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2014年3月16日—甲午年二月十六)

本講作者把第二章、第十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和第七十七章連起來通講,圍繞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反復說明,“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認祖歸宗 傳承復興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同胞:

大家上午好!

認祖歸宗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自己的本位上老老實實地做,“仁、義、禮、智、信”一個都不能缺,這是對國家、對民族、對自己健康、對自己的孩子最大的一個支持,也是自己得道的最穩妥的資糧。離開這一點,裝模作樣地去求道,到外面,到五倫之外去求道,是求不到的,德也是缺的,那么身體不會真正的健康,心靈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周圍太多太多的聰明人,太多太多自負的人,不論他自負的條件是什么,如果沒有真、沒有正,差一點,那個真正的智慧、正知、正見就得不到,說得天花亂墜也得不到。

我勉強算是有傳承的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古老的這個傳承意味著什么,知道了以后,所有名相上的虛華、浮躁全都成了煙云,一文不值。就像《了凡四訓》上說,被人覷破,一文不值。為什么?無論講哪一部經典,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偷著跑到四川找中醫去看病,那我就知道她的書不需要再讀了。為什么?她講出來的東西是假的。看病就不需要偷著,“病者過也”這我們說過,排除外因、外傷,如果身上有毛病,聽說四川有大醫跑去求治,那是什么原因?她沒有把握《論語》的精髓,也不知道《莊子》的真意,如果真懂了《論語》和《莊子》,不會發生那種求醫的事情。

我一再地分享那個經歷,周元邠先生九十四歲的時候告訴我,修行的全部秘密就在于《莊子·逍遙游》第一章,我已經分享給大家了,就兩個字“氣化”。說的再白一點,你身體長那個東西是你聚氣聚出來的,不通,聚在那里,那它既然能夠把氣聚成實物的東西,那如果你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學過初中化學的都知道,還原反應,你打開那個開關,讓它散去。這個例子也太多了,所以老先生說,就是這兩個字的秘密——“氣化”。

所以,中華文化說得頭頭是道,如果沒修到自己的身上,那是假的。她說得再流暢,再滔滔不絕,再天花亂墜都不是真的。因為對她自己都沒有利,出名、賺錢那不是真利。所以這樣的人影響越大,對社會的傷害就越大,對她自己的傷害也越大,早晚會被大眾舍棄。為什么?謬種流傳。就造成了社會上很多人認為,你看她講傳統文化那么有名,還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她影響力那么大,她對自己的毛病無能為力,那我為什么要學沒有用的東西?所以我不要學傳統文化!想想這后果有多嚴重!殺人不過償命,戕人慧命,萬死不足以辭其咎。更嚴重的就會造成一部分人抓到例證,說歷史已經證明,孔孟之道或者是中華傳統文化救不了中國。這樣的影響造出去,你想她能好嗎?她讓天下那么多人走上了一個錯誤的道路,她能好嗎?

老師說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你跟人家說,就是“胡說八道”;你自己去想,那就是“胡思亂想”。如果有真誠心,所有這些毛病都可以剔除,一掃而光;不具有真誠心,沽名釣譽都沒有好結果。所謂修道,那個道是不需要修的,老師最后告訴你那個功夫不是人練,到后來是功夫要練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傳承,沒有這樣的體會,我們不知道原來這個文化如此微妙,如此高妙。說孔孟之道不能救中國的,就是因為他對孔孟之道的無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在的治國沒有幫助的,也是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下教育部開始落實《四書五經》進教材、進課堂,這就意味著我們認祖歸宗的這條道路開始走上正軌。

八十多年前是胡適先生上書民國政府,倡導白話文教育,這無可厚非,但毛病是矯枉過正,把文言文扔掉了。文言文是我們老祖宗發明出來記錄我們的思想,記錄我們人生寶貴的智慧成果,用于傳之后世的。只需要短時間地培訓,然后三千年后的子孫就可以讀懂三千年前先祖所要表達的意思,語言學上大概只有中文能夠做到這一點。西方的文字以英語來說,我在讀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時候,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的何寶善先生告訴我們,英文的古典文法只要超過一百年,讀起來就很困難;兩百年以上的文章,那你必須是一個這個領域的專家才能讀得通,否則的話詞匯可能都認不全。

而中國的古文,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隔閡?一開始感覺到讀文言文,覺得文氣生疏。可是你只要拿出一周的時間,不需要多,放下自己的成見,老老實實地去體會,你肯定會發現,這種文字不但簡潔清晰,而且優美,所以絕不能扔!我們有文字記載的將近五千年歷史的全部文明成果,都是以文言來表達的。

我記得在《詩經》里面,有這么一首詩,瓊瑤把它改編了一下,寫了一本小說叫《在水一方》。給大家念出來看一看,兩千五百年前祖先的文字,是那樣的生疏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讀《詩經》很多人讀不懂,可是你看《大學》,曾子寫《大學》不斷地引用,文中有很多“詩曰”。如果弟子能夠談詩,孔老夫子就很高興。如果這個你沒有懂,那你看唐宋以后那些禪宗祖師們跟弟子之間那種高妙的對話,也會讀不懂。有一些悟道的偈語就像寫艷情詩,就好像寫男歡女愛。那你看《詩經》的這首詩,我們現在講出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一個求真求道的時代,你有沒有其他的想法?至少我覺得我們這個道路,有點像“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曲道不行,那直道呢?“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即使取一條直道,還得我們自己走過去。一首好像是寫男女之間純真戀情的詩,它也可以預示著人間之道。

吃虧是福 功不自居

上一講我們說把第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二章三章合起來,解說的是宇宙人生生發的原始道理,老子他老人家在這三章當中,把天地是怎么生來的,人怎么生來的,然后世間的思想跟萬物怎么生來的,彼此之間有什么連帶關系,怎么效法的都已經說了。這一講我們從第二章開始,連帶著講第十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和第七十七章,希望我們的時間能夠夠用。

第二章開始的那句話我們重復無數遍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它的重要性,嚴重的后果,我們在后面可以慢慢再談。談完了這些對立之后,老子他老人家做了一個結論,就是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提到“無為”,我周圍的好多朋友就發懵了,說如果我不干了,我怎么生活?這真是沒有辦法!就是說為什么那么著急?為什么不能好好地領會經文的真意再說話?如果這《道德經》是白開水的話,我們所有的經典就像白話文寫的那種平淡無味的文章的話,她怎么可以成為經典呢?!有些話那兩個字用得很簡單,不能以現在的觀念去看她,所以我們也花了很長的篇幅解釋什么是“無為”,打了很多的比方。這個“無為”就是做得恰到好處,做得隨類化身,做得不留痕跡,用《論語》上的話說,就是“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不踐跡什么意思?實踐的踐,痕跡的跡。做任何事情不必要有太明顯的痕跡,一旦有痕跡,就帶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氣息。孔老夫子講什么是善人之道,你做善事的時候,行善人之道的時候,不要那么太明顯地說我今天學雷鋒了,我今天要做好事去了,你看看我把碗都刷了,你還讓我拖地……就是在天天生活當中發生的這些很細微的事情中去考慮,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道。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我執”無比的強大。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給一個表揚,不讓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好事,就好像對不起自己了。這是做顛倒了。真正對自己好的,是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最極致的好事是,你做了好事還挨埋怨,大家可能無法接受這件事情,就是做了好事還不得好報。從今天上午開始,大家無論怎么難受,都要努力地去扭轉自己的心態,就是要記住這樣的一句話:當我們自己做好事又挨埋怨的時候,你不但不應該發脾氣,起對立之心,反而應該沒事找個地方偷著樂。為什么?不但陰德積下了,還沒有報銷,沒有消失。沒有消失它就會攢下來,《易經》上的道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會顯現出來。我們在生活當中幾乎天天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是有些人奇怪,某一個人為什么他點兒就那么正,怎么好事就能輪到他頭上?跟大家講一點都不會錯,印光大師說,家里面出現科考的人士,就是能考中的人士,必定祖上有積陰德的,差一點考不上,差一點錄取不了。從古到今,這個說法一直流傳。老祖宗被騙了一代,那么多代人都被騙嗎?和兩百年的學說相比,我寧可相信有兩千年歷史的經驗結論。所以面對經典的時候,沒有至誠恭敬之心,損傷的就是我們自己。

那“無為”的做法就是按照經典所規范的道,我們去走,就得道,就合道。

按照古代的說法,我求道的過程在2008年年底就結束了,剩下的是“行”。人生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求道,明道(或者叫悟道);然后行道,合道,最后成道;成了,你居在那上面還不行,就是我們第二章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如果你日后看到有一個人說,我就是得道的,這個人本身就這么說,那不要再聽下去了,會誤導我們。因為成道之后還有了道,有所執著,就不是了。

道是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具備的,不需要去求。只是在這個道理沒明白之前,以為自己沒有,以為自己跟它是分離的,人道相離。合道以后身體會健康,心情會快樂。那跟以前有沒有什么區別呢?表面上看沒任何區別。一樣地穿衣吃飯,一樣地行住坐臥,但是用心不同,簡單地來說叫正大光明,叫光明磊落,叫公正無私。有半點“私”就不是先天,毛主席說的那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說我們黨的每一個成員,不用說百分之百地做到這句話,百分之六十做到,就是每一個黨員百分之六十地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國家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這些人,對它懷疑了,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完全對它喪失信心了,認為那胡扯,謀取自己的利益才是真實的,為人民服務,你服務去吧,讓我去學雷鋒,那都是扯淡,所以才會罵郭明義是郭瘋子、郭傻子。自從孫思邈以后,我們在歷史當中很少出現“真人”這種稱呼,但是我稱呼他為“郭真人”。

在鞍山的齊大山礦,凡是跟郭真人過不去的,大伙現在有一條標準,說這個人就不是好人;昨天在講《論語》的時候我也說,凡是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過不去的人,他是什么人大家就清楚了。那如果以前沒認識到,今天說破了,要改。這個改是為誰改?為自己改。因為我是這樣過來的,所以分享給大家。如果這些經典里面所表達的含義是錯的,為什么在幾千年間它還是經典?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是不是真的比我們的祖宗聰明?比他們有德行,比他們有能力,比他們有智慧,比他們有見識,比他們有道德?如果你說我完全超過我十幾輩的祖宗,那你可以一試。但我仍然相信你試的結果最終會服氣,“古圣先賢不余欺也!”這句話在古文當中,在祖師當中,代代相傳當中,一代一代都說這句話——“古圣先賢不余欺也!”就是不欺騙我,最終會印證到她是對的。

那最后每一個人都是“無為”的,大家知道嗎?所以“圣人處無為之事”,在天地之間走過,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像泰戈爾詩中寫的“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如果居在這個上面,就是我們第二章結尾這句,居在上面,“功成而居”,居功就自傲,自傲就自伐,自伐就自現,那就是形式主義,那就是沽名釣譽,那就是好高好好的心態,把自己就擺在了明面上,“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謂糟糕,生命糟就糟在你自以為高上。

《道德經》后面的那幾章還會講到這一點,就是“天之道”是什么?“損有余而補不足”。前些天跟一位老師通話,他說現在社會最難教的、最難化的、最難懂的就是知識分子,就是自以為有點權力、有點財富的這些人。他以為高,其實他越覺得高他越糟,就是心氣越高他越糟,苦啊!自身處于苦海還不知道,然后還覺得自己挺高明。你看看他們的言語表情,你就知道,他們是處于“生而有”的執著狀態。

這就是第二章所說的,《道德經》原文說“生而不有”,這是悟道之人的做法,悖道之人他自己做的這個東西他就想霸占、擁有,最好永遠不變;變成反面,“為而恃”,做了,就居功自傲,“恃”就是依靠,動不動就提老子如何如何,就那個心態,溢于言表。那如果這樣的話,違反了《易經》里面的那個《謙卦》,與道就已經相悖了,就絕不是有道的人士!他后果只能是一個糟糕的結果,就是大家可以等著看,不需要懂得《易經》具體推算的這個卦象的數理,你只要看他的行為,看他的性格,就能推算這個結果。至于哪一天發生,你推算得那么詳細,你再準,無非就是你自己在那玩弄精神,凡是算得準的,又經常給人家算的,沒有長壽的。邵康節厲害不厲害?活了六十歲。按理來說,悟道的大師,像上古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就這么幾位天子,跨越了七八百年,每一個人一百多年,那個時期被評為中華文化“正午時期”,最光輝燦爛的。可是現在按照西方史學觀念來說那是茹毛飲血的時代。怎么評判?我們的歷史應該由我們炎黃子孫自己去寫,而不是按照西方強加給我們的,西方中心論的史觀去聽從他們的這種教導,那是對先祖的不負責,也對我們自己人生的不負責。

最要命的就是最后這句話“功成而居”。老子說“功成而弗居”,因為他說的是圣人的做法。“弗居”的意思就是不住,看過《金剛經》的都知道“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幾位西藏的年輕人,據說在美國期間找一位老師要求他給印證,印證他們得道。老師就答復說,我沒有悟道,你找我來印證,本身就證明你沒有悟道,希望別人給你一個印證,這個想法出來就證明你本身沒修到。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太清楚,所以修得很苦,是很可憐的。最瀟灑的,最自在的,我們現在講的自由,就是“功成而弗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因為你一掛礙,你就怕別人動了你的奶酪,這個東西是我建立的,這個項目是我拿來的,這個合同是我簽的,這個中心是我建立的,別人動,他心里就不高興。有沒有這種看護的心理?你只要居在這上面,你看一看,你自己的心態會變成什么樣子。所以老人家講“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當你不爭的時候,誰都拿不走;可是當你爭的時候,所有人都攻擊的時候,是個什么樣的狀態?那已經意味著失去了一團和氣。一念錯,念念錯,這一盤棋全輸了。所以“功成而弗居”這件事情很難做到。

古往今來,有人從政治的角度去評論中華有幾個領袖能夠做到“功成而弗居”,事業干完了,平定天下了,走人,有幾位能做到?做不到的以后你看,為了抓權力,抓財富,后面的結果大家可以從歷史上清晰地看到。有幾個像范蠡這樣的,陪自己的主子二十二年,一開始是上大夫,后來做奴隸,但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復國,復國之后通過看相,看脾氣秉性,知道越王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但是不能共富貴的人,所以飄然而走,最后成為財神,真正的中國財神。一生三擲千金,三聚三散。

我講中國傳統經濟學的時候,我說此生有一個夢想,一聚一散就夠了。我是農村來的,等于窮孩子,我這一輩子如果能有一個億,算是錢多了吧?那就證明我的努力,這個觀念是成功的,但是最后留下它嗎?像小品上說的,人生最凄慘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走了,錢還沒花完。很多人都希望留給子孫,但是留給子孫,子孫如果沒教育好的話,那就是個禍害。看看蕭何怎么做?蕭何買田地全都買別人不稀買的地,他就怕子孫沒有能力,被別人搶去。所以自古流傳“丑妻近地破棉襖”,人生三件寶。沒人跟你爭,沒人跟你搶,這個道理簡單,但我們做不到。都想娶一個如花似玉的是不是?哪肥沃就搶哪,要什么破棉襖?全都是名牌才好。全都做反了,就不安全。那我們這樣講,錢應該怎么處理就知道了。

用的時候,積德積來,積善財自然而來,最高的境界就是感得,它會自然而來。那么真正屬于我們的財富是我們如理如法花出去的,才屬于自己。老話說這個財富,財是我們“德”到的,道德經的德,“德者,得也”,才是我們真正得到的財富。你沒花的那個錢,即使以你的名義存在卡里,存在保險柜里都不是你的。屬于誰?水火王賊親,不是你的,你享受不著。花出去的,真屬于自己,但是花要花對,怎么花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錢得錢”,錢得會種。瓜與豆的種子種在土地上,它會經過陽光雨露長出來果子,可以吃;財富的果子不是刨個坑兒,把人民幣埋下去就長出來了,是種在人的心地上,種在這個世間人的行為上,也就是說做好事,隨手幫助,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在多少。你只有十塊錢,留下今天中午吃飯的八塊錢,捐出兩塊錢,要比一個億萬富翁捐兩百萬,可能還要力量大。這是中國傳統經濟學揭示的道理。

錢要會種,花出去的是自己的,永遠在你的時空當中打下這個烙印,就是廣義相對論那個道理在起作用。霍金所發現的那個宇宙之間的原理也起作用了,什么原理?宇宙當中沒有偶然。所以看看我們周圍,說這個人為什么點兒這么正,那你想都不用想,不是他,就是他的祖上積下的。

我大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同班一個女同學突然之間就會看手相了,我們跟她開玩笑的時候就說給我看看,看了我們幾個同學,看到我的時候就說:你將來很有錢,財富多得不得了,但是你不留錢。說得我們一點都不懂,就是怎么會這么奇怪的、矛盾的一個結果?像悖論,很有錢但是不留錢。現在我完全知道了,她說的對。因為你現在的習慣就是這樣,有多少財富都想捐走,不要留下,再明白一點才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地對自己好。那為什么在手相上老早就被人看出來了?再往下想,就覺得為什么霍金被稱為愛因斯坦之后偉大的物理學家?現在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時空也是一一相對的,會留下痕跡,被懂行的人一眼望穿。這是第二章的內容,就是我們要做對,“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是對自己最好的。

營魄合一 修學不妄

第十章是什么內容呢?請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那個知識的“知”在這里面,我這個版本注音是智慧的“智”這個音,也當智慧的“智”這樣講,姑且承認它。但是我個人的看法,這個“知”就是“知”,不是通假字,因為“波若無知,無所不知”。后面這句“生之畜之”這個大家要注意,因為下一章幾乎是這一段的擴展。看到這一章,大家是不是就能夠明白,為什么我們這一講會把第二、第十、第三十四、第五十一、第七十七章這幾章捏合到一塊兒。因為這五章當中全都有這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有的有“長而不宰”這句話,有的沒有,但基本上是一個意思順下來。我說它有可能因為是竹簡一卷兒一卷兒的,造成章與章之間的重復,到底是哪一章不知道,反正都有了,這是一種猜測;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就像主旋律,在不同的樂章當中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跟著他老人家重復地理解。

所謂“載營魄抱一”,“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自己身體這個皮囊裝載著什么東西呢?一個營,一個魄。聽過中醫課程的或者讀過幾本中醫書的會知道,我們身體有營衛之氣。然后這個“營”還是營養的營,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都說注重營養,可是真的知道怎么營養自己的我發現不多呀,所以“三高”的特別多,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到四十歲以后有一種說法,四十歲以后就比這些指標,比誰低,說明身體狀況好。越低的就越接近于得道的人士,道在低處,老師說道在低處,奔高好好的那些人,很容易得高血壓,降不下去。因為他始終的那個勁兒,心力心力,那個意念力,始終是催動著自己的氣血往上去,天天就想著這些事情,它降不下來。為什么有些人說出去學習,一到老師那他就好了。到老師那兒,那個生活環境一改變,吃的也清淡,環境也好,在家里面這種五倫關系,他終于跳出去了,不再受制,心情自然放松,一放松那個水位自然下降,血壓就下來了。可是一聽西醫的,你這輩子好不了,必須吃降壓藥。總有一天血管的壓力有一處承受不了,一破裂,這一輩子到此結束。

認識到,是真對我們自己好;認識不到,苦不堪言,說破天他不相信你說的。最難度的是誰呀?知識分子;再難度的呢?親人。為什么親人難度?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心態,就是人情,重遠輕近,重死輕生。遠道的和尚會念經,隔壁那小二突然說他講個道理,那誰聽呀?沒有人聽。馬祖道一那個故事我給大家講過,沒有人聽,不相信。大老遠來的,美國來的,最好是博士學位,那就可以唬一幫人。忽悠政府,忽悠大眾,忽悠學生,他真得道了嗎?南懷瑾先生說白宮的門兒都進不去,在外面望兩眼,吃幾年冷面包,回來就說外國的月亮好圓好大。他說你懂什么啊!大家看南懷瑾先生2007年接見中國銀監會訪問團的時候講的,老先生七八十歲以后已經不客氣了,你看他早年講這些經典的時候非常的含蓄、謙虛、謙遜。為什么八十多歲以后不再客氣了?他說你們不懂啊,正常情況下,聞弦音而知雅意,一點就透,現在直接說破了都聽不懂,還找老師去理論,這真是沒辦法。

那我們現在身體里裝的這些東西,對自己明白道理,有用沒有用呢?就舍不得清除,什么叫舍不得清除?我以前也講過,就是到這里來,不要指望著回去如何如何,就在當下,有一句對您老人家的修學有作用,把這一句行真了,就夠了。甚至一句都不用,就一個字行真了,比如說孝道這“孝”字,你把它做真了,然后擴充可以得天下。周文王孝治天下。老子《道德經》當中就講了,沒有好人會發生什么情況?會發生“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你法令越嚴密,鉆空子的人就越多,單靠法治不明德治,即使累死這個國家都未必能治得好!因為人不好。你天天要監控、要監管,看看我們現在中紀委、監察部工作量到什么程度!人人都是好人,每一個官兒都是好官兒,將心比心,就能實現為人民服務。有良民,就有好的社會,就有強大的國家,這是自然的倫理關系,邏輯關系就是這樣的。可是如果聽信這位學者所說,現在向社會大眾傳播,向中央的領導建議,說德治就不適合現在,那等于把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刨掉了,等于把“自古先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件事情刨掉了。單單依靠法制,拋棄道德教育,我說你治理去吧,累死了,國庫花空,國家都未必能治理得好。因為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這個道理返回來用在我們個人的身上是一樣的,要想健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進入一個節約模式運行,就是身體進入一個節約的模式。而節約模式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合乎規律,就是合道啊。

我以前不懂,這是我一再懺悔的一件事情,不懂得這個規律,夜里十二點了不休息,凌晨一點了還不休息,以為自己刻苦用功,叫什么“男兒三更正讀書”,“三更燈火五更雞”,就學這種刻苦的精神。雖然不至于“頭懸梁,錐刺股”,但偷偷地在那熬夜看書這種事情也沒少干。干了之后是什么呀?氣血不足嘛,耗盡心血。等于跟太陽對著干,跟天地之道對著干,營養流失得很快,它需要補充體力的時候你不補充,那營衛之氣都受到破壞了。就是這頭一句話,我們那個營養不足,補充不上來。那你精神魂魄呢?《黃帝內經》上講“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注意后面,“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摶謂之神”,什么是精神?《黃帝內經》上告訴我們了。然后,“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什么是魄?就是“載營魄抱一”嘛,就這句話。營養的“營”,指氣血這些東西,物質的、陰性的;“魄”相當于是陽性的,氣體的,看不見的,但是有沒有?肯定有。我們要沒有這個無形的那個能量、陽性的東西運作的話,身體一轉不就變成尸體嗎?尸體有了這口氣,不就成為活體嗎?我們這個皮囊裝著這些營養物質,精微的物質,陰陽相合,抱在一起我們才成為這么一個健康的機體。大家觀察自己,觀自在,是不是這樣?所以老子他老人家說“載營魄抱一”,抱在一塊兒,合在一塊兒,“能無離乎?”分離了會怎么樣?分離了,嚴重的就死掉了;差一點的現在叫亞健康,反正你整天就覺得很難受。這是一個,另外,自己那個心火跟腎水不相交,分離的話,都睡不著覺,失眠的原因基本就是這樣。就沒發生“水火既濟”的狀況,所以就睡不著;睡著了,也不香甜,也不深沉,老做夢,稀里糊涂的一晚上。第二天還得爬起來上班,稀里糊涂的一白天,然后又稀里糊涂一晚上,人生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過去。你說沒得道,沒明道,沒修對,慘不慘?

至純至善 安詳寧和

下面一句“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雖然叫青年課堂,但是我發現在座好多大概已經過了青年期,那人生的經歷就已經很豐富了。我們都知道養育小孩子,小孩子剛出生柔若無骨,他躺在那個床上,自己可以啃自己的腳,很好玩的,軟到那種程度。今天在座各位同仁,包括天天鍛煉的,誰現在還能把自己腿壓直,很難吧?

新加坡有一位一百多歲的義工,叫許哲,在電視上大家看她的表演,身體柔軟得像面條。一百多歲的人到敬老院去做義工,照顧老人,她照顧的老人比她小三四十歲。什么叫得道的人士?這不就是嗎。“專氣致柔”,她是從垃圾堆里撿東西穿,為了到窮人堆里不讓對方難堪,不穿好的。你看她這個居心!這不就是《論語》第四篇《里仁》所說的居心為仁嘛,一直處在仁心上。你穿老頭衫,我也穿老頭衫;你五塊錢老頭衫,我三塊錢老頭衫;你三塊錢老頭衫,我這老頭衫從垃圾筐里撿回來洗完穿上的,低到底兒了。托起愚人是賢人,跟誰學?就跟這樣的人學。

那怎么叫“專氣致柔”?我們現在觀察一下自己,自己的心思專嗎?那可真是七上八下、亂七八糟、思緒紛飛,很難專啊。要真專了的話,你忘了自己的呼吸,忘了時間。我們考試的時候會有這種狀態,緊張啊,覺得三個小時就這樣一下子過去了,怎么呼吸的不知道,怎么坐姿不知道,鈴一響該交卷了,到點了。大家有過這個經歷吧?我們都是這樣奮斗過來的。那其他的事情也是這樣,比如寫書的時候,就這一段,趕緊寫下來,要不這個思路斷了,兩個小時過去以后才發現,剛才坐姿都忘了調整了,膀子疼,趕緊得出去活動活動,活動開。當你專心的時候,受傷的可能性比較小。“專氣致柔”,它柔到什么程度?返回童年。“筋長一寸壽增十年”,大家聽過這句話吧?我們的腿筋拉長一寸出來,筋長一寸壽增十年。別聽說這個以后,回去把筋傷著,它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效果,傷了筋的話你可不能找我來算賬,它是慢慢來的。

心地光明 修身成就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疵”是瑕疵的“疵”,沒有瑕疵;“滌”是洗滌的“滌”;“除”是大掃除清除的“除”,洗滌清除。那什么叫“玄覽”呢?在第一章當中,我們舉說過“玄之又玄”是不是?也問過大家,我們說進門以后那個地方叫玄關,這“玄之又玄”把很多人玄懵了。我說就是有無之間、轉換之間的那個關鍵點,原來沒有,突然就有了,這事是不是挺玄的?就這個意思。它一點都不玄,就是自然的一個變化過程,學過高等數學的,比如說一個曲線進入拐點,方向就轉了,它那也是玄關,就轉了。

“玄覽”是什么呢?瀏覽的覽,“滌除玄覽”是說我們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一些自己能夠觀察到的灰塵能夠掃除,還有一些是看不見的灰塵,大家發現了嗎?自己思想里面陰暗骯臟的念頭,錯誤的念頭,誰生出來的?自己生出來的。我們看這個世界,看外面的樓房、天空、白云都是可見的,是可見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形”,但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頭腦當中的概念概括出來的,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因為它沒有一個常名,所以我們可以概括給它一個名字,就生出來不同的概念。今天的學者,古往今來好多的知識分子,死就死在文字上,死就死在概念上,叫“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沒找到自己的本性家園,回不去了,就繞在這個知識概念上。南懷瑾先生講《大學》開篇的時候,他說從美國回來的一個教授,很有名的教授去找他談,談不了。為什么談不了?滿腦子那種概念,他還覺得他自己挺高明,這事兒怎么談?那就只好談今天的天氣。“滌除玄覽”的意思就是說,在我們自己觀察的范圍之內,把有形無形的那些負面的、陰暗的、灰塵性的東西掃除,掃除之后自己是不是心地光明?叫“撥陰取陽”,干凈了。心純凈身體就健康,身體健康等于修身成功,修身成功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道、有德,講仁義禮智信,有了這個德治,人家都會佩服你。那從政、為政的話,“為政以德,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就是像北辰一樣。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在人世間做事,親民或者為人民服務,管理國家,“能無為乎?”你能不能做到不講究形式?能不能做到沒有那個官僚氣息?能不能做到不那么奢侈?能不能做到不沽名釣譽?“無為”啊。你只要是“有為”的話就是形式主義,你只要講形式,就是有為,這難不難?挺難的。怎么能做到?你必須發出真心,每個人發出真心,他才能夠不講形式,不在乎形式,我們現在是形式大于內容。如果大家心里面不是這樣的話,月餅就不存在過度包裝,白酒就不存在過度包裝,那個過度包裝是一個結果,因是人們的思想,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出來。不是那么好的東西,一定要包裝得好,賣個好價錢,就是買櫝還珠的這種,就認為這個外殼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真正有自信的人,像郭明義,走遍天涯海角,管你是國家主席,還是販夫走卒,你見我,我就一身這個工服,你不敬佩他?因為他是真的,就是人家內核是真的。外邊表象你在乎,在乎外邊表象那證明什么?他是一個尺子,你如何評價他,不是他被你評價了,而是你被他評價了,他能反映出你內心處于什么樣的狀況。

天門開闔 宇宙相通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雌跟雄相對,陰柔的;“天門”大家可能沒聽說過這個詞,“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這首詩都學過。“天門”就是我們頭頂百會穴這個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西藏密宗的,他們有修叫頗瓦法的,修頗瓦法的修行者同時必須修長壽法,為什么?因為一旦修成功了,靈魂就射出去了,走了,用我們通常人的話說,就死了。這老師教你一頓,修成功了反而要負責任,說怎么把人給弄死了,成事故了,所以同時要修長壽法,他才能夠待住。真正有力量的、合格的上師可以幫助他達到什么程度?就是能夠沖開自己的頂蓋,能用那個蘆草進去探。這生命的現象,這也是一相呀,我們懂不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腦頂上百會那個地方,諸陽之會,是天門。為什么叫天門?以前跟大家說過,我們人是倒著長的,就跟樹相比,是倒著長的,我們是以天空為土壤,樹、草、花是以土地為土壤,我們的頭發說是腎開花,也像是伸向天空那個根須。天門打開就是我們頂門打開。為什么說頭上三尺有神靈?為什么說直立行走的動物要比橫著行走的動物有智慧?是因為天經子午流注,那個智慧的能量流下來。

“天之在我者德也”,看一個人,就能看出這個人修到什么程度。我們講的這個經典的主角是老子,老子怎么被發現是個高人?怎么留下這五千言?不就是因為他出函谷關之前,那個關長起來望氣,發現紫氣東來,知道有高人到了,做好準備。那時候可能沒有紙筆,反正是你得給我寫,我給你磕頭,你得教我,才留下了我們今天學的這個稿本。

“紫氣東來”現在科學已經告訴我們,赤橙黃綠藍靛紫,紫外線,紫外,人類肉眼已經看不見了;紅外,肉眼也看不見了,可見光就這么短短的一段,那是可見光。不可見那部分不是沒有啊,各位同仁!所以人類的見識可憐就可憐在這一點,眼不見的就以為虛無縹緲,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為什么要對經典存以敬畏?紫氣紫氣,說明這個人的修為達到了即將化了的境地,是最高的,就是能可見的氣,是最高的。

我爸那個時候是工會主席,接觸了好多氣功師,中華傳統的氣功,我就跟著老師學。學習期間的有一天,因為我媽特別疼我,就說,你去學,我給你做飯,然后給你送去。但那天老人家說頭疼,左側頭疼,老師就說:“永圣,你給你媽治”。修過道家的都知道,我們道家有一個手法叫“神仙一把抓”,具體怎么抓,不在這里面講。我那天也很痛快,老師讓抓那就抓唄,媽媽說左側頭疼,就奔著這左側下手了,我看到掌中之氣是綠色的,它不是現在其他人能得看見的,但是你自己知道。那一天非常震動,原來這個世界上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怎么會是這樣?不清楚。然后能看見自己發出的這個光,把頭部那個黑色的氣帶出來,類似農村池塘邊里面那個蝌蚪結成的那種網,黑乎乎的,等到了氣柱全是純綠色的時候,我跟我媽是同時說“好了”。這是我親身的經歷。就是當視野中那些黑氣沒有了的時候,我就知道不應該疼了,沒了。今天就我知道當時是處于一個什么狀態。什么狀態?從紅到紫這個可見光當中,我當時處于綠色的那個狀態。老子他老人家是紫色的,然后在氣功界這都是公開的,修到紫色,就是那個氣修到紫色,爐火純青的顏色,是比較高的。在這以后這個事我不練了,因為跟我的教育相反,說出來大家也不懂,所以就關閉了。到現在我也不用,但我能知道為什么會有“紫氣東來”,這是在中國古代追尋宇宙、人體本相的時候,自然了解的事實。

我們今天除了所謂科學實驗的手段,不相信人體自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那“天門開闔”,打開之后,有一句老話叫:人可以跟宇宙精神相往來。為什么有些人總有靈感,那么聰明;而有些人總是腦子糊了巴涂的,烏突突的,記也記不住,分析也分析不清楚。自己這個頭腦當中,跟天地之間運作的那個頻率是不是相合?這是物理學的概念,就是你自己的狀態是不是跟天地之道相合?如果相合,你體會的是陽氣、是純凈、是靈感的迸發,身心就會輕快,越來越欣喜,眼睛也會越來越明亮。有一些人據說修完了之后,不讓人看,還要返璞歸真,那個金光隱藏起來。我估計那可能叫了道了,就是成道這人會被人看出來,了道的人你是看不出來的,啥也沒有,普普通通,一樣的生老病死。但是你看他的行為,就跟別人不一樣,因為用心不同。

從不與人爭的,可以為師;從來不挑人毛病的,可以為師;干活一點都不計較的,可以為師;完全把自己能夠舍出去的,可以為師;還有就是“溫故而知新”的,可以為師。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什么是“四達”?四面八方全都通達,還是說天、地、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王道全都通達?“能無知()乎?”或“能無知()乎?”因為知識的知和這個智慧的智在這同一篇經典里面,有的章節區分得非常明顯,比如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就用了兩個,知是知,智是智。所以這樣的注釋我就懷疑,是不是應該就把它當作知識的“知”來讀音,就是“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因為在同一篇文章里面,他有的字用這個知被認為通假,另外一章里面他就用了智慧的智,一個人寫文章會發生這種狀況嗎?我表示懷疑。我更多地把它偏向成“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無知”跟“無為”就相類似。

就是當你把世間所有的這些“道”全通達的時候,能不能返璞歸真?恢復到那個自然純真的狀態?不賣弄,不有為,不生而有,為而恃,功成也不居。能不能達到這個狀態?而有些人就不是,叫“狗肚子盛不了二兩葷油”,今天知道的,恨不得今天晚上讓全世界人知道:我知道了。知道以后還要涵養吧?我們以前有老師是這樣的,這個經典上可查的。老師都說你可以出去向天下解說這個道理,你可以自己獨立山頭,設館收徒,但是這個弟子仍然服侍自己的老師九年。剛開始我不懂,為什么還要服侍老師九年?現在我就知道了,一個是孝道、感恩;再一個,謙遜。不是老師說你行,我終于行了,馬上出去賺錢去,不是那樣。很謙遜,等到了機緣差不多了,也確實印證到自己真的可以了,時機也成熟,那自然地下山,這也是“無為”。

“生之畜之”很好理解,道生萬物,有生于無。“畜”儲存,儲蓄。我們現在有好多是工商銀行的同仁,還有一些客戶;銀行,這個大家都知道,儲蓄它會把功德積累下來,那天地之間積累的這些萬物,也是“生之畜之”。后面的是重復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三國的時候,有個叫劉備的,字玄德,名字就從這里來的,萬德具備,然后稱為“玄德”。看看他有沒有那個德行?從子孫來看,沒有他先祖那個德行,就是沒有漢文帝這個德行,也沒有劉秀那個德行,所以蜀國傳兩代就結束了,真有“玄德”的話,蜀國應該一直存在下去。

大道汜兮 其可左右

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汜兮”,等于是說對于我們上一講第二十五章和第五十二章一句話的概括,“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量周沙界。“大道汜兮”就是廣泛地彌綸天地宇宙,說的那么遠,離我們很遠嗎?不是,就在我們左右,“其可左右”。這句話也可以和《中庸》第一段里面那句話互相參證,“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就在身上,就在左右。

觀察清楚自己,既然我們自己在道中,那么周圍的人也都是這樣,同一個道理,所以“求之不得,反求諸己”,回到自己的身上,即可得道。我們老師說“五倫之外無大道”,跑出五倫之外,夢想著到山林里面找一個沒有人干擾的地方,那個時候我專心用功,專心求道,能求到嗎?幾乎求不到。他有可能在神通上有所表現,在某一項技能上有所發展,但是真正的那個大道,一定要在人間積功累德。

對于學儒的,大家要成圣是吧?但是圣人是凡人;學道家的,要成道,老師說成道還要了道,今天這個時代,道落愚人之手;那學佛的,也不要被這個“佛”字嚇到,佛是人成的,首先要做人,人做不好,皆不可得;那被這個字嚇到之后,就開始走向了神道,玄玄乎乎,卻沒有發現經文當中有一句話已經告誡了所有的學佛人,你是不是做錯了?因為這句話是這樣講的:“沒有涅槃佛,沒有佛涅槃。”南懷瑾先生在書中說,最終,學佛的是不要成佛的,你有哪一個概念,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已經是功成而居,生而有,為而恃,長而宰,就已經不是了,那一品無明就沒破,就沒成就。所以你看這個儒、釋、道三家要想最終成就的話,得怎么做?都是“功成而弗居”,都是沒有自以為是,都是自自然然,活活潑潑,當下跟她相合,卻沒有相合之意;最后成就,卻沒有成就之意,才是真成就,概念都沒有,才是真的。

以小為大 天人合一

那后面這些話就簡直是白話了,很明顯,很簡單了。“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萬物都依賴道而存在,依賴德而存在。“功成而不有”,她并不想占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衣養”就好像是給衣服,應該讀四聲“衣()養”,涵蓋,提供幫助;天下萬物,那個時候“萬物”就指一切,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她生發的,然后由她供養,可是她沒有說我要做主。

“常無欲”,就是無為。也沒有自己非得要做的一個想法,搞出一個國家計劃來,硬生生地要推行下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民負責,不是那樣。大道自然,道法自然,法爾如是。一切要是合道、歸道,那么天下自然是一個太平的盛世,沒有這些亂象。

“可名于小”,就這句話有一點周章。你看她什么都不做主,提供了,也不自以為是,不去表揚,好像渺小到極點了,渺小到沒有了,無我了,但下一句,“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萬物都想歸附道,她還是不做主。

“可名為大”,同時為小、為大,那到底怎么區分?所以莊子他老人家貢獻了一句話,后來被禪宗拿過去,迷惑了多少知識分子,叫作“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一下子把人就搞懵了。好在今天科學昌明,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解說她的、令人信服的一個案例。大家想想,就是我們如果向宇宙太空望出去……

因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思想試驗,試驗出來的。什么叫思想試驗?就是想,他沒有那樣的實驗條件,包括霍金,他也就是想。但是愛因斯坦他的理論能夠被證明,就是通過觀察太陽之后,一個星體的星光是不是發生了折角,有這個證明。而霍金想的是宇宙生成的過程,這個沒法證明,證明不了,所以他得不了諾貝爾獎。物理學獎是有理論還必須有實驗證明的,楊振寧的得獎是因為袁世凱的孫媳婦——吳健雄教授做了實驗證明了楊教授跟李教授他們提出那個“宇稱不守恒定理”是對的,所以他才第二年獲獎。

這個證明不了,那證明不了我們可以去想,怎么想?現在我們就想,地球是一個衛星,太陽是恒星,太陽系九大行星最后變成八個了,天文學開會開除了一個,把冥王星開除了,不管幾個,反正是八九個圍繞著這一個恒星轉,我們覺得很大了。那再往太陽系外面去想,到了銀河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河外星系,無窮無邊,最后漫無邊際。我們地球上,你在銀河系外望地球是望不到的,只能想象它是宇宙當中飄浮的一粒灰塵,這一粒灰塵的表面繁衍著一個很殘忍的種族,叫人類,殺盜淫妄干全了,每天怨恨怒惱煩干全了,向宇宙空間散發著垃圾,散發著各種不祥的信息,當然也有好的信息,這就是在一個粒子上發生的事件。我們在宇宙無限遙遠的空間回望,我們就是一個微塵之上的微生物。那現在我們往原子里面看,原子核外面有電子,圍繞著這個環境像不像恒星的那個系統?進入原子核有中子和質子,以為已經很小了,結果現在發現原來還有一個中微子,這應該是計算出來的,一百億個中微子相當于一個質子還是中子,就小得幾乎無法想象,這是目前所能夠檢測或者計算出來最小的。

你看這個道理,是不是看極微和看極大是貫通的?極小的空間里我們認為不可分割的,原來認為不可分割的那個原子里面竟然有一個廣闊的宇宙空間一樣,什么道理?小與大沒有明顯的界線,大的不是縮小了,小的不是擴大了,它是合而為一的。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可以裝下天下。美國的圖書館可以用一個芯片把所有的圖書全部囊括進去,這個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古文上說一句話就都懵了,什么叫“芥子納須彌”?一看這句話理解不了了。同時可以為小為大,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龐大的宇宙,中國古代叫它小宇宙。

所以,我們證不到天人合一是因為我們不肯打開自己的觀念,不肯把自己的成見、錯誤的見解暫時拋開,去試著了解一下經典里面的文義到底是什么,所以得不著嘛。

“以其終不自為大”,就是他自己沒有那個概念,“故能成其大”。大家看一下,凡是令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那些人,絕沒有一個自吹自擂的!郭真人要是自己自吹我是當代活雷鋒的話,你看還有幾個人理他?真是沒有。他傻乎乎地就知道去干。傻不傻?好像是真傻,但是,按照我們剛才說的,花出去的東西才是自己的,你說誰傻?我們跟他相比其實傻的都是我們,不同程度的傻。跟他一樣的情況下,也成真人。第一講的結尾我們就分享過第八十一章老子做結論:“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你為人越多,你自己擁有的越多,捐出去的越多,給別人的越多,自己有的就越多。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世獨立 己為核心

下面看第五十一章。剛才說過等于是上一章擴展了一個注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句話又來了,完全地重復,大家注意到了嗎?所以我也有理由懷疑當時那兩片竹簡被混到了兩章當中,這是一種猜測;那么另一種就是這句話太重要了,要不停地說,不停地講。

“道生之”這還用講嗎,講過第一章這根本就不用講;“德畜之”我們說我們現在的這個講座就是聚寶盆使用說明書,什么都能裝進來,有德者通吃,能夠儲存下,能夠積得下;“物形之”就是“無”生出“有”,“有”生出“萬物”,因為“有”本身就跟“萬物”其實是相等的,形成了一個形式,大家彼此互相依托,互相構成了這個世界。

中國古代世界觀跟我們有所不同,像宋徽宗,你別看他好色,丟了江山,但他是個大才子,寫過一首詩,我們很多人沒那個認識和氣魄。開篇第一句“彼此人人定里身”,大家懂嗎?“彼此人人定里身”,實際上這個世界我們所見的一切有形的東西,全都是我們自己的含藏識種子的變現播放。這句話很費解,為什么費解?可能對于大家不費解,但是對我來講,我是用了好多年才能理解他的意思,稍稍印證一點他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時空”,彼此是獨立的,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業緣、業因,所以聚合到這同一個世界來,彼此還交叉,然后就誤以為這個有形的世界是現實的,其實不是。我們觀察得再細,就是我們這一上午講座期間,我們自己的生理細胞,生生死死,變了多少自己都不知道,就那么過去了,這是講微觀、講極快速、講極細微。了解這個過程就會知道世間萬物的運作,那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能夠面對面,能夠在這一個世界里面,都是以當事人為核心的一個播放,顯現出來的。以后有時間再解釋,不再往下說了,我發現所有人臉上都是一臉的困惑。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尊道而貴德”,都認為道德是高的,認為自己是低的,這就錯了!我們每一個人可不得了!都是代表著天地來的,都是天地合一的一個代表,你自己好了就好了一個世界,自己成就了就是成就了一個世界。圣人的世界是圣人自己成就的,真人的世界是由真人自己成就的,佛陀的世界是由他自己成就的,每一個人成就都成就于一個自己的世界,這個道理完全適用。因為世間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唐代就貢獻出了這八個字,經過一千多年我們的子孫還讀不懂這八個字。什么叫“唯心所現”?都是自己的心呈現的。但是這顆心我們不懂,所以要想懂,要想做參考,要想明白《道德經》,要想以經解經,奉勸大家回去讀一下《楞嚴經》,什么叫“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就懂了自己的真心。

為什么自己包括外面的虛空、山河、大地全是妙明真心真經當中的存在物?這句話最初見到今天,對于我來說已經十二年了,它是對的。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把它考慮清楚,別人怎么解釋都不明白,所以任何明白都是自己明白的,別人的解說就是一個機緣。老師講數學題都是這樣,你明白是你自己明白的,說老師教得好,那只是你碰到了一個好老師,你自己的機緣好。慢慢地看破,要觀自在,把自己觀察清楚。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他不是人為可以去左右的,本來他就這樣。而這個尊貴的概念仍然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本身他就是這樣自然。

“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毒”大家有可能不理解,亭亭玉立的“亭”,就是長大了;“毒之”,修理他。種過地沒有?種過西紅柿沒有?西紅柿為了讓它長,得掐尖,果樹育苗的時候大概也有那種維護,那就是“亭之毒之”,修理它才能讓它長成。“養之覆之”道理相同,反正就是為他好,讓他長。做了這么多,“生之畜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都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你看天地這個大德,道德道德,有沒有大德?我們跟她比要差多少?差多遠?

天道運轉 圣人無為

再看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有道者”是跟天道相合的,注意,這里面這個“人道”,是指沒得道的那個人的人道,是指凡夫俗子,他做反了,才會這樣。最后一句“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里面是“功成而不處”,換了一個字。“其不欲見賢”,把天道的運行狀況,如果說天道解釋起來費勁的話,你看看太陽,尤其是看看月亮,月亮一會兒圓,一會兒缺,一會兒沒有了,天天在變,然后周而復始。他說這個天之道是不是像我們這個張弓射箭?一會兒滿了,射出去之后又平了。“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這是打比方,就是為了譬喻能夠說明白。

可是他說天之道有這么一個作用,“損有余而補不足”。你占有得太多了,天道就要顯示出來作用了,怎么顯示作用?如果你貪心過盛,不合道了,越出中道的界限,過于貪,天道開始顯現。天道顯現有些時候他是“天將禍之,必先福之”。你作吧,給你福,你造吧,福報造完了,就有理由收拾了。現在的人就是自己干得太狠了,奪取暴利,不應該拿的都拿,這是大家能夠見得到的。然后,如果王法國難不去收拾他,那天道一定會起作用。怎么起作用?還是水火王賊親,不碰上水災會有火災,沒有水火之災,如果錢不是善財,會面臨著法律、法制,水火王嘛,賊,莫名其妙地被偷掉,甚至出現家賊拿你的東西,就不是你的,你肯定得不著。

《易經》上面說德要配位,所以以后大家盡可以放心,是你的東西,你想丟出去它都會回來;不是你的東西,你鎖到保險柜里都會被人撬開。得道以后會不會安然自在?從此一顆心放下,變成一個老實人、自在人?因為明道了,知道是自己的,沒事,丟不了。我以前,小心眼,有個好書或什么好東西就怕別人拿走,丟了,看也看不住,有一些東西拿走了就收不回來。那現在想明白了,不是你以前干過這種事,就是說這個東西不應該是你的,或者是你已經知道了,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但是沒有及時地讓天下沒明白的人去明白,那好了,它用一種方式散出去,“天之道”!

那聰明人,一些有錢的大老板,不等天來收拾他,他自己積德,一直往外捐,然后承諾裸捐,到死的時候把錢花完,全捐出去。兒孫自有兒孫福,積德積得厚,兒孫也有能力,所以根本就不操心,得道者應該是很瀟灑的。沒事誰害你呀?

俗人就完蛋了,越窮他越欺負,然后就到那些有權力的那里面去獻媚。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最糟糕的事情不是因為有貪官,而是因為我們面對貪官的時候還有諂媚之心、攀緣之心;我們這個社會最糟糕的不是因為有腐敗,而是因為我們批評腐敗的時候可能出發點是因為我們沒有腐敗的機會;我們這個社會最糟糕不是因為權力被濫用,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濫用權力的機會而嫉妒。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沒有真正地反思自己,我是不是有這一份“貢獻”?我是不是對大連不再那么藍的藍天有一份污染的“貢獻”?為PM2.5做出了污染的“貢獻”?為食品的不安全做出了一點“貢獻”?獎金不發有沒有多大的怨氣生出來?這個世界最糟糕的事情不是因為有一些人傷害我們,而是因為他們在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有一種被寵幸的感覺。所以真正獨立的人格,無論面對天子、巨富,還是販夫走卒,都是坦然而自在的。農村土話說“半夜不怕鬼叫門”,光明磊落,堂堂正正,那就是得道者,無懼無求。你看《論語》老夫子也說這樣的事情,智者、仁者、勇者能達到什么狀態?無憂、無懼、無慮。那得道者是一樣的。

得道者他說給我一天的時間,我能給你證明,證明什么?證明當皇帝是多么荒謬的一件事情。所以真正的明理合道,說是大丈夫所為。這個大丈夫在古代未必專指男子,無論男女,只要合道,就是大丈夫,就出大丈夫相。因為我們的本相,我們的元性、元神、元心、元氣,自己不了解,沒明心見性,那就不了解。了解了之后你才知道本來面目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錯以為這個血肉的機器是自己,因為他犯下無量無邊錯誤的想法,“行道之具,載道之器”,就是人的這個皮囊。“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幾乎都是分離的。什么是分離的?總嫌過去,總期盼未來,就覺得當下不好,你不分離嗎?沒有活在當下就是分離,分離就不是得道者,就不是有德者。

所以第七十七章告訴我們天道是如何運轉的,我們看這個相,來反思自己,我們這個社會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一亂可能亂一兩百年,三四百年;大治也有可能,就是盛世大治也有可能,一兩百年,三四百年。誰來決定呢?國民決定的,有多大的福德就有多大的盛世出現,全看我們自己積得厚不厚,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道理,這就是學習經典為什么要學到自己身上的道理,就是對自己有用,轉變我們自己的時空。

那么最后這一句話,“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他無為,行不言之教嘛,他不想表現的自己是一個賢人。有表現的心我們說那是沽名釣譽,就是踐跡嘛,就是搞形式主義,就有名利之心,這就是沾染,就是缺德離道。

所以整個這五章,我們說第二章、第十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第七十七章圍繞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做一個反復地說明,來說明“圣人處無為之事”,就是他沒有這個心思說我今天要做好事,我這一輩子要成名成家,沒這個概念。就是應當做,知道自己就這個任務,叫知天命。孔老夫子五十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的教,知天命就是知性。什么叫知性?明心見性。什么是明心?知道別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叫明心,一看就知道。見性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脾氣秉性怎么生成的。醫圣張仲景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作為萬類之中的這個人類,我們自己作為人類知不知道自己在五行當中是怎么運轉的?這個道怎么能夠規范我?我怎么跟她相合?相合了之后怎么能夠舒服?早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那最后這一句話給了我們一個什么提示呢?第三章大家看一下“不尚賢,使民不爭”。第七十七章最后一句話我們可以直接回轉到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所以給我們開啟了下一講的開頭。下一講我們會從第三章開始,貫通著講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和第七十五章。大概經過這樣幾次聯通地講解之后,整個《道德經》串起來,就印證著最后的那句話,“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無非是做好事而已,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你捐不出一百塊錢,十塊錢有沒有?十塊錢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都沒有,一毛錢有沒有?你只要捐出去,然后還不執著,“圣人不見可欲”,就是說沒有我們今天捐錢了這個意念,也不管捐錢這個動作,也不用去操心我捐出這個錢是不是被什么美美買什么包、買什么車,不用操那個心,自己對自己負責,奔那一放,都是自己負起自己的責任,這個人生是很瀟灑的。

現在我的想法已經轉變了,以前說,我非得要證明中國傳統經濟學是正確的,那怎么樣能證明?好像現在一千萬不算是有錢,因為一個房子就幾百萬,那就說賺一個億。這不是貪念嗎?我賺那個錢我還得花出去,花不對了心里面還覺得過意不去,費那勁干嗎?能賺就賺,賺不到拉倒。有了多花,少了少花;沒有,沒有我就看會書或寫兩頁,樂得其所,我才不上那個當。人生上當的地方太多了,喜歡寫字的迷在書法上;喜歡畫畫的迷在山水上,迷在花鳥上;喜歡收藏的,你看一看地窖、儲藏室,天天在忙活,隔幾年換一個大房子。掏山打洞,水上架橋,無所不用其極,這都不是道法自然,都是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恢復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自然的回歸,對大道的回歸。是在什么層次上解放我們呢?不是在物質層次上,不是在擺脫帝國主義壓迫我們的情況上去解放我們,而是在心性上、在生命上,真正地解放我們自己。所以希望大家都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解放自己的靈魂,解放自己的心性,反而是要把自己的秉性關進修行的籠子里面,用道德把它化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希望大家下一次聽講的時候都成為一個真人!

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里。下一次我們再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凯里市| 海南省| 会理县| 龙南县| 安远县| 阿克陶县| 东乌珠穆沁旗| 武夷山市| 大连市| 丽江市| 社旗县| 拜城县| 重庆市| 乐至县| 溧阳市| 海原县| 屏东市| 南充市| 稷山县| 延津县| 海淀区| 洪江市| 肥西县| 永康市| 海阳市| 汝南县| 林州市| 双流县| 凉城县| 论坛| 宝清县| 吉安县| 南安市| 平谷区| 沾益县| 明水县| 射阳县| 门源| 融水|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