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皇帝的公開密詔
- 絕版王朝 盜版君臣·曹操卷
- 婧婷
- 2082字
- 2018-11-05 15:37:18
從密詔內(nèi)容來看,即便真是漢獻(xiàn)帝擬的,恐怕也沒有這個“真”。而現(xiàn)實中,漢獻(xiàn)帝也確實擬過一份衣帶密詔。但這份密詔并沒有給曹操,也不是討伐董卓的。而是密謀岳父董承、皇叔劉備,以及他的親信們一起誅殺曹操的。
這個戲外的、現(xiàn)實中的密詔,我們暫且不論。先說說《三國演義》里,曹操替皇帝擬的討董密詔以及關(guān)于這個密詔的前前后后。
關(guān)于各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的事,歷史上也確有記載。這事發(fā)生在公元190年正月。但是,歷史上號召諸侯共討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橋瑁(《三國演義》中作“喬瑁”)。
據(jù)《三國志·武帝紀(jì)》裴注《英雄記》載,“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云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這密詔,原來是橋瑁從三公那里弄來給一個州郡長官看的。
看來,是羅貫中冤枉了曹操。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嫁接。討董這事,不僅人物不是曹操,諸侯也不是十八路。綜合各種史料分析,共有十個州郡的長官參與,他們分別是后將軍袁術(shù)、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nèi)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而據(jù)《后漢書·袁紹傳》載,參與討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三國志·武帝紀(jì)》所記多出廣陵太守張超(張邈之弟)。當(dāng)然,我們倒不必深究多一路少一路的事,最重要的是董卓引起公憤是真。
在那個討伐董卓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波勝過一波的年代,董卓可謂是響徹全國的知名人物。他是漢末天子、文武百官的仇敵,全國人民對他也是恨得咬牙切齒。
曹操假借天子之名所擬的那份密詔,其內(nèi)容究竟是如何寫的呢?
——“操等謹(jǐn)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看內(nèi)容,這怎么會是一份密詔?簡直就是一份公開的、眾人皆知的詔書。句句真實,并且每一句都是天子、滿朝文武,以及全國的百姓想說而不敢說的話。
這份密詔簡直比及時雨還要及時。有人說,曹操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學(xué)會了替天子擬詔書的。這也間接說明了曹操已經(jīng)具備一個天子的潛質(zhì)。
曹操的檄文發(fā)出去以后,各鎮(zhèn)諸侯皆起兵響應(yīng)。這個時候,那個賜給曹操密詔的天子,還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呢。曹操雖然凝聚了大家勤王的信念,但由于諸侯們心中各懷鬼胎,最終致使這場轟轟烈烈的討董夢破碎。
曹操刺殺董卓,發(fā)布天子密詔討伐董卓,這一切雖然都只是演戲,但是,漢末人民是多么渴望天子能真正給曹操下一道這樣的密詔啊!可令民眾不解的是,漢獻(xiàn)帝下發(fā)密詔卻是除掉曹操。
公元199年,這一年漢獻(xiàn)帝十九歲,應(yīng)該說他也該成熟了。你瞧他在現(xiàn)實中誅殺曹操的方案,策劃得多“得體”啊。先是任命外戚董承為車騎將軍,然后將事先寫好的一道密詔縫在衣帶里,授意董承聯(lián)絡(luò)漢室大臣諸侯,聯(lián)合鏟除曹操。這怎么也不像一個未滿弱冠之年的小子干的事。
既然曹操把他軟禁起來了,他也不讓曹操活了。這個時候,是魚死還是網(wǎng)破還真不好說呢。
從漢獻(xiàn)帝手里接過衣帶詔,國舅董承、皇叔劉備就跟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開始行動了。但董承一不小心,讓小家奴秦慶童壞了他的大事。
秦慶童與董承侍妾因私下鬼混的事而被打,秦慶童懷恨在心遂向曹操密告了董承謀反一事。“除曹”尚未開始,就敗露了。除劉備逃跑之外,余下的董承一伙皆在次年(公元200年)正月被滅三族。
漢末天子的密詔,一個是“討卓”在演義里公開了,一個是“誅曹”在現(xiàn)實中敗露了。現(xiàn)實與戲的交織,讓現(xiàn)實更遺憾了,讓戲更精彩了。
在這現(xiàn)實與戲的交織中,最有看點兒的還是曹操。
矯詔還沒發(fā)布,先弄一個皇帝頂在頭上——事成則是朝廷的忠臣、功臣,對自己有利而無弊。這一狐假虎威的陣勢,使曹操看透了諸侯愿意乘勢以軍事力量立信、立威、立忠,借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勢力的潛在目的。所以,這一正切合了當(dāng)時政治形勢的密詔,因此取得了“四兩撥千斤”的奇效。
但是,有一點讓人琢磨不透——依作者以“劉漢”為正統(tǒng)的《三國演義》中,為何不讓皇帝真正密發(fā)一份討伐董卓之詔呢?難道是年少的皇帝做不出這樣精明的決斷?
不過,曹操在戲中替皇帝發(fā)布的這份討卓密詔,實在是演義里一個精彩的片段,甚至比皇帝親自發(fā)布的還有看頭兒。曹操為大漢辦了一件好事,可他自己卻得到了小皇帝發(fā)的“誅曹密詔”!
對于皇帝這一天真的舉動,也許曹操早有防備。曹操的耳目遍及朝廷,一點風(fēng)吹草動都難逃他的法眼。這個二十歲不大不小的皇帝啊,你怎么能夠把這樣的密詔托付給如此不堪大任的岳父呢?這實在是一次天大的冒險行動。
再從十八路諸侯這個集團看曹操,該集團以順討逆,名正言順。在政治上和軍事實力上又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因為那個花瓶似的首席執(zhí)行官袁紹而致使集團分崩離析。如果讓曹操這個既顧全大局又能主持公道,既具有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的人做討卓集團的首席執(zhí)行官,那么,董卓的末日也許能提前結(jié)束幾百天。
天子戲里和戲外的密詔,看似聰明實則愚蠢。從最初的被動到最后的主動,怎么在心里掂量都像是蒼白了自己,精彩了別人(曹操)。小說是虛構(gòu)的,可是我們寧可相信,也不得不相信——戲里與戲外其實并沒有多遠(yuǎn)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