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耳鼻咽喉“三炎一聾”
- 郭玉德等
- 5字
- 2019-11-22 10:04:06
第二篇 各論
第一章 中耳急性炎癥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此病常繼發于急性鼻炎、鼻咽炎、腺樣體炎,變態反應、腭裂。炎癥直接蔓延到咽鼓管,管腔黏膜充血、腫脹,妨礙鼓室正常通氣和引流。鼓室固有空氣為黏膜所吸收,形成負壓狀態,致黏膜出現卡他性炎性病變并有無菌性漏液產生,致聲音傳導受阻。年歲較大的病兒往往自訴耳聾、耳內輕痛、有閉塞感和脹滿感,時有耳鳴;頭部發沉和自聽增強現象。學齡兒童因聽力減退往往影響學習,時有周身不適、體力減退等表現。耳鏡檢查可見鼓膜內陷、混濁,有時光錐消失,有時有輕度充血。經鼓膜可透見淡黃色積液的水平線,隨頭位變換而變動。鼓膜上半部顏色紫紅,可延至外耳道上壁。
聽力檢查有耳語障礙;音叉試驗或電測聽器檢查,氣導減退和骨導延長,呈傳導性重聽或耳聾。
鼻及鼻咽鏡檢查,常見鼻及咽部有炎癥改變,咽鼓管通氣時,咽鼓管常不通暢,有時可聽到濕性或干性啰音,或水泡音。
一般為單耳患病,兩耳同時發病者也不少。多數病兒經積極治療迅速痊愈,預后良好。如診治不當,全身情況不良者,最后可轉化為化膿性或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分三期:第一期,鼓室炎癥發生,有炎性滲出物,感染侵及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環;第二期,鼓膜穿孔,耳流膿,隨之細菌或毒物吸收則逐漸減少;第三期,為炎癥靜止期,耳流膿減少,鼓膜穿孔迅速愈合,病期長短不一,共歷時2~4周。
第一期臨床表現如下。
1.耳痛 起病突然,疼痛劇烈,隨鼓室內壓力增高,當噴嚏、咳嗽、吞吸等動作時,耳痛加劇。耳痛常表現為晝輕夜重,致病兒不思飲食,睡眠不安。耳痛常為搏動性刺痛,因鼓膜受壓可出現沿三叉神經分布的頭頂、顳部和齒部的輻射性痛。常有偏頭痛和全頭痛。與此同時,可見有扎-海(Zahrien-Heed)圓形或橢圓形敏感區,與頭痛區一致,多出現于頭痛之先。耳痛是本期的主要癥狀。
2.體溫升高 病初可升至38~39.5℃以上。體溫常反映病情的輕重,致病菌毒力的大小和毒素吸收后機體反應的情況,但并非判斷預后的唯一根據。脈搏通常隨體溫升高而增加。鼓膜穿孔流膿后,體溫常隨之下降。如仍高熱不退,表明引流不暢,或表示中毒嚴重,亦可能有并發癥(肺炎、腎盂腎炎等病)發生。高熱時常有全身不適。體衰者,體溫升高不顯著;病后鼓膜穿孔,引流通暢者,可無高熱。
3.聽力減退 主要為氣導聽力減退,骨導正常或延長。韋伯試驗偏患側。多為混合性重聽或耳聾,但以傳音障礙為主。多數病兒耳聾較重,耳語可完全聽不到,談話聲只能在耳旁聽到。
4.耳閉塞感 系因鼓室黏膜腫脹和滲出物積存所致。
5.耳鳴 有時見于年齡較大的兒童,常為搏動性低調耳鳴。
6.鼓膜改變 炎癥初期可見一度充血或線狀充血。繼之充血范圍繞臍部向四周擴大,為二度充血,最后成彌漫性充血,即三度充血,鼓膜呈一片紅絨色。因鼓室積液鼓膜膨隆。鼓膜正常標志完全消失。
起病驟然者,炎癥反應較快,鼓膜上皮大量剝脫堆積,顏色暗淡,光澤消失,將鼓膜充血掩蓋,易致誤診。用石炭酸甘油滴耳后,也可產生類似情況。
此外,鼓膜后上部膨出,骨部外耳道后上壁皮膚充血,乳突尖端壓痛,皆為中耳急性炎癥的反應,鼓膜穿孔流膿后,疼痛多自行消逝。
鼓膜穿孔流膿,炎癥過程進入第二期。穿孔多在緊張部前下區,呈點狀或裂隙狀。針尖大穿孔常辨別不清。由于搏動性溢膿,鼓膜穿孔常閃閃發光,且與脈跳相應,借此可判明穿孔存在。
排出的膿液初呈漿液血性,繼成黏膿性或膿性。如穿孔較晚,則排出的分泌物多為黏膿性。通常膿無臭味,量不多。嚴重者,特別是并發乳突炎時,不僅膿量顯著增多,且具臭味。流膿持續約1周,膿量逐漸減少,稠度增加。
第三期,痊愈期,流膿逐漸減少,最后完全停止,示炎癥逐漸消退。耳鏡檢查見鼓膜充血減退,穿孔閉合,標志重新出現,聽力好轉或恢復正常,不遺留任何殘跡。穿孔較大者常在愈合后形成菲薄瘢痕;有時遺留鈣化斑。
以上所述為典型的臨床表現,而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極為常見。凡中耳破壞嚴重及伴有乳突、顱內并發癥者,臨床表現極不一致,必須辨證論治,及時正確處理。
多數病兒經治療后可迅速痊愈。少數鼓膜穿孔不愈持續流少量膿者,與鼻及鼻咽疾病有關。有時耳流膿完全停止,鼓膜穿孔愈合,但鼓膜仍輕度充血,標志模糊,可能為中耳炎癥消退,而隱性急性乳突炎正在形成的征兆,臨床不容忽視。
聽力改善,為中耳炎痊愈的明顯標志。聽力減退者,多因鼓竇或乳突有膿灶存在,應徹底消除炎癥,防止粘連,以改善聽力。
血象改變在中耳炎病程中有重大意義。尤以白細胞數的變動極為重要。病初,可見白細胞增多,核分類無特殊發現。大多數病例,病后1周總數又見減少,常波動在正常范圍之內。第三期時血象可正常。當病程轉劇和毒素大量吸收時,則有中性粒細胞左移現象。輕者,只見總數相對增加,而淋巴細胞絕對數減少;重者,則桿狀核細胞增多,一般而言,炎癥過程中常有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血象改變常與體溫變化相平行。
多數病兒,經積極診治,可獲痊愈。病變嚴重或治療不當的病例,可留后遺癥。由于中耳瘢痕粘連,傳音功能障礙,可遺留嚴重的聽力減退。
其次如鼓室炎癥不消退,流膿不止,可轉成慢性炎癥。此外,尚可并發乳突炎、面神經麻痹迷路炎以及顱內并發癥等嚴重疾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切勿延誤時機,以搶救病兒生命。
急性上鼓室炎
本病起病隱晦不顯,偶感周身不適,頭鈍痛、部位不定。有低熱或無熱。年齡較大的病兒可有眩暈,頭位改變或劇烈轉頭時更加明顯。有時惡心,嘔吐和耳鳴。耳痛較輕或不明顯,多為刺痛。前庭功能檢查有亢進表現。聽力稍有減退。耳鏡檢查,鼓膜輕度內陷,松弛部充血,很少發生穿孔。X線拍片檢查,發現鼓室顯影模糊,而乳突正常。經治療上述癥狀不易緩解。經過4~6周后,聽力自行改善,而眩暈持續可達4個月以上。流感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