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黃帝內經養生法
- 李杰
- 6986字
- 2019-11-26 18:39:01
養生的原則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善于養生的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兩個人吃了同樣的東西,一個人沒事,而另一個人可能就會出現問題。這是由于人和人之間的性別、年齡、體質等不同,因此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這就需要在養生過程中,在辯證思想的指導下,因人施養,這也是《黃帝內經》所主張的。因人施養,就是根據人的體質和年齡進行保健、護理。

☉不同體質對相同食物有不同的反應
按照年齡不同采用不同的保健
人的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氣,它對機體臟腑、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起著制約的作用,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能夠經歷從幼稚到成熟、從盛壯到衰竭的過程。“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點,養生要想收到預期的效果,就一定要根據年齡的不同來采用適宜的養生方法,這樣才會實現益壽延年。
兒童的生長發育比較迅速,但是臟腑也較嬌嫩;形氣未充,抵抗疾病的能力低。心理發育還不完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比較容易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以,在這個時期養生要注意養教并重,把保養元真,教子成才作為目標。除合理喂養,寒溫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對早期教育加以重視,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兒童情志不穩,易受驚嚇致病
在青春發育期,隨著生理方面的快速發育,人的心理行為也有了很多的變化。這個時期的養生,一方面要提高身體素質,進行全面合理的飲食調攝,以滿足這一時期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的需要,以及代謝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良好的影響,同時還要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及獨立意向的發展,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積極誘導的方法,和青少年談心交友,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多加關心。
中年作為生命歷程的轉折點,此時的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這個時期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若調理得好,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避免早衰,預防老年病,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中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肩負著社會以及家庭的重擔,再加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矛盾,就比較容易使思想情緒陷入緊張、焦慮、抑郁的狀態,這樣持續下去,就會導致早衰多病。這個時期,中年人要靜神少慮,保持樂觀的精神,不要因瑣事而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時還要注意房事的節制,防止長期“超負荷運轉”,要懂得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積勞成疾。

☉老年人應常服補偏救弊之藥以防病延年
人到了老年,精神、氣血和臟腑等生理機能開始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而且社會地位和角色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必然會使老人的社會活動受到限制。生活圈的狹窄,會造成心理上出現變化,經常會出現煩躁易怒、憂郁多疑、孤獨垂暮等心理狀態。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自我調控能力會降低,如果遇到不好的環境等刺激因素,就容易誘發多種疾病,而且很難恢復。所以,老年人的養生保健要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和鍛煉,分散注意力,促進氣血運行。要注意飲食起居,老年人的飲食要多樣化,飲食要清淡,飲食要少且緩,飲食要溫熱熟軟,對生活起居謹慎調攝,避免外邪的侵襲。同時用藥要合理,藥要平和,藥量要小,多服用丸散膏丹,少服用湯藥。
按照體質不同采用不同的保健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有“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機體的精氣陰陽總是處在動態的消長變化中,導致正常體質產生偏陽或偏陰的狀態。因為個體體質存在差異,因此,養生保健也需要依據體質的不同來采用不同的養生措施和方法,糾正其體質之偏,以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陰陽平和體質的人,身體強壯,性格開朗,夜眠安和,精力充沛,有較強的外界適應力。他們不會輕易被外邪所侵犯,生病少。如果各種養生方法調養得當,又無不良的嗜好和生活習慣,不遭受暴力外傷,其體質就不會輕易改變,較易實現長壽。
偏陰體質的人,唇舌偏白、偏淡,反應比較慢,性欲偏弱。比較容易被寒濕之邪侵犯,受邪發病后多有寒證、虛證的表現;表證發熱不高或不發熱,并易直中內臟或傳里,冬天比較容易生凍瘡;內傷雜病多見陽虛、陰盛之證;容易出現瘀血、痰飲、水腫、濕滯等病癥。因為本類體質的人,陽氣偏弱,長此以往,容易導致陽氣不足,臟腑機能偏衰,水濕內生,形成臨床常見的陽虛、痰飲、痰濕等病理性體質。因此,這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要懂得調節自己的感情,減少或消除不好情緒的影響,保持樂觀的精神及豁達的心態。“動則生陽”,加強體育鍛煉并持之以恒,注意“避寒就溫”,培補陽氣。可以多吃狗肉、羊肉等壯陽的食物,或選用冬蟲夏草、蛤蚧、鹿茸等溫養肝腎、補陽祛寒的藥品調養。

☉堅持體育鍛煉,并注意飲食養生
偏陽體質的人,唇舌偏紅,苔薄易黃,脈多滑數;容易被風、暑、熱邪侵犯,受邪發病后多有熱證、實證的表現,并容易化燥傷陰,皮膚也容易生癤瘡,內傷雜病多見陽亢、火旺或兼陰虛之證,容易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心悸及出血等病癥。因為這類體質的人,陽氣偏亢,多動少靜,所以長久必然會有耗陰之勢。如果調養不當,過度操勞,思慮不節制,縱欲失精,嗜食煙酒、辛辣,就會加速陰傷,最后發展為臨床常見的陰虛、陽亢、痰火等病理性體質。因此這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要遵循《黃帝內經》里所說的“恬恢虛無”、“精神內守”養生之道,平時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當發生讓人憤怒的事情時,要用理性來克服情感上的沖動,保持冷靜,養成沉著、冷靜的習慣。在飲食起居方面,要注意避暑,居室環境要保持安靜,飲食要清淡,多吃苦瓜、西瓜等清涼的食物,不要吃蔥、姜、辣椒等辛辣燥烈的食物,少吃牛肉、羊肉等溫陽的食物。除此之外,要多鍛煉身體,如游泳、跑步等,把多余的陽氣散發掉。
體質的辨別
《黃帝內經》指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內經》把人的體質劃分成“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平和”五種人。這五種人的先天體質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形體、寒熱、臟腑、性情的偏性上;體現在性格靜躁、意志強弱、情感濃淡、認知快慢、膚色粗細上;也體現在對季節氣候、寒來暑往的適應能力上。
陰陽五態人

對先天的體質差別有清晰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遵循這個理,養生同樣也遵循這個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知己”就是要認清自己和他人體質的先天差別;“知彼”就是要找到一套和自己體質相適宜的養生方法。不可以人云亦云,也不可以“一葉障目”。當然,不論是哪種調養,都要遵循同一個原則,即老子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調到平衡;而不能按“人之道”隨心所欲,“損不足以奉有余”,這樣只會越調越差。
具體地說,太陰的人,劃歸為水型;少陰的人,劃歸為金型;太陽的人,劃歸為火型;少陽的人,劃歸為木型;陰陽平和的人,劃歸為土型。水、金、火、木、土這五大類體質的人,缺什么就要補什么,缺水補水,缺金補金,缺火補火,缺木補木,缺土補土。
五行人的飲食特點

詳細地進行分析,屬平和型的,要講“中庸之道”,保持更高層次的平和;屬氣虛型的,要益氣健脾,慎避風邪;屬濕熱型的,要疏肝利膽,祛濕清熱;屬陽虛型的,要扶陽固本,防寒保暖;屬陰虛型的,要養陰降火,鎮靜安神;屬痰濕型的,要祛逐濕痰,暢達氣血;屬血瘀型的,要活血散瘀,養血補體;屬氣郁型的,要行氣解郁,疏氣通滯;屬特稟型的,要益氣固表,養血消風。
若不分青紅皂白亂補一氣,那么就如同雪上加霜,火上澆油。
※ 體質辨別方法
中醫講究“有諸內必形諸外”,即一個人的內在會通過各種途徑轉化成外在信息傳達出來。
“望、聞、問、切”是中醫判斷體質、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若臟腑氣血健康,那外形也會很健康;若臟腑功能氣血失調,必然會通過形體、皮膚、五官、情緒反映出來。通過“望、聞、問、切”就可以捕捉到這些來自體內的信息。

望——體質總是有其外在表象
1 看形體:胖多痰濕,瘦則多虛。
中醫上說“胖人多痰濕,瘦人多內熱”。所以,若形體肥胖,通常可判斷為痰濕體質。大多數胖人都是痰濕體質,盡管肥胖的人也有陰虛體質,可是單純性肥胖屬于陰虛體質的非常少。這是由于肥胖和陰虛體質的發生機制是相反的,陰虛內熱消耗多,故經常會稱這樣的人有口福,無論怎么吃都不會胖,而肥胖的機制正好與之相反。
形體肥胖有兩種
若摸上去很結實,行動又靈活,體重也沒到肥胖的程度,這種人只是單純的超重,大多屬于濕熱、平和、痰濕體質,并沒有很明顯的氣虛。
若這個人比較慵懶,行動拖沓,坐下時整個人表現得很沉重、倦怠,那么這種人大部分屬于痰濕間夾陽虛或氣虛體質。
形體消瘦,體重比較重,皮下 脂 肪 少 的人,通常屬于虛性體質。
若瘦而肌肉松軟,臉色蠟黃,說話的聲音低怯,氣若游絲,則大部分都屬于氣虛體質;若精瘦結實,靈活,精力充沛,則大部分屬于陰虛內熱體質。
若形體干瘦,面色、口唇發暗,皮膚干燥,舌質紫暗,則大部分屬于瘀血體質。
2 看神氣:靜多偏虛,鈍則痰濕。
只要體內有熱,不管是實還是虛,如濕熱,精神就比較容易波動、躁動、興奮。若陽虛、氣虛,精神就偏于消沉、安靜,甚至抑郁。若痰濕多,就會反應遲鈍,思維行動緩慢。氣郁、瘀血體質會比較不開朗、不開心、郁悶,同樣也會抑郁。
有的人身體就如同一個癥狀感覺放大器,稍微有些不適全身就會痛苦,就好像要生大病了,但是經醫生檢查,結果發現沒有大的問題。這種患者會敏感多疑,焦躁不安,鉆牛角尖,心神不定,多見于女性虛性體質者。這樣的患者,醫生在同他交流時,要讓他安靜一點、“遲鈍”一些。

☉消沉抑郁
醫生同病人交流時,也要選用恰當的語言語調,消沉的就讓他提勁,熱煩的就讓他安靜,過度敏感的就讓他“遲鈍”,郁悶的就讓他舒展。
3 看面色:暗多瘀血,蒼白則虛。
中國人都屬于黃種人,正常的面色是發黃有光澤,并有少許的血色透出來。面色萎黃,即發黃無光澤;沒有血色,多是血虛。皮膚黃而油膩,多是濕熱。口唇發暗,月經前易受寒;失眠時常有黑眼圈,大部分屬于瘀血體質。面色發白,但缺乏血色;無光澤,大部分屬于陽虛體質。
4 看舌象:紅則熱性,苔厚則濕。
舌象也可以反映人體的本質性變化,特別是舌體大小和舌質的顏色。舌體胖大,又淡又嫩,軟軟的,則表明是虛性體質,多見于氣虛、陽虛體質;舌體胖大,很紅,一般是熱性體質,這種人食欲強,舌頭明顯腫大,舌尖紅赤,吃東西的時候,就好像要咬到舌頭似的,這表明是熱性東西吃得過多了或吃得過飽,易生口瘡。
舌體瘦小、顏色淡而萎軟,大多數是氣血虛;舌體小,顏色很紅,舌苔也不多,就是陰虛或有內熱;舌體發紫發暗,或有瘀斑瘀點,大多數是瘀血體質。舌體邊緣常常出現牙齒痕,就是氣虛。
舌苔很厚且不退,一般是濕熱或痰濕體質;若無舌苔,就是陰虛。舌苔很厚膩時,不要進補,少吃肉;舌苔發黃時,多喝水,多吃較清涼的水果;舌體變得很胖大,好像要塞滿口腔,就要將食量減少,使肚子稍有些饑餓感,咸的食物要少吃,少喝水;當舌頭有明顯齒痕時,則表明身體已經過度疲勞了,此時需要多休息以及適當進補。

☉多食熱性食物易生瘡
5 睛:無神則虛,渾濁多濕。
目光明亮有神,大多數屬于平和或熱性體質;目光沒有神,屬于虛性體質。眼睛鞏膜上面常常會有脂肪沉淀,或經常出現細小的血絲,并很渾濁,大多數是瘀血、痰濕和濕熱體質。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上熱下寒的陽虛體質,同樣會有眼睛渾濁的表現。
聞:耳和鼻也是判斷工具
1 音:輕淺則虛,亮或痰濕。
聲音輕淺,無中氣,大多數是氣虛體質;聲音底氣足,中氣足,一般是平和或痰濕體質。
2 味:汗臭為濕,口臭為熱。
有特殊汗味、體味的人多是濕熱或痰濕體質。常常有口氣、內熱,有積滯的人多是痰濕、濕熱、陰虛內熱、上熱下寒體質。

☉中氣十足
問:最直接的判斷方式
1.問二便:便黃多熱,便干則虛。
小便經常呈黃色,表明體內多熱;喝了水就跑廁所,夜尿頻繁,一般是陽虛體質;每當精神緊張時,小便就會增加或常常會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寧,一般是氣郁;氣虛的女性,若小便是深黃發紅、淋漓澀痛就需要去醫院檢查治療了。
大便經常量少干燥,一般是陰虛、氣虛體質。大便常爛而不成形,一般是氣虛、陽虛、痰濕體質。若大便經常黏膩或干結,味臭,小便黃,則是典型的濕熱體質。若精神緊張時,大便就會爛,一般是氣郁體質。
有的人在平時大便很正常,但是一吃到太油膩或不干凈的食物就會變得很敏感,拉肚子,這并不是脾胃虛弱,而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保護,一般這種人的身體素質都很好。

☉不衛生的食物
2.問情志:多慮則虛,壓抑則郁。
多思慮的人,大多數是氣虛、血虛、氣郁體質;易悲傷憂愁的人,大多數是氣虛、陽虛體質;七情難以舒展,內向壓抑的人大多數是氣郁體質;易驚恐不安的人,大多數是陽虛、氣虛體質。
3.問家族史:痰濕體質要小心。
父母是痰濕體質、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孩子就可能會得和父母相同的病癥,要及時預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會對體質產生明顯的影響,一方面是遺傳,另一方面則是家庭養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養育后代的經驗造成的。

☉痰濕體質極易遺傳給下一代
4.問寒熱:畏寒陽虛,怕熱陰虛。
畏寒怕冷;常年手腳發涼,尤其是冬天的時候,更易足冷過膝和手冷過肘;睡覺時不能暖被窩;當遇到寒冷的天氣時,病情會加劇或是發作的慢性病者,一般會判定為陽虛體質。
怕熱;不耐夏耐冬,四肢溫暖,尤其是夏天的時候,腳心、手心都會發熱,習慣喝冷飲、吹空調的人,尤其是女性,夏天怕熱,冬天怕冷,不能忍耐寒熱,對氣候的適應力較差。這種人大多數是氣郁、氣虛體質。
身體血虛的女性也常常會手腳冰涼、畏寒怕冷,同時還伴有心悸、頭暈、面色萎黃、多夢,月經量少且色淡的血虛表現。
5.問汗液:盜汗為虛,少汗為熱。
汗是水谷精微在陽氣的蒸騰下汽化生成的。出汗是一種耗能散熱的過程,它可以對體溫及能量代謝進行有效的調節。沒有汗或汗少,能量代謝就變得緩慢不順暢,內生濕熱、郁熱、痰濕。出過多的汗,容易盜汗、自汗,大多數是氣虛、陰虛體質。
若沒有汗或汗少,又愛吃的人,一般會比較肥胖;而盜汗或自汗,飯量小、胃口不好的人,容易有失眠、消瘦、心慌、健忘的表現。
若比較容易出汗,在運動、吃飯或是天稍微熱時,就會有明顯的出汗,不習慣吹空調,這種人多是平和、氣虛體質,這樣的人會有很好的身體素質,有較穩定的情緒,不易長胖。

☉氣虛、陰虛者的出汗現象
熱飲、熱食、運動,天熱時出的汗會比別人的少,一般是氣郁、濕熱、痰濕體質,汗少或沒有汗的人,較易出現發胖、煩躁易怒、閉經、腫脹、生痤瘡等癥狀。這主要是由新陳代謝緩慢、水液代謝不暢、內熱散不出去所致。
6.問經帶:量多為熱,色淺則虛。
長期經期延后、痛經、色暗、月經量偏少的人大多是瘀血、氣郁體質;長期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色鮮紅的人大多是熱性體質;若月經顏色淡紅,則大多是血虛、氣虛體質。

☉痰濕氣虛的女子消極倦怠
經常性白帶偏多、顏色白、易疲倦的人,大多是痰濕、氣虛、陽虛體質;而帶下色黃、陰癢的人,大多是濕熱體質。
切:了解脈象的基本知識
摸脈象是中醫診斷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醫需要在平靜狀態下切脈。《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道:“診法常以平旦,陽氣未動,陰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這是說清晨是最佳的診脈時間,因為此時人還沒展開活動,還未擾動到陰氣,陽氣還沒有被耗散,人也沒進食,經脈之氣還沒有充盛,絡脈之氣也較勻靜,氣血也沒有被驚擾到,所以可以診斷出有病的脈象。
若脈象有力,節奏整齊,則表明人的身體很好;若半天還沒有摸到脈,即使摸出來脈象也很細,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那么就是虛性體質;若脈象細,胃口好,這種人較易發胖。
脈象如一根直直的琴弦,稱為弦脈,也稱為肝脈,這表明肝臟功能不調。
注意對肝臟多加呵護,否則就易形成氣郁體質或瘀血體質。
人平靜時,脈象會比較快,這是由于身體里面有熱(虛熱或實熱);脈象明顯慢,則大多是陽虛體質。
陰陽二氣有什么聯系?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陰陽二氣組成的,沒有陽,就沒有陰;沒有陰,也就沒有陽。“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用”,而事物的發展同樣也不能離開陰陽二氣的博弈。陰陽對立,表現為陰陽之間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陰陽統一,則說明陰陽之間的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以及陰陽的無限可分性和相互包含性。古人認為人體內的氣為陽,血為陰,血是氣之母,而血能養氣、載氣,因此稱氣為血帥。血的運行依靠氣的推動,而氣又要依附于血而存在。陰陽二氣始終呈一種此消彼長的變化狀態,陰陽二氣只有在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中達到動態平衡時,萬物才會和諧,人體也才會健康。