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耳鼻咽喉“三炎一聾”
- 郭玉德等
- 3639字
- 2019-11-22 10:04:07
第六章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問題,是相當復雜的問題。治療的目的:① 積極制止炎癥繼續蔓延,促進炎癥迅速吸收;② 減輕或改善患兒自覺和他覺癥狀,給予鎮靜止痛等對癥治療;③ 消滅傳染源;④ 恢復聽力;⑤ 防止再發,預防粘連。
為此目的,在治療中要合理地采用各種對癥療法,注意保護性醫療制度,積極地安撫神經系統,為病兒創造最好的療養條件,以減輕或消滅痛覺以及由此引起的一切不良反應。同時,針對感染特點,應用抗炎療法。遇有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的病例,如有條件,在使用磺胺類和抗生素之前,最好能做細菌培養和敏感試驗,選擇有效藥物。卡他性或分泌性中耳炎,是以積極治愈上呼吸道炎、矯治腺樣體等病,進行鼓膜穿刺注藥(可的松、酶類),或并用脫敏療法為主,待急性炎癥控制后,再進行咽鼓管吹張(為方便治療可選用“自家吹張器”——筆者研制專利產品,已獲專利)。
急性中耳炎常繼全身疾病發生,表現全身和局部的癥狀。正確處理全身和局部問題,意義重大。學齡兒童,病情較輕者,應在家中療養,高熱、周身不適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進清淡易消化、富營養和含有大量維生素的飲食。調理消化功能,便秘時予以灌腸。高熱、頭痛劇烈時,應酌量給予退熱鎮痛劑,服用水果汁很有幫助,注意保暖,汗后應擦干皮膚,及時地更換內衣。嚴重失眠時,內服或注射止痛鎮靜劑。溴劑對嬰幼兒效果很好,可給乳母服用。
中耳炎如因感冒而起,應同時內服抗感冒藥物,鼻部應滴用抗感冒血清甲、乙,1天2次,每次6~8滴。應用1~1000腎上腺素或0.5%~1%麻黃堿液等血管收縮劑,內加青霉素、新霉素、生霉素、氯霉素、可的松類,滴鼻或噴鼻,具有強力的消腫、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1天3~4次,以改善鼻呼吸,使咽鼓管通暢,促進鼓室炎性分泌物排出,有助炎癥加速消退。鼻分泌物多時,可滴用1%~2%強蛋白銀液,1天2次,3~4滴。如嬰兒鼻分泌物過多,堵塞鼻腔有礙進食和鼻呼吸,需設法將分泌物吸出,較大的兒童應禁止自行擤鼻,以免增加感染機會。卡他性炎癥,經上述處理后,多在短期內獲得痊愈。
化膿性中耳炎時,除用全身抗炎療法,如給予磺胺藥物、抗生素及可的松類等外,耳部還需采用其他各種有效措施,在鼓膜穿孔前可滴用3%~5%酚甘油吸水止痛(穿孔者禁用!)。嬰幼兒皮膚易受刺激,也不易應用。滴藥時,外耳道口朝上,藥液勿過涼,1天3次,每次5~10滴,滴后靜息5~10分鐘,再行活動。尚可用95%乙醇或3%硼酸乙醇棉栓栓耳,1天換1次,為保持其濕度,可繼續向棉栓上滴藥,1天3次,每次10~12滴,但栓頭務必接觸鼓膜,否則難以收效。乙醇具有強力吸水作用,并能軟化鼓膜上皮,使之壞死脫落,具有局部引流和溫熱作用。另外,泰利必妥滴耳液(氧氟沙星)也是有效藥液。
物理療法 有鎮痛和改善全身狀態的作用,是局部抗炎有力的措施。在炎癥初期,視病兒的耐受能力可分別采用冷敷代熱敷。紫外線、紅外線、炭弧燈、石英燈光熱療法等,除在炎癥初期發生良好療效外,在穿孔期也很適用。熱光線能深透組織,引起自動充血并提高組織新陳代謝。超短波和微波鎮痛效果卓越。亞急性期,超短波和透熱療法都可用。
磺胺療法 原則是要求方法正確,時間短,劑量足。否則不僅起不到治療效用,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并發癥或副作用。為此,在應用時務必使血中經常保持有效濃度,每升血液中不得少于40~50 mg;按病兒體重計算,每4小時1次,服至全身癥狀明顯改善,耳鏡檢查鼓膜病變減退和聽力顯著進步時為止。24小時的服藥劑量,按每公斤體重保持0.1~0.2 g為準。如此連服3~4天或5天,繼之再給予維持量,每6~8小時一次。服藥期間應定期查血檢尿,以便及時防止中毒。
使用數天后,療效不顯,說明病菌已產生抗藥性,不能繼續使用。這時應考慮鼓膜切開術,不應等待。應用磺胺以來,已使中耳炎的并發癥百分率大方降低,而絕不能因此認為藥物療法已完全可以代替手術,實際上有膿液或骨壞死時,磺胺藥物抑菌效力大為減低,臨床表現更加復雜。有時應用磺胺藥物,全身癥狀迅速改善,但病變并未徹底控制,有機可乘,病變復發,值得臨床注意。
磺胺類有增加青霉素的治療作用,且可相補長短,最好兩者同時并用,或加用增效劑。
青霉素療法 青霉素是一種生物性的抗菌制劑,它對某些球菌和少數桿菌有制菌、殺菌和溶菌作用。同時也有強壯機體神經系統和提高抵抗力等作用,臨床已證實其應用價值較大,使用的原則和磺胺療法相仿,特別是強調有效濃度,一般在用后2~3天不顯療效時,說明效用是可疑的,同樣,在應用其他抗生素時也要掌握此項原則。
現在雖有許多內服的青霉素制劑,但目前仍以肌肉注射者效果為佳。然而,對嬰幼兒,因胃酸少,腎臟排泄緩慢,故內服比較恰當有利。常用劑量,一般而論,輕度和中度感染者血中濃度不得少于0.05~0.1 u/ml,重度感染者,不少于0.2~0.3 u/ml。藥物均自腎臟排出體外。
嬰幼兒6~8小時肌注1次,1~15000 u,可達到有效濃度。溶于0.25%奴佛卡因液或匹拉米漏液中,有延長作用,提高有效濃度,減少注射次數等好處,視病情每次可注射5萬~10萬u,持續5~6天。年齡大,病情重,劑量應相應增大。用量不足,停藥過早,病菌易產生抗藥性,再用青霉素時易產生耐藥性。
近年報道,青霉菌耐藥的菌種不斷增加,藥物過敏者經常發生,臨床應用,須嚴格注意細菌敏感性和防止青霉素過敏休克發生。青霉素衍生體(如氟威等)供市后已改善殺滅耐藥菌群的狀況,腸外途徑給藥療效快,減輕了患兒及家屬的負擔。
如經藥物治療無效,體溫持續增高,病情加重,在起病24小時后,可行鼓膜穿刺術和鼓膜切開術(詳見手術篇)。
鼓室穿刺術 應用價值和鼓膜切開術相同,并因操作簡單,奏效快,損傷面小,且可同時注入抗生素、糜蛋白酶和可的松類等藥液,似比切開術為優。視具體情況,一次可注入青霉素5萬~20萬u,糜蛋白酶1~5 mg,醋酸可的松12.5~25 mg或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液等。對嬰幼兒,鏈霉素遠比青霉素的療效高,此與感染特點有關。尤其是在麻疹時,常為混合感染,應同時應用青鏈霉素為佳。但要注意毒性反應或改用類同作用,無耳毒反應的廣譜抗生素。
此外,根據感染特點,也可應用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多黏菌素頭孢類等廣譜抗生素,但也要重視耳毒抗生素的毒性反應。
治療各種傳染病時的中耳炎,應同時積極治療傳染病,如給予血清、疫苗、并加大抗生素劑量。
穿孔后,局部要給予消炎、殺菌,收斂藥物滴耳,可分別使用各種磺胺制劑、抗生素、糜蛋白酶和可的松類等。因局部滴用藥液作用范圍有限,在急性炎癥時,應注意全身藥物治療。
最好經咽鼓管導管或經鼓膜穿孔注藥,這樣可使藥液直達鼓室黏膜,療效比較迅速可靠。
常用的滴耳藥液有5%合霉素甘油,0.5%氯霉素或金霉素液,1%~3%鏈霉素液,1∶1000雷佛奴爾乙醇液,10%氯霉素丙二醇液,復方新霉素滴耳劑0.38%氧氟沙星滴耳劑等。如果膿液過多,并有臭味,應先以3%過氧化氫溶液輕拭干凈,然后再滴入藥液。
膿液黏稠量多者,可用3%溫硼酸水、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行耳灌洗術,1天2次,效果極為滿意。鼓膜穿孔過小,妨礙通暢引流時,應根據需要有必要再行擴大鼓膜穿孔排膿或鼓膜切開術。如有小肉芽形成,可用5%~10%硝酸銀燒灼或滴用乙醇收縮之。
抽膿噴藥療法 利用吸引器抽出鼓室膿液,可吹入各種藥粉,對穿孔較大者很適用。
咽鼓管吹張術排膿法 系借咽鼓管吹張時使鼓室積液沖出穿孔而達引流目的,僅適用于年齡較大的病兒。
痊愈期,為防止粘連并迅速促進聽力恢復,應做乳突部共鳴火花療法。輕度的鼓膜按摩術和適當的咽鼓管吹張術等皆有良好作用。
遇有炎癥過程嚴重者,可行自家血青霉素肌肉注射療法(取肘靜脈血5~7 ml)加青霉素5萬~10萬u,隔日1次,共行3~4次有顯著療效。耳周封閉或外耳道深后壁深處注射奴佛卡因青霉素5萬~10萬u,效果也佳。
除以上療法外,凡遇有嚴重并發癥產生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總之,治療急性中耳炎的方法極多,應按病情輕重不同,病變的特點,藥物的特性等實際情況,選擇最有力的措施,給病兒進行治療,以控制炎癥,防止并發癥的產生,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另外,祖國醫學對化膿性中耳炎的病因、病理、臨床、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面已早有較全面的認識,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在《醫宗金鑒》中稱之為耳疳或耳漏,其全文是: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停。胃濕相兼肝經炎。紅風偏肝血熱成。因此,在治療上辨證論治,現在僅介紹一些常用的內服外治法。
內服法:視病兒年齡,藥量應酌減。
(1)耳漏兼有表證者:用柴胡清肝湯。
(2)氣實火盛者:用龍膽瀉肝湯。
(3)熱重痛甚者:用黃連解毒湯。
外治法
(1)珠黛散:由2g珠粉、80g生月石、20g寒水石、5g冰片、6g青黛,研末成粉而成。吹耳用。對慢性者較有效(由急性拖延而成)。
(2)珠辰散:由70g煅月石、5g冰片、2g珠粉、5g朱砂,研末成粉。吹耳用。對耳流膿腫痛病例較適用。
(3)冰珠散:由西月石175 g,珠粉3 g,冰片12 g,研末制成。吹耳用。對新流膿者有良效。
(4)白降丹:由水銀50g,火硝75g,白砜、皂礬、食鹽各75g,雄黃6g,硼砂、朱砂各6g,硇砂15 g,煉成降丹。對流膿不止,伴肉芽增生者,應用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