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中耳炎概述

小兒中耳炎是常見的疾病。兒童年小體弱,中耳有胚胎組織殘余,缺乏全身和局部免疫力,機體反應性高,因此,發病率較高,下面列出一些統計數字供參考(表4-1)。

表4-1 小兒中耳炎發病率統計

(郭玉德,李邁群調研)

嬰幼兒中耳炎多雙耳同時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據統計,1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達72%,1~4歲的達36%。急性中耳炎很少為原發性者,多繼發于急性傳染病和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表4-2)。

表4-2 傳染病時中耳炎之發病率

中耳炎乃多發病和常見病,其嚴重性雖不如某些傳染病顯著,但由于認識不足,診治不當,往往給病兒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如耳聾和顱內并發癥等。

中耳炎的分類

關于中耳炎的分類意見很多,為便于了解,茲就國內習慣,介紹如下分類。按起病緩急和臨床特點,分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按炎癥發展階段不同,分為卡他性和化膿性兩種;最后,根據炎癥所在,分為鼓室型(表4-3)和上鼓室型。

圖4-3 中耳炎分類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特點:① 起病急、發展快、疼痛劇烈、聽力損失嚴重和鼓膜病變明顯;② 化膿;③ 全身反應劇烈。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亦有三個主征:① 耳流膿;② 鼓膜穿孔;③ 重聽或耳聾。

卡他性中耳炎(急性、慢性),病情不如前者嚴重,以耳鳴、耳聾、耳堵塞感為主,多為單側性,兩側發病者亦不少。卡他性中耳炎,輕者僅見鼓膜內陷;重者可見鼓室積液,行咽鼓管吹張時可聽到啰音或水泡音;由于鼓室內纖維性滲出物積存,致鼓室內發生粘連改變,鼓膜內陷,聽骨鏈粘連固定,造成聽力障礙,故應早期積極防治。

關于嬰幼兒中耳炎及其并發癥,后面討論。

中耳炎的病因學

一、細菌

細菌侵入鼓室,是中耳炎發病的直接原因,但非主要原因,此與兒童的全身免疫狀態有密切關系。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致病菌以球菌為主,慢性者以桿菌為主。據統計,球菌中溶血性鏈球菌達22%~81%,肺炎球菌Ⅲ型達1%~38%,肺炎雙球菌3%~13%,葡萄球菌2.3%~20%,桿菌有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放線菌和結核桿菌等。一般多為混合感染。細菌的種類、毒性和其特點具有重大意義。在機體抵抗力顯著下降、中耳營養及其反射活動發生變化時,體內的非致病菌可變成致病菌,引起發炎。顯然,在此等情況下,致病因素并不是細菌,而是那些主要的誘因(如受涼、過度疲勞、高熱、傳染病、慢性消耗病、維生素缺乏、外傷等)。

二、感染途徑

1.咽鼓管 絕大部分的感染均經咽鼓管侵入鼓室,其方式有二:① 鼻咽炎癥沿咽鼓管黏膜直接蔓延;② 經管腔直入。因為中耳經咽鼓管和上呼吸道相聯系,所以兩者關系極為密切。正常時,咽鼓管借開閉管口以調節鼓室氣壓,維持氣壓平衡。咽鼓管的黏膜纖毛,向鼻咽部運動,以排除鼓室和咽鼓管分泌物,并防止細菌侵入鼓室。通常鼓室清潔無菌。

2.血液和淋巴途徑 前者多在重癥傳染病出疹期見到,后者很少見。

3.逆行感染 指感染自顱腔沿聽神經和面神經傳入中耳,極罕見。

此外,急性中耳炎可能是鼻、咽部疾病(如急性鼻炎、化膿性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的后果。鼻咽部治療及手術(如洗鼻、止血和鼻腔填塞等),也常為致病誘因。不當的擤鼻和咽鼓管吹張法,亦有時致病。

嬰兒咽鼓管粗大而短直,位置接近水平,鼻咽感染易于侵入中耳。

鼻和咽常為感染疾病的“門戶”,在傳染病(麻疹、猩紅熱、流行性感冒、白喉等病)發生過程中,鼻咽有明顯的炎癥反應。因而易并發急性中耳炎。

4.局部外傷 如機械損傷、火器傷、氣浪傷、化學物質損傷等,可損傷鼓膜和鼓室,發生中耳感染。

慢性中耳炎,一般系因急性炎癥未及時診治或治療不當所致。

中耳炎的發病機制

細菌侵入中耳,是引起中耳炎急性發作的重要原因。而整個炎癥的經過和表現,由許多因素(共生菌的狀態、機體狀態等)決定的。單獨強調細菌的作用是不夠全面的。

據臨床和實驗觀察,下列諸條件在中耳炎及其并發癥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病原菌的種類和其生物學特征 前已談及,中耳炎的病原菌以球菌和桿菌為主。細菌的種類,在嬰兒中耳炎的過程和其表現并無決定作用。有些著者認為,黏液性鏈球菌或肺炎球菌Ⅲ型所致之中耳炎,比較特殊,應名為黏液性中耳炎。但此種中耳炎的特征并非此等細菌所特有;由流感病毒、猩紅熱病源茵、結核及白喉桿菌等所引起的病變,亦與前者相類似。可見病兒全身狀態對炎癥過程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2.機體的免疫狀態 健康的機體能防御感染,使炎癥過程縮短,預后較佳。在嚴重傳染病(猩紅熱、白喉、腸傷寒等)時,常繼發中耳炎。因病情嚴重,消耗甚大,機體抵抗力顯著降低,對中耳炎癥發生不良影響,骨組織易遭破壞,炎癥持續,病程拖延,并可發生嚴重并發癥。

3.病兒的年齡 中耳黏膜,由鼓室的膠樣組織變成。新生兒中耳只有主室;內部充滿膠樣組織,其中有許多裂隙腔,與咽鼓管、上鼓室和鼓竇相通。膠樣組織,反應性很弱,又極不穩定。生后,空氣進入中耳,膠樣組織迅速消失。待上皮長入后,膠樣組織分解吸收過程被阻滯。這時上皮有保護作用。膠樣組織約在1歲左右消失。隨年齡增長,膠樣組織逐漸變硬,在鼓室和鼓竇中形成系帶和瘢痕。因此,在炎癥過程中妨礙引流,易使急性炎癥轉成慢性。膠樣組織也是細菌繁殖的良好溫床,易為感染破壞,因此,乳嬰兒的中耳炎發病率較高。

嬰幼兒顳骨間的一些骨縫(巖鱗縫、乳鱗縫)和骨質缺損,常是引起一系列特有的并發癥(腦膜刺激、骨膜下膿腫等)的有利條件。小兒腺樣體肥大,因其機械刺激和病灶作用,亦常為中耳慢性炎癥發生的重要因素。

4.乳突結構 乳突氣房借鼓竇與鼓室相通。其中氣化型乳突,占1/3。新生兒的鼓竇位置較表淺,位于皮質之下,竇大小約與成人相當。常見松質型、硬化型和混合型乳突。松質型約占1/5。其結構似海綿狀骨質。乳突所含氣房不多,分布在鼓竇附近。硬化型乳突,則不含氣房,骨質密實,硬如象牙,故有象牙型乳突之稱。松質和氣化型同具者,稱混合型,比較常見。

在中耳氣化過程中可分三個階段:① 上鼓室及鼓竇形成(生后第1年);② 乳突氣房發育(生后第2~3年);③ 在一生中,乳突繼續氣化。在第二階段,上皮侵入海綿狀組織,骨髓組織被吸收,形成含氣小房;與此同時,上皮下層膠樣組織逆行變化,最后形成薄嫩的黏膜。如氣化不良,則構成松質型;硬化型應作為是氣化停滯的結果,此與嬰幼兒新陳代謝和營養障礙等因素有密切關系。維特馬克(Wittmack)則認為,乳突氣化停滯與鼓室黏膜素質有關。黏膜素質是黏膜反應的先決條件。黏膜抵抗力在病理過程中,甚至在一生當中起決定作用。因此,他認為,氣化異常者,耳病最常見,急性易成慢性,常伴發嚴重并發癥。顯然這種黏膜素質的論點是不夠全面的。

在發病機制中,小兒全身狀態一新陳代謝、營養、咽部淋巴環的變化(腺樣體肥大)、鼻呼吸困難、社會生活條件等起主要作用。同樣,中耳炎的轉歸和并發癥也并非由黏膜素質決定,而決定于診斷治療是否及時。

一般來說,氣化型乳突,其小房間隔較薄,易遭炎癥破壞,常形成骨膜下膿腫:炎癥侵犯范圍,視氣化程度而定,可產生顳骨炎、巖錐炎等。松質型乳突,血液供應豐富,炎癥發展較慢,但感染易經血行播散,形成骨炎及骨髓炎。硬化型乳突,炎癥表現隱晦,治療不當,易引起嚴重的顱內并發癥。

5.中耳炎后的病理改變 繼急性中耳炎后,常發生鼓膜和鼓室瘢痕粘連。此等病變,系黏膜炎性改變,或炎性滲出物機化所致。愈合的瘢痕可在鼓室內形成間隔,將上下鼓室分開。上鼓室間隙構造復雜,再度感染,引流不暢,易成慢性。

6.咽鼓管、鼻和鼻咽的狀態 咽鼓管是中耳感染常見的途徑。咽鼓管和鼻咽部感染,在中耳炎發病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腺樣體肥大、慢性鼻咽炎和慢性咽鼓管炎時,由于咽鼓管功能失調,中耳氣壓失去平衡,引流障礙,易致中耳發炎妨礙炎癥消退。

7.外傷 顱骨及顳骨外傷對中耳炎的發生發展有其一定影響。中耳可經傷口直接感染,或繼發感染。乳突內板裂傷和骨折,常引起顱內并發癥。

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病機制,學說不一,各論中將進一步討論。

在中耳炎發病機制中,中耳的炎性改變和整個機體間的相互關系,對病程起著主導作用,而這種作用,直接為中樞神經系統所左右。實踐證明,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在中耳炎及其痊愈過程中有著重大意義。

中耳炎的病理解剖學

中耳急性炎癥之病理改變一般為充血、滲出和增殖等。因致病因子、機體反應、炎癥階段不同,表現略有差異。

炎癥初期,整個鼓室、咽鼓管、鼓膜和鼓竇以及乳突氣房的黏膜,均顯充血。同時在鼓室內有性質不同,稠度各異的漿液、黏液、膿液或血性分泌物等積存。有圓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浸潤,上皮部分脫落。炎癥晚期,黏膜充血加劇,有部分出血現。象。黏膜腫脹與炎性水腫和圓細胞浸潤有關。增加厚度可達15~30倍之多。進行性的黏膜充血,與血管舒張、充血和毛細血管新生有關。黏膜上皮,因炎性改變可大量脫落,形成小潰瘍,如在嚴重傳染病時(猩紅熱、麻疹、白喉等),鼓室骨壁和聽骨鏈尚可發生壞死,或死骨形成,有時立方上皮變成柱狀上皮,上皮變性增厚。與之同時,炎性滲出物的性質也在改變,由漿液性、黏液性滲出物變成膿性,或血膿性的。滲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膿細胞、纖維素、脫落上皮、壞死物質和細菌等物質。由于咽鼓管炎性腫脹,管腔變窄,中耳腔滲出物增多,引流不暢,經鼓膜穿刺或自然穿孔,亦不能充分引流。這種機械性堵塞,對于乳突氣房影響更甚,常形成多房膿腫。此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的最后階段。往往鼓室和鼓竇的炎癥雖已停止,而氣房的炎癥仍繼續發展,鼓膜可能無異常表現,易為臨床忽視。如果炎癥由黏膜侵及乳突骨質,則為急性乳突炎。易產生其他并發癥。

鼓膜改變顯著,充血,增厚,表層上皮脫落后,皺褶形成。在流感時形成的中耳炎,鼓膜表層可見血皰,為上皮下層炎性滲出物或出血所形成。鼓膜的正常色澤消失。鼓膜潰爛或因鼓室膿液積蓄,內壓增高,常發生鼓膜穿孔。穿孔常見于前下區,呈裂隙狀9鼓岬部黏膜高度腫脹或有肉芽形成者,可見穿孔處有乳突狀組織脫出。并發于猩紅熱和麻疹等嚴重傳染病的中耳炎,鼓膜可完全破壞。

中耳炎恢復期,炎癥漸消失。鼓膜穿孔邊緣逐漸形成瘢痕愈合。如穿孔過大不能自然愈合時,則殘留穿孔。愈合期中,肉芽增生過多,鼓膜鼓岬、聽骨鏈間可發生粘連固定,妨礙傳音。咽鼓管瘢痕愈合后可發生狹窄或完全閉鎖。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時,黏膜病變輕者充血、腫脹、纖毛功能殘存;重者部分上皮壞死,肉芽增生或息肉形成。化生的鱗狀上皮,遇有類脂質沉著,可形成膽脂瘤。破壞骨質,損傷水平半規管和乳突骨質,最后常引起嚴重的顱內并發癥。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時,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有程度不等之充血、圓細胞浸潤、結締組織增生、肥厚和萎縮等改變。病變損及傳音裝置時,則妨礙聽力。

(馮岱 郝亞榮 郭玉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福泉市| 收藏| 琼海市| 白沙| 内丘县| 琼中| 民丰县| 卢龙县| 泾源县| 银川市| 普洱| 石阡县| 神木县| 常德市| 石首市| 新安县| 新昌县| 友谊县| 文水县| 惠来县| 突泉县| 海口市| 辽阳县| 陇西县| 塔河县| 社会| 定安县| 达尔| 晋江市| 永安市| 武冈市| 犍为县| 木里| 三明市| 瑞丽市| 临城县| 虹口区| 兖州市| 普兰店市|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