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外體育競賽制度

一、綜合性運動會及我國現行競賽制度

綜合性運動會一般至少設四個以上運動項目的比賽。在國內均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解放軍和各大行業系統體協為參賽單位,參加者通常是下一層次最優秀的運動選手代表本地區、本行業參加上一層次的比賽。此類運動會競爭激烈,牽動民心。目前設全國比賽制度的綜合性運動會大約有以下十種。

(一)全國運動會

全國運動會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委托省、自治區、直轄市承辦,每四年舉行一次。1959年9月在北京舉辦了第1屆全國運動會,“文革”期間曾中斷。自1975年9月恢復,舉辦了第3屆后,就形成了穩定的競賽制度。前四屆均在首都北京舉行,后應省市地方政府和體育部門的要求,從第5屆開始由北京以外的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地舉辦,后經國務院明確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成為輪流承辦全國運動會的主要城市,連續舉辦至第12屆。為擴大社會影響,帶動全民族體育意識的加強,使全國運動會成為推動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體育盛會,2001年上半年,國家體育總局經國務院批準,取消了全運會由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輪流承辦的限制,允許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請舉辦全運會,并于2001年6月19日(第9屆全運會前),國家體育總局在北京召開的全運會工作會議上經過不記名投票,江蘇省成為第一個被成功地推選為繼上述三大城市以外舉辦全國運動會的幸運單位,該省于2005年10月承辦了第10屆全國運動會。津市獲得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主辦權。2015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函同意陜西省承辦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

全國運動會是實施奧運戰略的組成部分,對發現新的人才,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總體水平的提高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根據這一大型賽事的周期規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應制定了本地區的全民運動會制度。為便于選拔運動員及安排訓練周期,一般在全國運動會前1~2年舉行本省、市、自治區的全民運動會,如表1-1所示。

表1-1 全國運動會舉辦情況

(二)全國城市運動會

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每四年舉辦一次。參加范圍是各省、市、自治區所屬地級大、中城市和全國計劃單列城市的青少年運動員。1988年10月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了第1屆,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外,來自全國42個城市的23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12個大項的比賽。至今已舉辦過7屆。2013年1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運動會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年運動會,以適應我國國內及國際體育形勢的發展需要,更好地與青奧會接軌。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如表1-2所示。

表1-2 全國城市運動會舉辦情況

(三)全國體育大會

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委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輪流承辦。每兩年舉辦一次,賽期10天。此運動會創建于2000年6月,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了第1屆。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業體協和體育院校的38個代表隊2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17個大項的比賽。全國體育大會的宗旨是“參與、娛樂、健身”,致力于促進體育走近群眾,項目設置全部為非奧運會項目,為我國大約五十多個非奧運會項目走向社會,取得更大發展提供了表現的平臺。其中蹼泳、技巧、圍棋、國際象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飛機跳傘等項目的比賽具有世界水平。全國體育大會至今已舉辦過5屆,如表1-3所示。

表1-3 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情況列表

(四)全國工人運動會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國家體育總局協辦。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內除體育系統優秀運動隊以外各行各業的企業在職職工。此運動會一般根據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確定召開的時間,沒有穩定的周期制度。1955年10月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設田徑、舉重、自行車、籃球、排球、足球共6個項目,有1700多名運動員參加。間隔30年,于1985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第2屆,設有田徑、游泳等8個項目,4600多名運動員參加。1996年9月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了第3屆。

(五)全國農民運動會

由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全國農民體育協會聯合舉辦。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范圍內除體育系統優秀運動隊以外具有農業戶口的農民運動員。每四年舉行一次,在全國各省市輪流舉辦。1988年10月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設有田徑、射擊、足球等9個項目,有143名運動員參加,至今已舉辦過8屆,如表1-4所示。

表1-4 全國農民運動會舉辦情況

(六)全軍運動會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后勤部主辦。以各軍兵種、各大軍區為參賽單位,參加范圍是現役軍人、軍工和正式編制的軍隊文職人員。該運動會創建初期的宗旨是“提倡適合于軍事需要的體育活動,為戰斗和國防建設服務”。根據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確定其召開的時間,沒有穩定的周期性制度。1952年8月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親自出席了閉幕式。來自全國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各直屬單位和抗美援朝前線的1800多名軍人運動員參加了通過障礙、投擲手榴彈、500米武裝賽跑等44個比賽項目,以及航空、馬術、摩托車、團體操等42個表演項目,盛況空前。至今已舉辦過4屆(表1-5)。此外1955年10月還在北京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射擊與體育檢閱大會;1964年在廣州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田徑運動會;1973年5~9月分別在濟南、武漢、沈陽、北京、上海、南京6個賽區舉行了197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運動會。

表1-5 全軍運動會舉辦情況

(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

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主辦。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內除漢族以外的各民族運動員。1953年11月在天津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時隔20年,1982年9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了第2屆(更名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5個少數民族的6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60余個項目的表演賽,至今已舉辦過10屆。從第3屆以后,形成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制度,如表1-6所示。

表1-6 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舉辦情況

(八)全國大學生運動會

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每2~4年舉辦一次。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所屬有正式學籍的高等院校在校學生。1982年8月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有2432名運動員參加了4個項目比賽,至今已舉辦過了10屆,如表1-7所示。

表1-7 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舉辦情況

(九)全國中學生運動會

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其宗旨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內所屬的在校中學生。1973年7月在山東省煙臺市和吉林省長春市兩地舉行了第1屆。有3000余名運動員參加了4個項目的比賽,至今已舉辦過12屆。原計劃2014年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2014年7月28日至8月2日在上海市舉行。該屆運動會只設中學生組,比賽項目為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美操、乒乓球8項,同時舉辦科學論文報告會、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評選等活動。自此,以“中學生”命名的全國運動會,似乎成了歷史,如表1-8所示。

表1-8 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舉辦情況

(十)全國殘疾人運動會

由民政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主辦,每三年舉辦一次。參加范圍為各省市行政區域內的盲人、肢殘、聾啞人等傷殘運動員。1984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了第1屆。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共500余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乒乓球等3個項目的比賽和表演。從第3屆以后形成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制度。至今已舉辦過9屆,如表1-9所示。

表1-9 全國殘疾人運動會舉辦情況

二、單項比賽及我國現行競賽制度

單項競賽是各級體育部門縮短戰線,突出重點,鍛煉隊伍,檢驗各層次訓練成果。我國單項競賽制度的制定原則,一方面要著眼于促進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安排競賽時應注意與國內外重大單項競賽的周期相吻合。我國目前的單項競賽種類及制度就是依據這個原則安排和劃分的。

(一)單項競賽的種類劃分

根據我國各個運動項目開展的不同情況,單項競賽一般分為兩大類,即正式比賽和輔助性比賽。

正式比賽主要包括:錦標賽、冠軍賽、聯賽。

輔助性比賽主要包括:達標賽、分區賽、邀請賽、調賽、協作區賽、通訊賽、選拔賽、集訓賽、季節性室內賽及贊助性冠名杯的比賽。

(二)我國現行單項競賽的分級管理辦法及制度

圍繞突出奧運戰略的前提,國家體委曾在1989年6月11日正式頒布了《全國體育運動單項競賽制度》試行法案。在這一試行的競賽制度中規定,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區別對待;競技體育項目與群眾體育項目區別對待;受條件限制和普及程度不同的項目區別對待;靠機械、智能的項目與靠體能的項目區別對待。根據這樣的原則,把我國目前開展的60余項競賽項目分為4大類,并按類別主次順序安排競賽次數和規模。

第一類:奧運會比賽項目中的重點項目。每年安排兩次全國最高水平的比賽(即錦標賽、冠軍賽),一次青年比賽,一次少年集訓比賽。包括田徑、游泳、跳水、體操、舉重、射擊、射箭、擊劍、柔道、國際式摔跤、賽艇、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

第二類:奧運會一般項目。每年安排1~2次全國最高水平的比賽,一次青年比賽。包括花樣滑冰、水球、藝術體操、自行車、皮劃艇、帆船、帆板、拳擊、現代五項、馬術、網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冰球、冬季兩項、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

第三類:非奧運會比賽項目。每年安排1~2次全國最高水平的比賽,一次青年比賽。包括技巧、武術、滑冰、蹼泳、中國式摔跤、壘球、國際象棋、跳傘、圍棋、中國象棋、航空模型、滑翔、航海模型、摩托艇、摩托車、無線電。

第四類:群眾性或娛樂性體育項目。根據條件或項目的發展,不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競賽,以適應廣大愛好者鍛煉智力、增強體質、促進國際交往的需要。這類競賽包括高爾夫球、保齡球、地擲球、臺球、藤球、橋牌、毽球、輪滑、門球、熱氣球、沙壺球、汽車、汽車模型、傘翼滑翔、業余電臺等項。

以上四類競賽在規定次數之外,前三類項目還可根據本項目發展的需要,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輔助性競賽作為補充。

另外,為保證競賽水平,國家體育總局在規模上盡量壓縮參賽人數并結合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承辦競賽的條件,規定各賽區的參賽人數一般控制在300~400人。如在全運會年度,未被列入全運會比賽的項目,當年均計劃單獨安排全國性競賽活動;已列入全運會比賽的項目,當年主要安排優秀運動隊的青少年競賽。

為切實做到按水平分級比賽、分級管理,保證全國性競賽質量,達到檢查訓練的競賽目的,一般在我國開展較普及的項目,運動員須先參加國家體育總局組織或認可的達標賽,形成周期規律的協作區比賽等。達到標準或規定名額的,方能參加全國最高水平的比賽。如沒有條件進行選拔的項目,則由國家體育總局確定哪些省市隊或運動員參加哪一級的比賽。我國目前有些體育先進省、市在體育競賽改革中實行按水平分級管理,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他們規定有記錄的項目按年齡組實行達標賽,取消了參賽名額平均分配制,對投入多、教練力量強、運動成績好的單位增加名額;無記錄的項目按水平分級比賽,實行升降級制。

此外,為適應體育運動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與國際體育賽事交流活動接軌,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科學、規范的管理,國家體育總局于2006年12月26日對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了重新分類調整并向全國公布,如表1-10所示。

表1-10 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

三、各類競賽的獎勵制度

運動競賽確定錄取名次是促進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輔助因素,主要包含決定名次的辦法和錄取名次數額。兩大政策的制定,可直接激勵運動員技術水平的發揮和教練員對專項技術的探索與創新,對某一專項運動的發展方向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也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衡量本地區體育運動水平的一個傳統的客觀標準。

(一)綜合性運動會的錄取名次、名稱的確定及獎勵

1.排列并公布各參賽單位獎牌總數名次。按各參賽單位所獲金、銀、銅牌總數排列,金牌多者,名次列前;若金牌數相等,則以銀牌多者,名次列前;若再相等,則以銅牌多者,名次列前,依次類推。

2.排列并公布參賽單位團體總分。按參賽單位男女合計所獲各單項前八名的8、7、6、5、4、3、2、1計算總得分,總分多者,名次列前;如相等,依次按打破世界紀錄、亞洲紀錄、全國紀錄的項次決定,多者名次列前;如仍相等,則依次按獲得第一名多者,名次列前,依次類推。

3.在我國競技體育系列中的綜合性運動會,凡奧運的單項競賽項目,一般錄取前八名給予獎勵;非奧運項目的各單項競賽,則錄取前六名給予獎勵。但從第8屆全運會開始,則不再分奧運項目和非奧運項目,均采用統一的錄取名次和計分標準了。在全民體育系列中的綜合性運動會,則沒有奧運會項目與非奧運會項目之分,均錄取前六名給予獎勵。

4.從第7屆全運會開始,實行奧運會獎牌計入全運會和創、超世界紀錄加牌加分的辦法。還規定把全運會前的一次世界錦標賽前三名獎牌列入全運會獎勵記分范圍。此外,為充分發揮解放軍在競技體育訓練水平方面的優勢,鼓勵地方向部隊輸送運動員,并規定解放軍參加全運會實行兩次記分辦法。

5.各地在改革中也總結出不少好的獎勵辦法。例如,有的地區對省運會青少年競賽實行結構記分法,即按照周期人才輸送分,輸送的人才在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獎勵分,比賽成績等諸方面計算代表團總分,從而調動各地方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積極性。

(二)單項競賽的名次錄取及獎勵辦法

在正式比賽和非正式比賽中,無論是集體或個人,均錄取前六名給予獎勵。設團體總分的競賽,錄取辦法與綜合性運動會相同。創最高紀錄則按世界、亞洲、全國等層次順序,授予帶有不同層次標志的創紀錄獎章、證書及其他物質獎勵。

(三)其他輔助性設獎

為鼓勵運動員以良好的品質參加競爭和裁判員公正執法,保持賽場良好的紀律和賽風,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我國各類競賽活動中,開展了個人和集體的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活動。一般4天以上競賽日程的運動會均設此類獎,并由大會授予物質獎勵。評獎比例大致為個人15∶1(含裁判員),集體在8隊以下評一個隊,9~16個隊評兩個隊,16隊以上評三個隊。

我國全國運動會有時根據國家競技體育導向的需要,還會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

四、當前國際體育比賽的種類及制度

國際體育比賽亦分為綜合性運動會和單項競賽兩大類。

(一)綜合性運動會

1.奧運會簡介

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分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夏季奧運會從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辦第1屆起,至今已舉辦了31屆,第32屆于2020年在日本東京舉辦。在奧運會初期階段,國際奧委會主席都是從主辦國的候選人中產生。如第1屆是雅典人,第2屆是法國人顧拜旦,后來就出現連任現象。其中西班牙人薩馬蘭奇擔任了三十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的任期為四年一屆,定期更換,輪流擔任。四位副主席中每年有一位執行人,這位執行副主席可以投票決定并請奧委會主席取消一個賽事或比賽項目。此外,國際奧委會還定于每年要視察下屆奧運會舉辦國組委會的工作進程,并提出改善意見,國際奧委會有建議或轉移主辦城市的權力。

冬季奧運會的運動項目是在冰上和雪上進行比賽。1924年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第1屆冬季奧運會(當時稱作奧林匹亞體育周),后作為第8屆奧運會的一部分;由于秘書人員的疏忽,在會議記錄中竟然誤寫為“第1屆冬季奧運會”,于是國際奧委會也由此而予以認可和追認,并決定以后每四年可以由夏季奧運會主辦國優先承辦同年冬季奧運會。從1948年開始,為減輕主辦國的負擔,同一年內的冬、夏季奧運會被放到了不同國家舉辦;1994年,國際奧委會又決定將冬季奧運會與夏季奧運會分開在不同年份舉行,其屆次與夏季奧運會的記法不同,按實際舉辦的次數計算。至今已舉辦了22屆。2018年第23屆冬奧會的舉辦地是韓國平昌郡。

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會期均規定包括開幕式、閉幕式在內不超過16天。如果遇到星期日或法定假日不安排比賽日程,因特殊需要,需要經國際奧委會批準才可以相應地延長。

2.奧運會比賽項目設置

(1)運動大項

國際奧委會規定凡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的運動大項,必須是在至少75個國家和四大洲的男子中以及在至少40個國家和三大洲的女子中廣泛開展的運動項目,才可以列入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另外只有在至少25個國家和三大洲中廣泛開展的運動項目,才可以列入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并且至少在有關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召開前7年確定,確定后不允許有任何變動。

(2)運動小項

運動小項是奧運會運動大項中的一項比賽,產生名次,頒發獎章和獎狀。

凡是要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的運動小項,必須在數字上和地理上具有公認的國際基礎,而且至少兩次被列入世界錦標賽或洲的錦標賽。列項依據為至少在50個國家和三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35個國家和三大洲的女子中開展的運動小項,才可以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且必須在有關的奧運會召開前4年確定,確定后不允許有任何變動。

(3)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的設置規定

國際奧委會規定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比賽項目至少必須包括15個奧林匹克運動大項,而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則不存在這種最低限額。在每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后,國際奧委會對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要給予重新審議,并決定大項、小項的設置和撤銷。

(4)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賽名額

各國報名參賽人數是由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在與有關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磋商后確定的。一般報名參加個人小項比賽的人數不應超過世界錦標賽中規定的報名人數,即每個國家不能超過3人。但對某些冬季運動項目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可予例外。對于團體比賽項目,男隊和女隊都不得超過12隊也不得少于8隊,在某些個人和團體項目中,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在與有關國際單項聯合會磋商后可以增加替補隊員的人數。

(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殘疾人奧運會)

殘疾人奧運會最早是在1948年于英國斯托克曼德威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脊髓損傷的退役士兵首次舉辦的運動會。后于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辦了首屆殘疾人奧運會。殘疾人奧運會的舉辦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體現,大大提高了殘疾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其周期與夏季奧運會等同,在夏季奧運會結束一個月后舉行,每四年一屆,一般由舉辦當屆夏季奧運會的城市舉辦。其競賽組織規格和接待服務水平等同奧運會,至今已舉行了14屆。

(三)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是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始辦于1959年,其前身為國際大學生運動會。

19世紀20年代初,當時的國際大學生組織就已開始計劃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23年5月,在巴黎召開了世界大學生體育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次年舉行第1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

1924年,首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在華沙舉行,設田徑、游泳、擊劍3個比賽項目。此后,運動會不定期舉辦,至1939年共舉辦了8屆。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運動會被迫中斷,1947年恢復舉行。但從1951年起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運動會,西方稱為“國際學生體育運動會”,東方稱為“青年學生運動會”或“青年友好運動會”。兩個陣營各自組織和舉辦自己的大學生運動會。

1957年,為了慶祝法國全國學聯成立50周年,在巴黎舉行了國際性的大學生運動會和國際文化聯歡節。經與會30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決定以后定期舉辦世界性的大學生體育比賽,定名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原則上每兩年舉行一屆。

1959年,第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意大利都靈舉行,來自45個國家的98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已舉辦過28屆,如表1-11所示。

表1-11 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情況

1960年,仿奧運會賽制,又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起初,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分別在單數和雙數年舉行,從1981年起改為在同一年舉行。至2015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已舉辦過27屆,如表1-12所示。

表1-12 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正式規定的比賽項目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有田徑、游泳、跳水、水球、體操、擊劍、網球、籃球和排球共9項,但東道國有權再增加1項。例如,1977年的東道國保加利亞增加了摔跤,1979年墨西哥增加了足球,1985年日本增加了柔道。

1960年,仿奧運會賽制,又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起初,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分別在單數和雙數年舉行,從1981年起改為在同一年舉行。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已舉辦過19屆,比賽項目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冬季兩項、冰球、北歐兩項和滑板滑雪。

1959年第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的比賽。從1961年第2屆起至第8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1975年,中國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9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由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規模僅次于奧運會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紛紛派出最優秀的運動員參加角逐。

(四)洲際運動會

洲際運動會是以世界各大自然區域所屬一定范圍內的多個國家參賽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一般設項較全,賽程在10天以上,有禮儀性活動貫穿全過程,普遍受到主辦國領導人的重視和廣大公眾的關注,并被國家當作進行外交和商貿活動的機遇。此外,為選拔奧運會的參賽選手,各洲運動會原則上在奧運會前1~2年舉行。

1.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會)

亞洲運動會是亞洲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四年舉行一屆,與奧運會相隔兩年舉辦。自1951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第1屆以來,至今已舉辦了14屆。亞運會每次總賽期(含開、閉幕式)不超過16天,不得少于8個比賽項目,其中必須包括田徑和游泳項目的比賽。50多年來,在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亞洲體育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也對亞洲體育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3年9月,亞洲體育聯合會執委會確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該會會員。1974年,我國重返亞運會,先后參加了第7屆(德黑蘭)至第14屆亞運會。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11屆亞運會,充分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第14屆在韓國釜山舉行。亞運會參賽國目前一般為43個左右,所設運動項目約36個。

2.非洲運動會

非洲運動會創辦于1965年,是由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主辦的非洲地區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1987年以前不定期舉行。1987年后每四年舉行一屆,迄今已舉辦過11屆。該運動會的項目設置和參賽人數是世界上較大的洲際運動會,一般為20個左右項目,49個國家約5000余名運動員參賽。與其他國際性比賽不同,非洲運動會有其濃郁的地區與民族特色。國際媒體曾這樣描述運動會:許多運動員身著民族服裝,跳著各地特有的舞蹈,頻頻向觀眾致意,仿佛走上舞臺而不是步入賽場。一些經濟實力較強國家的運動員手持先進的數碼攝像機,對著觀眾狂拍。接著是一場更加宏大的歌舞表演,幾千名身穿奇裝異服的演員布滿整個運動場,他們有的頭頂羽冠、身著獸皮;有的繪著各式各樣的臉譜;有的打扮成各種動物,盡情地表演著,并配以節奏感極強的音樂,飄忽不定的燈光,讓人有一種置身于某個部落的狂歡節的錯覺。

3.泛美運動會

泛美運動會是北美、中美和南美洲地區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創辦于1951年,每四年舉行一屆,至今已舉行過17屆。一般有來自美洲大陸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7500余名運動員參加約20余個大項的比賽。屬世界上較大規模的洲際運動會之一。

4.東亞運動會

東亞運動會創辦于1993年。首屆在中國上海舉行,每四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了6屆。2000年在中國的澳門舉辦第4屆。其宗旨是加強東亞地區的體育交流與合作。是由中國、中國臺北、中國香港、韓國、日本、朝鮮等8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其規模雖不是很大,但舉辦規格較高,整套的組織模式和開、閉幕等禮儀性大型活動可與亞洲運動會相媲美。

5.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運動會

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運動會原名為中美洲運動會,創辦于1926年,是美洲僅次于泛美運動會的地區性大型綜合性運動會。1935年起改用現在的名稱。除特殊原因外,每四年舉行一屆,迄今為止已舉辦過23屆。這個地區的運動會一般有15個左右國家參賽。古巴在所有參賽國中名列體育強國之列,自1970年在巴拿馬城舉辦的第11屆運動會以來古巴已連續9次金牌榜排名首位。

6.歐洲運動會

2011年11月23日,在俄羅斯索契召開的歐洲奧林匹克委員會第40次大會上,歐洲多國代表呼吁創建歐洲運動會。歐洲奧委會主席帕特里克·?;≒at Hickey)表示:“歐洲是唯一一個沒有綜合性運動會的大洲,“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舉辦歐洲運動會的必要性?!?/p>

2012年12月8日,歐洲奧林匹克委員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第41次全體代表大會上投票決定創辦歐洲運動會,首屆比賽將于2015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會議對此進行了投票,結果38票贊同,8票反對,3票棄權,議題因此得以通過。巴庫作為唯一的候選城市,當選第一屆歐洲運動會的舉辦城市。歐洲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共設16個奧運會項目和2個非奧運會項目,包括:水上項目(跳水、游泳、花樣游泳、水球)、射箭、羽毛球、籃球、拳擊、皮劃艇、自行車、擊劍、足球、體操(競技體操、藝術體操、蹦床)、柔道、空手道、射擊、乒乓球、跆拳道、鐵人三項、排球(排球、沙灘排球)和摔跤(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

7.歐洲小國家運動會

歐洲小國家運動會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了16屆。該賽會僅在陸地較小、人口較少的歐洲國家舉行。其中有歐洲袖珍之國的圣馬力諾,人口僅27000余人;而塞浦路斯是參賽國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僅為762000余人。比賽項目有田徑、自行車、柔道、游泳、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10余個項目,賽程僅為一周時間,堪稱“微型運動會”。便于小型國家運動員體育天賦的充分展示。

五、國際單項體育比賽

國際單項體育比賽是以各單項國際體育組織名義舉辦的世界性比賽。一般有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含世界杯分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和利用假期舉辦的國際性夏令營訓練賽等。上述名稱的賽事各洲際單項體育組織同樣也在洲際區域內組織比賽。兩個層次的單項比賽大多數項目均為每年舉辦一次;只有參加世界杯或洲際杯賽的運動員是通過多次分站賽所獲名次的累積得分,在年末進行的總決賽上根據各站比賽的總積分決出最后排名。

由于世界和洲際比賽的錦標賽、杯賽能吸引眾多的世界優秀選手參加,競爭性強,競技水平高而受到各國體育組織的青睞和重視。因為這兩項賽事能讓參賽選手及時了解各運動項目的世界發展趨勢,使參賽者跟上項目發展速度,同時若能在強手如林的賽事上取勝,對運動員戰勝心理壓力、樹立自信和增強競爭力起到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所以,各國體育組織都會積極選派具有一定水平的運動員及后備人才參加國際或洲際的錦標賽和杯賽,以達到鍛煉隊伍、掌握信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水平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兴仁县| 攀枝花市| 色达县| 连平县| 富民县| 申扎县| 洛川县| 永登县| 团风县| 肃宁县| 蓬安县| 红安县| 隆化县| 兴海县| 开远市| 余江县| 陈巴尔虎旗| 呼伦贝尔市| 曲阳县| 天津市| 潮州市| 长岭县| 泰兴市| 罗平县| 万荣县| 平南县| 柏乡县| 长葛市| 瑞丽市| 古田县| 西畴县| 垣曲县| 通州市| 衡阳县| 贵州省| 镶黄旗| 阜阳市| 霍山县| 个旧市|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