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醫學文獻的特點
第一節 醫學文獻的定義、稱謂及構成要素
一、醫學文獻的定義與稱謂
醫學文獻是由敘述有關醫學內容、文字、材料、形態、醫療方法五要素構成的。每一要素都有其產生、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深層醫學積淀,其生動的醫學畫面帶領醫家們走進古老醫學文化與現代醫療技術的圖書天地。其特點是貫穿醫學主線,作為醫學產物的內容與藝術作品的形式,是醫學文獻研究對象的兩個重要部分。
(1)醫學圖書的定義
醫學文獻主要以醫學圖書形式流通,顯然包括有“醫學圖”和“醫學書”兩個含義。“醫學圖”表示醫學圖畫、圖章、繪畫等,“醫學書”表示有醫學知識方面的書寫和記載有關醫學方面的文字。早期的醫學圖書如普通圖書一樣,也是用描述有關醫學內容的畫來表現的,發現什么就畫什么,源于古醫家們用圖畫或其他符號記錄各種醫學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醫學實踐中逐漸體會到圖畫只能表達具體的、個別的、一般的醫學現象,而文字不僅比圖畫簡單,更能夠直接表達抽象的醫學思想和復雜的醫療技術等等,于是文字逐漸取代了圖畫,因此,隨著科技發展,文字也就成為積累醫學知識、傳播醫學技術的主要符號,編輯出版的醫學書大多以文字為主。
我們知道,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它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醫學圖書的本質屬性是記錄并傳播醫學知識與技術的內容,醫家們通過醫學圖書記載的醫學內容的載體獲取相關醫學知識與醫療技術,如紙張、磁化材料等形式。因此,醫學圖書的定義必須包括醫學知識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揭示其內涵,體現其本質屬性。
對醫學圖書的認識也如普通圖書一樣,對其內涵的認識是隨歷史發展而逐步加深的。如春秋時期孔子的“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到戰國時代的各派私人著作等。醫學圖書的定義如同《尚書·序疏》所說:“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從奴隸社會晚期到封建社會初期,多用竹子削制成狹長竹片,在上面書寫文字,按順序編連起來閱讀,這就是“簡”。隨著絲綢業的發展,用絲綢織物做書的載體材料,這就是“帛”。但由于“帛”較為昂貴,不能代替“簡”,因此,“簡”、“帛”并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從戰國至東漢,盛行縑帛同竹簡、木牘并行。根據圖書載體材料定義圖書,即《說文解字》所說:“著于竹帛謂之書”。這些觀點,盡管都只描述了圖書的一部分,尚不完整,只側重于內容和形式。原始的“書”字僅指書寫,而不是作為特定概念“圖書”的“書”,而以上定義都能明確地將書寫的“書”字和圖書的“書”字區別開來,對圖書的生產、推廣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如:“以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的知識”、“世間人類行動知識經驗之總錄,俾古今文化,創承相繼,賴以保存其效能于無限者也”等,將圖書傳播知識的功能置于重要地位。《文獻著錄總則》和《普通圖書著錄規則》中,稱報紙、雜志等定期出版物以外的非定期印刷出版物為“圖書”,包括單行本、匯編本、叢書等等。進一步將“圖書”分為“書籍”、“課本”、“圖片”。“課本”與“書籍”雖在形態上沒有顯著區別,但前者必須經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是學校教學用書。“書籍”和“課本”,不論其正文頁數有多少都必須有封面,并訂成冊,與圖片區別開來。“圖片”的特點是單張“片”,或多張不裝訂成冊,包括活頁文選、歌篇等。《辭海》明確指明圖書是“書籍、期刊、畫冊、圖片等出版物的總稱”。國際上多是從圖書的形式方面定義圖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49頁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書名和著者名,編有國際標準書號,有定價并取得版權保護的出版物稱為圖書。為便于對圖書財產有一個較為接近實際的數字而予以統計,有的國家干脆以圖書的頁碼作為標準,如法國規定64個頁碼以上,意大利規定100個頁碼以上才算圖書,《蘇聯大百科全書》中,將圖書定義為“結合成一個整體的一定數量的手寫的或印刷的篇頁”。諸如此類的定義注重的都是圖書的形式特征,是一種狹義的圖書概念。
換言之,圖書具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作為圖書的定義,既要包括圖書在思想意識上所起的作用,也要兼顧到表現這些內容的物質形態,即必須結合圖書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著名圖書館學家劉國均先生在《中國書史簡編》中說:“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而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這一定義客觀地揭示了圖書的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的信息化也使人們對圖書的主要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為知識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信息系統里的一個層次;知識是由大量的信息提煉轉化而成的,知識的本質乃是觀念化的自然信號和信息。因此,圖書的內容就不僅包括知識,而且應該包括信息。
醫學圖書主要作用是傳播醫學知識、醫療技術和積累醫學知識,因此,醫學知識的內容是醫學圖書的主要特征,應該主要反映出來。因此,不以傳播醫學知識為目的的材料,如醫療賬冊、單據、檔案等都不屬醫學圖書范疇。可給醫學圖書下這樣一個定義:醫學圖書是用手寫或印刷,有相當長度,記載醫學信息于便于攜帶的耐用的材料上,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目的是傳遞、保存和發展醫學信息,具有闡述、保存與傳播醫學知識的職能。更簡單地說就是記錄醫學信息的方法與材料。不過,當今醫學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醫學圖書”一詞的含義的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入,既有記錄醫學知識的文字,又有記錄講述醫學知識的聲音和圖像資料。包括紙質材料、感光材料、磁錄材料等,如熒光屏、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像帶等。由傳統的手寫與印刷轉為光學記錄、磁錄等。因此,醫學圖書包括要素有:①是一種記載、傳承和發展醫學知識的物質載體;②以醫學信息知識為內容;③以醫學文字、圖像、聲頻、視頻、代碼等作為表述方式;④以一定的物質載體作為醫學知識存在的依據;⑤以一定的形態將醫學知識呈現出來;⑥以一定的生產方式制作。
總之,醫學圖書就是以文字或圖像等手段,記錄或描述醫學信息知識,以達到記載、傳承和發展醫學知識的物質載體。
(2)醫學圖書的稱謂
“圖書”源于我國“河圖洛書”,是古代儒家關于《周易》和《洪范》兩書來源的傳說。《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伏羲根據傳說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出來,神龜背負“洛書”從洛水出來,將這種“圖”和“書”畫成八掛,即發展成后來的《周易》;傳說上帝賜給大禹《洪范·九疇》,即洛書。之后,有關“圖書”二字的意義不斷變化,出現了許多代表“圖書”意義的詞,如最古老的“三墳五典”、記載國家重要事情的“典籍”以及后來發展的“簡策(冊)”、“竹帛”、“韋編”、“編簡”、“汗青”、“簡編”、“簡書卷”、“汗簡”、“青簡”等。現代人們除仍沿用以上某些名稱外,還有一些較通俗的稱呼,如文籍、書籍、書、書冊、書卷、圖籍、文獻、著作等等。
總之,圖書的稱謂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醫學圖書就是在人類長期的醫學實踐中逐漸發展并形成的一類特殊的圖書。是記載醫學的簡策、竹帛、編簡等。記載醫學的圖書叫做醫學典籍、圖集、文獻等。了解醫學圖書的各種稱謂,有助于理解醫學圖書和醫學的發展歷程,掌握醫學圖書在某一歷史時期的裝幀、結構、形式、特點,正確把握醫學圖書的時代性和社會性。
二、醫學圖書的構成要素
醫學圖書是人類為傳播醫學知識、醫療技術而創造的一種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交流工具,是人類認識疾病和戰勝疾病方法與手段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隨著醫學知識與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其本質是它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內容,記載的是人們在醫學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醫療經驗與知識,表達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過程。從最初醫學實踐的感性認識到醫學理性認識,反映了人們認識疾病的不斷深化,且更加系統地、有條理地、深刻地揭示人類醫學實踐中取得的成果。而對醫學圖書內容的記載,必須依賴于人類醫學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醫學圖畫、醫學符號、醫學規則等以及所依附的各種材料。不同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為圖書載體材料提供了不同的生產條件,使醫學圖書所記載的醫學知識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利用,更有利于識別、表達、保存、閱讀醫學知識、醫學圖畫及醫學符號等。醫學圖書也像普通圖書一樣具備五個要素:
(1)醫學圖書最基本的內容是醫學實踐
自從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知識就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知識的一類,記載人類醫學實踐經驗,從最初的簡單醫學表義到高度抽象概括的高深醫學理論,都來源于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醫學實踐,是人類醫學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醫學實踐是醫學知識產生的土壤,醫學實踐賦予醫學圖書豐富多彩、復雜萬象的醫學內容,是醫學圖書產生最基本、最有決定意義的條件。
(2)醫學圖書產生的先決條件是文字符號的產生
文字是圖書產生的重要條件。雖然在遠古時代人們曾用圖畫來表達意義,但沒有文字更能表達抽象的、復雜的、概括的思想。文字在書寫符號中占據絕對優勢,大大促進了圖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推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圖書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
第一,語言與傳說階段。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最早用語言來表達思想。語言是人們所特有的表達意義、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勞動的產物,反過來,勞動又使語言具備了意義,它是經驗成果在語言中的反映,語言傳達了語義,使人們相互交往,互通信息,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使得人們更加社會化。其缺點是語言只脫口而出,轉瞬即逝,不能保存,不具備保存性和遠程傳遞性,單靠記憶進行保存和遠程傳遞受到很大局限,只能形成不準確的遠古傳說。特別是醫學要求準確,很難通過口碑相傳而永遠準確無誤地傳授下去。
第二,實物記憶階段。單純依靠記憶來表達、交流思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為任何事物盡管可能在頭腦中保留印象,但“深淺”不同,印象淺的很快時過境遷,就不復記憶了,即使是印象深的,過了一定時期,也會出現差異。為彌補其一“缺陷”,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繩子、木頭等物做上不同的記號以喚起記憶,雖能將經驗、知識傳到異地,傳給后代,能表達一些簡單的意義,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但它們都還只是某一具體事物的代表,不能表達復雜的感情、抽象的思維和簡潔的概念,特別是復雜深奧的醫學知識。
第三,圖畫和文字階段。文字的產生起源于繪畫。遠古時人們曾經利用繪畫來表達思想。如畫一頭牛和一個持弓射箭的人,就表示狩獵或射箭的行為;如要表示殺豬、宰牛,就畫一頭豬或牛,加上一把刀和一只手。只要想說什么就畫什么,并用稱呼事物的名稱去稱呼它,便產生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以后逐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符號系統,各國各民族便依照自己的喜好走上了不同的文字發展道路。我國是以形為主、由形知意的表意文字,以至最后發展成現今的方塊字。而外國的古代文字逐漸走上了以形表音的道路,發展成26個字母,成為拼音文字,然后直接或間接地由這些字母演變而成當今的各國文字。總之,文字同語言一樣是勞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成為記錄知識、傳播科學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促成了人類復雜知識和智慧的記載、交流、保存以及傳承,使一定范圍里的人能夠通過符號了解和認識到事物的數量、形成和概念,加速了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促成了圖書的發展,成為圖書產生的先決條件。醫學圖書出現的先決條件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
(3)醫學圖書發展的本質是醫學內容和載體材料的發展
文字附著于一定的載體材料上才能表達其內容。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載體材料,對圖書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商代后期主要以甲骨為載體材料,東漢至戰國時期,竹片、木板、青銅器、石頭、龜甲等為主要載體材料,“刻骨銘心”即是指的這種情形。古埃及最初使用棕櫚樹、椰子樹為載體材料。古印度尼西亞用樹皮、羊皮、牛皮、鹿皮甚至人皮作為載體材料。這些不同載體材料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共同特點都是天然物質或是在天然物質的基礎上稍加人工改造而成的。從積累人類知識、促進圖書發展來說,它們不是理想的文字載體,無法勝任發展科學文化、推進人類文明的歷史重任。紙的發明使書寫材料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它以成本低、質地好、生產快、使用便利的優勢取得了當仁不讓的地位,廣泛地應用于人類,成為專門的書寫材料。圖書的大量流傳,不可否認地與紙的發明與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了紙,人類的知識得到了有效的積累、妥善的保存、迅速的傳播、順利的發展。紙的發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件極其重大的事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重大貢獻。人們當今認識的圖書不僅是指傳統的圖書概念,而且還包括記載聲音、圖像圖書資料。
隨著現代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發展,單純靠傳統的紙質材料來記錄、保存、傳播和發展醫學,已經很難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特別是醫學操作技術、超聲、影像、心電等,用紙質無法全面表達其真實意義,必須與之相適應的不斷發展的醫學圖書載體材料。因此,醫學圖書的載體材料也由傳統的紙張擴大到紙張以外的新型載體材料,不僅能記載文字、畫圖內容,還有記載醫學聲音和醫學圖像的磁帶、磁盤、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等,為人們積累醫學知識、傳播醫學知識、學習醫學操作技術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4)形態
圖書的形態是圖書在一定條件下的物質表現形式。它隨著圖書載體材料的不斷演進及圖書生產制作方法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圖書的形態是由便于閱讀、理解、交流、收藏和運輸所決定的。不同的材料必然具有不同的形態。在紙發明以前,許多物質用來作為載體材料,因而產生了竹片相連的簡策、折疊自如的縑帛、永垂不朽的石碑等等。紙質成為相對固定的載體材料后,也就有了固定的長方形和類似正方形的形態了。聲、光、電、磁化等新型載體材料的出現,又增加了卷式、盒式、盤式、碟式及電子圖書形態。
(5)生產方法
圖書的生產方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印刷術發明以前,生產圖書只能靠刀刻手抄。要想得到一部書,只有照著作者的稿子謄抄或相互傳抄,即使是復本也得逐一抄寫復制。書籍靠抄寫時間長、產量小、流傳慢。印刷術的發明為圖書生產的社會化創造了條件。今天圖書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都是印刷術的進步與提高。它不僅大大縮短了出書的時間,也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尤其是聲、光、電、磁,特別是網絡、電子計算機等手段的利用,將圖書撰寫、修改、流通、運輸等變得異常快速而簡單,大大推動了社會化圖書進度和速度。特別是醫學圖書的許多精致的三維圖、運行圖、操作圖等展現給讀者可以說是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