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耳鼻咽喉“三炎一聾”
- 郭玉德等
- 3553字
- 2019-11-22 10:04:08
第八章 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
乳突骨質發炎才叫乳突炎或稱骨髓炎。
由外傷或體內其他化膿灶所致者,稱原發性乳突炎;繼急性中耳炎2~3周后,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而起者,叫繼發性乳突炎。后一類型較常見。急性中耳炎初期,乳突黏膜炎癥改變,則叫乳突積膿癥。
乳突氣房與鼓竇彼此相通,感染易于蔓延,故氣化型乳突比松質型的發病率高。鼓竇炎除直接沿黏膜擴展外,并可經血液一淋巴途徑感染。與外在環境有關的機體反應性特點、細菌毒力大小和乳突結構等許多方面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 發病初期可見小房黏膜顯著增厚,肉芽增生和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由于骨膜小靜脈炎和破骨細胞的作用,骨壁明顯吸收(骨-骨髓炎),因此,大部分小房溶解消失而形成一個大空腔。骨質新生與之同時進行,成骨細胞成群出現并形成類骨組織。破壞與修復,與感染、免疫力、患病時間直接相關。
乳突腔感染可侵蝕其皮質形成耳后膿腫或骨膜下膿腫;炎癥波及顴弓時,稱顴突炎型乳突炎;膿液穿破乳突尖端而積于胸鎖乳突肌下時,稱貝氏膿腫。此癥多見于年歲較大的兒童。因嬰幼兒乳突尖端小房發育不顯,而有稱尖頸性乳突炎者。臨床應與頸部淋巴結炎鑒別,乳突尖端膿腫境界清楚,觸壓有波動感,有時伴以膿液流出外耳道口(圖8-1至圖8-3)。此時應即行切開排膿或乳突手術。

圖8-1 急性乳突炎并發耳后膿腫

圖8-2 顴突炎型乳突炎

圖8-3 貝氏膿腫
乳突感染沿大血管和二腹肌筋膜向下蔓延至椎前間隙,或經血液-淋巴感染,形成咽后膿腫。有時可并發格氏征(Gradenigosign,圖8-4),即耳流膿、外展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炎所致之球后劇痛,或刺痛放射至同側額部及枕部等三個主要癥狀。為局限性腦膜炎或巖尖炎表現,預后嚴重。偶見膿性感染破壞乙狀竇溝后氣房,向下形成頸項膿腫,或稱枕部膿腫(圖8-5)。

圖8-4 急性乳突炎和格氏征(Gradenigo)

圖8-5 櫳部膿腫
臨床經過 乳突急性炎癥,可表現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下列四方面:
1.全身癥狀 體溫升高達39~40℃。10歲以下的病兒多表現為間歇熱。體溫波動與局部引流通暢有關。如遇稽留熱伴惡寒戰栗、出汗、口渴等癥時,可能并發乙狀竇或橫竇血栓靜脈炎或血栓。精神萎靡、煩躁不安,失眠和食欲欠佳者,示全身中毒嚴重。
2.乳突部癥狀 有自發性跳痛,常與脈跳一致,或有觸痛,程度不一,時間各異,應予重視。疼痛時間達2~3周者,指出炎癥破壞嚴重。痛點多在耳后三處,即:① 乳突尖及其前緣痛,示尖端氣房破壞,并有骨膜炎;② 乳突尖后痛,示產生乙狀竇周氣房炎;③ 鼓竇部痛,為鼓竇炎之征;痛點對定位診斷很有價值。
胸鎖乳突肌可因炎癥刺激發生痙攣,臨床表現為斜頸狀態。此外,患處皮膚有紅、腫、熱等表現,觸之軟組織有堅硬感。耳鏡檢查,見外耳道變窄,以骨部明顯。此因乳突前壁骨膜炎性反應所致。同時可見頸淋巴腫痛。
3.耳部癥狀 耳流膿激增,聽力顯著減退。特在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流膿持續增多不止,或膿稀帶臭味,發熱不退,中毒表現不改善,說明已并發乳突炎。
4.腦部癥狀 偏頭痛劇烈,時伴惡心、嘔吐,眩暈。
上述癥狀多在乳突氣化良好的病兒見到,氣化不良的,或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臨床經過不典型,此點應特別引為注意。
診斷 繼急性中耳炎后2~3周,上述臨床表現持續存在時,結合發熱、頭痛、耳流膿呈搏動樣劇增,骨部外耳道深部后上壁膨隆,乳突周圍組織腫脹,局部壓痛明顯等,均指出是乳突炎。查血可見白細胞總數增多,核左移;嗜酸性粒白細胞減少,幼稚型細胞出現。須隔日檢查一次,以便觀察病情變化,及時進行處理。
乳突X線拍片、CT scan和MRI影像診斷法,有助于查明氣化狀態、黏膜和骨質病情變化的特點。嬰幼兒宜在水合氯醛直腸麻醉下進行。乳突炎由于骨膜增厚,皮膚發紅,耳后腫脹,致耳后溝消失,耳郭向前下方豎起,須與耳癤(耳周蜂窩織炎)和耳后淋巴結炎相鑒別。
耳部淋巴結可分前、后、顳及乳突部四組,匯集顳部和耳部等處之淋巴。發炎時可腫成一塊,壓之疼痛,但乳突部無壓痛,以此可資鑒別。與耳癤的鑒別(圖8-6,表8-1)。貝氏膿腫須與頸部淋巴結炎及頸部膿腫相鑒別。

圖8-6 外耳道癤和急性乳突炎之耳后所見
表8-1 外耳道癤、中耳炎、乳突炎之鑒別

治療 非手術療法同急性中耳炎,大部可治愈。一般當疑有顱內并發癥、隱性乳突炎、藥物治療3周無效,或有耳源性消化不良、耳后膿腫形成,急性炎癥轉慢性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治療。單純鑿開、根治、改良根治可依病情選擇。
慢性乳突炎
病因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是常見的局部原因。
本癥多與膽脂瘤、慢性上鼓室炎同時存在,可看成是顳骨骨炎。所謂上鼓室炎,炎癥并非僅限于上鼓室,絕大多數都有向鼓竇和乳突部發展的可能,并依病損破壞部位不同而有相應的骨膜下膿腫形成。
病理 主要是乳突氣房骨質增生,骨壁硬化,成硬化型乳突。由此骨殼變實增厚,有礙膿炎向外穿出,容易產生嚴重并發癥。鼓竇也類同。另外,乳突黏膜增厚,肉芽增殖,膽脂瘤形成和組織壞死等病變,也很常見。
臨床表現 基本上與化膿性中耳炎相同(長期耳流膿,多為變形桿菌感染,全身癥狀不明顯)。在診斷中要特別注意詳問病史,耳部檢查(外耳道深部后上壁下塌和鼓膜邊緣性穿孔、大量膿液及皮屑積聚)和乳突X線拍片或CT scan等影像所見以及聽力檢查顯傳導性聾等情況,以便得出正確診斷。
治療 通過手術,清除病灶,以達干耳,預防顱內并發癥。鼓室成形術用于小兒是受限的,無膽脂瘤者可以考慮,且分兩次進行,保存聽力對雙耳患病者遠比單耳患病者更為重要。
嬰幼兒之急性乳突炎(鼓竇炎)
此病見于營養不良的乳嬰,乳突氣化僅限于鼓竇,所患之乳突炎則不同于年齡較大,或乳突氣化良好的小兒。由于鼓竇入口極其狹窄且有大量的結締組織,交織成網,黏膜炎性腫脹,可使鼓竇與鼓室分隔開。外觀中耳炎似已停止,而鼓竇炎癥仍在進行,是已轉成鼓竇炎,或閉鎖性乳突炎。此病雖多繼發于急性中耳炎,但兩者同時發病的還不少。鼓竇炎可呈隱性經過,常為中耳炎所掩蓋。鼓竇炎為傳染病所致者,稱原發性的,是嬰幼兒最主要的化膿灶;而繼發性的較常見,多與急性消化不良、支氣管肺炎、腦膜炎、腎盂腎炎、非耳源性敗血癥等病同時共存。中耳結構、營養狀態及整個機體結構等,無疑地對鼓竇炎的臨床經過,是有其一定影響的。按其炎癥經過特點,分為典型和不典型的兩種。
嬰幼兒乳突炎的診斷,幾乎全靠他覺癥狀,如嬰幼兒有下列情況者,應考慮鼓竇炎的診斷:(1)當身體其他各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等病情有改善;惟全身仍有中毒表現者,如嘔吐、嗆奶、精神萎靡、兩手痙攣或抽搐、嗜睡、表情淡漠,相反,或有興奮、躁動不安、動作無序、不愿講話、頭搖擺、知覺過敏、頭頸緊張、斜眼、假性腦膜炎刺激癥狀、心音粗糙或變弱以及脈頻等之一些神經系統方面的反應。
(2)腹瀉雖已停止,但體重繼續下降或不見增加,而伴有持續發熱或低熱時;體重和體溫曲線不一致,而當病情好轉時,兩者的關系是不平行的(體溫下降,體重漸增)。
(3)如當其他各器官病情緩解,而耳流膿依然如故,且有體重減輕者。
(4)皮膚顏色蒼白變青、張力微弱、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5)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為最,核左移;白細胞總數減少時,中性粒細胞仍見增多,反復驗血有助診斷。
(6)乳突X線拍片CT scan、MRI影像診斷法,見鼓竇和竇周模糊不清。
(7)聽力檢查:有“啞的"韋伯試驗陽性表現(即在進行韋伯試驗時見病兒眼球動向聲音較響的一側),然而對診斷兩側同時患病者,價值不大。有條件的,還可輔以電測聽等其他一些檢查。
耳鏡檢查診斷價值很大,須耐心細致地檢查,最好應用放大鏡觀察??杀娉龉哪せ鞚?、腫脹、標志消失并經鼓膜透見鼓室里積聚滲出物及黃白色膿點等。鼓膜常膨出,鼓環界限消失,應根據詳細的全身及局部觀察,并結合必要的輔助診斷方法進行診斷較為妥當。
治療 主要在于全身療法,最好能并用鼓竇穿刺注藥術,如無療效,則行鼓竇鑿開術(圖8-7)。

圖8-7 乳突或鼓竇鑿開術
通過鼓竇開放,除去化膿灶,以改善全身中毒情況,治愈耳疾為其目的。
麻醉:關于麻醉問題,意見不一致,嬰幼兒多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也可采用局部麻醉,或強化局部麻醉法0.5%普魯卡因液或利多卡因液是常用的局麻藥。
手術方法:可按嬰幼兒鼓竇和乳突解剖特點,采用耳后切口,有縱橫兩種皮膚切口,縱切口宜靠近耳后皺襞,且起自耳輪腳附著的水平,最好用骨鉗除其骨殼,因無鑿骨的巨大震動,對機體有很大好處,而橫切口(圖8-8)有其一定優點,即:① 因病兒常取仰臥位,故非常有利于引流;② 損傷組織面??;③ 出血最少;④ 有利于創口迅速結瘢愈合。

圖8-8 鼓竇鑿開術橫切口
皮膚切口適在耳郭后方,平行于耳屏的上緣,長約1.5cm,深及骨膜。分離軟組織,暴露鼓竇外殼,除去骨皮質,擴大鼓竇口,清除竇內病變組織,置入引流條,開放創口,換藥觀察,直到健康肉芽長滿鼓竇,創口無膿結瘢后為止。另有置放塑膠或塑料引流管代替引流條的方法,并可經引流管應用4聯液等進行灌洗,可縮短痊愈時間。
(李藝紅 侯艷 郭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