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小兒耳鼻咽喉“三炎一聾”作者名: 郭玉德等本章字數: 5783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0:04:08
第七章 中耳慢性炎癥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又有稱咽鼓管中耳炎者,多繼急性中耳卡他、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而起病。近代由于廣泛應用抗生素-,雖經藥物治療可以控制感染,但中耳炎癥過程并未徹底治愈,特別是小兒,耳痛消失后,玩耍如常,隱性炎癥不易被周圍人所察覺,可致急性炎癥反復發作,是為慢性炎癥增多的原因之一。咽鼓管堵塞,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竇炎,變態反應性體質等都是常見的致病原因。據不完全統計,有27%~28%的學齡兒童,重聽是因腺樣體肥大所致。
臨床經過 年齡較大的病兒,可自訴耳鳴、聽力下降,有時自感耳內悶塞,自聽增強和眩暈等。傳音裝置障礙所致之耳鳴,常為低音調的;感音裝置障礙所致之耳鳴,常晝輕夜重。耳鳴學說有三,即① 迷路內壓增高說,如梅尼埃病時的耳鳴;② 迷路血液循環障礙說,如腦動脈硬化供血不全;③ 傳音障礙說,如各類傳音裝置疾病。
聽力逐漸減退,輕者尚不影響生活和學習,嚴重者可致全聾。檢查多屬傳音性障礙:C128音叉試驗,氣導縮短,骨導延長,韋氏試驗偏患側。聽力曲線可下降10~40 dB不等。有時出現混合性聾,可能因內耳受中耳病變影響所致。重聽是進行性的,與氣候變化、身體過度疲勞、鼓室內病變情況的發展,如膽脂結晶肉芽腫形成、鼓室硬化癥等許多因素有關。
鼓室積液時,常有自聽增強和耳內悶塞感,檢查多見鼓膜內陷、混濁、鈣化、粘連或愈著、水平線等改變,有液體積存的,稱濕性卡他或分泌性中耳炎。積液黏稠似黏膠時,又稱膠耳。積液形成的說法有三種,即① 真空性黏膜水腫說;② 炎性產物說;③ 折中說。一般多以先有咽鼓管堵塞,相繼出現中耳腔真空水腫狀態,黏膜毛細血管明顯擴張,管壁滲透性增強,則有血漿和炎性細胞滲出。鼓室黏膜腺上皮過度分泌時,則產生大量黏液。干性卡他,即纖維硬化過程,中耳病變是以纖維素性滲出為主。結果導致聽骨鏈強直固定,封閉前庭窗,致使聽力顯著減退。
行咽鼓管吹張時,可聞咽鼓管狹窄音和各種雜音。咽鼓管測壓,顯示通暢度障礙。
診斷 根據病兒主訴、耳鏡檢查、聽力檢查、咽鼓管功能檢查、聲導抗檢查等,確診并不困難。
分泌性中耳炎易與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初期相混淆,但借全身反應(中毒、高熱等)和局部詳細檢查,可得正確診斷。
干性卡他(鼓室硬化癥)可與耳硬化癥、先天性中耳畸形相鑒別,詳見表7-1。
表7-1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耳硬化癥之鑒別

治療
(一)除去致病原因,積極加強體格鍛煉,徹底清除鼻及鼻咽等部位病變。
(二)調節鼓室內、外氣壓平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炎性分泌物排除和吸收,依病兒年齡和疾病特點,分別進行咽鼓管吹張術。吹張方法如下。
1.自家吹張法 適用于學齡兒童,囑其用示、拇二指捏緊兩鼻孔(圖7-1),自行吞咽或閉嘴向外鼓氣,這樣可將鼻咽腔空氣壓入鼓室。方法簡單易行,但使用不當,往往易將鼻咽腔細菌帶入鼓室,造成繼發感染。或因吹力過猛使鼓膜破裂。應慎重采用。使用自家吹張器對幼兒園兒童也較適用,而安全、簡便。

圖7-1 自家吹張法
2.間接吹張法 也稱波氏吹張法,預先清洗鼻腔,將波氏球的橄欖頭塞入一側鼻孔,以手指固定并封閉另側鼻孔,另一手握球,給予病兒含溫水或糖水一口,在下咽的同時,擠壓球囊空氣,這樣咽鼓管口張開時,空氣借以壓入鼓室(圖7-2)。此法為雙耳同時進行,壓力有時不易掌握,為其缺點。

圖7-2 間接吹張法
3.直接吹張法 又稱導管法,先行表面麻醉,通常用1%丁卡因腎上腺素液棉棒,經鼻腔放至咽鼓管口處,5~10 min,取出棉棒,置好聽診管,進行吹張。導管經鼻腔沿鼻底送到咽后壁,然后緩慢退回,管嘴向外轉滑過咽鼓管隆突進入管口,以左手持管,右手持球,姿勢如圖7-3。

圖7-3 直接吹張法
此法適用于年齡較大的病兒。優點是:① 能分別進行一側吹張;② 容易控制壓力;③ 易查明咽鼓管的通暢度;④ 不易引起繼發感染;⑤ 間接法失敗者,可換用此法;⑥可行鼓室或咽鼓管造影和藥物等治療。但病兒不合作,易造成局部創傷,為其缺點。
若通氣后聽力即見改善,光錐重新出現,聽診聞及空氣進入鼓室的擊聲、聲導抗測聽顯示咽鼓管功能良好,說明是咽鼓管通暢。反之,吹張時沒有聲音聽聞、鼓膜不出現光錐、聲阻值增大,說明有堵塞。
(三)解除鼓室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行鼓膜按摩術。其方法如下。
1.自行按摩法 用手指按壓耳屏或用手掌捫住耳郭,施行交替按摩,以震動外耳道內氣柱,達到按摩作用。
2.用耳氣壓鏡按摩法 常用西氏耳鏡或波氏球進行適當按摩。每次5~10 min。效果較好。
3.機器按摩法 利用鼓膜按摩機(微型空氣壓縮機)間日或1日1次,每次5 min,可持續應用。
此外,組織療法有一定療效。而局部泥療、電泥療、透熱、超短波、直流電等物理療法,均有助于增進局部新陳代謝活動,改善血液循環,排出滲出物,解除瘢痕或粘連作用。深X線照射,一次100R(倫琴),1日照射1耳,1周1~3次,4次為一療程,電壓160 kV,濾板0.5mm銅+0.5mm鋁,距離30cm,中心射線對準對耳道前1cm處,或近有介紹用90Sr(鍶90)及90Y(銥90)咽鼓管口局部照射,對于消除管周淋巴組織,恢復其功能很有幫助。
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排液并行吹張咽鼓管,然后注入可的松類、酶制劑、抗生素、血管收縮劑等,有防止粘連,增進聽力的作用。
切除腺樣體、鼓膜切開后不見療效時,則行置管療法(在鼓膜切口處插入一個小塑料管以達分流調壓作用)。
乳突積液并有膽脂結晶肉芽腫形成時,行乳突鑿開術。
粘連過程行反復藥物療法無效者,則考慮分離術、鐙骨松動術、迷路開窗術、鐙骨切除術等,以改善聽力。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此病與前者不同,第一,它有久治難愈的穿孔;第二,可產生嚴重的并發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和持續耳流膿2個月以上者,示病變已轉慢性。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分良性和危險性或惡性兩種。僅只鼓膜穿孔為良性的;有骨質破壞(死骨、骨瘍、息肉)或并發膽脂瘤等,為危險性的。
促成急性轉慢的誘因:體質虛弱、抵抗力低(貧血、滲出性體質、腺病體質、糖尿病、佝僂病等)、混合感染、嚴重傳染病時的中耳炎、鼻腔、鼻竇疾病、腺樣體肥大、腭扁桃體肥大、鼓膜大穿孔、外傷后異物殘留、肉芽增生、急性炎癥未治或治療不當等。
化膿性炎癥所致之中耳黏膜病變,中、下鼓室很相近,黏膜充血明顯、圓形細胞浸潤,纖毛柱狀上皮化生為扁平上皮。炎癥浸潤的黏膜顯肥厚且伴潰瘍及粘連,致中耳部分或全部遭受嚴重破壞。由于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可致組織溶解和骨質破壞,終使肉芽增生或息肉形成。上鼓室炎經過特殊。
鼓膜全缺或邊緣性穿孔,易為外耳道上皮長入而妨礙引流,待上皮大量堆積和膽脂結晶沉著,逐漸形成膽脂瘤,尤以松弛部穿孔者多見。
臨床經過 主要為耳流膿、吸力減退和鼓膜穿孔三個癥狀。
聽力減退 較常見,與鼓膜穿孔大小、膿液多寡、聽骨鏈活動度等有密切關系。多呈傳導性聾,如為緊張部小穿孔,則低音域損失達20 dB左右,中等穿孔,則在30 dB以上,大穿孔時可下降40 dB左右,上鼓室的小膽脂瘤可無聽力損失,鼓室結瘢、粘連有礙聽骨鏈活動時,可損失50~60 dB。而在聽骨鏈壞死離斷伴以肉芽填充,往往無礙傳音。耳鳴呈低音調的。病久可累及內耳,終成全聾。傳染病時之中耳炎,多同時伴有中毒性聽神經炎,呈混合性聾。兩耳同時受損者,多以重聽為主訴。
耳流膿 間歇發作,時多時少;膿量多者示病情嚴重。上鼓室炎膿雖不多,而病情仍重。耳鏡檢查見淡黃色污濁痂皮附于外耳道深處或鼓膜穿孔處,揭去后可見少量膿液。在急性發作或有骨瘍形成時,膿量劇增。膿液常為黏液一膿性者,膿中混有血液,示肉芽增生,單純漿液性或黏液性耳漏,多來自鼓室下半部炎癥,嬰幼兒膿液多黏稠。一般元氣味,若為混合感染、骨質破壞,則伴奇臭。膿中混有腐臭呈豆渣樣物者,示有膽脂瘤形成。膿液積聚引流不暢時,訴有頭痛、耳痛、發熱。
鼓膜穿孔 分中央性和邊緣性穿孔,中鼓室炎常為中央性穿孔,預后較好,上鼓室炎多為邊緣性或松弛部穿孔,后果嚴重。多見一個穿孔、兩個以上者罕見。穿孔大小不一,呈圓形和橢圓形。
聽骨鏈、鼓室肌腱、韌帶等均位于上鼓室,炎癥可直接損壞該等組織,形成粘連,容易并發顱內并發癥。
鼓膜大穿孔者,可經穿孔查見錘骨柄和白色腐骨脫出,有時看到咽鼓管鼓口、前庭窗龕、肉芽、息肉和肥厚不平的紅腫黏膜。如鼓室黏膜已上皮化生,則呈白色光滑瘢痕面。殘余的鼓膜可見鈣化斑、瘢痕、萎縮、內陷、粘連等改變。
炎癥未治,可持續數年乃至終身,有些病例可長期流膿而不發生并發癥。有的則耳流膿自行停止,留下鼓膜干性穿孔。有的病兒因抵抗力減低或再感染,可引起急性發作,此時耳漏劇增,耳痛重現,伴高熱、頭痛等。耳鏡檢查,可見殘余的鼓膜和黏膜呈急性炎變。這時應注意有否顱內并發癥的產生。
局部并發癥 肉芽或息肉,膽脂瘤和骨壞死或骨瘍。
肉芽或息肉 這只是一個總的概念。息肉多見于骨壞死或骨瘍,常易復發。上鼓室所見的息肉,其長蒂或寬闊基底或附于鼓室壁、壞死的聽骨鏈上,少數病例則長自鼓膜邊緣,多為單獨一個,多發性的極罕見。外觀色淡紅或鮮紅,表面平滑,似小櫻桃或霉果,有時表面欠平,觸之易出血,堵塞外耳道或垂至外耳道口。息肉周圍常有臭膿浸漬,用探針觸診以明確其來源和性質。息肉形成時,膿液多為膿血性,可有礙引流,導致病情惡化,應及時進行手術。
膽脂瘤 病理學者把類畸胎瘤型的真正新生物叫作膽脂瘤。一般而言,中耳乳突膽脂瘤為上皮及其分解產物(包括膽固醇在內)形成。外觀頗似珍珠樣腫瘤。實則并非新生物,因此,視為假性膽脂瘤。體內被有黏膜的腔室,如鼻竇、扁桃體隱窩等處,皆可形成膽脂瘤。此物的成因,仍不十分明了。復層鱗狀上皮過度生長,特別是由炎變所致者,可使膽脂瘤形成復雜化。
鱗狀上皮自邊緣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長入鼓室,或鼓室黏膜上皮自行化生,或松弛部極度內陷而未穿孔,皆為形成膽脂瘤的必要條件。顯然,膽脂瘤多見于上鼓室炎,由于瘤體逐漸長大,壓迫破壞所鄰骨質,伴有膿液時,往往自行溶解,常易引起嚴重的顱內并發癥。
骨瘍 常見于上鼓室炎。其范圍不等,損及聽骨鏈的,稱小骨性骨瘍,見于鼓室骨壁的,謂壁性骨瘍。兩者可同時存在。因砧骨體大部在上鼓室并接近鼓竇,血液供應較差,發生骨瘍的機會比錘骨多。這時的鼓膜穿孔多在后上區,且因迷路刺激產生眩暈、耳聾。松弛部穿孔常為錘骨頭骨瘍所致,中央性穿孔示有錘骨柄骨瘍,有時可見殘柄,好像錘骨短突起。猩紅熱和結核性中耳炎多發生鼓岬壁性骨瘍,可同時損及迷路。
中耳炎伴骨瘍時,耳流膿可久不停止,膿中帶血,有臭味,且見肉芽增生。觸診骨面粗糙不平,損壞半規管,則瘺管試驗陽性。骨瘍發生于面神經管,出現面神經麻痹。X線拍片檢查有助診斷。
診斷 根據全面收集病史、耳部檢查及聽力檢查結果,診斷并無困難。分泌物細菌涂片檢查,可幫助除外中耳結核和梭狀螺旋菌性中耳炎,病理檢查和全身檢查也甚重要。
耳鏡檢查應留意鼓膜穿孔有無肥厚黏膜脫出、外耳道濕疹波及鼓膜、新生物等情況。確診有否膽脂瘤形成及骨瘍。膿臭帶血混有豆渣樣物,多為膽脂瘤或骨瘍形成,示病情嚴重。有時膿中可見腐骨。
上鼓室和鼓竇有膽脂瘤形成時,穿孔常在松弛部,深部外耳道后上壁因骨膜炎增厚下塌,有時形成瘺管,有膿外溢。穿孔小,引流不暢,有膿痂覆蓋,不注意檢查松弛部穿孔,往往漏診。清除痂皮后,應用西氏耳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穿孔,以免遺漏上鼓室膽脂瘤。.可做分泌物涂片檢查,查找膽脂結晶體及細胞成分。
乳突X線拍片和CT scan以及MRI影像診斷法有助查明骨質破壞的部位和程度。
治療 分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
(一)非手術療法
1.全身療法 主要在于改善病兒全身狀態,鍛煉身體,加強營養,積極進行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給予大量維生素,增強體質,矯治貧血,治療腎疾病和糖尿病等。
2.病因療法 徹底治愈鼻、鼻竇、扁桃體、咽部的慢性炎灶,則有助于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化膿性中耳炎的致病誘因。
3.局部療法 主要在于治愈耳流膿,達到干耳。
(1)干燥療法:通常用1%~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膿液后,吹入各種消炎、殺菌、收斂劑(如1%~2%碘硼粉、硼酸、磺胺、抗生素混合粉、玄明粉、吹耳散、紅棉散等)。對穿孔大的效果好,小穿孔的,藥粉不易深入鼓室,療效差。
(2)上鼓室灌洗術:是洗耳療法的一種,有膽脂瘤者應慎重應用,因為洗后可使其軟化膨脹而有礙引流,使炎癥惡化。75%乙醇、四氯化碳、乙醚等脂溶劑洗耳,是否對膽脂瘤起作用,難以肯定。α-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行耳浴療法,效果較好。一般洗耳用的藥液有:0.1%雷佛奴爾、20%硼酸、1∶3000高錳酸鉀、0.1%甲醛液以及不同濃度的各種抗生液等。操作方法如圖7-4。洗后可灌進藥液再行外耳道加壓,使之流出咽鼓管。近有報道應用5-氟尿嘧啶液進行灌洗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的好療效的報告。

圖7-4 上鼓室灌洗術
(3)滴藥療法:滴耳藥較多,除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所用者外,還有3%~4%硼酸乙醇、5%磺胺噻唑液、1∶420呋喃西林液、1∶590呋喃西林乙醇、30%黃連乙醇、0.5%氯霉素、新霉素液、0.4%Gramicidin(短桿菌肽)乙醇、10%尿素甘油、2%紅汞液、2.5%合霉素、10%氯霉素甘油、市售滴耳油(冰片胡桃油)、0.5%白降丹酒液(朱砂6g、雄黃6g、水銀50g、硼砂6g、火硝75 g、食鹽75 g、白礬75 g、皂礬75 g,小火煉丹,取降丹)、復方新霉液滴耳液、虎耳草液以及加入酶類、可的松類等之各種藥液,有消腫、殺菌、抗炎、抗肉芽形成、收斂等作用。然而,有用之不當的藥液可致外耳道皮膚和鼓室黏膜炎癥加劇,應當予以重視。
(4)游子導入療法:常以濃度低的抗生素、磺胺、硫酸鋅等進行電游子導入。有收效快,治愈高的優點。骨質破壞的病例,鋅游子導入是禁忌的。宜根據耳分泌物細菌培養和敏感試驗的結果合理選擇有效藥物。嬰幼兒難以合作。
(5)吸膿滴藥法:小心吸盡中耳膿液后,滴入各類藥物,操作時要注意吸引力勿過大,以免引起迷路刺激和聽骨鏈脫臼。
(6)清除肉芽法:鼓岬部小肉芽,可選用10%~20%硝酸銀或鉻酸,或用結晶硝酸銀或鉻酸及三氯醋酸、石炭酸等腐蝕。涂藥后用0.85%生理鹽水中和沖洗干凈,耳道皮膚涂油膏保護。
祖國醫學所記之耳痔、耳蕈、耳挺,是已包括息肉或肉芽,常內服梔子清肝湯。耳部點以硇砂散(硇砂3g,輕粉、雄黃各0.9g,冰片0.15g,共研細粉),用藥以水調濃。
如肉芽或息肉較大,應行摘除。
另外,中藥內服外用的還有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神效耳底散等。
組織療法、鼓岬部提氏植皮法,有謂效果滿意。
以上僅適用于良性或黏膜型的中耳炎病例。
(二)手術療法
經非手術療法無效而具乳突手術適應證者,以除其病灶,保存或提高聽力,選以中耳根治、中耳成形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