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當奸雄遇梟雄

在民間,由于《三國演義》和各種戲劇的影響太深,曹操可以說是公認的奸雄。而董卓,也有不少人說他是梟雄。他雖然勉強被劃為“雄性之列”,可從他所干的事來看,這人其實根本就算不上雄也,如果硬要給他戴上一個“雄”的帽子,那他就是一個標準的奸雄。

為什么?我們還是先看看奸雄、梟雄、英雄,這三者究竟有什么區別。

周易玄先生曾在其著作《干支哲學》中說:“英雄者,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天下蒼生謀福祉,乃天地之脊梁;梟雄者,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以我之心而放之四海,以我之志而加之全人,勢不可擋。言不必有信,唯能遂其志而通權達變。欲以先登絕頂之位,再行仁義之事。因其本為梟雄之性,故殊難把握,一旦登頂,未必能踐行仁道,或將徹底露其梟勇面目,而荼毒無辜。倘果能行其仁德,則天下亦致太平矣。便使梟雄而為英雄。故歷來開國之君,多為梟雄。是此之故也。”

如果按照這個概念去推理,梟雄與奸雄的區別就在于到達絕頂之位后能否施行仁政,為天下人謀福祉。雖然同是為了一個目的,但是,人的本性、欲望、理智直接決定著梟雄與奸雄的動機和歸宿。

“梟雄”為達到目的都采用非常手段,這也是忍痛割愛。他們也不想這樣,但是為了實現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必須這樣做。只是,在爬到至尊的位置上之后,他們會讓一個國家邁入和平、穩定,以及迅速發展的軌道。

“奸雄”則弄權欺世,為竊取高位不擇手段,竊取高位后又忘乎所以,這勢必導致奸雄們爬得越高、摔得越慘的結局。

有雄心去獲取大權高位,這是奸雄、梟雄、英雄的共同點。但是,大權高位“如何獲取”和“獲取后如何”,這是三者的根本區別。一般來說,“奸雄”往往用奸詐手段,“梟雄”大多用強橫手段,“英雄”一貫用仁義手段。只是,奸雄獲取高位繼續奸詐,梟雄獲取高位后施行仁政,英雄獲取高位后繼續仁義。

人們都說“亂世出英雄”,其實,亂世中所出的梟雄更多。因為,梟雄們要在天下廣施仁政,首先必須先蕩平四海,這個目的往往是無法通過談判來解決的。只有借助于武力,用硝煙和戰火以及遍地尸骨來掃平天下。我們的英雄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倒是那些梟雄和奸雄們能順利做到。所以,英雄可能會因為仁義而名垂千古,而梟雄卻能夠得到整個天下。

從曹操一生的歷史來看,他完成了從梟雄到英雄的蛻變。董卓這個“梟雄”則是在爬到頂峰后又跌進了歷史的深淵,所以也就一直停留在“奸雄”的位置上。

平心而論,誰都想謀取高位,“奸道”也是大多數想玩弄權勢之人通用的手段,但是,高位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謀取的。再說,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到達高位后就能坐穩的。同樣是雄霸一方的人物,曹操與董卓就有著天壤之別。

在史籍和現實中,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不過,不管是好是壞、是前是后,董卓也曾經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而且,他還與曹操這個不可一世的大英雄過過招,較量過。至于最后的結果,那就不是簡單的幾個字所能概括得了的。

那個兵荒馬亂的時局,曹操與董卓這“兩雄”相遇,會是一個什么結果呢?曹操一生與董卓曾有過兩次重要的會面,第一次是在戲里,即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行刺董卓;第二次是在戲外,即在陳壽的《三國志·武帝紀》里,“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史籍記載來看,曹操逃出洛陽是因為不愿意與董卓合作。助紂為虐的事曹操是不干的。至于他行刺董卓之事,史書中只字未提。

其實,歷史上那個拿起刺刀刺向董卓的人,是伍孚而非曹操。公元189年9月17日,伍孚身穿朝服,內懷利刃,像往常一樣去晉見董卓。等匯報完工作,伍孚就向董卓告辭。這個時候,董卓還沒有發現伍孚的任何異常行為,他起身送伍孚到閣門口,還親切地用手撫摸了一下伍孚的脊背。正是在兩人這親密無間之際,伍孚趁機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

遺憾的是,伍孚沒有刺中董卓,與曹操一樣殺卓未遂。董卓奮力反抗,隨即呼喚左右等人捉拿伍孚,并大罵道:“你想造反呀!”伍孚大聲說:“我恨不得把你這個奸賊在大街鬧市之中碎尸萬段,以向天地神靈謝罪……”但是,還沒等話說完,伍孚就被亂刀刺死了。

羅貫中把這件事寫進《三國演義》,只是想以伍孚來襯曹操,從而突出曹操的狡猾、奸詐。換個褒義詞來說那就是有智謀。這羅老也真會策劃、構思、嫁接。不過,曹操也確實早有當刺客的經歷。小說中奸雄與梟雄的會面暫且放在一邊,我們先來看看史籍中的“曹董會師”。

其實,“曹董會師”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發生,還得“感謝”宦官派與外戚派、后黨與帝黨這幾大派的爭權奪利。各股勢力旗鼓相當,所以這漢末的大亂,也就理所當然地發生了。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也就罷了,誰實力大、勢力大誰當政唄??蓙y中更亂的是,后黨派的頭頭何太后是宦官派的靠山。何太后當初之所以能當上皇后,是因為宦官派立了大功。朝中外戚勢大,太監恐慌。何進想盡誅洛陽的太監,何太后不肯。姐弟倆的意見不統一,問題的麻煩就出在這里。

在這種情況下,何進就召見并州牧董卓領兵進京了。這個西北一霸,屢拒朝廷詔命。這次卻不知哪根神經出問題了,何進一發話,他這邊立馬率領一支鐵騎出發了,像老虎般星夜撲向京都洛陽。

何進讓董卓來,是想借此脅迫太后姐姐誅殺滿城太監及其黨羽的。何大將軍是嫌這天下還不夠亂,讓董卓來加加火。但是這個時刻,深謀遠慮的曹操是不同意殺光宦官的。

他自己也刺殺過太監頭頭張讓,這一次怎么就不讓殺了呢?曹操是很理智的,他覺得那會導致太監集體反攻。兔子急了還跳墻的,更何況這幫宦官。再說了,太監又沒有家室,沒有后代,他們顧慮什么呢?所以,曹操不但不贊成逼迫太監急到跳墻的地步,更不贊成召外將董卓進京,引狼入室。

曹操一再二再而三地勸何進,卻沒有絲毫作用。曹操再勸,何進就下逐客令。曹操無奈地走出了大將軍府,仰天嘆息:“吾見其敗矣!”這個何太后的弟弟,就讓他自掘墳墓去吧。他要和太監們一起去死,那我權當看戲了。

何進請來了董卓,趕走了曹操。

董卓進京后,京城洛陽一片恐慌!包括皇帝和曹操,當然宦官最慌?;乓膊恍校l讓你何太后的“后黨”頭頭何進大將軍這么昏庸、愚蠢呢?

何進要死,誰也攔不住;何進要拉著整個洛陽一起死,也沒辦法。

在光天化日之下,董卓殺了何太后,威逼小皇帝。小皇帝不聽話,他就換一個,立劉協為漢獻帝。對于這些,朝中百官都束手無策。董卓的西涼兵在洛陽一帶搶掠燒殺,連漢靈帝的墓葬都不放過。

董卓進京,凡是禽獸干的事他都干,禽獸沒干過的事他也試試?!凹閬y公主,妻略宮人。處刑濫罰,睚眥必死”,誰要是敢瞪他一眼,他就要誰的腦袋?!叭撼己已哉摺?,就連袁氏兄弟也是敢怒不敢言。在董卓的一片威懾下,兔子終于跳墻了——何進被太監張讓等一伙謀殺!宦官也被董卓殺遍。

這個時候,外戚派、宦官派、何太后,已是三敗俱傷。曹操此時在觀望事態發展,尋找出路。

何進還沒等嘗到勝利的成果就去西天了,倒讓大魔頭董卓撿了個大便宜。他自封太尉、相國,想擺平所有的對手,剔除所有的絆腳石,用鐵血手段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要想建立自己的新秩序,董卓就不得不拉攏一批人。要拉攏的這批人中就有曹操。

要說董卓鼠目寸光,似乎也不像。他知道拉攏梟雄曹操,說明他還有幾分識人之才。只是曹操比董卓更有眼光。他看出董卓干不成大事,也看出這家伙只是胡鬧而已。曹操跑了!梟雄不與奸雄合作!曹操這一跑,讓歷史也隨之發生轉折。

曹操的“不合作”是明智的!

這已經是漢末了,可董卓還在重蹈商紂王夏桀的覆轍。社會是在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前進的,董卓卻一直拉著歷史的尾巴向后拽。

在《后漢書·五行志》中,曾記載著這樣一首民間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边@不正是暗示著董卓不得好死、末日已盡嗎?

蘇軾也有詩云:“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边@樣的相國,實在死不足惜。

《三國志·董卓傳》載,“守尸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燒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

讓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董卓進長安后,曾經問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個傻乎乎的問題:“你怕不怕我?”

皇甫嵩的回答簡明有力:“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害怕?你要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天下不怕你的,又何止我一個?”

董卓鼠目寸光,不向前看,也不向后看。曹操卻高瞻遠矚,他不但清醒地研究歷史,更清晰地看向未來。

他們的相遇是一個歷史火花,也是一個社會玩笑。曹操與董卓的思想、舉動南轅北轍,他們的歸宿和未來也只能是背向而馳。曹操死后被追封“魏武帝”,戴著魏武帝的封號從歷史走向了未來。而董卓,在歷史的糟旮旯里,發酵成了臭名遠揚的垃圾……

在《三國演義》里,為了聚集各路英雄共同討伐奸賊董卓,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給十八路諸侯發了一道天子密詔。這份討董密詔,曹操自己公開告訴十八路諸侯——它是“假”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武陟县| 鲁山县| 上栗县| 镇宁| 大丰市| 毕节市| 自贡市| 东乌| 德惠市| 盐城市| 原平市| 同仁县| 呼和浩特市| 务川| 景宁| 策勒县| 西青区| 都安| 南丹县| 乐陵市| 甘南县| 乐至县| 星子县| 江城| 巴塘县| 临漳县| 饶阳县| 甘洛县| 会东县| 法库县| 于田县| 门源| 宁陵县| 手游| 新邵县| 迁安市| 滕州市| 徐闻县| 大城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