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陽氣與陰氣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善于養生的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素問·調經論》

萬物的生長離不開陽氣,萬物的形成離不開陰氣。無論是陰氣還是陽氣,都不可或缺。同時,陰和陽也是統一的,二者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換句話說就是陰和陽不僅對立,而且相互依存。人體若想長壽無恙,就必須使身體內外的陰陽保持平衡。

在陰陽學說看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之間都具有相互對立的陰陽關系,陰陽對立,事物才得以發生、發展、變化。但事物之陰陽并非固定不變,二者還相互消長。

《類經·陰陽類》(張景岳著)就曾提及“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一陰一陽互為進退”。和四季變化相類似,陽氣在春夏季節漸漸旺盛,秋冬的陰氣為陽氣所壓制,溫度自然會升高;陰氣在秋冬季節漸漸旺盛,天氣自然會愈來愈冷。

☉陰陽平衡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也曾提到陰陽消長,“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這幾句說的是四季與一天中陰陽互為消長的漸變過程。如果陽氣比陰氣充盛,溫度就會升高;如果陰氣比陽氣旺盛,溫度就會下降。陰和陽之間的比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二氣互為消長,消長的程度呈現為周期性變化,所以才會有四季的變化。

對于人體而言,陽氣和陰氣也是互有消長。要是陰氣居于主導地位,勢必會造成人體陽熱的缺乏;若是陽氣過多,勢必會導致人體內部陰津的不足。為使人體強健,人體內的陰氣和陽氣必須維持相對平衡。醫學要做的就是想辦法使這種“平衡”得以恢復與穩定,倘若不能使人體的這種平衡得到恢復,那就表明疾病不可治愈,死亡即將來臨。

在中醫養生領域存在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保陽氣,益陰精。萬物因陽而生存,也因陽而發生死亡。陽氣為生命之根本,人的生長、健康和衰老全都依賴于陽氣,比如,精血、津液全都是為陽氣所生化,所以說“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進行養生首先要進行養陽。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陰陽的對立與消長:陰和陽一直處在此消彼長的變化之中,陰和陽在消長變化過程中實現動態的平衡。此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

陰陽的互根互用:陰和陽互為根。陰因陽而存在;陽也因陰而存在。

陰陽的相互轉化:在特定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陰和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不可或缺。陽護衛于外,陰蓄精于內。陽在外部起保護作用,依靠的是陰精化氣,此外,陽氣又對陰精起推動及鞏固作用。陰在內部蓄精,也需要陽氣的推動,同時陰氣也能將物質與能量供給捍衛內部的陽氣。所以善于養生的人,也非常重視補陰。陰生化出精,精盈而氣盛,氣盛就會神全,神全就會體健。

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意思是說人體正是依賴陽氣來抵御外邪的?!饵S帝內經》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講的是陽氣就像是萬物生存都離不開的太陽一般,沒有了陽氣,就好比沒有了太陽,大地一片黑暗,萬物死亡,人的生命也會由此而終結。人的生老病死,也會受到陽氣的影響,《黃帝內經》認為,是陽氣生化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精血和津液,所以陽氣和人的生命密切相關。

現代人因為受到生活、工作和環境的壓力,出現了很多健康問題。西醫把身體機能并未出現太大的問題、然而人卻感到不適的情況稱為亞健康;據《黃帝內經》理論,此為現代人的陽氣出了毛病。陽氣是生命的源泉,如果出現損耗、不足,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就是抵抗力減弱了。一個人若是身體健壯,陽氣亢盛,其抵御外邪的能力也就相對較強,疾病也就很少發生;但一個人若是體質虛弱,他就會隨時發生疾病,且大病、小病不斷。因此,陽氣不足或衰減為萬病之肇始,而孩童及老人也易因此而患病。故而說,養生治病的根本是養護陽氣。

☉兒童生病

現代人由于勞累、工作壓力大、精神損耗、飲食不當、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使陽氣發生了耗損。而且人一生的陽氣富有規律性,自孩童時期開始,陽氣漸漸增長,到青年時期(24歲左右)達到最大值,之后就會漸漸衰減,兼之現代人不知道養護陽氣的道理,這樣理所當然就會出現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感冒、肩頸疼痛、腰背疼痛、失眠、易疲勞、抑郁等,這些都為身體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肩頸疼痛

在《黃帝內經》看來,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腎主志,脾主意。因此,在養陽氣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這是由于精神所消耗的陽氣最多。此外,還要減少欲望,使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人體器官的運營時間各不相同,所以身體休息的時間也要安排好。飲食只需均衡便可,萬食皆為補。

※ 陽氣像太陽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陽光的照耀,人體也是如此,也需要陽氣的溫煦來維持其鮮活的生命力。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說:“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意思是,人的生命為“陽氣”所支配,陽氣得以固護,人體才會百病不侵,人們的生命力才會鮮活。因此,對體內的陽氣進行養護才是養生的重點。

在中醫學中,人體內的陽氣也名“衛陽”或者“衛氣”,在這里,“衛”即保衛之意。陽氣堪稱人體的衛士,具有抵御外邪,保護人體免受損傷的作用。人在天地之間生存,“六淫邪氣”就是自然界中的風、暑、寒、燥、濕、火,此六邪時刻對人體的健康構成了威脅。

如流感,有些人常?!摆s流行”,有些人卻很少患病,區別就是他們體內陽氣的量大小不一。經常容易得病的人,其體內陽氣缺乏,身體極易被病邪侵襲,但是體內陽氣充足的人能夠抵御外邪侵入。因此說,那些患有諸多疑難雜癥、重病或者慢性病的人,其發病大體上都是由于衛陽不固、腠理不密,造成各種外邪陸續侵入人體并日積月累所致。

☉流感

就致病因素而言,其不僅包括自然界的“六淫邪氣”,也包括人體內部的七種情緒,那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在傳統中醫看來: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大悲傷肺,驚恐傷腎。這說的是情緒過于波動便會傷及五臟,引起病變。當陽氣不充足的時候,人的情緒波動最大。陽氣充足的人一般比較通達、樂觀,而陽氣不足的人容易悲觀絕望。因此,陽氣養好了,人的情緒便會漸漸變好,整個人的精神和活力都會很充沛,因七情過度所致的病癥也就逐漸消失。

☉七情六欲對五臟的影響

陽氣為生命之源

※ 陽氣的來源

中醫學認為:“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痹诖颂帲皻狻奔慈梭w的陽氣,又叫“元氣”、“正氣”,也就是“真元之氣”。故而,如果人體陽氣充足,免疫力就會強,便能克服疾??;倘若人體陽氣缺乏或者身體虛弱,便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將疾病克服,一旦陽氣耗光,人的生命就會終結。

《黃帝內經》言:“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币馑际牵枤鈦碜杂诟改傅木珰?,是由后天水谷精氣與自然清氣結合形成的。

☉懷孕期間不宜飲酒

父母的精氣是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是決定陽氣強弱的第一要素。即一個孩子,如果其雙親身體均非常健康,那么其將來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且免疫力較強,不易生病。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即使是同胞姐妹,也有健康強壯和體弱多病之別。

兄弟姐妹的基因遺傳于父母,就先天條件而言并無太大差距,但人們經常會忽略掉一個因素——孕期有沒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受孕時間,孕婦營養狀況,孕婦孕期有沒有飲酒過量、服藥等情況,孕期的心情等。故有“母肥則子壯”之說。如果計劃懷孕生子,夫妻雙方務必先調養好身體,為孩子提供較為充足的陽氣,畢竟懷胎十月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

陽氣雖然是由父母的精氣化生而成,然而這些先天具有的元氣僅能支撐七天的生命。只有吃東西和呼吸自然之氣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說,后天之本——水谷精氣及自然清氣對人體內的陽氣的影響是最大的。有的人因為父母身體不太好,先天陽氣不太充足,此類人雖然從小免疫力差、體弱多病,但他若是知道自己不具有好的先天條件,非常注意養生,知道對自己的陽氣加以養護,同樣也能長壽。

可見,陽氣為生存之本,其強弱是由兩大因素決定的,那就是先天之本和后天之力。先天精氣會對孩子的身體狀況產生影響,但能否長壽,還是取決于孩子自身能否將后天之力鞏固好,將體內陽氣養護好。

陽氣雖然融先天之精和后天之力為一體,但具有一定限度,終究可以窮盡。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會不斷消耗這些陽氣,一旦陽氣耗光了,生命就終結了。所以,健康長壽的根本就是在養生時珍惜先天精氣,堅守健康的生活習慣,將正氣養護好。

☉鍛煉身體以培固身體的陽氣

※ 補陽的原則

陽氣為生命之本,陽氣充足旺盛,才會實現防病健身,延年長壽。如果一個人的陽氣缺乏了,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疾患?!饵S帝內經》言:“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愧。”

對于精氣不足,究其根本,無外乎是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熬夜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因素所致。人體正氣虛衰,衛外不固,免疫功能差,無力抵御邪氣,就會引發多種疾病。比如,人體有風寒之邪侵入,無力抵抗疾病,免疫功能調節低下,便易導致感冒、肺炎、乙型腦炎、病毒性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而機體免疫缺陷更可能引發各種癌腫。

如果人體出現精氣不足,不僅要對生活方式進行調整,也要補氣,以此實現正氣充盛。有許多方法可補氣,如藥補、食補、運動、調情志等都具有補氣的功效。

☉運動養陽

血除了能夠營養并滋潤全身之外,還是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若是出現氣不足的癥狀,原因極有可能是出現了血不足。血虛則不能載氣,氣就無所歸,所以臨床上經常會見到氣血兩虛的病癥。倘若原因在于血不足,則要先進行補血,不然就會像干燒器皿,將內臟燒壞;倘若原因在于瘀滯不通,可增加氣血,使氣血同補。如此才能實現補氣的目的。

☉血虛而補氣,猶如旺火燒空甕

氣血雙補要采取食用補氣、補血的食物和藥物的方式進行慢慢調養,切忌操之過急。豬肉、豬肚、牛肉、雞肉等是常用的食物,而黨參、黃芪、當歸、熟地等中藥經常與之相配用來調養。采取藥物調理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

陰氣

陰陽是互根互補的,陰是陽的基礎,沒有陰就沒有陽;陽是陰的動力,沒有陽,陰也不復存在?!胺蛩臅r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标幒完柺且惑w的,二者都不能缺少。雖然陽氣才是生命的根本,但也不能沒有陰氣。

在古代,人們認為,陽是事物具有的溫暖、向上、活動、光明、向外等特性;而陰則是事物具有的寒冷、向下、靜止、黑暗、向內等特性?!饵S帝內經》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根于陽,陽根于陰。治療疾病要從根本上查找原因,這個根本原因便是陰陽協調。

陰陽平衡了,身體才會健康。陰氣不足,也叫作陰虛,由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制陽、陰液不足所致。通常大多表現為諸陰之本——腎陰氣出現不足。外部癥狀表現為熱癥,如手心、足心、胸心煩熱,面紅上火,兩頰潮熱,咽干口燥,消瘦盜汗(夜里睡醒出汗多),舌紅少苔,脈細無力。此外,陰氣過盛而造成陽氣不足,就是陽虛。陽虛的人要補陽,可以通過多曬太陽來補陽氣。

《黃帝內經》認為“秋冬養陰”,秋冬時節陰長陽消,這時候進行養陰取得的效果最大。而陰主靜,靜生陰,因此涼爽的傍晚也最適合來養陰。秋冬養陰,則春夏季節的陽才有根基;春夏養陽,則秋冬時節的陰才具動力。

☉深呼吸養陰

傍晚及秋冬為陰長陽消階段,陰主靜,靜則生陰,這樣的話,陰虛者,要選擇在傍晚進行靜養,這樣才會具有更好的效果。另外,還可在低凹處陰氣較重的地方如山林、高山、海邊、河畔、北方等處進行鍛煉、多做深呼吸。在民間,有一種接地氣養陰的方法,叫赤足踩地,可以令地氣從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到人體。中醫認為,地屬陰,為陰氣最為充盛的地方,接地氣能夠令人體快速吸收陰氣。在飲食方面,養陰要多喝水,多吃些水生產物如藕、菱角、荸薺、竹筍和在背陰處生長的食物如越冬的冬小麥,長在地里的山藥、地瓜等。

陰液與陽津

在中醫看來,津為陽,主表;液為陰,也叫陰液。津液和血、汗、唾、涕、淚、小便等關系密切。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就是血液,所以說“津血同源”。津液可以轉變成汗,也可以轉變成小便,還可以轉變成唾液或者淚液,如悲傷時號啕大哭后,就會覺得口干舌燥,這表明津液已經大傷。

如果人體津液不足,便會出現咽喉干燥、口干口渴等癥狀,這些都是因津液受損所致。就是不在炎炎夏日,出汗太多,也極易出現以上癥狀。此時,可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能清熱生津。

若是體內的津液過分虧耗,便會造成氣血兩損;氣血虧損,也會導致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和減少,會對體內的陰陽平衡產生直接影響,引發疾病。比如,胃腸疾患者會大吐大瀉,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均會因損傷津液而致使氣血虧損。故而,中醫中一直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法。

津液來自于飲食水谷,并經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谷中的水分與營養而生成。張仲景曾在《傷寒論》中論及一個養生原則,那就是“保胃氣,存津液”,傳統養生還有一個方法,是“漱津咽唾”。有一部養生名著說:“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于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意思是,人每日堅持吞唾液,經過百天便可容顏潤澤。

脾胃與養陽有什么關系?

脾胃是人體陽氣滋生的基礎,人體陽氣的生長與充實有賴于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而胃會消化人食入的五谷雜糧、果蔬蛋禽,為人體的所有器官提供營養,所以,脾胃和人的陽氣息息相關。脾胃功能協調,人體氣機的上下升降運動才會正常。脾胃運轉正常,那么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脾胃一旦受損,功能就會失常,從而給陽氣帶來損傷,甚者還會對全身產生影響,進而得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高邮市| 宁陕县| 宿松县| 万年县| 伊宁县| 呼伦贝尔市| 仙桃市| 寿光市| 郑州市| 泰顺县| 迁西县| 灵台县| 怀集县| 牡丹江市| 安泽县| 钟祥市| 封开县| 龙井市| 北票市| 漠河县| 阜新| 余庆县| 广平县| 温泉县| 乾安县| 剑河县| 颍上县| 安阳县| 甘肃省| 论坛| 泰兴市| 滨海县| 绥棱县| 民权县| 贡嘎县| 和龙市| 临澧县| 酒泉市| 房山区|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