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章 結核性中耳炎

結核性中耳炎,又稱中耳結核。結核桿菌侵入鼓室是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一般多繼肺結核、骨結核或淋巴結核和全身性結核之后發病,很少原發性中耳結核。B.T.許外蔡爾(ⅢBaйцер)解剖284例死于結核的病兒,只發現1例是中耳原發性結核癥。

中耳結核的發病率,據各家統計,很不一致,自0.7%,2%,2.4%,2.6%,5%,20%,30%不等,而原發性結核,不及0.5%。據王鵬萬、肖軾之和國外烏勒夫遜、池義等報告,嬰幼兒比年歲大的兒童發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與預后有關,年幼者預后不佳。

全身和局部免疫狀態,在發病機制中意義重大。外傷、傳染病和急性炎癥,皆可成為中耳結核的發病誘因。感染途徑有三:① 咽鼓管感染;② 血液感染;③ 淋巴途徑。其中以咽鼓管感染為最多,浸潤或沿管黏膜轉入中耳,或由于噴嚏和咳嗽以及擤鼻等使結核桿菌直接侵入中耳,而血液或淋巴途徑,常在咽和頸或腸系膜淋巴結核以及其他各器官、口腔或肺結核時見到。

近年有報道,乳嬰因口服液體卡介苗經咽鼓管而感染的病例。后經改服干燥卡介苗,以期杜絕此等并發癥。

病理 中耳結核的病變和經過,可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種。起病多從黏膜開始,起于骨質較少見。黏膜中有粟粒性結節形成,結節中心存有郎格漢斯細胞,胞質內常見有許多被吞噬的結核桿菌,另外尚有上皮樣細胞位于結節中心,外周圍以大量的圓形細胞,上皮下層的血管顯著擴張。肉眼可見黏膜充血和腫脹。繼之,由于結節中心部營養不良,產生干酪樣或壞死性變,以致黏膜失去上皮而形成淺潰瘍;圓形細胞浸潤可沿骨小管或骨小梁以及骨髓等,向四周蔓延,使之發生壞死或骨質吸收,最后,形成一大空腔。與此同時,又可出現增殖性變,結節里有大量肉芽組織增生,破壞和增殖病變同時進行。在病變進展過程中,結核性肉芽組織也有部分發生壞死,或伴有出血性炎癥浸潤灶,此為移行部分。鼓膜有結節形成時,可產生局部溶解,出現多發性穿孔。骨質破壞處,肉芽增生。鼓室骨壁的骨膜破壞。骨髓腔充滿肉芽組織和干酪樣壞死組織,骨小梁吸收,骨質壞死,骨腔逐漸增大,表面粗糙,充滿膿液、干酪樣物質和死骨。

聽骨鏈的關節和韌帶常遭破壞,可自行脫落,隨膿排出。病變侵至乳突,也可出現同樣改變,并常穿破乳突骨皮質形成久不愈合的瘺管。因之,可稱之為結核性中耳乳突炎。

結核痊愈期,則可見退行性變,有瘢痕和類骨組織形成。

臨床經過 起病隱晦不顯多半無耳痛,聽力迅速減退,常為混合性聾。耳鏡檢查常可見鼓膜有多發性穿孔,耳流膿不多,常為膿血,臭味很大,全身無熱。有時穿孔很快,小孔融合,變成大孔。污穢肉芽可自穿孔脫出,經穿孔處可探得粗糙骨面。大部分病兒并發耳后瘺管,管口常為蒼白易碎的肉芽堵塞,有臭膿和死骨。面神經受累時,出現面癱。炎癥破壞侵及迷路和腦膜者也不少見,并常可并發膽脂瘤。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檢查不難診斷,確切的診斷須依賴:

(1)膿液涂片或細菌培養查到結核桿菌。

(2)乳突中耳病變組織切片檢查為結核性肉芽組織。

(3)動物(豚鼠)試驗結果陽性。

例如,X線拍片CT scan、MRI影像診斷法、臨床治療觀察、肉芽刮后易再發、對一般抗炎療法無效等,皆有助于確診。

治療 主要在于全身療法,積極治療原發灶。應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在制訂治療計劃時,應由結核科醫師、兒科醫師和中醫師等,共同協商,結合中醫治療結核的寶貴經驗采用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如注射鏈霉素、卡那霉素、黃連素,口服利福平、雷米封、(異煙肼)、對氨柳酸等。急性期不宜進行物理治療,已成慢性者,可適當行超短波、紫外線、石英燈照射,間日1次,5~7 min,鼓膜穿孔流膿者,可滴用0.5%鏈霉素或生霉素(Biomycin)液(15萬u)等,1日2次,或局部噴以鏈霉素粉,或行碘游子導入,1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可起輔助治療作用。

如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少者用藥物灼燒,多則刮除,以達通暢引流,并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經一般治療無效,病兒全身情況良好者,可采用手術治療以達根治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五指山市| 永善县| 澜沧| 扎鲁特旗| 凯里市| 柘荣县| 台江县| 砀山县| 香格里拉县| 保康县| 万盛区| 江津市| 田林县| 正安县| 墨竹工卡县| 卓尼县| 新乡市| 年辖:市辖区| 札达县| 金沙县| 岳西县| 开原市| 城步| 从江县| 方城县| 廊坊市| 康乐县| 确山县| 新宁县| 林州市| 教育| 会理县| 凤庆县| 永康市| 布尔津县| 永德县| 林口县| 昭觉县| 霸州市|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