通過體育表演業的形式來發展中國的武術、龍獅運動、龍舟運動、賽馬運動,以健身業的形式推廣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以競技形式推廣中國的馬球運動(初期也可借助表演形式來讓世界人民認識它)等。應該通過各種適當的形式來發展、推廣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讓它們逐漸走向世界,并不斷融進現代體育元素,使它們永葆青春。

第三,國家應當出臺合適的政策來促進民族體育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以及各級體育管理機構、體育研究所應當積極研究中國傳統體育現代化的問題,擔負起促進中國民族體育現代化的重任。“應該從體育的功能、目的出發,建立國家的大體育觀,充分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尋求開發它的文化價值,即,對于民族情感的維系、民族精神的培育、文化傳承的功效等”。不排斥西方體育,但應該在引進西方體育文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民族體育文化。

第四,民族體育的發展不僅是體育部門的事情,也是全中國人的事情。各行各業特別是文化業、傳媒業應該發揮各自的特長,自覺地投身到中國民族體育的發展中去,為中國民族體育的發展出謀獻策,獻計獻力。國際上,應該積極走出國門去宣傳、推廣民族傳統體育;在國內,則應該積極地引導國人研習民族傳統體育,而不僅僅是崇拜外國的體育。

(四)關于學校體育的思考

學校體育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水平,關乎整個國家的國計民生。所以,必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全民體育的發展。雖然我國競技體育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與我國走向世界體育強國的差距還非常大。對學校體育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學校體育工作在我國的考試制度面前可以說是束手無策,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據《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11月24日報道: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鍵博士的《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升學和考試壓力下,近70%的學生在上課日每天的家庭作業時間超過兩小時。學業的壓力對畢業班的學生來說,表現得尤為明顯?!敖?0%的畢業班學生在休息日和節假日參加課外輔導,平均每人要參加3個輔導班,最多的要參加6個”。

過重的學業負擔、過長的學習時間,讓青少年遠離了陽光和操場。而在把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機制下,這樣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最佳選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表示,“現在的升學機制決定了成績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對不那么重要的運動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說,“應試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長、學校包括社會輿論的大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才至關重要。他認為人的體質發展規律有一個“時間差”,青少年時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也是最需要體育鍛煉的時候,“不重視體育運動,或者‘用健康換學業’的做法都是在給未來埋下隱患”。

《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5日的結論:“我國青少年身體形態方面比日本韓國存在差距;身體素質方面,我國青少年明顯落后于日本青少年,和韓國不相上下,但有些項目,不如韓國青少年?!逼渲饕鶕纭缎戮﹫蟆?011年11月28日報道的如下一組數據:平均身高,是身體形態最具標本意義的數字。11歲年齡組男生:中國144.7厘米,日本145.3厘米,韓國149.1厘米;11歲年齡組女生:中國146.1厘米,日本147.2厘米,韓國150.3厘米。韓國人最高,日本人居中,中國人最矮。身體素質以50米跑成績平均值為例。11歲年齡組男生:中國9.40秒;韓國9.40秒;日本9.00秒;11歲年齡組女生:韓國10.10秒、中國10.00秒,日本9.20秒。日本人最快,中韓不相上下。

1985—2010年,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共同組織了6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前5次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從1985年始呈連續下降的趨勢,令國人擔憂。為此,2007年1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做出重要批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大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全社會要關心和支持?!贝撕螅逃亢蛧殷w育總局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希望用5年左右時間改變學生體質下降的狀況。

2010年第6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學生肺活量出現上升的拐點;憂的是青少年身體素質改善和提高的幅度并不大,肥胖、近視率數據依然居高不下。

青少年,特別是廣大學生的體質下降,一方面說明我國教育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社會對于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忽視:分數比健康要緊得多。結果是中小學生人均體育場館面積減少,體育師資缺額較多,課外體育鍛煉時間甚至體育課時間都被擠壓。同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雖然口頭上都在強調學生身體的健康與素質教育,卻主要以學校平時的會考成績、中高考成績、重點大學錄取人數對學校排隊,使得學校一再地擠壓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另外,家長對于孩子的成績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于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除了學校大量的作業外,學生周末非常難得的休息與玩耍機會,也被各類奧數班、各類輔導班、補習班擠占。許多學生連基本的休息時間都不夠,哪里還有時間鍛煉身體。如此下去,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好得了嗎?另外,由于學校僅僅重視學習成績,所以,本該以學校為基礎的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隊伍多年來也已經多數名存實亡,只是到近一兩年才略有改善。據報道,在日本幾乎每一個中學生都會在課外參加俱樂部,相當于我國的課外興趣小組。而且每個人參加以后,也會像我國特長生一樣:上午還有下午的前半段在學校上課,下課以后從傍晚到吃完飯之前每一個孩子都會在自己所屬的俱樂部進行活動,相比之下,我國中學里面大概只有10%或者連10%都不到的孩子能達到這個水平。由此,我國的高水平競技隊伍的選拔也會受到影響。這也就是近年來我國各個體育俱樂部,特別是足球、籃球、排球等大球俱樂部的青年人才越來越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學校的體育工作承擔起責任來。應當繼續完善相關的政策,并確保各項政策的執行,特別是要改變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校工作的簡單管理方法,加大學校衡量標準的研究,充分發揮政府在教育發展中的主導職責,推進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加大體育成績在中高考中的比例,取消各類不合理的加分制度,正確引導學校的體育工作。同時,加大學校投入,確保學生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達到需求,確保配齊學校高水平的體育教師隊伍,促進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

第二,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應當擔負起學校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職責,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發揮學校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和改善學校體育工作。不能只重視分數,不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特別是應該勇于改革,敢于對上級主管部門、對社會上、對家長只重視知識分數,忽視學生身體健康的行為說不,真正發揮學校全面教育的作用,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培養高分的偏才。另外,學校應積極拓展學校體育的職責與功能,擔負起為各級各類體育隊伍培養人才的責任,積極籌辦各種課外體育隊伍,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鍛煉身體,發展各種技能,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競爭,培養勇敢的精神等。學校還應與政府、社會緊密合作,開展各種相關體育活動的科學研究,創造出更多適合學生鍛煉的體育活動項目,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第三,全社會應當倡導積極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努力營造重視青少年體育的輿論環境。特別是廣大學生家長,不能只盯著知識分數,也不能提到學生身體健康就是提供足夠多的營養食物,而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鍛煉身體的時間,更多的玩耍時間。家長應該配合學校,督促學生多參加體育活動,而不是多參加那些課外輔導班。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孩子們樹立榜樣。家長也應該經常與孩子們一起鍛煉身體,養成孩子的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

第四,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廣大學生,更是應該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積極鍛煉身體,養成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學會正確地分配學習、工作、生活、鍛煉身體的時間,熟練掌握一到兩個體育項目的活動技術,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要積極參與各種校內外的體育俱樂部活動,在體育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身體能力與運動技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金阳县| 兰坪| 都江堰市| 德清县| 仪陇县| 贞丰县| 台东市| 玉屏| 融水| 玛沁县| 红河县| 克拉玛依市| 万安县| 罗源县| 无锡市| 东港市| 博湖县| 连州市| 城固县| 鹰潭市| 雅江县| 乡城县| 福鼎市| 六安市| 固原市| 分宜县| 延庆县| 辰溪县| 特克斯县| 泸西县| 望奎县| 平谷区| 临沭县| 渭源县| 蓝山县| 什邡市| 杨浦区| 灵宝市| 阿勒泰市|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